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差不多先生传》教案
教学目的:
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
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刺意味。
教学难点: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向:
1、导语:
①准备四个装有无色透明的水的瓶子,分别是开水,盐水,柠檬水,及糖水
②找四位同学上台,先询问他们心中猜测的是什么,喝后说出里面分别是什么水,再说出他们与原来心中所想的答案一不一样,有没有差别。
③结论:看起来也许并没有很大差别,但不同就是不同。
胡适是一个不简单的人。他集哲学家、文学家、诗人、新红学的创始人于一身,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今天我们从他写的《差不多先生传》中可以了解他的一些思想,获得一些启示。
2、揭示目标:
①朗读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②品味语言,体会文章的讽刺艺术。
③能欣赏作品的写作风格、修辞技巧及特色。
④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二、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差不多chà 瞪dèng
2、积累下列雅词:
①精明②焦急③算帐④称赞⑤榜样⑥人人皆晓⑦处处闻名⑧从从容容⑨断断续续⑩愈传愈远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胡适,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人。生于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公元一八九一年),卒于民国五十一年,年七十二。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毕生提倡白话文学,阐扬科学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对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影响很大。着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等书。
背景资料:本文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写于1924年。传记是一种用来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一般由别人代为记述的,叫做“他传”,也有自述生平的,叫做“自传”。
3、快速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说说的文章主旨──本文借差不多先生一生凡事敷衍塞责、不肯认真,结果以悲剧收场的故事,指出这种行事态度正是中国积弱的病根,期望国人警惕觉悟,革除陋习。
②快速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3)介绍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特点。
第二部分(4—10)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生平事迹”。
第三部分(11—12)写差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仿效他。
三、讨论: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齐读第一部分后,讨论回答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是说全国各地都有「差不多」先生,反讽中国人缺乏求真的精神。[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其中“中国”与“全国”相连有什么意义
因为“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像差不多先生这样的人在中国到处都有。他身上所存在的劣根性:做事马虎、不肯认真,已成为当时社会的通病。他因坚守“凡事只求差不多”的原则而死,死后人们还称赞他有德行,给他取法号为“圆通大师”。可见,他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众多中国人的一个缩影。是“中国人的代表”。21世纪教育网
(3)他的个性特点怎样 凡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
2、默读第二部分,归纳差不多先生做了哪些“差不多”(苟且马虎)的事
(1)事物 耳朵听得不分明,没有用心去想。
(2)空间 记性不精明。21世纪教育网
(3)数字 做事苟且敷衍,思想不精细。
(4)时间 没有时间观念,草率随便。并讽刺国人凡事不守时通病。
(5)生命 死到临头,仍是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度。
这些事例,都表现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特点。21世纪教育网
3、小结:
文章中的差不多先生无疑是一个可笑可悲的人,他一身做事马马虎虎,敷衍塞责,最后为此搭上了性命。他至死不觉醒,临死的时候他还在说:“活人同死人差不多……”愚顽至极,可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还有人称赞他,仿效他,简直令人不可思议。那么文章的寓意是什么呢
4、读下面的句子,品味其语言内涵和手法
(1)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他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他有鼻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袋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用夸张的语言和漫画的手法栩栩如生地描写了差不多先生的长相和特征,突出了差不多先生苟且马虎的个性。体现了语言的讽刺性。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圆通大师”这个法号,更含有处事圆滑、遇事苟且敷衍、不坚持己见、无可无不可的渡和深意,语带双关,更具嘲讽的意味,而与佛家所谓「圆通」境界实在大异其趣。[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到:“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吧。”
