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开学第一课】2021年高中秋季开学指南之爱上历史课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开学第一课】2021年高中秋季开学指南之爱上历史课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1 21: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科学备考,精准复习!
高考
新教材、新高考
——新高三历史第一课





考试依据
自2020年起,现有高考体系的考试大纲和说明不再修订。取而代之的,考试命题的依据主要是是2020修订版的《课程标准》和
教育部考试中心2020年1月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国高考进
入了“后考纲时代”,今后的高考命题进入了“深水区”
考试依据
一核——考试功能
服务
选才
引导
教学
提高培养质量
价值引领
具体实现
坚持选拔标准
价值引领
立德
树人
考试依据
四层——考查内容
必备
知识
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
关键
能力
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
学科
素养
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
统摄关键能力与必备知识
核心
价值
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起到方向引领作用
推动核心素养落实
助推素质教育发展
考试依据
四翼——考查要求
基础性
强调学科主干知识
综合性
强调融会贯通
应用型
强调学以致用
创新性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一、概念: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
和方法论,考查学生掌握和辨识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
方法,认识历史的本质。
二、内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4,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5,人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6,人类社会形态经历了从低级阶段
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
一、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
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二、内容:考查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时空尺度,理解划分历史时间
与空间的多种方式,辨识史料中的时空信息;将史事定位在特定
的历史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加以叙述和概括;选择恰当的时空尺度
对历史或现实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史料实证
一、概念: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鉴别和辨析,去伪存真,提炼有效
信息并进行整合与归纳,从而提出历史认识和重现历史真实的态
度、方法与能力。
二、内容:考查学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鉴别史料作者的意图与目的,
区分不同史料的价值,分析与整合史料的有效内容和价值,运用
可靠史料论证问题,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理解;利用不同类
型的史料,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一、概念: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包括历史叙述、历史观点,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
二、内容:考查学生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各种关联进行客观叙述;利用已有认知知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叙述、历史观点及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分辨不同的历史解释,说明导致这些不同解释的原因并加以评析;独立探究历史问题,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
一、概念:学习和探究历史应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文追求,体现了对
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
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内容: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树立正确的民
族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养成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
正确的文化观,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认同,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
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
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思路
?以能力立意,将知识、能力、素质考查融为一体。
?考查考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脉络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学习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注重运用“新材料、新情境”,贯通古今、关联中外,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鼓励考生从历史中学会思考。
知识立意
能力立意
素养立意
命题思路
学习
情境
生活
情境
社会
情境
学术
情境
“情境化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能精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历史学的学科特点和试题情境的复杂程度,历史科试题情境可以分为简单情境、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





考试范围
历史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设《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外历史纲要(下)》两个模块。课程内容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个学习专题构成。通过中外历史上重要的
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
类社会从古至今、从分散到
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
认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脉
络,以及丰富多样的历史文
化遗产。
考试范围
选择政治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法律与教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货币与税收等专题,揭示人类政治生活的发展,
认识国
家治理
体系和
治理能
力现代
化的重
要性。
选择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劳动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
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
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等
专题,
认识经
济发展

科技
改变生
活。
选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多样发展的世界文化人口
迁徙与文化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战争与文化
碰撞、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等
专题,认
识文化的
交流与传
播促进了
文化发展。
考试范围
中外历史纲要
国家制度

社会治理
经济

社会生活
文化交流

传承
史学入门
史料研读








专业发展





一、以本为本,落实学科基础知识
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高考考察万变不离其宗,就算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历史课本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历史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又都以基础知识为本源。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建议坚守教材阵地,既重视对主干知识的分析,又兼顾对边角知识的落实,由此展开知识迁移转换与发散性思维。有了强大的地基,高考的高楼才能稳固。
复习建议
二、按照通史体例,构建知识体系
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把握基本线索,可以起到贯通来龙去脉、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例如,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整体呈现出两大趋势:皇权逐步加强,相权被削弱中央集权逐步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只有把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概括为几个阶段性变化,才能揭示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规律,才能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
复习建议
三、科学“刷题”,提高应变能力
复习建议
刷高考真题是最佳的选择,不但要刷,还要反复刷。总体了解了高考题的“感觉”,也发现了自己薄弱的部分,对于查缺补漏帮助很大;至于模拟题,不用太过纠结于对错,而是从中学习一些新的思维,新的表述即可。刷题重质不重量,不要为了一时的满足感或迷茫感而盲目刷题,每道题都需要认真地分析材料中的时空定位、性质概括、问题题型与选项中的正确与错误,这样的刷题才会有收获。同时,平时刷题时可以尝试用一些新的思维与方法,多一种思维解题高考便多了一条可行的路。
四、把握热点与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热点问题、重大时事也是高考历史的考查内容。一方面要联系时政热点,以史鉴今,古为今用,以历史知识、观点为基础,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另一方面应针对题型变化、能力要求提高的趋势,在具备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可以通过剪报、阅读、摘记、写概要等方法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因此,要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用历史思维来解读社会现象,使热点和历史知识之间做到有机的联系。
复习建议
五、课外积累与心态调整
学科的积累尤为重要,同时,心态的调整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复习效率与临场发挥。课外的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也能给予我们新的灵感与思维方式。推荐书籍有《全球通史》《国史概要》《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晚清大变局》等,纪录片推荐有《大国崛起》《中国通史》等,能让我们对所学的历史大背景有更深的理解,也能从中学习到许多历史专业术语,对论述题的表达很有帮助。平时做题时看到不清楚的史实或不理解的概念要多去查找相关书籍与文章。
复习建议
科学备考,精准复习!
高考
祝大家:
金榜题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