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同步练习—第一章常见碱及中和反应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同步练习—第一章常见碱及中和反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2.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28 17:16:41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同步练习—第一章常见碱及中和反应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绍兴月考)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王新兴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必须借助其它相关的现象来反应,据此判断即可。【解答】A.装置中的烧瓶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胶头滴管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现象明显,故A可行不合题意;
B.瓶内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U形管内水柱左侧升高、右侧降低,现象明显,故B可行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的进行,故C不可行符合题意;
D.通入二氧化碳时,如果有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氢氧化钙溶液,那么肯定会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如果右侧锥形瓶内没有沉淀生成,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被前面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现象明显,故C可行不合题意。
故选C。
2.(2018·杭州模拟)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答案】C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实验型的推断题,在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得到溶液A,加入少量甲溶液,产生D,得到溶液B,向溶液B中加入酚酞溶液,得到溶液C.
【解答】A.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则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Ⅱ、Ⅲ均有明显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如果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镁沉淀是白色的,溶液A不一定是碳酸钠溶液。B不符合题意。
C.若D为气体,则D是二氧化碳,是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的,加入的溶液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通过产生气体可以判断样品已变质。C符合题意。
D.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溶液A是碳酸钠溶液,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时,碳酸钠能和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或碳酸钡沉淀,剩余的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样品不一定是部分变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2017九上·湖州月考)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久置,因发生化学变化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石灰水
【答案】D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实验室中的部分试剂因会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作用而要密封储存,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判断选项。
【解答】A.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吸收,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且物质增加,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HCl会跑到空气中而本身质量减小,但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属化学变化,吸收了二氧化碳质量增加,C错误;
D.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属于化学变化,且生成的碳酸钙不溶于水溶液质量减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4.(2018·杭州模拟)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纯碱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根据题图 ,可以得知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呈酸性,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碱性溶液,所以该某物质X是碱性物质。
【解答】A.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但是不能达到7,也就是说加入水稀释时溶液仍然显酸性。A不符合题意。
B.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氯化钙反应碳酸钙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B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时,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石灰水时溶液的pH升高,不会出现平行于X轴的线段。C不符合题意。
D.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时,溶液的酸性会不断变弱,但不可能达到7。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2020九上·杭州开学考)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0%
D.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O42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0~b段;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即bd段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点在0~b之间,此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稀硫酸反应,而硫酸铜还没有开始反应,所以此时的溶质有:反应产生硫酸钠、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硫酸铜,共三种,故A错误;
B.c点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硫酸铜反应,此时稀硫酸已经完全反应,但是硫酸铜还有剩余,那么此时溶质为反应产物硫酸钠和剩余的硫酸铜,共两种,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24.5g,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100g=100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浓度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0gx 24.5g
;
解得:x=20%。
故C正确;
D.d点时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全部消失,因此只由产物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和SO42 ,故D错误。
故选C。
6.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时无明显现象,说明它们一定没有反应
B.某同学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未见浑浊,可能是盐酸浓度过大
C.某同学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取CO2时,始终收集不满,说明装置一定漏气
D.检验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时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说明一定没有变质
【答案】B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A说法错误;
B、盐酸浓度过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其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见浑浊现象,故B说法正确;
C、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附着在石灰石上,阻碍了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故收集不满,不一定是装置漏气,故C说法错误;
D、盐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滴加几滴稀盐酸,会没有气泡产生,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B、盐酸浓度过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其会与碳酸钙反应;
C、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
D、盐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
7.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为酸性 B.b点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的过程分析。
【解答】A.a点溶液为硫酸部分反应的图像,溶液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B.b点溶质质量为0,为氢氧化钡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不符合题意;
C.c点溶液为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后继续加氢氧化钡,以使氢氧化钡过量,所以溶质为氢氧化钡,符合题意;
D.b点以后反应停止,所以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2017九上·江东期中)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的个数比为 1:1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
【解答】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盐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生成,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B错误;
C、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滴入稀盐酸,Cl-都会和Ag+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C错误;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的个数比为 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D正确。
故选D
9.(2020·绍兴模拟)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a至d段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比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ab段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
B.ab段和bc段,氢氧化钠分别和硫酸,硫酸铜反应,都有硫酸钠生成,这段时间内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大;而cd段就没有硫酸钠生成了,所以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错误;
C.c点时,溶液中原来的两种物质完全反应,而cd段是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溶液的pH不断增大,故C错误;
D.a点时反应还没有开始,溶质为H2SO4和CuSO4,c点时反应结束只有Na2SO4,故D正确。
故选D。
10.(2020九上·西湖月考)下列选项中所列物质均不会和NaOH溶液反应的一组是(  )
A.HNO3、NO、SO2、HCl、KCl B.KNO3、NaCl、NH4Cl、NO2、SO2
C.KOH、BaCl2、KCl、NaNO3 D.K2CO3、K2SO4、CuCl2、NaNO3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或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解答时需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解答】A、 HNO3、SO2、HCl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NH4Cl、NO2、SO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KOH、BaCl2、KCl、NaNO3 都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符合题意;
D、 CuCl2 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2NaOH+H2SO4=Na2SO4+2H2O
C.CO2+2NaOH=Na2CO3+H2O
D.Fe+CuSO4=Cu+FeSO4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
【解答】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为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盐)和水,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水,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C错误;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铁和铜,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17九上·鄞州月考)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  )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碱溶液的pH >7,则pH >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H2点燃前须检验纯度
【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要判断推理是否成立,只需看能否找出特殊的例子与推理相背。(1)生成物为盐和水的反应除了酸碱中和还有碱和非金属氧化物,酸和金属氧化物;(2)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碱、盐都可以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3)盐溶液pH也可以大于7;(4)因为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所以要检验纯度,因果关系合理。
【解答】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酸和金属氧化物也能生成盐和水,A错误;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氧化物是只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硫酸盐,碳酸盐都是含氧元素的但不是氧化物,B错误;
C.碱溶液的pH >7,则pH >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Na2CO3是盐但水溶液的pH>7所以pH >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是错误的,C错误;
D.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H2点燃前须检验纯度,纯度不高的H2会发生爆,所以从安全考虑H2点燃前须检验纯度,推理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19九上·上城期末)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将NaOH溶液,后将盐酸快速全部推入,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是先后与CO2反应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C.ab段压强不变时因为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乙可知,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由于容器中二氧化碳受到挤压,因此会有小段时间压强增大;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容器内气压迅速减小。当到达a点时,二氧化碳全部反应完毕,由于这时稀盐酸还没有推入,所以ab段容器内气压保持不变。b点时,由于稀盐酸的推入,它先与容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热量,再与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bc段容器内的气压不断增大。
【解答】A.稀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故A错误;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故B正确;
C.ab段压强不变时,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结束,但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压强也是不变的,因此不能说明此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C错误;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1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恰好完全反应和稀盐酸过量时加入氯化铁溶液溶液都变黄没有沉淀,不符合题意;
