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期末语文重点课文阅读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期末语文重点课文阅读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7 18:4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期末语文重点课文阅读练习(答案填充版)
一、《社戏》阅读练习
㈠ 阅读《社戏》第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只有我不开口”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表现了 “我”因没看成社戏而难过、失落的心情。
2、选段主要描写的人物是双喜。“大悟似的”与“大声的说道”属于神态描写,分别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勇于承担责任的特点。
3、“底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指外祖母和母亲表现出来的担心。
4、双喜所写包票里“船又大,迅哥儿向来不乱跑;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现了双喜的聪明,办事稳妥可靠,能猜透外祖母和母亲的心思,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顺利地带“我”去看社戏。
㈡ 阅读《社戏》第10-1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朦胧”的意思是模糊不清;“踊跃”的意思跳跃。
2、文中描写开船的动作的词语有点、磕、退、上前、出,从中看江南水乡的少年们动作熟练、聪明能干的特点。
3、作者调动了各种感觉器官进行多方面描写。各找出一句写在下面。
视觉: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 听觉: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
4、本段主要写月夜行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我”急于看戏的迫切心情?
答: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开船动作利索,行船速度快以及“我”的所见、所思、所感、所闻。
5、第10自燃段中与“也许”有相同作用的词语是似乎(料想、依稀);第13自然段中与它相照应的词语是果然。
6、“那声音大概是……”中的“那声音”指的是第11自然段中的歌吹。
7、“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的“他”指的是宛转、悠扬的笛声。
8、“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以及小伙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表现出“我”看戏的急迫心情。
9、第11自然段中的“跑”与前一段中的哪个词呼应?它们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
答:“跑”与“飞”呼应。它们都写出了船行速度飞快的情形。
10、对上文内容理解正确的是哪两项?(A、C)
A.第一段第3句的“点”、“磕”、“退后”、“上前”等词生动地表现了少年们驾船技术的熟练。
B.上文有三处写到豆麦,都是为了说明夜气里清香的来源。
C.第三段中的“他”指的是“那声音”,“那声音”指的是第二段中的“歌吹”。
D.作者在第四段中用“果然是渔火”、“也不是赵庄”澄清了第二段所写的“渐望见依稀的赵庄”、“料想便是戏台”的猜测,表现了作者严肃认真的写作态度。
11、从第10、11、12自然段中各找出一处直接写“我”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分别从括号里选出能恰当概括“我”的心理活动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答:第11自然段:“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第12自然段:“但我却还以为船慢。”第13自然段:“我的心也沉静……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第11自然段:轻松(活泼  轻松)
第12自然段:急切(急切  焦虑)
第13自然段:陶醉(惘然  陶醉)
12、对选段大意概括恰当的是哪一项?( D )
A.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B.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景物描写。
C.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心理活动。 D.去赵庄看社戏途中“我”的见闻和感受。
㈢阅读《社戏》第23-2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的特点是什么?
答:特点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生动形象,并抓住了航船颜色和动态的特点。
2、“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这句话是侧面描写,说明了孩子们机灵能干。
3、请简析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和品质。
答:水乡农家少年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是:朴实、大方、热情。
4、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并塑造江南水乡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
答:因为作者想要表达对农村生活和儿时小朋友的怀念。
二、《安塞腰鼓》阅读练习
㈠ 阅读《安塞腰鼓》第1-13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粱。”和“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狂舞在你的面前。”这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后生们的什么特点?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前者写出了后生们朴实沉静的特点,后者则表现出他们力量豪放的特点。
2、“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是展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和力量,增强语势。
3、将第2题的句子改为“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可以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因为原句用倒装手法强调了喻体,改后就显得平淡无奇。
4、文中为什么要写“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答:为了使动静相称,对比鲜明,为下文的火烈作铺垫。
5、选段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答:作用是突出后生们茂腾腾的形象,将他们的形象鲜明地推出舞台,具有吸引人、震撼人的力量。
6、“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似乎”可否去掉?为什么 ?
答:不可以。“似乎”表示猜测的语气,去掉后就成了肯定的意思,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去掉。
7、“但是:看!——”独句成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答:表达效果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强调人和鼓由静而动的转变过程。
8、理解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1)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
答:这句话写腰鼓捶响时给冰冷、宁静、困倦的世界带来了光热、色彩和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2)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那么一股劲!
答: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可阻挡的,一往无前的。
(3)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答:这句话突出了腰鼓声的雄壮振奋人心。
9、选文第7自然段中第一句话的三个短语依次是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为什么这样排列
答:因为击鼓得后生们疯狂程度逐步加深。
10、选文第7自然段从鼓点、流苏、脚步、瞳仁、风姿方面写安塞腰鼓,突出其情景和场面的壮阔、豪放、热烈。
阅读《安塞腰鼓》第17-30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下面句子中画线的短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答:不能。因为它们反衬出这片神奇厚土生养的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的强健有力。
2、选文第10段“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中的“不存任何隐秘”怎样理解?
