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范进中举》课件+教案(鄂教版九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范进中举》课件+教案(鄂教版九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湖北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7 08:07:04

文档简介

第11课《范进中举》教案
教学目的:
①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21世纪教育网
②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④培养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
(提问的同时亮出彩票)
是的,彩票!小小彩票,实在玄妙。现代社会,多少人凭借它而一夜暴富,改写了命运。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如果人们希望改写个人命运,实现一夜之间由不名一文,摇身一变为身价百倍,飞黄腾达的梦想,是不是也凭彩票呢?
(不是)
的确,大多数人只有凭借参加封建科举考试,凭“中举”才能实现。
板书:“中举”
于是,“中举”在下层知识分子之间,在社会和广大老百姓之中,导演出一幕幕人间喜悲剧。
提问:在我国古代,洞房花烛被称为小登科,有小就必然有大,大登科就是中举,就是榜上有名(一旦中举,会怎样呢?再齐读: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有一日春光暗度黄金柳,雪意冲开了白玉梅。那时节走马在章台内,丝儿翠,笼定个百花魁;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
更有甚者,是喜极而疯。有例为证:(插入例证:明末高邮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疯,笑不止。)
中举了,可人却疯了。这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的文学人物画廊中又多了一位典型人物——中举的范进。(板书:范进中举)
今天,我们就借吴敬梓的眼睛,通过范进及其身边人来见证封建科举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巨大威力。以人观社会,以人感受科举。
或:对联导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枯竭,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亲远戚,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十年窗下无人问 一举成名天下知。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穷居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
2、揭示目标:
①积累字词
②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
③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商酌(zhuó) 星宿(xiù) 狗血喷头(pēn) 带挈(qiè) 长亲(zhǎng) 行事(háng) 腆着(tiǎn) 兀(wù)自 绾(wuǎn) 轩敞(xuān chuǎng) 作揖(yī) 醺(xūn) 啐(cuì) 讳(huì) 带挈 桑梓(zǐ)
2、积累下列词语:
①俱各欢喜②拱手作揖③千恩万谢④尖嘴猴腮⑤不省人事⑥淋淋漓漓⑦喜从天降⑧今非昔比⑨万贯家私⑩唯唯连声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吴霖起,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吴敬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呼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困。由于科场不迂和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流,长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败,世俗的浅薄,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这一切使他胸中郁结了仇世嫉俗之情。安微巡抚赵德麟荐举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他抱着鄙薄功名富贵的态度,托病拒绝了。乾隆十六年,皇帝南巡,别人都去瞻迎“盛典”,而他却“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示了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的鄙视。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21世纪教育网
背景资料:在《范进中举》这节文字之前,有一段与范进有关的情节:一个同范进有着相似遭遇的儒生周进,一生在科场考了数十次,连个秀才也没捞着,受尽了困顿和屈辱,后来在一群商人的资助下,侥幸地中了举人、进士,做上了“广东学道”。当他主持秀才考试那天,见考场上有一个“面黄饥瘦,胡子花白,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的老童生,十二月天气,“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此人便是范进。不禁勾起了自己辛酸往事的回忆,动了怜悯之情,还没有阅完其他考生的试卷,就把范进取为第一名,并面嘱他一定要去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又有《文木山房集》。
3、感知内容:
①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
②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并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③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
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21世纪教育网
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为何如此?),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
④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
⑤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讨论分析文章结构:
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可分两层:范进进学(中了秀才)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范进向胡屠户借盘费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前生活的艰难困顿和社会地位的卑微低下。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对封建士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态作了辛辣的嘲讽,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热中科举的社会原因
这一部分分三层: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伸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
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自测:
1、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
胡屠户
行为
语言
对范进的态度21世纪教育网
范进中举前
横披衣服,腆着肚子,“见教”范进;
(希图进取时)一口啐在范进的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
现世宝,烂忠厚没用人;
中了相公是“带挈”了来的;[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希图进取时)尖嘴猴腮,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鄙视、讽刺、嘲弄
范进中举后
壮一壮胆,一个嘴巴打将去;
手颤起来,不敢打到第二下;
站在一边,觉那只手隐隐疼将起来,讨了个膏药贴着[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做了老爷,是天上的星宿。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贤婿老爷,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奉承\讨好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是《儒林外史》中最精彩的片段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以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现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2、揭示目标:
①对故事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②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
③学习写法
二、自学:
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三、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其他几个人物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范进: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21世纪教育网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
2、课文是怎样运用对比的?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
我们以“中举”为分界线,将三个人物中举前后的语言、行动等等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从而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范进)醉心功名;一个(胡屠户)庸俗势利;一个(张乡绅)逢迎拉拢。中举前后三个人物的种种变化,无不受封建科举制度的制约。可见文章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科举制度和缔造这种制度的黑暗社会。
※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时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3、谈谈你对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的理解
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21世纪教育网
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学生自由设问,师生共同释疑
五、自测:
1、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
从三方面进行比较:21世纪教育网
①人物和主题思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疯的不知为何而疯,死的不知因谁而死,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
②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冷峻,却并不显露,那又脏又破的长衫,那“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的神情,描绘得那样淋漓尽致。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吴敬梓对笔下的人物是的尖锐的嘲笑,无情的鞭挞,因为他痛恨封建科举制度;鲁迅对他笔下的人物却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作者希望他能从麻木中觉醒,以便拯救中华民族。由此可见,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由作者对该形象的态度所决定。
③表现手法:《范进中举》主要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而《孔乙己》则选取人物一生中几个富有表现力的片断,放在一个典型的环境里,去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两篇小说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
主要是讲清为什么喜欢的原因。可从人物、主题、结构、语言诸方面作一些讨论
六、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七、教后记:(共20张PPT)
学习目标
一、了解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二、理解对比和讽刺的写法与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3、根据插图,复述课文故事梗概
4、课文结构分析
A、 插图一
B 、 插图二
C 、 插图三
D 、 插图四
5、思考与练习
2、重点词语
作者介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微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微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根据切身体验,从多方面描绘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批判,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1
3
4
2
3
4
6
7
8
5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
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
课文结构 :
思考与练习 :
课后继续阅读课文,比较
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
状况的显著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具体分析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况
和社会地位(中举前、中举后)
2、思考与练习
3、归纳作品主题
4、布置作业
A、为什么中了举人反而疯了?
B、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1~2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
的家境如何,他的社会地位如何?
每日小菜饭 不知猪油味 饿了两三天
两眼看不见 乡试无盘费
现世宝 癞虾蟆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3~12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
进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拿蛋送酒的 背米捉鸡的 搬桌拿椅的
称兄连谊的 送银赠房的
才学高 品貌好 天上星宿 贤婿老爷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
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
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
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
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
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
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
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
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
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
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作品主题归纳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
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
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
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
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
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
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
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布置作业:
1、 范进中举了,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什么说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2、写一篇读后感《范进的发疯》与《
孔乙己的断腿》
注音:
1、商酌( )2、星宿( )宿舍( )
住一宿( )
3、狗血喷头( ) 4、带挈( )
5、长亲( )6、行事( )
7、腆着( )8、兀自( )
8、绾( )9、轩敞( )
zhuó
xiù

xiǔ
pēn
qiè
zhǎng
háng
tiǎn

wuǎn
xuān chuǎng
解释:
1、现世宝()2、带挈()3、唯唯连声()
4、浑家()5、长亲()6、相公()
7、拙病()8、兀自()9、桑梓()10、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