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上学期浙江省百校秋季开学联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届高三上学期浙江省百校秋季开学联考 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1 16:46: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百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秋季开学联考
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韩非子·五蠹》中记载:“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守株待兔”的故事,对这一故事中所涉及的史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株待兔地点在今天河南商丘一带
B.宋人始祖是灭商有功而被封的功臣
C.耕田者劳作时可能使用铁铲等农具
D.故事体现了韩非子因时而变的主张
2.汉文帝于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创立了“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的制度。下列关于汉代“贤良”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②由中正官依据评定的等级举荐
③最初的标准是有德行和才能
④“贤良”的设立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3.韩愈生活的时代,面临两个重大问题,一是藩镇割据,人心的涣散消沉;二是宗教大盛,道教被立为国教,佛教也被大力提倡。为此,他
A.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B.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C.提出儒家“道统”思想
D.提出了从“性命之源”来理解孔子之道
4.《中华文明史》在评述某一朝代的官僚制度时,写道:“(其)对于效率与制衡的追求,并非体现于运作流程的分割与制约;而基本上是按照所处理政务的范围——民政、军政、财政,以‘依事系任’为原则进行事权分割。”这一朝代是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5.元代行省设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六七名正副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无所不辖。可以说,元代行省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中充当了分寄与集权的枢纽。由此可知,元代
A.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权限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赋予地方部分权力
6.明代弘治年间,苏州府的盛泽形成村落,居民五六十家。嘉靖年间成为市集,居民达到数百家,以绫绸为业,随着绫绸业的发展,“日繁民齿,声文过昔”。这说明
A.工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B.草市已经演化为地方商业中心
C.丝织业区域分工形成
D.人口增长推动农村贸易网络化
7.浙东学派的学术研究以史学为中心,在历史编撰、史论和史料学方面都有重要贡献,具有不尚空言、注重实践、治学严谨、考证精详等特点。下列选项属于浙东学派学者代表作的是
A.《日知录》
B.《明夷待访录》
C.《船山遗书》
D.《王文成公全书》
8.清雍正帝曾说:“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始于元’和‘极盛于清’的“塞外之一统’,实即元、清二王朝对蒙古、东北、新疆、西藏行使的直接管辖。”下列涉及,上述地区管辖的清朝机构或措施有
①理藩院
②宣政院
③安西都护府
④伊犁将军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④
9.列强入侵造成了近代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右图中地点与相关事实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A.①地为《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
B.②地为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署地
C.③地园林内珍宝在1860年被日军洗劫一空
D.④地为中国近代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
10.魏源十分欣赏英国“国中宗室大臣皆坐而议政”之风,在《圣武记》中多次赞誉清朝兴起初期八大王坐而议政之事,将两者等同视为传统“王道”政治的体现。据此可知,魏源
A.抛弃了“天朝上国”观念
B.广泛关注外部世界的变化
C.推崇英国君主立宪制
D.从中国视角解读西方文化
11.某网站在2020年曾就“你认为哪座城市最能代表辛亥革命”进行了问卷调查。排名前四的城市依次为武汉、广州、南京、北京。观察右图,下列有关各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临时约法颁布之城
B.②是同盟会的创立之城
C.③是辛亥革命首义之城
D.④是民国建立定都之城
12.“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下列外交政策和活动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①丘吉尔的富尔敦铁幕演说
②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
③中国与美、日等国建立外交关系
④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1938年2月,张自忠率第59军向淮北日军发起反击,将日军逼向淮河北岸。日军因腹背受敌,无力再向北进攻,于是全部退回淮河南岸。3月14日,张自忠又率军强渡临沂北郊的沂河,向敌发起反击。经数日激战,日军被击退。对与上述战斗直接相关的会战解读正确的是
A.发生在枣宜地区
B.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C.抗战进人战略相持阶段
D.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14.时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维度。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探索了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下列有关毛泽东在近代民主革命活动和思想表述正确的是
①出席中共一大并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一
②在汉口会议上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③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
④井冈山时期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历史照片是时代的见证。下图照片为上海市信大祥绸布店庆祝公私合营。公私合营
A.发生在“大跃进”时期
B.为制定“一五”计划创造了条件
C.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D.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6.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政治报告中,邓小平同志将解放思想提升到政治高度,使其成为改革开放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关于这份政治报告说法正确的是