B.恰好完全反应及酸过量时酚酞都呈无色,不符合题意;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则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D.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和盐酸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都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2017·宁波模拟)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完全吻合的是(  )
A.①往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②将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
C.③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④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饱和时不再改变,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加入氢氧化钠,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在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硫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铜后与氢氧化钠反应,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解答】A、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而图象开始pH大于7,故A错误;
B、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饱和时不再改变,开始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不是0,故B错误;
C、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在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硫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铜后与氢氧化钠反应,也就是刚开始不能出现硫酸铜沉淀,故C正确;
D、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6.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此时液体为纯净物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解答】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
B、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水,所以属于混合物,故B错;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正确;
D、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过量,故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和过量的氯化氢两种溶质,故D错;
故选C.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17.(2018九上·绍兴月考)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
C.X 可能是 CuCl2 或 Fe2(SO4)3
D.Y 可能是 CaCl2 或 Ca(NO3)2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解答】A.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而不可能生成碱,不符合题意;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即为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98-74=24,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不能是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若X为氯化铜或硝酸铜,则Y为氯化钙或硝酸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2019九上·新昌期末)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碱的通性包括:
①碱使指示剂变色;
②碱 + 酸 = 盐 + 水
③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④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解答】A.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是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结合,碱的共性是氢氧根离子显示的性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2NaOH+CuSO4=Na2SO4+Cu(OH)2↓,体现碱的通性: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故B不合题意;
C.石灰水(Ca(OH)2)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体现碱的通性:碱使指示剂变色,故C不合题意;
D.NaOH+CO2=Na2CO3+H2O,体现碱的通性: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9.(2019九上·慈溪期末)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溶液pH>7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
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它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段时间内没有沉淀产生,机0~b之间;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即bc段;c点时,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说明其中的氯化铜已经完全反应;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碱性,即cd段。
【解答】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氯化铜还未开始反应,而盐酸还未完全反应,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铜、盐酸和反应产物氯化钠三种溶质,故①错误;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氢氧化钠过量,因此溶液呈碱性,即溶液pH>7,故③正确;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并未与其它元素生成沉淀或气体,因此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故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A。
20.(2015九上·江北期末)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对应溶液的pH逐渐增大,故说法错误;
B、b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铜,故说法错误;
C、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
D、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c到d端硫酸钠质量不再增加,故说法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21.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5)硫酸铵[(NH4)2S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亚硝酸钠(NaNO2)、硝酸钾(KNO3)等属于盐,其中又属于复合肥的是   
【答案】(1)
(2)B
(3)OH-
(4)C
(5)硝酸钾(KNO,)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只要能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就能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3)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4)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
(5)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解答】(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A.滴加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A能达到目的;
B.氢氧化钠和变质生成的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无色酚酞不能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故B不能达到目的;
C.滴加氯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3)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OH-;
(4)依据反应②可知,碱可以和盐反应,但是要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A.H2SO4 是酸不是盐,故A不合要求;
B.BaCl2是盐,和KOH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故B不合题意;
C.CuSO4 是盐,和KOH相互交换成分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能发生反应,故C符合题意;
D.Na2CO3是盐,和KOH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5)硫酸铵[(NH4)2S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亚硝酸钠(NaNO2)、硝酸钾(KNO3)等属于盐,其中又属于复合肥的是硝酸钾(KNO3)。
2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
【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时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溶质的质量会不断减小,即ob段。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零,即b点。再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H2SO4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如bc段,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点时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没有溶质。c点时加入的稀硫酸过量,那么溶质只能是H2SO4;
(2)ob段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23.(2020·瑞安模拟)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   。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C点溶液的pH值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答案】(1)盐酸(HCl)
(2)氯化钠、硫酸钠
(3)大于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反应完后,加入的氢氧化钠继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
【解答】(1) OA段时没有产生沉淀,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盐酸。
(2)B点是沉淀的质量恰好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硫酸铜恰好被反应完,所以生成物中属于溶质的是硫酸铜,而稀盐酸在硫酸铜反应之前已经被反应完,它们生成的溶质是氯化钠,所以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硫酸钠。
(3)C点是盐酸和硫酸铜已经全部被反应完且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此时溶液的pH值大于7。
故答案为:(1)盐酸(HCl) ;(2) 氯化钠、硫酸钠 ;(3)大于
24.(2015九上·江北期末)某澄清溶液由HNO3、Na2SO4、K2CO3、CuCl2 四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向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m)与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所含的溶质是   ;滴加Ba(OH)2后最终反应产生的沉淀是   。
【答案】硝酸、氯化铜;氢氧化铜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由产生沉淀量与加的Ba(OH)2体积关系图,在滴加的Ba(OH)2溶液达一定体积时,才开始出现沉淀,此现象说明原混合溶液中含有能与Ba(OH)2反应但却不生成沉淀的物质;HNO3、Na2SO4、K2CO3、CuCl2中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但不产生沉淀的只有硝酸,碳酸钾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硫酸钡不溶于硝酸;氯化铜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据此得出结论.
【解答】解:观察坐标,在滴加的Ba(OH)2溶液达一定体积时,才开始出现沉淀,此现象说明原混合溶液中含有能与Ba(OH)2反应但却不生成沉淀的物质HNO3; 碳酸钾和硝酸不能共存,二者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一定不含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铜都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沉淀,但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 硫酸钡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若含有硫酸钠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所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和氯化铜,由上述分析可知,滴加Ba(OH)2后最终反应产生的沉淀是Cu(OH)2.
25.(2017九上·海宁月考)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 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稀 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2) 依据反应规律②,KOH 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A.H2SO4 B.BaCl2 C.CuCl2 D.Na2CO3
【答案】(1)B
(2)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所以氢氧化钠极易变质。(1)根据氢氧化钠变质后的产物是Na2CO3的性质,我们可以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只需检验出溶液中是否有Na2CO3。
(2)②的反应规律是指碱与盐反应,此反应是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要看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解答】(1)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稀HCl能与Na2CO3反应产生气泡,如滴入稀HCl产生了气泡说明已变质,A可以达到目的;变质后的Na2CO3溶液也成碱性,滴入酚酞试液后也能显红色,所以B酚酞试液不能达到目的;CaCl2能与Na2CO3反应产生CaCO3沉淀,如已变质滴入后可看到沉淀产生,C、CaCl2能达到目的;D、Ca(OH)2滴入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出现CaCO3沉淀可以达到目的。B选项正确。
故选B
(2)②是指碱与盐的反应,A是酸所以错误;B与D不能与KOH反应,错误;CuCl2与KOH反应能生成Cu(OH)2沉淀,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C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1)B;(2)C
26.(2020九上·苍南期末)如图装置可以制造非常有趣的“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内,在导管的尖嘴处就会形成美丽的“喷泉”。
(1)该现象的出现,原因是瓶内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瓶内气压减小,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将烧瓶中的CO2换成下面的四种气体,仍可产生“喷泉”现象的瓶是 。
A.SO2 B.H2 C.O2 D.HCl
【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A;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能与酸性氧化物和酸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1)瓶内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2) 产生“喷泉” 是瓶内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少,二氧化硫和氯化氢也能氢氧化钠反应,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故答案为:(1) CO2+2NaOH=Na2CO3+H2O ;(2)AD。
三、实验探究题
27.(2018·杭州模拟)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    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     元素,推测出一种生成物是水;
(3)另一种生成的氧化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①猜想Ⅰ:该气体是CO2;猜想Ⅱ:该气体是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的装置.
②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Ⅰ    (填“成立”或“不成立”);若猜想Ⅱ成立,则:③实验时装置B的作用是     ;④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是    ;
⑤实验时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处理方法是 ;
(5)【拓展延伸】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 .
