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李 将 军 列 传
有关李广将军的名句: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王勃《滕王阁序》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司马迁选取的与李广有关的事件
第1节 交代李广籍贯,身世、文帝时抗匈奴事
第2节 景帝时,上郡遭遇战
第3节 武帝时,雁门出击战
第4节 斩杀霸陵尉
第5—6节 右北平之守及出猎射虎
第7节 展示李广品德,技艺,平素生活,治军之法
第8—10节 从卫青击匈奴
列传
“列传”是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的。有单传,有合传,有类传。单传是一人一传,如《商君列传》、《李斯列传》等。合传是记二人以上的,如《管晏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类传是以类相从,把同一类人物的活动,归到一个传内,如《儒林列传》、《刺客列传》等。司马迁把当时我国四周少数民族的历史情况,也用类传的形式记载下来,如《匈奴列传》、《朝鲜列传》等,这就为研究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来源。
“本纪”实际上就是帝王的传记,因为帝王是统理国家大事的最高的首脑,为他们作纪传而名之曰“本纪“,正所以显示天下本统之所在,使官民行事都有一定的纲纪的缘故。
“世家”是记载诸侯王国之事的。这因诸侯开国承家,子孙世袭,也就给了他们的传记叫做世家。从西周的大封建开始,发展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先后称霸称雄,盛极一时,用“世家”体裁记述这一情况,是非常妥当的。
“表”以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形象、直观,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便于阅读 。
“书”,是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以明古今制度沿革的专章,非是熟悉掌故的史家,是无法撰写成书的。班固《汉书》改称“志”,成为通例。“书”的修撰,为研究各种专门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司马迁选取的与李广有关的事件
第1节 交代李广籍贯,身世、文帝时抗匈奴事
第2节 景帝时,上郡遭遇战
第3节 武帝时,雁门出击战
第4节 斩杀霸陵尉
第5—6节 右北平之守及出猎射虎
第7节 展示李广品德,技艺,平素生活,治军之法
第8—10节 从卫青击匈奴
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 箭术高超
令阵前下马解鞍,纵马而卧 临危不乱,镇定自若
奔射杀白马将 勇猛善战
上郡遭遇战
夜暮突围,全身而退 指挥若定
阅读第2段,找出本段体现李广特征的细节,并归纳特征
谈谈对“前”“止”“令曰”这几个字,在人物表现上的作用。
“前”为口令,如雷霆之声的命令,果断而坚决,在己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的气魄,对人则更具迷惑性。“止”则显示出了汉军纪律严明,岿然不动的意志。这三个词连用,一气呵成,显示了李广面对强敌时的镇定自如和指挥若定。突显了一位有勇有谋的将军形象。
雁门出击战
1、文始借文帝惋惜之语,此处又引单于之令,是何用意?请结合表现手法简述?
问题探究:
文中引用文帝的赞叹,使李广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又引用单于之令,侧面烘托了李广的才干。
2、从本段中可以看出李广的什么特征?你觉得什么部分值得我们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机智勇敢,武艺高强,命途不顺
善于选取形象化的词语,表现人物形象。如“腾”字的使用。
用连续的动词,展现场景的特征。“腾”“推”“取”“鞭”连用,表现时间之短暂,情况之危急。
将对人物的情感巧妙地隐藏于平实的叙事之中。
阅读4—6节回答以下问题:
1、从第4节叙述的事件表现了李广的什么特点?本段省去好吗,为何?司马迁“实录”这一事件,我们该怎样评价?
2、第5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运用了什么手法?第6段又采用了何种手法,表现了李广的哪一方面?
心胸狭窄,公报私仇。不好,本段虽然是对李广缺点的曝光,但可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司马迁的实录精神,正体现了“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虽然写了本段,但瑕不掩瑜,司马迁对李广主要还是赞美和推崇的。
第5段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第6段选取典型事件,正面描写李广的射艺高超。
朗读第7节,回答问题:
1、本段表现李广性格,运用了哪些手法?从本段可以归纳出哪些特点。
有正面描写,有对比,有侧面揭示
李广廉洁爱士,武艺高强,简易质朴,待兵宽缓。
2、将上面的手法和表现的性格特征对应起来。
活动体验:
请你站在李广的角度,谈谈在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不顺?