①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
②允许一部人生活先好起来
③推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
④提出保障人民民主和加强法制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法国宪法史上绝无仅有的最简短、最经验主义的一部宪法,它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既无序言,又无理论说明。所有法律都仅限于分别阐述各个机构的选举、组成、职权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实质上反映了宪法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之路
B.共和制确立是工业革命的结果
C.保皇派与共和派斗争与妥协产物
D.民主共和才是符合时代的潮流
18.右图是1513年达·芬奇创作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中的达·芬奇戴着一顶帽子,头发散落下来,长须垂至胸前,眼神冷峻、眉头微蹙。这反映了当时
A.现实主义绘画彰显个性
B.教权主义受到了沉重打击
C.以人为中心的自我意识
D.人文主义从质朴走向高雅
19.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呢绒工业得到更大发展,羊毛需求量急剧增加,羊毛价格日益剧增,养羊业便成为十分有利可图的事业,英国的圈地运动爆发。下列项中,与之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价格革命”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圈地运动提供政治保障
C.棉花成了传说中吃光所有羊的“披着羊皮的狼”
D.莫尔在《乌托邦》中发出了“羊吃人”的控诉
20.《全国工业复兴法》被学者称为“罗斯福新政规划实验的核心”,它试图避免“恶性竞争让产业经济的灾难恶化”。由此可知《全国工业复兴法》
①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
②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
③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④规定要缩减政府开支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21.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1945年,法国政府先后将雷诺工厂和法兰西银行国有化。1946年,又将煤矿、煤气、电力以及部分运输、电讯等国有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正式颁布《国有化法令》,更大规模实行国有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
①采用社会市场经济的模式
②受到凯恩斯主义的影响
③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
④政府推广国有化运动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2.波兰银行家布洛赫在1898年出版了一套厚达六册的《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在这部预言著作中,他预测到战争的军事僵局将导致长久冲突,而这种冲突必须付出的经济和人力代价将使交战国陷入耗竭或社会革命。下列选项中,属于一战中“交战国社会革命”具体表现的是
①德国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帝制政体
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五四运动
③奥匈帝国出现民族独立运动,导致了帝国的解体
④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这是一项举世无双的奇怪工程,它预计长度达164公里,蜿蜒于街道、住宅区、花园、树林、河流之间,行经之处,除了留下过境站的出口外,其他地方一律要封住。”关于“奇怪工程”的建成表述正确的是
A.促使朝鲜半岛冲突加剧
B.导致德国开始走向分裂
C.由联邦德国沿西柏林修建而成的
D.预示世界局势紧张加剧
24.在二战中,位于日军战略物资补给线可到达的最前端,也是盟军战略反攻的开始,这场耗时半年的战役,日本军事史家称其为“帝国陆军墓之墓”;美军战史则称“自此役以来,美国海军陆战队所向无敌”。它位于右图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5.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后来转移到浙江嘉兴举行。在嘉兴的最后一天,大会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天的具体日期,长期以来存在争议。最后被论证是8月3日。结合下表,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史料记载和个人回忆相结合,可以判断史实发生与否
B.厘清史实的真实性,需从材料出发,多角度逻辑论证
C.对人们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先树立观点,再找材料
D.历史真相很难探索清楚,因为它存在“层累地造成”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就内容而言是两件事情,但实质上却是紧密一体的。因为搞武装斗争首先要有人,要有拥护和支持革命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革命队伍,适应战争严酷形势的需要。但是,人从哪里来呢?这就和土地革命联系上了。因为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最大程度地动员和激发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而有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革命队伍的建设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央宣传部组织、中共党史和文献研究等单位,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联合出版,2021年2月)
材料二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围绕城市工作的开展进行了详细分析,被毛泽东称为进城前的一次“城市工作会议”。会议确立了城市工作在党内的重心地位,提出大家进城后必须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这些建政思想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史进平《七届二中全会是一次“城市工作会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中国共产党确定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会议名称,概括中国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的目的及“土地革命”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军事角度概括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并概述本次全会为新中国成立所创造的条件。(4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列宁从瑞士返回彼得格勒后,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了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方针。1917年7月,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制造了流血事件,下令通缉列宁。10月20日,列宁秘密回到彼得格勒领导起义。第二天,他就制定了武装起义的计划。11月6日晚上,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开始。列宁来到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所在地——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11月7日,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列宁在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由他起草的《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