A.苏打水 B.肥皂水 C.食醋 D.氨水
【答案】(1)红色
(2)氢,氧
(3)CO;不成立;干燥气体;黑色粉末变红色;CO2+Ca(OH)2=CaCO3+H2O
(4)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精灯或气球收集
(5)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解答】(1)石蕊试液能使显酸性的溶液变红色。(2)根据蚁酸的化学式可以看出该物质中含有氢、氧元素两种元素。(3)根据甲酸的元素组成,生成水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A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故①不成立。若②成立,则该气体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够还原氧化铜并生成铜,所以装置C中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氧化铜在该反应中提供了氧,为该反应的氧化剂。而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D装置的化学反应式为:CO2+Ca(OH)2=CaCO3+H2O。(4)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如果产生的CO没有在C装置中反应完全,就会污染空气,所以处理方法是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精灯或气球收集。(5)由于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当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碱性物质如苏打水、肥皂水和氨水等,可减轻痛痒。
故答案为:(1)红色;(2)氢,氧;(3)CO;不成立;干燥气体;黑色粉末变红色;CO2+Ca(OH)2=CaCO3+H2O;(4)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精灯或气球收集;(5)食醋
28.(2019九上·鄞州期中)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物质.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g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 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g。
①写出C装置中发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③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   。
【答案】(1)2NaOH+CO2=Na2CO3+H2O;吸水性;80%
(2)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会和氢氧化钙反应,也能够与生成的碳酸钙反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及方程式计算操作步骤分析;
(2)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
【解答】(1) C装置中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由题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88g,设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5gx 0.88g
100:44=2.5gx:0.88g
x=80%;
故填:2NaOH+CO2=Na2CO3+H2O;吸水性;80%;
(2) 图乙所用浓盐酸,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故填: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会和氢氧化钙反应,也能够与生成的碳酸钙反应 。
29.(2016·衢州模拟)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通过观察稀盐酸与   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主要需要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   相同.
(3)实验三: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能与NaOH发生反应,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酚酞 B.CuO C.Na2CO3 D.Mg(NO3)2
【答案】(1)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3)A;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析;据实验现象推测结论;(2)据控制变量法分析;(3)据碱与酸的性质回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据加入酸以后的氢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推测酸与碱发生了化学反应;(2)由控制变量法分析,本实验中除了水和稀盐酸的种类不同外,其它各量必须保持相同,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还需控制 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相同.(3)A、在碱中加入过量的酸后,溶液显酸性,再加入酚酞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碱已经不存在了,进而证明了酸与碱确实发生了反应,故A符合;B、如果H2SO4和NaOH没有反应,那么加入CuO后,CuO和H2SO4反应生成CuSO4,CuSO4会继续和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絮状沉淀;如果H2SO4和NaOH发生了反应,则CuO会和过量的H2SO4反应生成CuSO4,但由于NaOH已反应掉,则不会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故B符合;C、D,由于硫酸是过量的,不管H2SO4和NaOH有没有发生反应,C都会有气泡产生,D都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不符合;故选A、B.
故答案为:(1)氢氧化铜;(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3)A、B.
30.(2019九上·宁波月考)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2)如果要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选择下列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钠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答案】(1)
(2)②③
(3)CaC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变红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1)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与氯化钠不反应,故①④不合题意;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变红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
(3) 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CO3 。
31.(2020·黄岩模拟)小黄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别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   。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   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出现的哪两种试剂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
【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白色沉淀
(2)酚酞(或石蕊)
(3)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呈红色;加入稀盐酸后,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那么溶液的碱性会减小,因此红色会逐渐褪去。
(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因此上层清液中肯定含有氢氧化钠。
①如果氢氧化钙有剩余,那么加入碳酸钠后会有沉淀生成;
②如果碳酸钠有剩余,那么假如稀盐酸后会有气泡冒出;
③如果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正好完全反应,那么上层清液只含有氢氧化钠,无论加入上面的那种试剂,都不会有明显现象。
【解答】(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白色沉淀。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酚酞(或石蕊)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试剂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32.(2016·杭州模拟)在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滴加其它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如以下甲、乙两个实验:
(1)当观察到实验甲中出现   时(填实验现象),说明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
(2)乙和丙中哪个实验与甲类似,也是通过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改变来证明反应发生的?   .
(3)证明实验丙中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除滴加酸,还可滴加试剂(化学式)   .
【答案】(1)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2)乙
(3)Ca(OH)2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无色解答;(2)实验甲是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之原理相同的是乙.(3)根据碳酸盐的性质解题.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为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当与盐酸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在中性溶液中问无色,本题答案为: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2)实验甲是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之原理相同的是乙,本题答案为:乙.(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Ca(OH)2+CO2=CaCO3↓+H2O,所以可以加Ca(OH)2溶液用以是否生成沉淀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故答案为:Ca(OH)2.
四、解答题
33.(2017九上·海宁月考)用质量分数为 5%的稀盐酸和 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酸碱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 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   (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 b 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 a 为 20 g 时,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NaCl、NaOH
(3)解: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HCl+ NaOH = NaCl+H2O
40 58.5
20×10% x
40∶2=58.5∶x
x=2.925g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从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关系图中pH的变化,可判断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由关系图可知,a点时酸和碱恰好中和溶液成中性,b点加入的碱过量,据此可以判断出此时溶液中的溶质;
(3)由a点表示两者恰和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可以根据滴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20g计算出生成NaCl的质量。
【解答】(1)从图中pH值的变化可知,溶液由酸性逐渐到碱性,所以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过量,所以溶质为反应的产物NaCl和过量的NaOH。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2)NaCl、NaOH
34.(2017九上·浙江月考)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2)操作1的名称是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H2SO4
(2)过滤
(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 CuSO4+H2O
80 160
8g x
得x=16g
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CuSO4+ 2NaOH= Cu(OH)2↓+Na2SO4
160 80 142
16g y a
得y=8g
得a=14.2g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0%
(4)解:设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为b
H2SO4+ 2NaOH= Na2SO4+2H2O
80 142
60×20% b
得b=21.3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g+14.2g=35.5g
答: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是35.5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确定A溶液中的溶质,由通过对C加NaOH得到的D和蓝色沉淀E的分析得到,由蓝色沉淀可推知C中含有Cu2+,由“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知D中含有SO42-,由DE可确定C是CuSO4溶液,B是CuO,A就是H2SO4;(2)通过操作1得到了一种沉淀和一种溶液所以操作1应该是过滤;(3)根据乙图可知C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和CuSO4,渐渐加入NaOH,NaOH先与硫酸发生反应,硫酸消耗完后再与CuSO4反应产生Cu(OH)2沉淀.可根据黑色固体(CuO)的质量计算出CuSO4的质量,再由CuSO4计算出NaOH的质量,其中与CuSO4反应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00g-60g=40g;(4)恰好完全反应时是指过量的H2SO4反应完,CuSO4也恰好反应完,此时溶液中只含有Na2SO4溶质,CuSO4与NaOH反应会生成Na2SO4,H2SO4与NaOH反应会生成Na2SO4,将两部分生成的Na2SO4相加就得答案.
【解答】(1)由通过对C加NaOH得到的D和蓝色沉淀E的分析得到,由蓝色沉淀可推知C中含有Cu2+,由“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知D中含有SO42-,由DE可确定C是CuSO4溶液,B是CuO,A就是H2SO4;(2)通过操作1得到了一种沉淀和一种溶液所以操作1应该是过滤.