答:“不存任何隐秘”就是尽情渲泄内心的情感。
3、“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是写静吗 有什么作用?
答:不是。作用是以动衬静,写出了世界的寂静和高原的旷远。
三、《伟大的悲剧》阅读练习
阅读《伟大的悲剧》第12-1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斯科特上校在最后的一篇日记中把“我的妻子”改成为“我的遗孀”这是为什么?
答:因为斯科特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2、选文中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人们对这几位英雄的敬重,请分别找出来。
答:(1)“垒了一个石墓……十字架”;(2)“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3、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了一封绝命书。请根据选段分析这位英雄所表达出的内心情感。
答:热爱祖国,勇于献身。
4、第14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表现了这个英雄的团体在临死的时候仍然具有的那种集体友爱精神,请找出来。
答:死去的斯科特还像兄弟似地搂着威尔逊。
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
答:英雄们虽然失败了,但精神却是伟大的。
6、根据选段提供的信息,归纳出南极具有哪些“威力”?
答:风大、雪大、气温低。
7、有人认为斯科特的所为并无多大意义,甚至觉得他们是为了“寻找刺激”,你的看法呢?
答:【示例】这是一种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人类才走出封闭的家园,认识了美丽的地球,走向进步。
四、《在沙漠中心》阅读练习
㈠ 阅读《在沙漠中心》第1、2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在夜晚的沙漠中因缺水、寒冷和疲劳而所遭受的痛苦。
2、“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可以用一个的成语概括。这个成语是:无处可逃
3、文章在写“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之前作了多处铺垫。请细读选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答:【示例】(1)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2)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都得挨寒风的鞭打。分析:用“大理石”般光滑和“平原上的骑兵”直冲过来,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我”逃不出“凶手的魔爪”。
阅读《在沙漠中心》第13-18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作者为什么说“飞机,它不是一个目的,而是一个工具。”?
答:因为“人们并不是为了飞机而去冒生命的危险。”人们只是通过飞机这个工具,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找真理。
怎样理解“我”把“露水当做希望”?
答:这表明了当时处境的艰难,也说明了“我”的顽强和乐观。
选段体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答:体现了“我”平静、坦然、乐观的心情。
五、《猫》阅读练习
简答题
1、作者主要写第几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一、二只猫?
答:作者主要写第三只猫,是为了揭示文章中心。写第一、二只猫是为了与它作对比。
2、作者一家人不喜欢第三只猫,为什么又要收留它呢?
答:因为他们关爱弱小生命。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各有什么特点?
答:开头的特点是开门见山,奠定基调;结尾的特点是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4、“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明白真相后,知道猫因“我”的主观臆断而死,不能挽回的结果而后悔、内疚的情感。
5、“我”为什么会认为是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第一、二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答:因为以“毛凝望鸟笼”为依据。作者可能会责怪张嫂,而稍微责怪猫,但会原谅。
6、“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句话中的“似乎、好像”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似乎、好像”表示猜测,而这使“我”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
六、《斑羚飞渡》阅读练习
㈠ 阅读《斑羚飞渡》第9-17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选段中两次提到了彩虹,请把相关语句找出来,并指出这样描写彩虹的作用。、
答:第一处:“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又架起了一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做桥墩架设起来的桥”作用是烘托了斑羚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第二处:“只见它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弯弯的彩虹一头连着伤心崖,一头连着对岸的山峰,像一座美丽的桥”作用是渲染镰刀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2、你认为镰刀头羊最令人敬佩的行为有哪些?它是一只怎样的羊
答:行为有:镰刀头羊在困境中迅速找出了自救的方法,它在两队羚羊数量不等时,领头走入需要牺牲的一队;最后只剩下它一只羊时,便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死亡。它是一只富有智慧,有决断力和组织能力,遇事镇定,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领头羊。
3、选段中连续两次运用了“目瞪口呆”这个词语,换成“赞不绝口”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因为目瞪口呆从侧面准确写出了斑羚精神令人震惊。
4、选段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很是精彩,而14、15两段则运用了侧面描写,它通过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赞美了斑羚的精神。
5、“我吃了一惊,怎么,自杀也要老少结成对子,一对一对去死吗?这只半大斑羚和这只老斑羚除非插上翅膀,否则绝对不可能跳到对面那座山崖上去!”这句话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反衬出斑羚的聪颖及伟大的献身精神。
6、选段中点明试跳成功的一句话是“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咩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
7、选文第3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其用意是什么?
答:突出作者对斑羚们的敬意。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