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预案
备课类型
详案
设计教师
管蓓蓓
上课课题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上课时间
第二周星期三
课时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1课第3课时
教材与学情分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1.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效果不同。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科学探究目标1.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2.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科学态度目标通过实验设计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在实验过程中,能积极大胆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研究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效果。难点: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能简单地描述声音的传播方式;对比实验中对条件的控制等。
教学准备
教师:鼓、多媒体课件,有条件的准备真空仪(闹钟、抽气机等)。小组:音叉(敲击小锤)、水槽、声音传播的观察记录、土电话(棉线、一次性纸杯)等。
预设流程
一、揭题引入1.派学生上来敲鼓。2.交流:敲击鼓面时,鼓面振动,我们就听到了鼓声。而且,只要鼓声足够大,我们在教室的任何一个位置都会听到。3.鼓声是怎样传到你耳朵里去的呢?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有什么变化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出示课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二、自主探究活动一:空气传播声音交流:同学们,这是一个真空仪,这个是电铃,我们把电铃打开。现在我们把玻璃罩戴上,还能听到声音是吗?让我们把真空仪打开,慢慢抽干里面的空气,注意听。播放视频,学生根据视频观察现象。提问:抽完空气后,大家还能听到声音吗?为什么?预设:听不到。可能是因为空气没有了。交流:谁能说说从玻璃罩中传出的声音经过的路径是怎样的?预设:闹钟声→玻璃罩内空气→玻璃罩壁→玻璃罩外空气→耳朵追问:当玻璃罩内空气被抽干了,哪一步就被截断了?预设:第二步。小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活动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提问:声音能不能在固体中传播呢?你有办法证明吗?预设: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实验方法。教师明确实验步骤:(1)同桌之间保持安静,一个同学抓挠桌面,一个同学听,抓挠桌面的声音。(2)听的同学侧耳靠近桌面,另一个同学继续抓挠桌面。(3)比较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贴近桌面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4)同学之间互换角色,再进行上述实验。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单。交流汇报: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和不贴着桌面听到的敲击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结:声音能够在桌面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加容易。(声音通过桌面这样的固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活动二:声音在液体中传播交流:声音在液体中是不是也能传播呢?根据实验材料设计实验。教师明确实验步骤:(1)把音叉放到水面上的时候,应等到水面平静之后。(2)轻轻敲击音叉,同时轻轻地用敲击后的音叉去接触水面。(3)重点观察水面是如何波动的?把观察到的现象描述出来。(4)听一听声音,感受下声音有什么不同。4.学生分组活动,并填写记录单。讨论:水是怎么传播声音的?小结:水面的波动是从振动的音叉开始,逐渐向四周传播,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声音通过水这样的液体媒介,传播到我们的耳朵里。)活动三: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物体在振动的时候,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等介质中传播。2.提问:宇航员在太空中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是为什么?预设:声音在真空中是不能传播的。三、总结梳理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四、拓展延伸1.出示一个土电话。请同学试试效果,然后制作。2.分组实验:玩土电话游戏。(1)说话人的声音的大小以听话人不能直接听到为宜。(2)连接两个“话筒”的线应拉紧。(3)两人彼此交换听和说。3.交流现象,并思考:声音是怎样从“土电话”的一端到达另一端的?预设:
作业设计
各小组进行实验,及时记录。作业本
板书设计
声音的传播声音能够在空气、固体、水中传播。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效果不同。声波
→
物体振动
→
声音(共22张PPT)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复习提问
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是借助什么向远处传播的?
声音靠介质传播。
3.传播声音的介质包括哪三类?
4.声音在介质中以什么样的形式传播?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固体、液体、气体
聚
焦
01
这首音乐是怎么传到我们的耳朵的呢?
我们的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耳朵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人耳的构造
耳郭
外耳道
耳垂
外耳
鼓膜
听小骨
鼓室
中耳
前庭
耳蜗
内耳
听觉神经
人的外耳就像是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放大声音信号
鼓膜是一个半透明的薄膜,很薄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也能产生振动
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前庭,可以使人保持平衡,是平衡器官。
探索一:
耳朵结构图
探索二:
探究耳郭的作用
(1)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
(2)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方法
加大耳郭
不加大耳郭
听到的声音
(是否清晰)
我的发现
声音微小
声音清晰
探究耳郭的作用
耳郭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探索三:模拟鼓膜振动实验
实验材料
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音叉、小锤、细沙或碎纸屑等。
气球皮模拟的是什么?
鼓膜
撒细沙或碎纸屑有什么作用?
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物体发出的声音
声源与鼓膜的远近不变
声音的强弱不变
声音较强
声音较弱
声源较远
声源较近
“鼓膜”振动情况(是否明显)
我的发现
模拟鼓膜振动
振动明显
振动不明显
振动不明显
振动明显
鼓膜会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声音的远近和强弱等条件不同,引起鼓膜的振动也不同。
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
耳郭 -----------
外耳道 -----------
鼓膜
-----------
听小骨 -----------
耳蜗
-----------
耳听觉神经
------
收集声波
传递声波到中耳
将声波转变为振动
传递振动到内耳
将听觉信号传递到大脑
将振动转化为听觉信号
外耳
中耳
内耳
二、耳的各部分功能
与水波相似,音叉振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也象水似的,产生波动,并向四周传播
三、人感知声音的过程
声源
鼓膜
耳郭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耳蜗
耳道
耳郭收集外来的声波。
1
鼓膜
耳廓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耳蜗
耳道
声波经耳道传递到鼓膜。
2
鼓膜
耳廓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耳蜗
耳道
声音使鼓膜振动。
3
鼓膜
耳廓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耳蜗
耳道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放大及传送至耳蜗。
4
鼓膜
耳廓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耳蜗
耳道
耳蜗侦察到振动,并把振动转换成听觉信号。
5
鼓膜
耳廓
听小骨
听觉神经
耳蝸
耳道
最后,听觉信号沿听觉神经传送到脑部,脑部会把听觉信号诠释为声音。
6
1.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耳郭的作用。
耳郭与纸喇叭在结构上都是由大到小的,纸喇叭外部越大,聚集到的声音越清晰。
2.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头的薄膜结构能够随着声音产生振动,听诊器的听筒和耳郭的作用一样能聚集声音,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拉长变大的耳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