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8-06 13: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106/V20070.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0070.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学习目标
——理解观点和支撑观点的材料之间、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培养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激活思维,激发想像力,崇尚科学。
名师讲析
【文章内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首先提出了“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在分析这个观点时,又表达了如下看法: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容易止步不前;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而是寻找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就自然引出“创造性思维”。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时,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在论述“创造性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时,引述了心理学专家的结论。在论述“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时,表达了“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的见解。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这一点非常重要”,提出“正确的答案不止一个”的论点。
第二部分:从“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至“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阐明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第三部分:从“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至结束说明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
第1课时
【重点解析】
例题 本文明确提出了什么观点
分析 题目提出了论点。
解答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总结 找作者的观点先从题目中找。
【课堂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根深dì( )固
(2)zīzī( )( )不倦
(3)汲( )取
(4)锲( )而不舍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汲取( )
(2)不言而喻( )
(3)持之以恒( )
(4)锲而不舍( )
3.选词填空。
(1)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_________(汲取、吸收、学习)知识,使自己_____(学识、学问、才学)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无所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________(创造、创意、创造性)。
(2)知识就是形成创意的_______(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________(创造性、创造力、创新)。
4.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1)解释下面两个词语。
①不言而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推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论证方法。
(4)分析上述文字,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的观点是( )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并非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第2课时
【重点解析】
例题 做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分析 在文中找,如果没有就需要自己概括。
解答 1.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2.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3.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且而不是的把它发展下去。
总结 回答理解性的题目,最好用原文中的话。
【课堂达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与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汲取(jí,吸取) 根深蒂固(dì,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
B.创意(yì,见解或意境)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C.锲而不舍(qì,用刀子刻) 持之以恒(héng,经常)
D.不言而喻(yù,明白) 思维模式(mó,法式,规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幼稚 甜言密语 深恶痛极
B.暴躁 声色俱历 兴高采烈
C.赔偿 学识渊搏 一事无成
D.灵感 轻而易举 毫不相关
3.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中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硅谷文化的基础是创新制胜、甘冒风险的价值观。许多企业家认为:_______抓住机遇,勇于冒险,机会_____会永存,__________失败了不必计较,__________失败是成功之母。
A.只有 就 即使 也 所以
B.只要 才 虽然 但 因为
C.只要 就 即使 也 因为
D.只有 才 虽然 但 所以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事实上,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数学问题那样。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正因为如此。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六分钟之后,也可能在六个月之后,六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
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根据文段内容,解释下列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根深蒂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孜孜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反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中“此”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要想自己有创造性思维,你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
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知识,学理科的学生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
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被前人牵着鼻子走,从而形成智力屏障,导致创造能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进发出创造的火花。
8.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第3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O.文中第4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第1课时
1.(1)蒂 (2)孜孜 (3)jí (4)qì
2.(1)从下往上打水 (2)明白 (3)恒心 (4)雕刻
3.(1)汲取学识创意 (2)素材创造性
4.(1)①不用说就可以明白。②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2)创造力是怎样形成的。 (3)道理 (4)D
第2课时
1.C 2.D 3.C
4.难于或不能改变。勤奋刻苦,毫不懈怠。
5.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
6.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7.汲取知识,运用知识,探求新事物,持之以恒地尝试。(言之有理即可,能联系自己情况来谈)
8.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本文题目鲜明地揭示出作者的观点)
9.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要紧扣“融通”的意思来分析回答这个问题)
10.不被知识束缚,在头脑中留有创造的空间。(“杯子”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1课时
1.①推究事物的道理。 ②求知,获得知识。③使自己的思想诚恳,不虚伪。④端正心思。⑤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⑥整齐家政。
2.D
3.略
4.实验精神
5.针对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6.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个人行为的教育
7.事实 中国学生的特点。
8.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地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地、有计划地探索。
9.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第2课时
1.D(“清”的意思是“不切实际”)
2.(1)重视 固定 (2)探测 (3)指示
3.做人要心胸豁达,心平气和。(或:做人不要心存猜忌,煞费苦心。)
4.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实验的过程、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弱点这几个方面来论述说明的。
5.举自己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这一观点。
6.不能。这几个词都表明作者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不是所有情况,也不包括特殊情况,使语言表达严密。
7.第一层是第①句,第二层是②③句,第三层是④一⑦句,第四层是第⑧句。第一层承上启下,点明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第二层从研究学术和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两方面来具体论述其意义;第三层揭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含义;第四层得出结论,提出希望。
8.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9.示例:应克服只空想只动脑而不动手的学习习惯;克服想当然的毛病,培养“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10.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们中学生目前最主要的弱点是缺乏责任心。这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大多都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造成意志薄弱;在学校及社会教育中对于公民意识、责任意识的教育力度较为薄弱。
11.①科学本身的内涵美。(各门学科都有自身美;每门学科中的不同门类都有各自的美;科学追求真理,揭示宇宙万物的真相及其变化规律)②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美。(过程美;顿悟和突破后快感)
12.这首科学诗用诗意的语言赞美碳的实用价值及其对生命循环的重要性,使读者形象地感受到了科学的内涵美。
13.参考示例:①还有什么比生命之源叶绿素中的“绿色秘密”更具神秘美 ②还有什么比数学中九宫格更具魔幻美
14.创意:主题班会、图片展览、举办讲座、办科普小报、举办科技节(科技日/科普周)、媒体宣传、利用网络发布科技信息、召开科技发布会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