(共45张PPT)
你看过“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天门山吗?你见过“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吗?你欣赏过“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洞庭美景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古代诗人一起去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课文导入
17
古诗三首
RJ
三年级上
李白
姓名轶事:李白七岁时,父亲要给他起个正式的名字。当时正值春日,院落中繁花似锦,父亲便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母亲接道:“火烧叶林红霞落”。李白走到正在盛开的李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李花怒放一树白”。父亲灵机一动,“白”不正说出了李花的圣洁高雅吗?于是便取妙句的头尾“李”“白”二字为孩子的名字。
知识绿卡
学习目标
1.认识“亦、宜”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第1课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其五绝《静夜思》、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都流传千古。著有《李太白集》。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
刘禹锡(772—842)
字梦得,唐代中晚期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乌衣巷》等名篇。
人云亦云
宜人
庭院
未来
盘山公路
pán
字词学习
yì
tíng
wèi
yí
断
楚
镜
至
饮
孤
帆
未
字词学习
磨
遥
银
初
盘
抹
抹墙
抹桌子
磨
磨损
电磨
爸爸在抹(mò)墙,妈妈在抹(mā)桌子,没人照看的妹妹拿着粉笔在地上胡乱涂抹(mǒ)。
这台电磨(mò)用了很多年了,零件磨(mó)损很严重。
mǒ
mā
mó
mò
mò
涂抹
断(打断)
继(继续)
楚(清楚)
梦(梦想)
饮(饮水)
吹(吹风)
孤(孤独)
狐(狐狸)
镜(镜子)
境(环境)
银(白银)
根(树根)
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品读课文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望
天
门
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
天
门
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默读古诗:
1.圈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同桌交流;
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山”“楚江”;
3.用一句话说一说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诗意:浩荡的长江把天门山从中劈开,一分为二,东流而去的长江水经过天门山时形成回旋的水流。
“回”字描绘出了万里长江受到山峰阻挡而回流时的翻滚咆哮、变化无穷的情境,突出山势险峻和水流湍急。
“断”“开”两个字将天门山夹江对峙的形势描绘出来,写出了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断
开
回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想象画面读诗句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意: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出
孤
突出,出现
单独、一个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来”二字有何妙处?
“出”字赋予了本来静止不动的山以动态美,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蕴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来”字给画面增添了动感,诗人眼前仿佛浮现出一幅画面:在茫茫的长江之上,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向天门山驶来。
第2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从题目中,你读到了什么?
诗人在西湖上游玩、饮酒时,开始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品读课文
诗人描写了哪两种天气的西湖景象?分别是怎样的?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正。
空蒙:迷茫缥缈的样子。
亦:也。
晴天:水光潋滟
雨天:山色空蒙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诗意:晴天时,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雨天时,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
“好”和“奇”字有什么好处呢?
“好”和“奇”分别写出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合适。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可以;如果。
诗意: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无论她是淡雅的妆饰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那么合适。
欲
浓抹
相宜
淡妆
从这里,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西湖十分喜爱。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tíng
wèi
mó
pán
听老师范读,注意停顿和字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相和:互相映衬。
镜未磨:未经打磨的铜镜。
2.“潭面无风镜未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湖面
未经打磨的铜镜
比作
1.
哪些词你觉得难理解?
比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诗意: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洞庭湖。
比喻洞庭湖中的君山。
诗意: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
白银盘
青螺
运用这两个比喻,显示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把洞庭湖比喻成“白银盘”,将湖中的君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
突出了洞庭湖山水的和谐之美。银白色的盘子里托着一只小小的青螺,将山水写得小巧玲珑,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让我们一起在舒缓的音乐中读读这首诗,感受洞庭湖的美。
《望天门山》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主题归纳
《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出的不同风姿,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描写西湖的千古名句。
《望洞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出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雅致。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文章结构
山出帆来
天门中断、碧水东流
山水相映
两岸青山、孤帆一片
以动写静
雄伟秀丽
湖光山色
饮湖上初晴后雨
淡妆浓抹
晴方好、雨亦奇
即景抒情
比西子、总相宜
比喻贴切
西湖美景
洞庭秋色
望洞庭
洞庭山水
湖月——相和
和谐宁静
山水相衬
湖光秋月
山青水翠
潭面——如镜
山水——青翠
君山——青螺
1.连一连。
李白
诗豪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诗仙
《望天门山》
刘禹锡
东坡居士
《望洞庭》
随堂练习
2.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1)《望天门山》中描写江水水势浩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其中,
“楚江”是指__。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长江
(2)《望洞庭》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_,这首诗描写了___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
唐
刘禹锡
洞庭湖
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材习题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朗读指导: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指导: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练朗读,可以借助图片背诵。
默写指导:注意“断”的写法,左部先内后外。
“楚”
上部的两个
“木”
最后一笔变捺为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而来。
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尚未打磨的镜子。
课外积累
苏轼所写关于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朝曦迎客艳重冈,
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
一杯当属水仙王。
古诗今读: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傍晚的时候下起了雨,客人喝了酒已渐入梦乡。下雨时的西湖如此迷人,但客人并
没有完全领略到。如果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美丽风景,那么应该敬守护西湖的“水仙王”一杯。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古诗今读:黑云像打翻了的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亮亮的雨点便像洒落的珠子一样纷纷乱跳进船舱。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湖面上顿时雨散云飞。凭栏而望,只见湖面水天映照,碧波如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