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
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认识隋唐时期民族交融的新成就。
(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够利用历史年表方式描述隋唐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情况,从而认识国家大一统对文明演进的重要影响;
(史料实证与家国情怀)能够收集和运用史料,分析理解隋唐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的方式、意义,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
(唯物史观与史料实证)能够通过分析隋朝短世而亡的历史教训,和唐朝出现盛世局面的原因,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
一、隋朝(581-618)1.隋的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国号隋,定都长安。杨坚为隋文帝,他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589年,杨广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隋的经济建设:①广设仓库;②隋炀帝兴建洛阳城;③隋炀帝时开凿大运河(意义: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交流;有利于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
)3.隋的灭亡:原因(隋炀帝的暴政):①大运河的开凿花费太多财力和人力;②隋炀帝残暴奢侈;③三征高丽,穷兵黩武。结果:618年,隋炀帝死,隋朝灭亡。二、唐朝(618-907)(繁荣开放)1.唐朝的建立与统一: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2.唐朝的建设:
(1)政治:
①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政治开明,史称“贞观之治”(措施:经济: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政治: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武周政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定都神都(洛阳),史称武周。武则天当政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了贞观以来的辉煌,并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政启开元,志宏贞观”),史称“贞观遗风”。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经济:出现了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后期的江东地区,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耕作农具的成熟)。
(3)民族关系:唐朝前期的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
主
预
习
梳理知识
影响:
①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②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3.唐的衰亡:①安史之乱(唐由盛转衰)②藩镇割据;③宦官专权
④朋党之争(牛李党争)⑤黄巢起义。
4.灭亡: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建梁,史称后梁,唐王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
三、五代十国(政权分立、民族交融)1.五代(907-960):北方黄河流域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为“五代”。
2.十国(902-979):南方各地先后出现9个割据政权,连同北汉,称为“十国”。
3.五代十国的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扩大和延续。
4.后周世宗柴荣改革,为北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一、隋朝兴亡(581-618)
1.杨隋代周:581年
杨坚
长安
(一)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2.隋朝统一:589年
隋灭陈
580年5月,周宣帝病死,8岁的周静帝继承皇位,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的岳父、大官僚杨坚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581年3月3日杨坚废周静帝、自立为皇帝,改国号为隋,是为隋文帝,建元开皇。
意义:结束了纷乱近400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了大一统。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玉树后庭花
陈叔宝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妆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链接:隋灭陈、统一天下
(二)隋朝建设与兴盛
1.
广设仓库
2.
兴建洛阳城
3.
开通大运河
(三)隋朝的灭亡:
探究:分析隋朝短世而亡的原因?
材料一
教材P32
第三段
材料二
教材P36问题探究
提示:大兴土木
/
穷奢极欲
/
对外战争
/
加重了百姓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了农民起义。
材料
《礼记.王制》曰:“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隋开皇初年,度之尚书长孙平将这一理论做了与时俱进式的发挥,提出了“古者三年耕而余一年之积,九年作而有三年之储,虽水旱为灾,而民不菜色,皆由劝导有方,蓄积先备者也。”
隋朝时期全国最大的一个仓库,东西有1000米长,南北有355米宽,面积相当于三十个足球场那么大,总共有35万平方米左右,经过估算能存上亿斤粮食。
回洛仓
链接:隋朝广设仓库
探究:历史影响?
提示:
保障粮食供应
/
赈灾
/
加剧矛盾、加速灭亡
链接:隋东京洛阳城
洛阳城皇城鸟瞰图
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令尚书令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等,于洛阳故王城东、汉魏洛阳城西,营建东京。每月役丁200万人,其中筑宫城(紫微城)者70万人,建宫殿墙院者10多万人,土工80多万人,木工、瓦工、金工、石工共有10多万人。606年东京洛阳建成,“制造颇穷奢丽,前代都邑莫之比焉”。
链接:隋朝京杭大运河
《汴河怀古二首》
万艘龙舸绿丛间,
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
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
思考:大运河的历史影响?
提示:
积极:南北交通
/
巩固统一
/
经济文化交流
/
运河沿岸城市发展…
消极:加重负担、激化矛盾、加速了…
思考: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隋炀帝?
提示:
积极:灭陈:完成统一;
大运河:贯通南北,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
运河沿岸的城市发展;
建洛阳:规模宏大,闻名于世……
消极:建洛阳、大运河、征高丽:劳民伤财,徭役、兵役、税
收繁重,激化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二、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一)唐朝立国:
1.隋末农民起义与李唐代隋:618年
李渊
长安
链接:
李渊(唐高祖,566年-635年)比隋炀帝杨广大两岁,他俩的母亲是亲姐妹,外公是北周时期的重臣——大司马、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七岁袭封唐国公,隋炀帝即位后,617年拜太原留守;隋末天下大乱时,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618年,接受隋恭帝的禅让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统一全国。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后,李渊退位称太上皇,禅位于儿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李渊病逝,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
李渊
隋末农民起义和李唐代隋
李密
李渊
618年,隋炀帝被杀,隋亡;同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晋阳起兵(617)
定鼎关中(618)
统一全国(624)
(618—626)
唐朝建立:618年;
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唐朝的开国
(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1.
“玄武门之变”:626年
7月2日
2.