故答案为:(1)H2SO4;(2)过滤
35.(2020九上·余杭期中)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   离子个数不变。
(2)试通过计算确定a的值。
【答案】(1)氯(离子) (Cl-)
(2)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NaOH+CuCl2= Cu(OH)2↓+2NaCl
80 98
x·10% 9.8g
80/ x·10%=98/9.8g
x=80g
a=80+50=13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如果某种离子没有与其它离子结合成水、气体或生成沉淀,那么它的离子个数保持不变;
(2)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利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将其与50g相加得到a的值。
【解答】(1)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沉淀,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只有氯离子的个数保持不变;
(2)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为9.8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为x,
2NaOH+CuCl2=Cu(OH)2↓+2NaCl
80 98
x-10% 9.8g

解得:x=80g。
那么图像中a的值:a=80g+50g=130g。
36.(2018九上·江北期末)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如图所示: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50.0g,滴加质量分数10.6%的Na2CO3溶液,如图丙,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丁,中和反应后乙溶液中含HCl的质量为   g;
(3)请计算该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CaCl2
(2)2.19
(3)解:设参加反应的CaCl2的质量为 x,则
CaCl2+ Na2CO3=CaCO3↓+2NaCl
111 106
x 40g×10.6%
解得:x=4.44g
该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44÷50×100%=8.88%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甲实验中稀盐酸和Ca(OH)2反应生成物为CaCl2和H2O,当恰好中和时,反应都没有了得到生成物;
(2)由丁图ab段的变化可知,乙反应后的溶液成酸性,说明HCl过量,当滴加Na2CO3溶液30g时,溶液成中性,所以HCl与Na2CO3恰好反应;
(3)bc段中乙中生成的CaCl2与滴入的Na2CO3反应生成CaCO3,c点时两者恰好反应。根据bc中消耗的Na2CO3的质量计算出CaCl2的质量,再由溶液质量50g算出质量分数。
【解答】(1)甲实验两者恰好中和时,溶液中只有生成物无反应物,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
(2)设含HCl的质量为Y
Na2CO3 + 2HCl=2NaCl+H2O+CO2↑
106 73
30g×10.6% Y
解得Y=2.19g
故答案为:(1)CaCl2;(2)2.19
37.(2021九下·滨江开学考)向100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
(2)根据图像可知,最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5.8g,
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为x,
NaOH+MgSO4=Mg(OH)2+Na2SO4;
120 58
x 5.8g;

解得:x=12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Mg+H2SO4=MgSO4+H2↑;
120 2
12g y

解得:y=0.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金属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原来剩余的稀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没有沉淀生成。当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硫酸镁再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首先根据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沉淀氢氧化镁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再根据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答】(1)OA段没有沉淀产生,即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2)根据图像可知,最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5.8g,
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为x,
NaOH+MgSO4=Mg(OH)2+Na2SO4;
120 58
x 5.8g;

解得:x=12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Mg+H2SO4=MgSO4+H2↑;
120 2
12g y

解得:y=0.2g。
1 / 1浙教版科学九年级同步练习—第一章常见碱及中和反应
一、单选题
1.(2019九上·绍兴月考)为研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是否发生反应,王新兴同学设计的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A. B.
C. D.
2.(2018·杭州模拟)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同学们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分析和结论正确的是(  )
A.若Ⅱ、Ⅲ均有明显现象,则说明样品一定完全变质
B.若D为白色固体,则溶液A是Na2CO3溶液
C.若D为气体,则加入甲溶液的目的是证明样品已变质
D.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则样品一定是部分变质
3.(2017九上·湖州月考)下列物质在敞口容器中久置,因发生化学变化溶液质量减小的是(  )
A.浓硫酸 B.浓盐酸
C.氢氧化钠溶液 D.石灰水
4.(2018·杭州模拟)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则X可能是(  )
A.水 B.纯碱溶液 C.澄清石灰水 D.稀盐酸
5.(2020九上·杭州开学考)向某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B.c点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根据图中数据可以计算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为20%
D.d点溶液中主要存在的离子为Na+、Cu2+、OH-、SO42
6.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时无明显现象,说明它们一定没有反应
B.某同学用石灰石与盐酸制得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未见浑浊,可能是盐酸浓度过大
C.某同学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取CO2时,始终收集不满,说明装置一定漏气
D.检验某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时滴加几滴稀盐酸,没有气泡,说明一定没有变质
7.某实验小组将Ba(OH)2溶液逐滴滴入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为酸性 B.b点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溶液的溶质为硫酸 D.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
8.(2017九上·江东期中)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的个数比为 1:1
9.(2020·绍兴模拟)将某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a至d段硫酸钠质量不断增大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比a点所含的溶质种类少
10.(2020九上·西湖月考)下列选项中所列物质均不会和NaOH溶液反应的一组是(  )
A.HNO3、NO、SO2、HCl、KCl B.KNO3、NaCl、NH4Cl、NO2、SO2
C.KOH、BaCl2、KCl、NaNO3 D.K2CO3、K2SO4、CuCl2、NaNO3
11.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2NaOH+H2SO4=Na2SO4+2H2O
C.CO2+2NaOH=Na2CO3+H2O
D.Fe+CuSO4=Cu+FeSO4
12.(2017九上·鄞州月考)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结果正确的是 (  )
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C.碱溶液的pH >7,则pH >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D.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H2点燃前须检验纯度
13.(2019九上·上城期末)用图甲装置进行实验,先将NaOH溶液,后将盐酸快速全部推入,用压强传感器测得一段时间内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两种溶液先后推入目的是先后与CO2反应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
C.ab段压强不变时因为一定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
14.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15.(2017·宁波模拟)下列图象与对应实验完全吻合的是(  )
A.①往一定量的盐酸中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B.②将一定量的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
C.③向一定量CuSO4溶液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④用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甲加少量MnO2)
16.实验小组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规律,得到如图所示曲线.下列有关该实验事实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中
B.B点表示此时液体为纯净物
C.A点时的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氢
17.(2018九上·绍兴月考)已知硝酸盐易溶于水。对于反应:X+Ca(OH)2=Y+Cu(OH)2↓,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类型可能是中和反应
B.X 和 Y 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 18
C.X 可能是 CuCl2 或 Fe2(SO4)3
D.Y 可能是 CaCl2 或 Ca(NO3)2
18.(2019九上·新昌期末)下列四个实验中,不能体现碱的通性的是(  )
A. B.
C. D.
19.(2019九上·慈溪期末)现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溶液pH>7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的质量先减小后不变
A.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20.(2015九上·江北期末)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某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 D.a至d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二、填空题
21.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实验时最好戴防护眼镜,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小丽同学发现,以前取用氢氧化钠溶液时试剂瓶忘记盖瓶塞,依据反应③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要变质,如果该溶液变质,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稀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3)为了验证反应④,小丽将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   
(4)依据反应②,KOH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A.H2SO4 B.BaCl2 C.CuSO4 D.Na2CO3
(5)硫酸铵[(NH4)2S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亚硝酸钠(NaNO2)、硝酸钾(KNO3)等属于盐,其中又属于复合肥的是   
22.(2020九上·长兴开学考)室温时,向滴加了无色酚酞的Ba(OH)2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烧杯内溶液中溶质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1)c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2)ob段实验的现象是   。
23.(2020·瑞安模拟)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可以判断,OA段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   。
(2)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C点溶液的pH值   7。(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4.(2015九上·江北期末)某澄清溶液由HNO3、Na2SO4、K2CO3、CuCl2 四种物质中的两种组成,向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m)与加入Ba(OH)2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则该溶液所含的溶质是   ;滴加Ba(OH)2后最终反应产生的沉淀是   。
25.(2017九上·海宁月考)酸、碱、盐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使用时必须十分小心,为了便于理解和记忆,小 丽同学总结了碱的化学性质如图,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选择下列试剂不能达到目的是   ;
A.稀 HCl B.酚酞试液 C.CaCl2 D.Ca(OH)2
(2) 依据反应规律②,KOH 能与下列物质反应的是   ;
A.H2SO4 B.BaCl2 C.CuCl2 D.Na2CO3
26.(2020九上·苍南期末)如图装置可以制造非常有趣的“化学喷泉”,将胶头滴管中的NaOH溶液挤入烧瓶内,在导管的尖嘴处就会形成美丽的“喷泉”。
(1)该现象的出现,原因是瓶内发生化学反应而使瓶内气压减小,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若将烧瓶中的CO2换成下面的四种气体,仍可产生“喷泉”现象的瓶是 。
A.SO2 B.H2 C.O2 D.HCl
三、实验探究题
27.(2018·杭州模拟)
(1)向盛有蚁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成    色,说明蚁酸溶液显酸性;
(2)小芳同学根据蚁酸中含有     元素,推测出一种生成物是水;
(3)另一种生成的氧化物是气体,小敏提出两种猜想:
①猜想Ⅰ:该气体是CO2;猜想Ⅱ:该气体是    ;他们将蚁酸分解产生的气体通过如图的装置.