一不顺 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从之。
二不顺 卫青令广并于右将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
三不顺 军亡导,或失道,后于大将军。
司马迁说自己的《史记》“究天人之际”,那么对于李广的悲剧我认为是他的“数奇之命”造成的,你觉得我究到天人之际了吗?可对李广的悲剧发表自己的看法。
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造成了李广的悲剧,皇帝的迷信,卫青的私心和排挤,把李广推上了绝路,司马迁写此一是对其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也对封建的用人制度给予了鞭挞。
有句话“性格决定命运”,造李广的悲剧命运除了先前的一些原因,从其性格角度考虑,是什么样的性格让李广不得不死?
1、李广争强好胜、不甘人后,在屡次抗击匈奴中立下功劳,平生最大愿望只想与匈奴主力一决雄雌,三四十年来的等待化为泡影,无限失望。
2、李广木讷少言,为人简易,爱兵如子,爽性刚烈,宁死不受辱。
第10节倒数2、3句与前文何处最呼应?采用何手法表现李广?
与第7节集中写李广的性格最照应。写众人的悲痛,侧面烘托了李广性格。
读练结合:
1、有感情朗读本段,指出本段在评价人物方面的特色,和作者的情感。
引用古人名言,简洁准确地评价
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正己的重要性。
用谚语赞美李广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赢得士兵和百姓的崇敬,有很强的感召力。
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他那忠实的心,确实被士大夫们所信任。
勇 于 当 敌 仁 爱 士 卒 号 令 不 烦 师 徒 乡 之第20课《李将军列传(节选)》教案
教学目的: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
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
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④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
教学重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通过文本的研读,深入探讨李广悲剧的根源。[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21世纪教育网
这首诗说的是谁?——李广。那么,历官在历史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她又有怎样的人生际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李将军列传(节选)》
2、揭示目标:
①认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述史优秀传统;21世纪教育网
②感悟《史记》不仅写出了历史的真实,也富有文学的诗意;21世纪教育网
③探讨通过典型事例、生动细节和个性化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文学艺术特色。
二、 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司马迁刻画人物形象,首先是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加以渲染,使人物的个性特征非常突出。“善骑射”是李广的基本的个性特征,纵观整篇作品,系以李广善骑射为情节发展主线。司马迁的这样表现手法,使读者对所表现的人物形象有了一个鲜明的第一印象。提到李将军,人们首先就会对他百发百中的箭术竖起大姆指。
背景资料:《李将军列传》是《史记》中久享盛誉的名作。作者以赞颂的激情、错综变化的笔法,多层次地描绘了李广传奇的、悲剧的一生,塑造出古代英雄的高大形象,卓立千古,彪炳万世。《太史公自序》云:“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向之,作《李将军列传》。”本篇列传围绕着精于骑射,勇敢作战;热爱士卒,不贪钱财;为人简易,号令不烦三个特点,刻画了李广这样一个作者理想的一代名将的英雄形象,而对李广的坎坷一生,尤其是对他以及他整个家庭的悲剧结局,表现了无限的惋惜与同情,对汉代皇帝用人制度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同时,作者在李广坎坷悲惨的一生际遇中,也寄寓了自己的满腔悲愤与辛酸。
3、感知内容:
①师生共同诵读,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要求每人一句翻译课文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21世纪教育网
过了四年,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于是又重射,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李广带兵,每到缺粮缺水的地方,士卒不全喝过水,他不到水边去;士卒不全吃过饭,他不吃饭。他待人宽厚不苛刻,士卒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出力。他射箭的办法是,见到敌人逼近,不在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发,一发箭敌人立即应弦倒下。
元朔六年,李广又任后将军,随大将军卫青的军队出定襄,抗击匈奴。许多将领杀敌斩首的数目符合朝廷奖励的规定,因功封侯,而李广的部队没有功劳。
过两年,李广作郎中令带领四千名骑兵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带领一万名骑兵和李广一同去,各行一路。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名骑兵包围李广。李广的军士都恐慌,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向敌人驰去。李敢独自带领几十名骑兵冲去,一直穿过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过敌人的左右两翼再回来,他向李广报告说:“敌人很容易对付啊!”这样军心才安定下来。接着李广布成圆形阵势,所有的人都面向外,匈奴猛烈攻击,箭如雨下,汉兵死亡过半,汉军的箭将要用尽。李广就命令士兵拉满弓不发箭,李广亲自用大黄强弩射敌人的裨将,射杀数人,敌人攻势逐渐减弱。这时天刚黑,将吏士兵都面无人色,而李广意气自如,更加努力整顿军队。军中从此更佩服他的勇气了。第二天,再奋力作战,博望侯的军队也来到,匈奴军队就解围而去。汉军因疲劳,不能追击。这时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收兵回去。按汉朝法律:博望侯行军迟缓未能在约定日期到达,判处死罪,出钱赎为平民;李广所立的军功和应得的罪罚相抵,没有封赏。
此后两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大举出击匈奴。李广多次自己请求出征,天子以为李广年老,不允许;过了好久又答应了他,派他做前将军。这一年,是元狩四年。