“贞观之治”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a.隋亡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b.唐太宗的政治素质
c.隋的建设和繁荣,为唐朝发展创造了条件
d.人民的辛勤劳动是繁荣的主要动力
“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三)女皇武则天(武周政权)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其十四岁时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后为皇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自立为帝,建立武周,定都神都(今洛阳)。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发动政变,武则天被迫禅让帝位与太子李显,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后于上阳宫崩逝,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武则天(624年-705年)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明堂
武则天的统治
(1)武则天登基
(2)政绩:
A
、重视农业生产;
B
、破格用人,发展
科举制度(“自荐”)
C、经济发展,国力上升
国号周
这种做法为庶族地主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方便;同时这些人才更了解社会实际,能提出有效的政治主张,从而巩固统治。
为什么能称帝?
消极——
任用酷吏、滥杀无辜、大修寺庙,晚年奢侈腐化等;
七节碑
无字碑
定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位期间,经济继续发展,国力上升,功>过
(3)评(积极、消极、定论)
积极——承前启后,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政启开元,治宏贞观——郭沫若)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713--741)
(五)唐朝的民族交融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
吐蕃、回鹘、云南是也。
——《新唐书·四夷传序》
开元之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开元(
713—741
)
天宝(
742—755
)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政绩
E.大兴文治;
请思考:开元之治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1)唐玄宗统治前期的政绩
A.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B.大力发展生产;
D.实行募兵制;
C.限制佛教;
视频解说:曲辕犁
(1)与突厥:
东突厥:战争到归顺
西突厥:征服、灭亡,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2)与回纥(he):
唐玄宗封怀仁可汗
(3)与吐蕃:
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嫁给松赞干布
唐蕃会盟:唐穆宗“患难相恤,暴掠不作”
(4)与靺鞨:
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1.
开明的民族政策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2.
具体表现:
贞观初年
贞观年间
大败东突厥,被尊为“天可汗”
打压西突厥,设立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时期
武则天时期
灭西突厥
设立北庭都护府
(1)唐与突厥的关系
链接:唐朝与吐蕃的和亲
材料一
贞观年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
材料二
自从贵主和亲后,
一半胡风似汉家。
——陈陶《陇西行》
(1)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促进了汉藏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促进了民族融合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唐与吐蕃和亲关系的历史影响。
(2)唐与吐蕃(和亲、会盟)的关系
①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汉藏友好
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
②9世纪中期唐与吐蕃会盟(会盟碑)。
(3)唐与靺鞨(册封)的关系
玄宗靺鞨族部首领强大,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少数民族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
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中晚唐危机与唐朝的灭亡
五代十国
1.
安史之乱:755—763
2.
藩镇割据
3.
宦官专权与朋党之争
4.
唐末农民起义:875年
黄巢起义
5.
唐朝的灭亡:907年
朱温
视频:大明宫的覆灭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朱温称帝
唐朝的盛极而衰
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
汉、后周五个政权,称“五代”;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称“十国”。
史学界把907年后梁建立到960年北宋代后周这一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时期。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隋
(581—618)
各项建设
短命而亡
唐
(618—907)
文治武功盛极一时
政治清明
经济发展
文化繁荣
民族交融
政治腐败
盛极而衰
安史之乱
皇帝昏庸蕃镇割据
宦官专政
朋党之争
农民起义
五代十国(907—979)
藩镇割据的延续
分裂动荡的乱世
小结
统一
盛世
分裂动荡
链接:安史之乱
2.公元755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反唐,国号“大燕”,历时八年,史称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1.公元710年,唐睿宗景云元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直接原因:节度使专权;节度使权力不断增大,尾大不掉、内重外轻。
根本原因:政治腐败。
根据材料,分析安史之乱的原因:
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赋役苛重,致使封建国家的基础——广大的自耕农大量破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而封建国家的支柱——上自皇帝、王公、贵族,下至一般的官僚地主,早已抛弃了贞观、开元时期励精图治的精神,肆意盘剥,终日尽情享乐……其根本原因在于政治腐败,而安禄山的叛乱正是腐败政治的必然结果。
——沙宪如:《唐代节度使的再探讨》
链接:朋党之争
2.产生:
唐穆宗时朝廷大臣分化组合,形成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史称“牛李党争”。唐武宗时,李德裕高居相位,将李宗闵贬斥流放封州;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皆被罢斥,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
唐文宗为此感慨:“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1.
概念: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不同派别的争权斗争,史称“朋党之争”。
3.
影响:朝廷官员拉帮结伙、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乱。
链接:唐末
黄巢起义(878--884)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
唐
韦庄《秦妇吟》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基础训练
1.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
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
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2.有学者认为,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灵渠
C.驰道
D.大运河
3.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这一现象反映了
A.权力平衡的需要
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城市人口的增加
D
D
C
4.“或许因为他(太宗李世民)本身带有少数民族血统之故,因此无论胡汉,都能一视同仁。这种作风对有唐一代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下列选项中体现唐太宗“这种作风”的是
A.
选官不拘一格,用人扬长避短
B.
选其(突厥)酋长,使入宿卫
C.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
D.
对宗教一体扶植,“示存异方之教”
B
提升练习
1.比较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①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完成了统一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说进行打压
④都是因暴政而亡的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2.唐太宗告诫巡视州县的官员:“就田陇间劝励,不得令有送迎,多废农时”,还规定:“诸非(非法)兴造及杂(额外)徭役”,超过一定的数量,“坐赃论”。这说明唐太宗( )
A.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B.推行均田,鼓励垦荒
C.保证农时,减轻负担
D.不兴土木,休养生息
C
3.“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对“安史之乱”的描绘。造成这一动乱的原因有( )
①唐玄宗朝政腐败
②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③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④农民起义的打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C
4.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D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