②实验时装置A中无明显变化,则猜想Ⅰ    (填“成立”或“不成立”);若猜想Ⅱ成立,则:③实验时装置B的作用是     ;④实验时装置C中的现象是    ;
⑤实验时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讨论交流]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处理方法是 ;
(5)【拓展延伸】当你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物质可减轻痛痒.下列物质中,你不会选择的物质是 .
A.苏打水 B.肥皂水 C.食醋 D.氨水
28.(2019九上·鄞州期中)小科发现暖水瓶中有一层淡黄色的水垢.据悉,该地区的水垢中除了碳酸钙外,无其它盐类物质.他想探究还有没有其它物质,于是他收集水垢后经低温烘干进行下列实验:
(1)取2.5g水垢按图甲中的A装置高温加热充分反应(已知CaCO3 CaO+CO2↑),产生的气体依次通过B、C装置,实验后发现C装置中氢氧化钠溶液增加了0.88g。
①写出C装置中发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②B装置中的浓硫酸是用来吸收反应中产生的水蒸气,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   性。
③该水垢所含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
(2)按图乙所示的方法来实验,结果发现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原因是   。
29.(2016·衢州模拟)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通过观察稀盐酸与   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主要需要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   相同.
(3)实验三: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能与NaOH发生反应,X可以是下列物质中的 .
A.酚酞 B.CuO C.Na2CO3 D.Mg(NO3)2
30.(2019九上·宁波月考)某同学针对氧化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2)如果要证明C中不是水而是一种溶液,可选择下列   (填序号)进行实验。
①稀盐酸 ②酚酞溶液 ③二氧化碳 ④氯化钠溶液
(3)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   。
31.(2020·黄岩模拟)小黄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分别做了如下四个实验:
(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   。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   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出现的哪两种试剂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
32.(2016·杭州模拟)在实验中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通过滴加其它试剂的方法,使之产生明显现象以证明反应确实发生.如以下甲、乙两个实验:
(1)当观察到实验甲中出现   时(填实验现象),说明NaOH与HCl恰好完全反应.
(2)乙和丙中哪个实验与甲类似,也是通过反应前后溶液颜色的改变来证明反应发生的?   .
(3)证明实验丙中NaOH与CO2发生了反应,除滴加酸,还可滴加试剂(化学式)   .
四、解答题
33.(2017九上·海宁月考)用质量分数为 5%的稀盐酸和 1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酸碱反应实验时,反应过程中溶 液的酸碱度变化如图所示:
(1)该实验是将   (选填“稀盐酸”或“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 b 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3)当加入溶液的质量 a 为 20 g 时,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34.(2017九上·浙江月考)图甲中A是一种常见的酸,它能与黑色固体B反应,B质量为8克.将NaOH溶液渐渐加入到C中,生成蓝色沉淀E的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1)A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是   
(2)操作1的名称是   
(3)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4)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
35.(2020九上·余杭期中)向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Cu(OH)2。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   离子个数不变。
(2)试通过计算确定a的值。
36.(2018九上·江北期末)同学们做甲、乙两个中和反应实验的探究,如图所示:
(1)甲实验恰好中和,则该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取乙反应后的溶液50.0g,滴加质量分数10.6%的Na2CO3溶液,如图丙,溶液pH的变化如图丁,中和反应后乙溶液中含HCl的质量为   g;
(3)请计算该溶液中CaCl2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7.(2021九下·滨江开学考)向100g稀H2SO4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固体完全溶解后,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质量分数为20%的NaOH溶液,所得沉淀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OA段无沉淀产生,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气体和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发生,必须借助其它相关的现象来反应,据此判断即可。【解答】A.装置中的烧瓶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通过胶头滴管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瓶内压强减小,形成喷泉,现象明显,故A可行不合题意;
B.瓶内的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U形管内水柱左侧升高、右侧降低,现象明显,故B可行不合题意;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无法判断反应的进行,故C不可行符合题意;
D.通入二氧化碳时,如果有二氧化碳气体进入氢氧化钙溶液,那么肯定会有碳酸钙沉淀生成;如果右侧锥形瓶内没有沉淀生成,说明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被前面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了,现象明显,故C可行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实验型的推断题,在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搅拌,得到溶液A,加入少量甲溶液,产生D,得到溶液B,向溶液B中加入酚酞溶液,得到溶液C.
【解答】A.如果氢氧化钠没有变质,则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剩余的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Ⅱ、Ⅲ均有明显现象。A不符合题意。
B.如果溶液A是氢氧化钠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镁溶液时,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能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镁沉淀是白色的,溶液A不一定是碳酸钠溶液。B不符合题意。
C.若D为气体,则D是二氧化碳,是变质生成的碳酸钠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的,加入的溶液甲是稀盐酸或稀硫酸,通过产生气体可以判断样品已变质。C符合题意。
D.如果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则溶液A是碳酸钠溶液,加入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时,碳酸钠能和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或碳酸钡沉淀,剩余的碳酸钠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D为白色固体,且溶液C为红色,样品不一定是部分变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答案】D
【知识点】浓硫酸的稀释;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实验室中的部分试剂因会与空气中的成分发生作用而要密封储存,根据物质的性质可以判断选项。
【解答】A.浓硫酸,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将空气中的水蒸气吸收,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且物质增加,A错误;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HCl会跑到空气中而本身质量减小,但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会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属化学变化,吸收了二氧化碳质量增加,C错误;
D.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属于化学变化,且生成的碳酸钙不溶于水溶液质量减小,D正确。
故答案为:D
4.【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根据题图 ,可以得知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呈酸性,向其中逐滴加入过量的某物质X,溶液的pH随滴入X的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碱性溶液,所以该某物质X是碱性物质。
【解答】A.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水时,溶液的酸性减弱,但是不能达到7,也就是说加入水稀释时溶液仍然显酸性。A不符合题意。
B.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纯碱溶液时,碳酸钠能和盐酸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碳酸钠时,碳酸钠又和氯化钙反应碳酸钙沉淀和显中性的氯化钠,在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当氯化钙完全反应后,再加入碳酸钠时,溶液的pH又升高。B符合题意。
C.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时,盐酸能和氢氧化钙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的酸性减弱,pH升高,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继续加入石灰水时溶液的pH升高,不会出现平行于X轴的线段。C不符合题意。
D.向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氯化钠溶液时,溶液的酸性会不断变弱,但不可能达到7。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即0~b段;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即bd段据此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A.a点在0~b之间,此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稀硫酸反应,而硫酸铜还没有开始反应,所以此时的溶质有:反应产生硫酸钠、未反应的稀硫酸和硫酸铜,共三种,故A错误;
B.c点时,氢氧化钠正在和硫酸铜反应,此时稀硫酸已经完全反应,但是硫酸铜还有剩余,那么此时溶质为反应产物硫酸钠和剩余的硫酸铜,共两种,故B错误;
C.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24.5g,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200g-100g=100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浓度为x,
2NaOH+CuSO4=Na2SO4+Cu(OH)2↓;
80 98
100gx 24.5g
;
解得:x=20%。
故C正确;
D.d点时氢氧化钠、硫酸铜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铜离子、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全部消失,因此只由产物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和SO42 ,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A说法错误;
B、盐酸浓度过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其会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故不见浑浊现象,故B说法正确;
C、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附着在石灰石上,阻碍了石灰石与稀硫酸的反应,故收集不满,不一定是装置漏气,故C说法错误;
D、盐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故滴加几滴稀盐酸,会没有气泡产生,故D说法错误;
故选B.
