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2)》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锐角正弦、余弦的意义,并能运用sinA、cos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2、能根据正弦、余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2、
通过学生自我发现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通过提出困惑提升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主动参与探索概念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的意识。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及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认识正弦、余弦概念,能用正弦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1、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给定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
2、正弦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本节采用“探究——推理——发现”模式.
四、教学环节
一、复习与回顾环节:(砸金蛋)
1、在Rt△ABC中,如果各边长度都扩大2倍,那么tanA的值(
)
A、没有变化
B.
扩大2倍
C.缩小2倍
D、不能确定
2、如图,
Rt△ABC中,
∠C=90°,a=2,
c=4,
那么tanB的值等于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问题1、“十一”黄金周小明和妈妈来到“母爱圣地——美丽大乳山”游玩,小明在倾斜角30°的山坡上前进200米,同学们知道他上升的高度吗?如果小明选择在倾斜角45°,那么他上升的高度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可由前面所学的知识和勾股定理得出.从而发现:
设计意图:
(1)结合爬山问题,揭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新授内容做好铺垫。
(2)培养学生发现数学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
三、合作探究,发现新知
画一个20°的∠A,在角的边上任取一点B,作BC⊥AC于点C,量出AB,BC的长(精确到1mm),并计算:
(精确到0.01)
做完后和你的同伴交流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他们的比值有的是0.32,0.33,0.34,0.35等都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又不完全相同。
教师活动:教师启发引导,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我们测量的时候会产生误差,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
下面我们用比较精准的几何画板1给大家演示一下,当改变B点位置变化的时候,请大家观察比值如何变化?(学生观察发现:
的比值不会随着B点位置变化而改变)
接着继续追问:同学们这个结论是在20°的情况下得到的,换成其他的任意角α,结论还成立吗?
接着让学生继续观察几何画板2,改变B点位置变化,比值如何变化?改变∠A,的大小,比值如何变化?
这个结论是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的,那我们能否从理论给予证明呢?学生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证明发现,B点位置的变化与
比值无关。
设计意图:利用几何画板课件中几何图形的动态演变,解释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促成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学生通过观察、实验、验证结论成立,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自变量
角度
20°
30°
45°
因变量
比值
0.34
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表格,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领悟到锐角和比值之间存在着比值随着锐角A改变而改变的对应关系。发现比值和角度之间是一种新的函数关系,从而得出正弦余弦的定义,起到了水到渠成的功效。通过证明认识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的结论,从而引出“正弦”的概念,突出重点.
四、深化新知,形成概念
1、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在Rt△ABC中,对于锐角A的每一个确定的值,
其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是唯一确定的。
2、请学生结合图形叙述正弦定义,以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弦、余弦、正切统称锐角三角函数。学习了定义以后,下面我们来学习正弦余弦的表示方法:给同学们三点温馨提示:
(1)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的角或具体角度,其正弦习惯省去角的符号“∠”。如:
sinA,
sin,
sin30°
(2)用三个大写字母或数字表示的角,其正弦要保留
“∠”
sin∠BAC,
sin∠1
(3)sinA是一个完整的符号,它表示∠A的正弦,不表示
sin
乘以A,不能写成sin.A
设计意图:学习了正弦的概念之后,给学生强调它的书写规范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设计意图:你会书写吗?根据温馨提示:马上对学生进行书写规范性的检查。
3、思考:根据上面的三角函数定义,你知道正弦与余弦三角函数自变量、因变量的取值范围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回答,交流结果:
明确:
自变量取值范围是:0°<∠A<90°
因变量的范围是:0<sin<1,0<cos<1
4、火眼金睛辫对错:如图所示,在Rt△ABC中,AB=10,BC=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sinA
=
(
)
(2)cosB
=
(
)
(3)
sinA
=
0.6m
(
)
(4)
cosB
=
0.8
(
)
评测目的:这组题目是对正弦、余弦定义的直接应用。通过判断正误,强化学生对概念的强化理解;检测对目标的达成情况。
5、典例解析:如图:在一个Rt△ABC中,∠C=90°,AB=5,BC=3,
求:(1)∠A的正弦、余弦
(2)∠B的正弦、余弦
观察(1)和(2)中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若∠A+∠B=90°,则有sinA=cosB,cosA=sinB
设计意图:例1的设置是为了巩固正弦概念,通过教师示范,使学生会求正弦、余弦,经过反复强化,使全体学生都达到目标,更加突出重点.同时发现规律,并且加以验证,这些新的发现,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帮助很大,所以要求学生理解并且掌握。
深入思考,变式例题
变式1、在一个Rt△ABC中,∠C=90°,
,
求∠A的余弦
变式2、在一个Rt△ABC中,∠C=90°,cos∠B=
,
求∠A的余弦
反思1: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什么条件,可以求得锐角三角函数值?
学生发现:①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可以求得锐角三角函数值。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条边的比,可以求得锐角三角函数值。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求得另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或者也可以求得这个锐角的其它三角函数值。
设计意图:通过变式题组练习,以及反思让学生灵活掌握求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方法,希望学生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进步成长。
6、解决问题:妈妈在倾斜角为20°的山坡上前进100米时,升高的高度为多少呢?
解:在Rt△ABC,
sin20°=
BC=100sin20°≈100×0.34=34
答:上升的高度约是34米。
设计意图:把正弦回归到实际问题的坡度中,达成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用正弦、余弦解决有关问题如:测量、建筑、工程技术等。?
7、合作探究
随着∠A变大,sinA,cosA的值如何变化?如何用正弦、余弦值来刻画梯子的陡与缓呢?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合作探究讨论,然后用几何画板加以验证。从而得出:
∠A越大,sinA的值越大,梯子越陡;
∠A越大,cosA的值越小,梯子越陡。
五、理解概念、应用提升
1、大显身手:若Rt△ABC中,CD是斜边上的高,CD=2,
BC=5,求sin
∠ACD
学生小结:①求一个锐角三角函数值可以根据定义来求。
②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转化为其等角的三角函数值。
③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可以求得锐角三角函数值。
设计意图:这组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强化模型“双垂三角形”中,利用角等则值等进行转化,教师要关注学生对转化思想的理解以及数学建模的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会灵活运用正弦来解决相关问题。而且学生在大显身手环节,积极动脑,勇于探索,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多样,各有特色,表现得非常棒。
2、挑战自我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P坐标为(3,4),求射线OP与x轴夹角的余弦。
反思3:
解完此题,你有什么新的收获?那位同学愿意与同学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
先给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学生的方法灵活多样,及时给与表扬,当我们求一个锐角三角函数的时候,没有见到直角三角形,这时需要构造一个包含这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应到学生学会添加辅助线。
六、回顾与反思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活动:回顾、思考、组织语言回答.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畅所欲言,加强反思,提炼以及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
七、阳光作业
伴你学:必做:P24基础演练
选做:P25能力提升10,11
数学格言
宇宙之大,
粒子之微,
火箭之速,
化工之巧,
地球之变,
生物之谜,
日用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
——华罗庚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得力助手和工具,所以要学好数学,用好数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当∠A
=30°时,
当∠A
=45°时,
问题2、
比如小明妈妈选择在倾斜角20°山坡上前进100米,同学们知道她上升的高度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更多的是非特殊角,你们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回答不能,那么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知道20°所对的直角边与斜边之比,从而为下面的探究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
A
C
反思2:通过刚才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同学们积累了哪些经验?
A
D
B
C
y
P(3,
4)
y
x
O
PAGE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