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出塞以后,卫青捉到俘虏知道了单于居住的地方,就亲自率领精兵去追赶,而命令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的部队合并,从东路出兵。东路稍微绕远,而大军行军途中水草也少,势必不能集结赶路。因此李广就亲自请求说:“我部是前将军,现在大将军竟调开我走东路,再说我从年轻时起就和匈奴作战,今天才得到一个机会和单于直接对敌,我愿居前锋,先和单于决一死战。”大将军卫青也是密受武帝的告诫,认为李广年老,命运不好,不要派他与单于对敌,怕达不到原来的期望。而这时公孙敖新失掉侯位,作为中将军随从大将军,大将军也想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对付单于,所以调开前将军李广。李广当时知道这个情况,亲自向大将军表示坚决拒绝调动。大将军不听,派长史下文书给李广的幕府,说:“急速带领部队按照文书中的指示去办。”李广没有辞别大将军就出发,他十分恼怒地到军部,带领士卒与右将军赵食其合军从东路进军。军中没有向导,迷失了道路,延误了约定与大将军会师的时间。大将军和单于接战,单于逃跑,没能得到战功而回。大军南归横渡沙漠,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见过大将军,回到军中。大将军派长史拿干粮和酒送给李广,并问李广、赵食其二人的迷路情况,卫青打算上书给天子详细汇报军情。李广没有回答,大将军派长史急催李广的幕府接受传讯。李广说:“众位校尉没有罪,是我自己迷路,现在我自己去接受讯问。”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李广从年轻到现在,和匈奴打了大小七十多仗,这一次幸而随大将军出征和单于接战,可是大将军调我部走绕远的路,而且又迷了道,这难道不是天意吗?再说我李广已六十多岁了,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之吏的侮辱。”于是就拔刀自刎。李广的军士、大夫等全军都哭了。百姓听说李广死,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他的,无论年老的或年轻的都为他流泪。
太史公说:《论语》说,“本身行为正,不下命令,人们也奉行;本身不正,下命令,人们也不奉行。”这是说的李将军啊。我见到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他死的时时候天下无论认识他的或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实诚恳的心地实在使士大夫崇敬,谚语说:“桃李不能言语,可树下踩出小路来。”这话虽小,却可以喻大啊!
三、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生活在文景帝时的李广有什么人生遭际?他给你的初步印象是什么?
名将之后,出身“世世受射”的家庭,有一身高强的射技。他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的名将品质,但生不逢时。[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汉武帝对匈奴作战以来,作为边将的李广有哪些活动和遭际?司马迁在这部分中是如何展示这位名将的风采的?
活动—出雁门击匈奴,伤重被俘、孤身射骑脱险和为右北平太守的经历。
遭际—不顺。如“当斩,赎为庶人”,“家居数岁”,“将兵数困辱”,暗含他悲剧性的人生。
风采:
突出写了娴熟、高超的射技。如受伤被俘后夺马逃脱途中“射杀追骑”;家居蓝田“射猎”;打猎中,“射石”,“射虎”,“射猛兽”;平时“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一直到死。还用“光占腾”飞身跃上胡儿马,匈奴称之“飞将军”,“虎腾伤广”,“射阔狭以饮”,这些细节生动展示其名将风采。
写李广治军简易,体恤士兵,不爱钱财,是颇受官兵爱戴的将领。
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尤其是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士兵们都甘愿在他的麾下。
四、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五、 自测:
1、找出文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虚词及词类活用的词
广家世世受射 受:学习。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回:迂回。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 绝:渡过,横穿。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无:无论。大军不知广之所之,古弗从 从:接应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骤然。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 数奇:命运不好。数,命运;奇,单数。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委曲详细的情况。
南绝幕,遇前将军 幕通“漠”。军亡导,或失道 或通“惑”。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 悛悛通“恂恂”,诚恳的样子。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因:于是,就。21世纪教育网
络而盛卧广 络:用绳子编结的网兜兜他。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死:与……死战。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后:后于
六、 自结:
学习本课时你有什么收获?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一、 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
二、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晚年李广什么样的人生遭际?造成李广悲剧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生遭际:
写李广晚年为前将军,跟随卫青攻打匈奴,最后被倾轧逼迫而死。
(元狩四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攻打匈奴,李广多次请求参战,汉武帝先是“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说明出战就不顺。随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他本为前将军,卫青却要他出东道,又是不顺。而东道回远,失道被责,更是不顺。接二连三的不顺,卫青又逼其对簿,李广乃自刎。)
悲剧原因:
汉武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进行排挤。这是人为的悲剧,暴露出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摧残,也寄寓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2、司马迁的是如何评价李广的?