【分析】A、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
B、盐酸浓度过大,会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其会与碳酸钙反应;
C、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
D、盐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
7.【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的过程分析。
【解答】A.a点溶液为硫酸部分反应的图像,溶液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B.b点溶质质量为0,为氢氧化钡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不符合题意;
C.c点溶液为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后继续加氢氧化钡,以使氢氧化钡过量,所以溶质为氢氧化钡,符合题意;
D.b点以后反应停止,所以b、c两点沉淀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
【解答】A、滴入适量 FeCl3 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盐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生成,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B错误;
C、滴入适量 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滴入稀盐酸,Cl-都会和Ag+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C错误;
D、测得反应后溶液中 Na+与 Cl-的个数比为 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当硫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A.ab段是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没有蓝色沉淀生成,故A错误;
B.ab段和bc段,氢氧化钠分别和硫酸,硫酸铜反应,都有硫酸钠生成,这段时间内硫酸钠的质量不断增大;而cd段就没有硫酸钠生成了,所以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错误;
C.c点时,溶液中原来的两种物质完全反应,而cd段是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增大,因此溶液的pH不断增大,故C错误;
D.a点时反应还没有开始,溶质为H2SO4和CuSO4,c点时反应结束只有Na2SO4,故D正确。
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析,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酸或盐发生复分解反应,解答时需利用复分解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解答】A、 HNO3、SO2、HCl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NH4Cl、NO2、SO2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C、 KOH、BaCl2、KCl、NaNO3 都不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符合题意;
D、 CuCl2 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
【解答】A: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为复分解反应,故A错误;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钠(盐)和水,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B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水,不属于酸碱中和反应,故C错误;
D: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了硫酸铁和铜,属于置换反应,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D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要判断推理是否成立,只需看能否找出特殊的例子与推理相背。(1)生成物为盐和水的反应除了酸碱中和还有碱和非金属氧化物,酸和金属氧化物;(2)氧化物是指只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酸、碱、盐都可以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3)盐溶液pH也可以大于7;(4)因为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所以要检验纯度,因果关系合理。
【解答】A.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酸和金属氧化物也能生成盐和水,A错误;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则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氧化物是只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硫酸盐,碳酸盐都是含氧元素的但不是氧化物,B错误;
C.碱溶液的pH >7,则pH >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Na2CO3是盐但水溶液的pH>7所以pH >7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是错误的,C错误;
D.点燃H2和O2的混合气体可能发生爆炸,则H2点燃前须检验纯度,纯度不高的H2会发生爆,所以从安全考虑H2点燃前须检验纯度,推理正确,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乙可知,先将氢氧化钠溶液全部推入,由于容器中二氧化碳受到挤压,因此会有小段时间压强增大;随着氢氧化钠溶液和二氧化碳的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使容器内气压迅速减小。当到达a点时,二氧化碳全部反应完毕,由于这时稀盐酸还没有推入,所以ab段容器内气压保持不变。b点时,由于稀盐酸的推入,它先与容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并放出热量,再与生成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bc段容器内的气压不断增大。
【解答】A.稀盐酸不能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故A错误;
B.气压变小的原因是CO2和NaOH溶液发生反应,故B正确;
C.ab段压强不变时,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反应结束,但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压强也是不变的,因此不能说明此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故C错误;
D.bc段压强变大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故D错误。
故选B。
14.【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解答】A.恰好完全反应和稀盐酸过量时加入氯化铁溶液溶液都变黄没有沉淀,不符合题意;
B.恰好完全反应及酸过量时酚酞都呈无色,不符合题意;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则说明氢氧化钠与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符合题意;
D.反应后生成的氯化钠和盐酸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都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5.【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间的反应进行分析,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饱和时不再改变,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加入氢氧化钠,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在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硫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铜后与氢氧化钠反应,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
【解答】A、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而图象开始pH大于7,故A错误;
B、不饱和KNO3溶液恒温蒸发水,其溶质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饱和时不再改变,开始时其溶质质量分数不是0,故B错误;
C、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故在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液中硫酸首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硫酸铜后与氢氧化钠反应,也就是刚开始不能出现硫酸铜沉淀,故C正确;
D、两份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解答】A、根据图象可以看出,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故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A错;
B、B点对应的pH等于7,表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水,所以属于混合物,故B错;
C、从图象可以看出,A点溶液呈碱性,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故C正确;
D、C点的pH继续减小,说明酸过量,故溶液中含有生成的氯化钠和和过量的氯化氢两种溶质,故D错;
故选C.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其pH大于7,盐酸呈酸性,其pH小于7,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可以发生中和反应,恰好完全反应时其pH等于7,氢氧化钠过量时显碱性,盐酸过量时显酸性.
17.【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中和反应定义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定义分析。
【解答】A.中和反应为酸和碱生成盐和水的反应,而不可能生成碱,不符合题意;
B.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即为氢氧化铜和氢氧化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98-74=24,不符合题意;
C.氯化铜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不能是硫酸铁,不符合题意;
D.若X为氯化铜或硝酸铜,则Y为氯化钙或硝酸钙,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8.【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碱的通性包括:
①碱使指示剂变色;
②碱 + 酸 = 盐 + 水
③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
④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解答】A.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是钙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结合,碱的共性是氢氧根离子显示的性质,故A错误,符合题意;
B.2NaOH+CuSO4=Na2SO4+Cu(OH)2↓,体现碱的通性:碱 + 某些盐 = 新碱 + 新盐 ,故B不合题意;
C.石灰水(Ca(OH)2)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体现碱的通性:碱使指示剂变色,故C不合题意;
D.NaOH+CO2=Na2CO3+H2O,体现碱的通性:碱 + 某些非金属氧化物= 盐 + 水,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19.【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将氢氧化钠滴入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它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这段时间内没有沉淀产生,机0~b之间;当盐酸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即bc段;c点时,沉淀的质量不再增大,说明其中的氯化铜已经完全反应;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呈碱性,即cd段。
【解答】①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ag时,氯化铜还未开始反应,而盐酸还未完全反应,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铜、盐酸和反应产物氯化钠三种溶质,故①错误;
②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m(bg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至dg时,氢氧化钠过量,因此溶液呈碱性,即溶液pH>7,故③正确;
④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的整个过程中,溶液中氯元素并未与其它元素生成沉淀或气体,因此它的质量保持不变,故④错误。
那么正确的是②③。
故选A。
20.【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据此分析.
【解答】解: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此过程在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然后和硫酸铜反应.
A、a至b段是氢氧化钠中和硫酸,对应溶液的pH逐渐增大,故说法错误;
B、b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铜,故说法错误;
C、c点时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此时对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硫酸钠,溶质种类最少,故说法正确;
D、a至c段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c到d端硫酸钠质量不再增加,故说法错误.
故选:C.