——摘编自季正矩《列宁传》
材料二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在经济上仍然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发展落后。在列宁看来,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工业化)……列宁意识到要发展整个经济,首先要发展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资金积累。尤其在1922年后,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深入的思考。但作为列宁后继者的斯大林则强调苏联的工业化必须从重工业开始,斯大林式工业化道路最终成为苏联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指导思想。
——摘编自詹晓良《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的陈痛一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在“《四月提纲》”中对新政权制度的设计方案,并概括布尔什维克党在七月“流血事件”后斗争策略的改变。(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2年后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哪些“深入思考”,并指出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形成的一整套工业化方针的要点。(6分)
28.亘古通今,社会安定、国强民富是伟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的不懈追求。阅读材料,问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阅读《孔子周游列国图》和《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
材料二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注:东方复兴周王朝)乎?”
——《论语·阳货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横渠语录》
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
——王夫之自题衡阳湘西草堂中堂联
材料三
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孙文《同盟会宣言》
“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这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
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摘编自张鸣《红色的个案——苏维埃乡村追求》
(1)据材料一,归纳孔子是如何追求“礼乐”社会的。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指出历代封建社会的执政者尊崇孔子的理由。(5分)
(2)据材料二,归纳孔子、张载、王夫之的共同价值取向。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夫之是从哪三个方面深刻揭露“私天下”的弊端。(4分)
(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选择不同道路和方式推进政治转型,请选择一种观点进行阐释:①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创建了新型的国家,请从“约法”的基本精神和政体的角度进行阐述,并列出“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两个事例。②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民是如何理解乡村政权性质的。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年的《共同纲领》对即将诞生的国家政权性质做出了怎样的具体规定。(6分)
29.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休戚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斯多亚派虽然把财富、人间的显赫、痛苦、忧伤、快乐都看作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但他们却埋头苦干,为人类谋幸福,履行社会的义务。他们相信有一种精神居住在他们心中。他们似乎把这种精神看作一个仁慈的神明,看护着人类。他们为社会而生,他们全都相信,他们命里注定要为社会劳动;他们的酬报就在他们的心里,所以更不至感到这种劳动是一种负担。他们单凭自己的哲学而感到快乐,好像只有别人的幸福才能够增加自己的幸福。
——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二
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马克思产生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立志献身于人类最大多数人的幸福事业,并准备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做出个人的一切牺牲,这成为马克思始终不渝的思想准则……1943年秋,马克思与燕妮来到巴黎。
——摘编自《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三
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缔造人类美好未来。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
——摘编自习近平2021年1月在世界经济论坛上的特别致辞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斯多亚学派的主要观点,再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斯多亚学派在人类思想史上的地位。(5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出被恩格斯所肯定的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相应著作。并指出马克思在1844年找到的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5分)
(3)开启全球化进程以来,人类就面临许多领域的挑战。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20世纪90年代人类在经济领域面临的一场灾难,并指出中国政府为此应对的措施及作用。(5分)
PAGE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