指差不多先生死到临头,仍是不改其马虎、不认真的度。
5、从文章的语言和选材中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笔法是___________,语言是反语(正话反说),人物是_____________,讽刺是___________。
四、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本文的写作特点:
1、巧用反语的修辞方法。如把差不多先生说的话称为“格言”;一生没有功德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不是高僧却称他为“圆通大师”,增加文章的幽默感。
2、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成文,达到对国人的讽刺目的,引人深思,增强了讽刺色彩。21世纪教育网
3、本文最显著的特点是深入浅出,语言平易。通篇找不到一个华丽的词藻,一个难懂的句子。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在《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中说:“不用任何形容,只是清清楚楚写下来的文章,而且写得好,就是最大的本事,真正的功夫。”还说:“文艺工作者的本事就是用浅显的话,说出很深的道理来。”本文就是这样一篇典范之作。文章把剖析中国人劣根性的重大主题用如此浅显的文字说得清楚明了,真可谓不用技法就是最高的技法。
全篇不仅语言朴实无华,甚至连讲述的几件事也普通之至,例如买糖、念书、记账、搭车、治病之类。这些事都非常生活化,人人经历,人人都明白。这就更有助于人们理解我们中国人处事马虎、不肯认真的“差不多”精神,不得不使人猛然警醒,让读者的心灵于朴朴素素的文字中受到强烈的震撼。21世纪教育网
五、自测:
1、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等可以看出传记有什么写法(归纳)
(1)开头一般都要写人物的姓名.籍贯.家庭状况,以及诞生的年.月等。
(2)一般采用叙述和说明的表达方式。有时为了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可以适当加以描写.议论和抒情。
(3)以时间为顺序,或按人物的事迹,或依照其行迹,将人物的一生分几个时期来写。
(4)文章的内容要以事实为根据。
六、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略(共13张PPT)
差不多先生傳
胡適
一.題解
本文選自胡適選集,是篇傳記體裁的寓言。文章首先介紹差不多先生,並說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其次以發生在他身上的幾件事,來敘述差不多先生的個性和思想,最後寫差不多先生的行為思想影響深遠,以為諷刺。差不多先生實際上並無其人,作者主要是藉用這個虛構人物的言行,針砭國人做事不肯認真、敷衍苟且的通病,以求國人能知所警惕和改正。
二.作者
胡適,字適之,安徽省績溪縣人。生於清德宗光緒十七年(西元一八九一年),卒於民國五十一年,年七十二。曾任北京大學教授及校長、駐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長。畢生提倡白話文學,闡揚科學文明,鼓吹民主自由,對我國近代學術思想影響很大。著有中國古代哲學史、白話文學史、胡適文存等書。
三.分析
本文是一篇用人物傳記形式而寫的諷刺寓言,因人物是虛構,屬於「記事」類的記敘文,採用「順敘法」。
四.結構
(1)第一段起筆採「設問法」,接著用誇張的筆觸,極具導讀功能;全段介紹差不多先生的生平概略。
(2)第二、三段介紹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個性和特徵,把一個虛構人物,寫得栩栩如生。
(3)第四至八段文章以「凡事差不多」為緯,貫穿全篇各段。分別舉四個事例,來說明他的「何必太精明」的人生哲學。
四.結構
(4)第九段記敘差不多先生至死不悟,仍堅持「差不多」的觀念;特別強調他的話是「格言」,實在極有諷刺的作用。
(5)第十、十一段記敘國人對差不多先生的稱楊、效法。文中「有德行的人」、「圓通大師」,都是極誇張和諷刺的手法。
(6)末段寫差不多先生的行為思想,為國人學習仿效、影響深遠,以諷喻「他是中國全國人的代表」。
五.修辭
(1)設問:「你知道中國最有明的人士誰?」
(2)誇飾:「提起此人,人人皆曉,處處聞名。」
(3)反諷:「格言」、「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圓通大師」
五.修辭
(4)排比:「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雙眼,但看得不很清除;有兩之耳朵,但聽得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對於氣味和口味都不很講究;他的腦子也不小,但他的記性卻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細密。」
(5)借代:「一命嗚呼。」
(6)疊韻復詞:「細密」、「精明」、「從容」、「榜樣」、「嗚呼」。
(7)雙聲復詞:「講究。」
六.文意
1.「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縣各村人氏。」是說全國各地都有「差不多」先生,反諷中國人缺乏求真的精神。
2.「差不多先生的名子,天天掛在大家的口頭。」諷喻國人平日做事敷衍了事。
3.「他小的時候,他媽媽叫他去買紅糖,他買了白糖回來。」指耳朵聽得不分明,沒有用心去想。
4.「陝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嗎?」這是記性不清除。
六.文意
5.「十字常常寫成千字,千字常常寫成十字。」這是做事苟且敷衍,思想不精細。
6.「「八點三十分開,同八點三十二分開,不是差不多嗎?」指差不多先生沒有時間觀念,草率隨便。並諷刺國人凡事不守時通病。
7.「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讓他試試看罷。」指差不多先生死到臨頭,仍是不改其馬虎、不認真的度。
六.文意
8.差不多先生臨終遺言說:「活人同死人也差 差 差 不多, 何 必 太 太 太認真呢?」使用了許多刪節號,表示出差不多先生病情嚴重,上氣不接下氣,斷斷續續說話的情景,歷歷如繪。
9.「圓通大師」這個法號,更含有處事圓滑、遇事苟且敷衍、不堅持己見、無可無不可的渡和深意,語帶雙關,更具嘲諷的意味,而與佛家所謂「圓通」境界實在大異其趣。
六.文意
10.「大家都說他一生不肯認真、不肯算帳、不肯計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其實是罵他懶惰、不精明、不細密。
11.差不多先生傳的寓意在提醒國人改正「不認真」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