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9 古诗三首 《题西林壁》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09:2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通过查阅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要求会写的字要会组词,会认的字要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熟读古诗,弄懂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弄懂诗歌的意思。
【教学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2)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3)课件出示:
题西林壁
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
壁:墙壁。
题目点明了诗人题诗的地点,也点明了诗人游玩的地方。
2.作者简介。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2)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3)课件出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有《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传世。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介绍作者的生平,增加了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
二、新授
探究一: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如:读“侧成峰”的时候,节奏要放慢,声调要跟着降低,这样就会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请同学们读后面的几句。
课件出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
诵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多种形式的诵读能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探究二:品味诗歌,深入感悟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板书:横——岭侧——峰)
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预设:之所以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诗的意思,从观察角度入手,感悟观察角度不同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从两方面入手来了解诗歌,达到对诗歌由浅到深的认识。加深印象,使训练目标落实到位。
探究三:
深入品析,体会情感。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2.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生各抒己见,师进行引导。
课件出示:
我们看人要全面,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缺点或优点,要从不同角度去看,既能看到别人的缺点,又要看到别人的优点。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生回忆并回答,师及时引导并作出评价。
(板书:人生哲理)
设计意图:
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让学生深刻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练习
1.
小组内比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给同伴听。
2.
配乐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先学后练,增加语用。
小结
从《题西林壁》中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奥的道理,希望大家以后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做生活的老师。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拓展作业:在学过的诗中,你喜欢哪些写景诗中蕴含的道理?把诗积累在采蜜本上吧。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拓展、延伸,除了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外,也注重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