用叙述和比喻评赞李广,表达了对李广的无限景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用孔子的话赞扬李广为人能以身作则,强调正人先正己的重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用古代广为流传的谚语高度评价李广的品格,赞美他诚实朴直,事事以身先行,因而赢得了士兵和百姓的崇敬,“至今犹忆李将军”。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本文在艺术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探究: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如只选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遭遇战,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文章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这时李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死里求生。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三、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李广的悲剧
在中国历史上,西汉时期的名将李广无疑是一位充满浓厚悲剧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与匈奴70余战,为二千石吏40余年,但却至死未得封侯,给后人留下了“李广难封”的浩叹。司马迁《史记》中一篇《李将军列传》,对李广的遭遇寄予了无限的感慨和同情,令后人一掬“萧条异代不同时”之热泪。然而,它并没有真正反映历史的真实,也歪曲了造成李广悲剧的深层次原因,更误导了后人的认识和评价,像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乃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之类意气用事、不着边际的诗句,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平心而论,李广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这既有时代的背景,更有其个人的因素。
李广所处的时代,正是西汉国防战略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基后,变“无为而治”为“有为进取”,一改汉高祖以来在匈奴和战问题上的消极防御国策。对匈奴的侵扰,汉武帝采取积极反击的措施,运用骑兵集团纵深突袭的战法,对匈奴贵族势
力实施歼灭性打击。在这一重大战略转变形势面前,李广作为在对匈奴消极防御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将领,显然,“江郎才尽”,无力承担统率汉军大规模反击匈奴的重任,只好眼睁睁地看着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新生代”将领后来居上,建功立业。“人事有代谢”, “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的规律就是这样无情:汉朝廷战略方针的演变遂成为李广难封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李广抑郁不得志更在于他个人军事才能局限所致。作为一名久历战阵的将领,李广长于战斗指挥,骁勇善射,在战术上灵活机智,有勇有谋,敢于打硬仗,打恶仗,射术之精堪称一绝,威震匈奴各部,被匈奴畏誉为“飞将军”。然而这种近攻格斗上的剽悍骁勇,终究掩盖不了李广拙于战役和战略指挥的根本缺陷。李广曾先后五次率精兵参加反击匈奴的作战,应该说杀敌立功、晋爵封侯的机遇多多,可是他不是无功而返,就是损师折将,根本没有表现出“飞将军”的风采。常言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连续五次机会李广都不曾把握住,这恰好说明,李广只是一名斗将,而非真正大将之材。他明显疏于战略战役指挥上的大智大勇,尤其不善于指挥大规模骑兵集团远程奔袭、机动作战,而这一点正是他的致命弱点,也是他一生不得封侯的最主要原因。对这样的遭遇,李广愤愧自杀,这是缺乏自知之明的表现;司马迁等人的鸣冤叫屈,则是失却理性态度的曲辞。其情虽可悯,其理实难喻。
的确,在李广身上,爱兵如子、身先士卒的优点殊为突出,“宽缓不苛”使得“军中自是服其勇”,以至他自尽后,“一军皆哭”,连普通百姓也“皆为尽哀”。可是,他在治军上放任自流,不讲求以法治军、严格管理也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行军时“无部伍行阵”,止舍时“人人自便”,连必要的警卫都不设置“不击刁斗以自卫”,在幕府中则无“文书籍事”。这种把严格要求和关心士卒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根本不可取的。孙子说“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李广违背了这一治军的基本原则,无怪乎劳而无功、际遇坎坷了。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弱点。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少一点道德上廉价的同情,多一份历史上冷峻的思考。
四、 自测:
1、背诵并默写其中一部分内容
五、 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略
六、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