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6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
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
(公元6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回首
开皇之治
贞观之治
开元盛世
典章制度
科举制(选官制度)
三省六部制(中央官制)
租庸调制、两税法(赋税制度)
一、选官制度:
原始社会:禅让制---贤与能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度---血缘关系、世袭制
战国时期:军功爵制
西汉:察举制
回顾:魏晋之前的选官制度?
汉选官制度
察举制
举“孝廉”
自主预习:
一、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
背景:汉代察举制弊端逐渐显露;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察举制无法推行
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
标准:家世、品德、才能(曹魏)→家世门第(晋)
影响:积极:初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具体做法:
由各州郡从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中推选大小中正官各一人,
将本州郡人才分为九等,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别品第,并加评语。
小中正协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1)含义
九品中正制
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具一时选用之本耳。
——《晋书?卫瓘传》
家世、道德、才能(曹魏)
↓
家世(晋)
西晋: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察举制带来的选举权流失的弊病,而采取的选举改革,其目的就是将选举权收回中央,由乡里评议改为官方评议,削弱地方化的倾向。具体方法是,每州设一大中正,每郡设中正,由当地出身的朝官中“德充才盛”者担任,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以供吏部选官参考。中正编订的本地人材料,在技术操作上分为两项:一是“家世”,二是“状”,即对本人道德状况、才能学识的评语。然后根据“状”,参考家世,评定每个人的“品”。
——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思考: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影响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房玄龄等《晋书》
积极:前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结党营私,削弱了皇权;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加剧阶层固化,不利于选拔人才。
父亲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伯父
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材料1:次凝之,仕历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孙恩之攻会稽,僚佐请为之备。凝之不从,方入靖室请祷,出语诸将佐曰:“吾已请大道,许鬼兵相助,贼自破矣。”既不设备,遂为孙所害。
——《晋书·王凝之传》
材料2:世胄(世家子弟)蹑高位,英俊(有才能的人)沉下僚。
——(西晋)左思《咏史》
人物小传
王徽之,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在车骑将军桓冲军中任职。一次桓冲问他的任职部门,答曰:“不清楚,常见有人牵马进出,似是管马。”桓又问:“你部门有多少匹马?”答曰:“我未曾过问,怎么知道呢?”再问:“马匹的死亡率高吗?”答曰:“未知生,焉知死?”后官至黄门侍郎(门下省副长官)。
思考:王徽之行事如此任性随意,为何还能身居高位?
自主预习科举制
(1)科举制的发展过程:
创立(隋):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完善(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并让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改革(宋):
①北宋时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实行糊名法和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②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为变法选拔实用人才。
僵化(明清):明清实行八股取士。
废除(清):1898年戊戌变法提出废除八股取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2)科举制度的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重视“进士”、公开公平
(3)选官标准:才学(或考试成绩)
(4)对科举制的评价:
积极:
①使出身中下层的读书人参与政权,扩大统治基础。
②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中央集权;④形成重学的风气。⑤推动儒家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⑥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和公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
⑦西方人借鉴科举制,建立了近现代文官考试制度。
消极:
①过于侧重才学,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②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③束缚了人们个性与才能的发展;
④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积极意义:
A.打破了豪门士族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B.以才能作为官吏选拔的标准,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C.中央掌握了官吏的选拔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D.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条件,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
E.推动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F.促使社会上读书求学风气的形成;
G.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F.对世界的影响:其他国家的考试选官制度
2.
科举制:
(1)时间:创立:隋
/
完善:唐朝
(2)特点:自由报名、分科考试、差额录取
(3)意义: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隋文帝
采用分科考试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武则天
首创殿试和武举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
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
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
——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
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
《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
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
——《唐六典》
士族没落,加强中央集权;庶族上升,促进阶层流动
以文取士,提高官员素质
弊端:
A.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B.重伦理、轻技艺,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C.师门裙带关系导致了官场的腐败。
余秋雨在考察了希腊、埃及、巴比伦、印度等古文明遗址后,在《千年一叹》一书中认为,中华文明没有衰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古代通过科举取仕而组建文官体制的办法实行了一千三百余年,有效地维持了中华文明的秩序。”
神
童
诗
宋
汪洙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
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链接:古代科举制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古代科举制
世袭制
(夏商周)
科举制
(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军功爵制
(战国—秦朝)
察举制
(西汉)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血缘
军功
孝廉
家世
才学
演变趋势
选拔标准:
选拔方式:
选拔原则:
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选拔程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
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
选官制度(时期)
选官标准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
?
自主预习:二、中央官制(魏晋三省制→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制:魏晋南北朝时,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2.三省六部制:
(1)隋文帝时,中央正式创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进行了完善,出现了政事堂,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
(2)内容: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政事堂(后称中书门下)是宰相们议政的地方。
(3)特点: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制约,节制君权(皇帝颁布的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4)作用:①提高了工作效率;②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③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④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中国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朝代
中枢政务机构
秦朝
三公九卿
西汉
中外朝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三省
隋唐
三省六部
趋势:
①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成熟。
②相权不断分散和削弱,皇权不断强化。
③中枢机构各部门既分工合作又相互制约。
二、中央官制变化与创新:
回顾:隋唐之前的中央官制
1.秦朝:三公九卿制度
2.汉朝:内外朝制度
3.魏晋南北朝:三省制度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作程序: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皇帝(皇权至上)
尚书省
负责执行
中书省
起草诏令
门下省
封驳审议
吏
部
户
部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起草诏令
门下省审议复奏
然后交尚书省颁布执行
?
中书省(起草)
门下省(审核)
尚书省(执行)
兵部
吏部
礼部
工部
户部
刑部
皇帝
最近有群众反映,景点女厕不够啊!
