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观察描写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主要讲了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背诵第2至4自然段。
2.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3. 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
⑴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⑵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实物爬山虎、水彩笔。
【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⑴ 多媒体直观教学法。
⑵ 自主、合作、探究法。
2、说学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爬山虎的脚》前置自学提纲
一、搜集资料,我很棒:
查阅有关爬山虎的资料,整理下来!
二、基础知识,我能行:
1.本文中我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2.本文中我认为容易写错的字:
3.我能理解的词语:
三、课文理解,我真棒: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你有哪些问题想和大家讨论交流?你是怎么理解的?
3.学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实物直观导入:
(有条件可以出示实物)出示爬山虎: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看一样东西,看看谁认识?
(利用实物形象直观的视觉刺激,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有关爬山虎的相关资料,下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那今天我们来学习叶圣陶老先生带给我们的文章《爬山虎的脚》(板书)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
1.小组交流,展示生字词的学习
(指导学生读准“漾”(yàng)“柄”(bǐng)“隙”(xì)拂(fú)联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匀”的意思并造句。 )
2.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板书:叶子 脚 爬 )
三、小组讨论交流,质疑问难:
1、首先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和段落,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小组交流各自不懂的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现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精神。)
2、质疑问难:
学生通过读课文,提出问题,教师归纳: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呢?
(本环节主要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变“要我知“为“我要知”。)
四、自主、合作、探究
(一)、学生先自主读文解疑,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然后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语言文字进行欣赏揣摩,激发他们走进课文语言的欲望。)
(二)、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
第一个小组展示汇报: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小组交流汇报爬山虎的叶子是什么样儿的?长大了的叶子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2.教师指导诵读:(出示课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片绿油油的爬山虎,读出叶子之美。)让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让人看着(非常舒服),还(一顺儿朝下),(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重叠),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3.配乐诵读:
(这个环节的设计是通过配乐感情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第二个小组展示汇报:(爬山虎的脚)
1.画一画:
让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一过程,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2. 找一找:
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圈出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
(触、巴、拉、贴)并随机板书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3.演一演:
将准备好的爬山虎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演示,爬山虎的脚先是“触”着墙,并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引导学生自主演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通过演示,学生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本课的重点、难点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迎刃而解了。)
触着墙
变成小圆片
巴住墙
拉一把
紧贴在墙上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呢?
4. 议一议:
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学生通过讨论明白:爬山虎并不像其它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一只新脚。
(通过自己亲自演示,换词比较,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集体交流学: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不怎么样呢?
引导学习第五自然段。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
五、拓展延伸,强化巩固: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收获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2. 请你用“诵”、“书”、“画”、“文”等形式中选用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来表现爬山虎或者是其它的植物。
“诵”指背诵自己最喜欢的语句;“书”指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画”指创作简笔画并当众展示解说;“文”指把你平时观察到的某种植物最有特点的那部分写下来。
(设计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时空,选择的权利,发展的舞台。让他们有更多思考和探索的机遇,有更多表达情感的平台。)
【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叶 美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脚 枝状
爬山虎的脚 嫩红
爬 触着墙──触巴拉贴(牢固)
没触着墙──( 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