21.【答案】(1)
(2)B
(3)OH-
(4)C
(5)硝酸钾(KNO,)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只要能证明溶液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就能判断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3)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
(4)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分析;
(5)复合肥是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化肥。
【解答】(1)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2)A.滴加盐酸,有气泡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A能达到目的;
B.氢氧化钠和变质生成的碳酸钠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因此无色酚酞不能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故B不能达到目的;
C.滴加氯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故C能达到实验目的;
D.滴加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钠,故D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3)无色酚酞试液分别滴入NaOH溶液和澄清石灰水中,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原因是它们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OH-;
(4)依据反应②可知,碱可以和盐反应,但是要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A.H2SO4 是酸不是盐,故A不合要求;
B.BaCl2是盐,和KOH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故B不合题意;
C.CuSO4 是盐,和KOH相互交换成分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能发生反应,故C符合题意;
D.Na2CO3是盐,和KOH相互交换成分没有气体、沉淀和水生成,不能发生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5)硫酸铵[(NH4)2SO4]、磷酸二氢钙[Ca(H2PO4)2]、亚硝酸钠(NaNO2)、硝酸钾(KNO3)等属于盐,其中又属于复合肥的是硝酸钾(KNO3)。
22.【答案】(1)稀硫酸
(2)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可知,开始时一段时间内,氢氧化钡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水,因此溶质的质量会不断减小,即ob段。当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零,即b点。再加入稀盐酸,溶液中的溶质H2SO4的质量会不断增大,如bc段,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b点时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此时没有溶质。c点时加入的稀硫酸过量,那么溶质只能是H2SO4;
(2)ob段为氢氧化钡和稀硫酸的反应,现象为:白色沉淀生成,溶液变为无色。
23.【答案】(1)盐酸(HCl)
(2)氯化钠、硫酸钠
(3)大于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向硫酸铜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先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当盐酸反应完后,加入的氢氧化钠继续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蓝色絮状沉淀。
【解答】(1) OA段时没有产生沉淀,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的物质是盐酸。
(2)B点是沉淀的质量恰好达到最大值,说明此时硫酸铜恰好被反应完,所以生成物中属于溶质的是硫酸铜,而稀盐酸在硫酸铜反应之前已经被反应完,它们生成的溶质是氯化钠,所以B点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硫酸钠。
(3)C点是盐酸和硫酸铜已经全部被反应完且氢氧化钠过量,所以此时溶液的pH值大于7。
故答案为:(1)盐酸(HCl) ;(2) 氯化钠、硫酸钠 ;(3)大于
24.【答案】硝酸、氯化铜;氢氧化铜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由产生沉淀量与加的Ba(OH)2体积关系图,在滴加的Ba(OH)2溶液达一定体积时,才开始出现沉淀,此现象说明原混合溶液中含有能与Ba(OH)2反应但却不生成沉淀的物质;HNO3、Na2SO4、K2CO3、CuCl2中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但不产生沉淀的只有硝酸,碳酸钾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钠,硫酸钡不溶于硝酸;氯化铜和氢氧化钡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钡据此得出结论.
【解答】解:观察坐标,在滴加的Ba(OH)2溶液达一定体积时,才开始出现沉淀,此现象说明原混合溶液中含有能与Ba(OH)2反应但却不生成沉淀的物质HNO3; 碳酸钾和硝酸不能共存,二者反应生成硝酸钾、水和二氧化碳,所以一定不含碳酸钾,硫酸钠、氯化铜都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沉淀,但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 硫酸钡白色沉淀不溶于硝酸,若含有硫酸钠一开始就产生沉淀,所以该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和氯化铜,由上述分析可知,滴加Ba(OH)2后最终反应产生的沉淀是Cu(OH)2.
25.【答案】(1)B
(2)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Na2CO3,所以氢氧化钠极易变质。(1)根据氢氧化钠变质后的产物是Na2CO3的性质,我们可以来检验氢氧化钠是否变质,只需检验出溶液中是否有Na2CO3。
(2)②的反应规律是指碱与盐反应,此反应是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要看是否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解答】(1)要检验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稀HCl能与Na2CO3反应产生气泡,如滴入稀HCl产生了气泡说明已变质,A可以达到目的;变质后的Na2CO3溶液也成碱性,滴入酚酞试液后也能显红色,所以B酚酞试液不能达到目的;CaCl2能与Na2CO3反应产生CaCO3沉淀,如已变质滴入后可看到沉淀产生,C、CaCl2能达到目的;D、Ca(OH)2滴入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会出现CaCO3沉淀可以达到目的。B选项正确。
故选B
(2)②是指碱与盐的反应,A是酸所以错误;B与D不能与KOH反应,错误;CuCl2与KOH反应能生成Cu(OH)2沉淀,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C正确。
故选C
故答案为:(1)B;(2)C
26.【答案】(1)CO2+2NaOH=Na2CO3+H2O
(2)A;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能与酸性氧化物和酸发生反应分析。
【解答】(1)瓶内发生的反应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
(2) 产生“喷泉” 是瓶内气体与氢氧化钠反应压强减少,二氧化硫和氯化氢也能氢氧化钠反应,也会产生相同的现象;
故答案为:(1) CO2+2NaOH=Na2CO3+H2O ;(2)AD。
27.【答案】(1)红色
(2)氢,氧
(3)CO;不成立;干燥气体;黑色粉末变红色;CO2+Ca(OH)2=CaCO3+H2O
(4)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精灯或气球收集
(5)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化学名称叫做甲酸,化学式为HCOOH;蚁酸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
【解答】(1)石蕊试液能使显酸性的溶液变红色。(2)根据蚁酸的化学式可以看出该物质中含有氢、氧元素两种元素。(3)根据甲酸的元素组成,生成水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A中无明显现象说明生成的气体不是二氧化碳,故①不成立。若②成立,则该气体为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能够还原氧化铜并生成铜,所以装置C中的现象是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氧化铜在该反应中提供了氧,为该反应的氧化剂。而装置B的作用是干燥气体。D装置的化学反应式为:CO2+Ca(OH)2=CaCO3+H2O。(4)从环保角度看,该装置存在明显的缺陷,没有对尾气进行处理,如果产生的CO没有在C装置中反应完全,就会污染空气,所以处理方法是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精灯或气球收集。(5)由于蚁酸是一种有机酸,当被蚊虫叮咬后,在叮咬处涂抹一些碱性物质如苏打水、肥皂水和氨水等,可减轻痛痒。
故答案为:(1)红色;(2)氢,氧;(3)CO;不成立;干燥气体;黑色粉末变红色;CO2+Ca(OH)2=CaCO3+H2O;(4)在D的导管出口点燃一支酒精灯或气球收集;(5)食醋
28.【答案】(1)2NaOH+CO2=Na2CO3+H2O;吸水性;80%
(2)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会和氢氧化钙反应,也能够与生成的碳酸钙反应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分析;根据浓硫酸有吸水性及方程式计算操作步骤分析;
(2)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会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分析。
【解答】(1) C装置中为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浓硫酸用于干燥气体是利用浓硫酸的吸水性;由题意可知,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0.88g,设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2.5gx 0.88g
100:44=2.5gx:0.88g
x=80%;
故填:2NaOH+CO2=Na2CO3+H2O;吸水性;80%;
(2) 图乙所用浓盐酸,会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含有大量氯化氢,干扰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的反应,所以澄清石灰水没有变浑浊;
故填: 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后形成盐酸会和氢氧化钙反应,也能够与生成的碳酸钙反应 。
29.【答案】(1)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3)A;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分析;据实验现象推测结论;(2)据控制变量法分析;(3)据碱与酸的性质回答;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据加入酸以后的氢氧化铜逐渐消失,溶液变为蓝色,推测酸与碱发生了化学反应;(2)由控制变量法分析,本实验中除了水和稀盐酸的种类不同外,其它各量必须保持相同,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还需控制 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相同.(3)A、在碱中加入过量的酸后,溶液显酸性,再加入酚酞后溶液仍为无色,说明碱已经不存在了,进而证明了酸与碱确实发生了反应,故A符合;B、如果H2SO4和NaOH没有反应,那么加入CuO后,CuO和H2SO4反应生成CuSO4,CuSO4会继续和NaOH反应生成Cu(OH)2蓝色絮状沉淀;如果H2SO4和NaOH发生了反应,则CuO会和过量的H2SO4反应生成CuSO4,但由于NaOH已反应掉,则不会有蓝色絮状沉淀产生,故B符合;C、D,由于硫酸是过量的,不管H2SO4和NaOH有没有发生反应,C都会有气泡产生,D都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不符合;故选A、B.
故答案为:(1)氢氧化铜;(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3)A、B.