男厕太多,增加女厕!
没毛病
开干!
欧了
【情景再现】假如当时皇帝得知有群众反映景区女厕不足的情况,在三省六部制的中央官制下将会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三省六部制
皇帝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政事堂
三省之合作
(2)价值:
A.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B.彼此制约,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
C.分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专制皇权。
D.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
以上三图分别是什么时期的政治体制?反映了怎样的趋势?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秦朝
西汉
隋唐
归纳: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
?
三.自主预习
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1.
魏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食和绢帛。
2.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内容: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3.
唐初的租庸调制:交租和调;男子不去服徭役,则可交一定数额绢或布以代役,称为庸。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
4.唐中期的两税法:
(1)背景: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国家财政紧张。
(2)提出者和实施者:杨炎和唐德宗李适
(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4)影响: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②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5.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朝代
赋税制度
汉代
编户齐民制度
北魏
租调制
唐初
租庸调制
唐中期以后
两税法
北宋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明朝
一条鞭法
清朝
地丁银
趋势:
①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转向以资产为主;
②由对人丁的控制转为对土地的控制,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步减轻;
③征税内容由实物到货币。
四、法律制定:《唐律疏议》
材料: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基础的财产税,即调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即田税又称租税;
以成年男子为基础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阅读思考】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承担的赋税种类主要有哪些?
丁税
调税
租税
徭役和兵役
三、赋税制度
内容:
意义:
A.保证农民有充分的农业生产时间;
B.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三、赋税制度:
魏晋时期:租调制
/
徭役
唐朝:
1.
唐初:租庸调制
人物小传
杨炎,唐朝中期著名宰相、财政改革家,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唐德宗时入朝为相,官至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中元年(780年),他建议废除租庸调制,创立并推行了两税法,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一大改革。
请思考:杨炎为何要将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调整为两税法?
链接:杨炎与两税法
为什么在唐代后期,租庸调制会被两税制所取代?
材料一:武德七年……丁男(21-59)、中男(16-20)给一顷,……所受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受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旧唐书》
材料二:至唐朝承平日久,人口渐增,贵族官僚通过各种合法或非法途径多占土地,口分田实际还官者又很少,政府所掌握土地已不敷授受。……由于均田制的破坏,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无法保证,两种附加税——按户等每户征收的户税和按地亩征收的地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压倒租庸调。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人多地少,均田制逐渐瓦解,租庸调制亦无法维持。
结合地图与教材,分析两税法出现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民户大迁徙,越来越多失地农民脱离户籍管理。
A.
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地方征收;
B.
不分主户、客户,均以实际居住地编入户籍;
C.
取消租庸调制和一切杂税、杂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D.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A.
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
B.
简化了税收名目;
C.
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
唐中期以后:杨炎
两税法
(1)原因:
(2)内容: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
P40
史料阅读,归纳、概括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
(安史之乱后,土地兼并严重
/
在籍户口大幅减少,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
(3)意义:
特点:征收对象
人丁和财产并重
征税依据
征收形式
征税对象
按人丁纳税
按土地、财产的多少
征收实物
征收钱币为主
对人身控制较大
除王公外的一切家户都要承担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身依附
减轻人身控制
普通民众,王公贵族官僚行商免征
问题探究:与租庸调制相比较,两税法新在何处?
?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土地产权
均田制
均田制瓦解
征税前提
税额固定
量出制入
征税标准
人丁
财产
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征税对象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征税次数
一次
夏、秋两季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保证了国家收入
放松了人身控制
减轻了农民负担
探究:唐朝的赋税制度变革与创新价值
变革
创新价值
?
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
魏晋时期:租调制
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
唐朝后期:两税制
以庸代役
征税的主要标准
从人丁转为财产
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核心素养
时序观念
弊端:
1.长期不调整户等,不能贯彻贫富分等负担的原则;
2.部分税额以钱计算,农民要贱卖绢帛、谷物或其他产品以交纳税钱,增加了负担;
3.
富人逼迫贫民卖地而不移税,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4.封建官吏为得到升官提位,在正税之外横征暴敛,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剧了阶级矛盾。
阅读教材P41
问题探究部分材料,认识两税法的利弊。
问题探究
?
均田制,即古代帝王将无主土地按人头划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北魏至唐前期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西晋末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稳定小农经济,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均田制对遏制土地兼并有一定的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
拓展:
1.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它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
A.废分封,置郡县
B.组成决策机构“中朝”
C.中央设立“三公”
D.确立三省六部制
基础检测
D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述古代某一制度时说:“自经此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一制度是指九品中正制
B.该制度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该制度下选官重视品行
D.该制度促进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的转变
D
3.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立嫡以长不以贤”
②“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③“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④“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①②③④
②③①④
①③②④
①④②③
C
4.公元755年,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为8,914,705户,人口52,919,309人,后来,唐朝政府所能控制的户口总数仅为1,933,174户,人口16,990,386人。为此,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进行税制改革以增加收入
推行均田制以稳定自耕农
C.
遏制土地私有化发展趋势
D.
按人口标准征收租调力役
A
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1.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D
A
提升检测
3.《资治通鉴》记载了唐代宰相刘祎之的名言:“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天子之命)”。这体现了唐代
A.政治制度的民主进步性????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C.统治中枢的分权制衡性????
D.皇权独尊地位有所削弱
4.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在调整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主要在于
A.使土地分配更为合理化????
B.使国家的财政收支趋于平衡
C.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D.使农民赋税负担更趋合理化
C
D
5.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材料中两次“大变动”分别指的是?????????????????????????????????????????????????
A.分封制、宗法制????????????
??????
B.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行省制??????????????
????
D.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