30.【答案】(1)
(2)②③
(3)CaCO3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变红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
(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1) 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氢氧化钙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明显现象,与氯化钠不反应,故①④不合题意;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变红色,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故②③符合题意。
故选②③;
(3) 操作Ⅱ是加入某种物质使无色澄清液出现白色固体,如果加入的是饱和碳酸钠溶液,白色固体的化学式是CaCO3 。
31.【答案】(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白色沉淀
(2)酚酞(或石蕊)
(3)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而碳酸钙是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遇到酚酞试液呈红色;加入稀盐酸后,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那么溶液的碱性会减小,因此红色会逐渐褪去。
(3)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因此上层清液中肯定含有氢氧化钠。
①如果氢氧化钙有剩余,那么加入碳酸钠后会有沉淀生成;
②如果碳酸钠有剩余,那么假如稀盐酸后会有气泡冒出;
③如果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正好完全反应,那么上层清液只含有氢氧化钠,无论加入上面的那种试剂,都不会有明显现象。
【解答】(1)B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白色沉淀。
(2)C试管没有明显的现象,可以加入酚酞(或石蕊)试液使得反应出现明显现象。
(3)反应结束后,小黄同学取出D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分别滴加上图中试剂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就能确定溶质的成分。
32.【答案】(1)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
(2)乙
(3)Ca(OH)2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试液在碱性溶液中为红色,在中性溶液中为无色解答;(2)实验甲是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之原理相同的是乙.(3)根据碳酸盐的性质解题.
【解答】解:(1)氢氧化钠为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当与盐酸恰好反应时,溶液呈中性,酚酞试液在中性溶液中问无色,本题答案为:溶液颜色由红色变为无色;(2)实验甲是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进行,与之原理相同的是乙,本题答案为:乙.(3)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2NaOH+CO2=Na2CO3+H2O,碳酸钠可以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Ca(OH)2+CO2=CaCO3↓+H2O,所以可以加Ca(OH)2溶液用以是否生成沉淀来判断反应是否进行.故答案为:Ca(OH)2.
33.【答案】(1)氢氧化钠溶液
(2)NaCl、NaOH
(3)解: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HCl+ NaOH = NaCl+H2O
40 58.5
20×10% x
40∶2=58.5∶x
x=2.925g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从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碱度变化关系图中pH的变化,可判断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另一种溶液中;
(2)由关系图可知,a点时酸和碱恰好中和溶液成中性,b点加入的碱过量,据此可以判断出此时溶液中的溶质;
(3)由a点表示两者恰和中和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可以根据滴入的氢氧化钠的质量20g计算出生成NaCl的质量。
【解答】(1)从图中pH值的变化可知,溶液由酸性逐渐到碱性,所以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溶液中;
(2)当加入溶液的质量为b时,pH值大于7,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过量,所以溶质为反应的产物NaCl和过量的NaOH。
故答案为:(1)氢氧化钠溶液;(2)NaCl、NaOH
34.【答案】(1)H2SO4
(2)过滤
(3)解:设由CuO生成的CuSO4的质量为x
CuO+H2SO4= CuSO4+H2O
80 160
8g x
得x=16g
设与CuSO4反应的NaOH的质量为y,同时生成Na2SO4的质量为a
CuSO4+ 2NaOH= Cu(OH)2↓+Na2SO4
160 80 142
16g y a
得y=8g
得a=14.2g
所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0%
答: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0%
(4)解:设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质量为b
H2SO4+ 2NaOH= Na2SO4+2H2O
80 142
60×20% b
得b=21.3g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21.3g+14.2g=35.5g
答:C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是35.5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确定A溶液中的溶质,由通过对C加NaOH得到的D和蓝色沉淀E的分析得到,由蓝色沉淀可推知C中含有Cu2+,由“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知D中含有SO42-,由DE可确定C是CuSO4溶液,B是CuO,A就是H2SO4;(2)通过操作1得到了一种沉淀和一种溶液所以操作1应该是过滤;(3)根据乙图可知C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和CuSO4,渐渐加入NaOH,NaOH先与硫酸发生反应,硫酸消耗完后再与CuSO4反应产生Cu(OH)2沉淀.可根据黑色固体(CuO)的质量计算出CuSO4的质量,再由CuSO4计算出NaOH的质量,其中与CuSO4反应的NaOH溶液的质量为100g-60g=40g;(4)恰好完全反应时是指过量的H2SO4反应完,CuSO4也恰好反应完,此时溶液中只含有Na2SO4溶质,CuSO4与NaOH反应会生成Na2SO4,H2SO4与NaOH反应会生成Na2SO4,将两部分生成的Na2SO4相加就得答案.
【解答】(1)由通过对C加NaOH得到的D和蓝色沉淀E的分析得到,由蓝色沉淀可推知C中含有Cu2+,由“在D中加入Ba(NO3)2,溶液能生成一种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知D中含有SO42-,由DE可确定C是CuSO4溶液,B是CuO,A就是H2SO4;(2)通过操作1得到了一种沉淀和一种溶液所以操作1应该是过滤.
故答案为:(1)H2SO4;(2)过滤
35.【答案】(1)氯(离子) (Cl-)
(2)设: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NaOH+CuCl2= Cu(OH)2↓+2NaCl
80 98
x·10% 9.8g
80/ x·10%=98/9.8g
x=80g
a=80+50=13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如果某种离子没有与其它离子结合成水、气体或生成沉淀,那么它的离子个数保持不变;
(2)根据图像确定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利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铜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质量,最后将其与50g相加得到a的值。
【解答】(1)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沉淀,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只有氯离子的个数保持不变;
(2)根据图像可知,生成沉淀氢氧化铜的质量为9.8g,
设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的溶液质量为x,
2NaOH+CuCl2=Cu(OH)2↓+2NaCl
80 98
x-10% 9.8g

解得:x=80g。
那么图像中a的值:a=80g+50g=130g。
36.【答案】(1)CaCl2
(2)2.19
(3)解:设参加反应的CaCl2的质量为 x,则
CaCl2+ Na2CO3=CaCO3↓+2NaCl
111 106
x 40g×10.6%
解得:x=4.44g
该C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4.44÷50×100%=8.88%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甲实验中稀盐酸和Ca(OH)2反应生成物为CaCl2和H2O,当恰好中和时,反应都没有了得到生成物;
(2)由丁图ab段的变化可知,乙反应后的溶液成酸性,说明HCl过量,当滴加Na2CO3溶液30g时,溶液成中性,所以HCl与Na2CO3恰好反应;
(3)bc段中乙中生成的CaCl2与滴入的Na2CO3反应生成CaCO3,c点时两者恰好反应。根据bc中消耗的Na2CO3的质量计算出CaCl2的质量,再由溶液质量50g算出质量分数。
【解答】(1)甲实验两者恰好中和时,溶液中只有生成物无反应物,所以溶液中的溶质是CaCl2;
(2)设含HCl的质量为Y
Na2CO3 + 2HCl=2NaCl+H2O+CO2↑
106 73
30g×10.6% Y
解得Y=2.19g
故答案为:(1)CaCl2;(2)2.19
37.【答案】(1)2NaOH+H2SO4=Na2SO4+2H2O
(2)根据图像可知,最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5.8g,
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为x,
NaOH+MgSO4=Mg(OH)2+Na2SO4;
120 58
x 5.8g;

解得:x=12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Mg+H2SO4=MgSO4+H2↑;
120 2
12g y

解得:y=0.2g。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1)金属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后,原来剩余的稀硫酸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此时没有沉淀生成。当稀硫酸完全反应后,硫酸镁再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据此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首先根据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的方程式,根据沉淀氢氧化镁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再根据镁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计算出生成氢气的质量。
【解答】(1)OA段没有沉淀产生,即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反应的方程式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2)根据图像可知,最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5.8g,
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镁的质量为x,
NaOH+MgSO4=Mg(OH)2+Na2SO4;
120 58
x 5.8g;

解得:x=12g;
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Mg+H2SO4=MgSO4+H2↑;
120 2
12g y

解得:y=0.2g。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