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课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培优练习】
一、诗歌鉴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全诗中,作者把“你”比作了哪些物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作出简要赏析。
4.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阅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后完成下列问题。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5.你认为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谁的诗?
6.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7.诗人通过哪些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8.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9.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纯朴与大气,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B.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C.第四节写“鹅黄”“绿”“白”等颜色,是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爱的缠绵。
D.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托出诗歌的纯净意境——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二、字词书写
1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líng(_______)的翅膀,摆脱这沉重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被雨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yán
(_______)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3)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娉(_______)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当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_______)真的是非它莫属。
(5)燕语呢喃(_______),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轻,那pīng
tíng,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带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连。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ní
nán,——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pīng
tíng(____________)
ní
nán(____________)
鲜妍(____________)
柔嫩(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沁园春·雪》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妖娆多娇、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流露出作者那颗真挚、chì热的爱国之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书写细腻柔丽的情素,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其创作年代距今虽已过很久,但其细腻清新之感却近在zhǐ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的人间四月让人动容。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沁园春_____
chì
热_____
zhǐ尺_____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_____改成_____
三、语言表达
14.选词填空。
(1)笑响点亮了四面风;____________(轻盈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2)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____________(飘洒
点洒)在花前。
(3)柔嫩喜悦/水光____________(晃动
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4)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____________(呢喃
歌唱)。
15.仿照例句中加点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你的富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腾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基础知识综合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yán(
)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园。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nèn(
)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娉婷(______)②冠冕(______)
③鲜yán(______)
④柔nèn(______)
(2)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
(3)“娉婷”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天真”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吹号者(节选)
艾青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
17.艾青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是什么?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
18.《吹号者》写于1939年,《鱼化石》写于1978年,以两诗为例,说说诗人前后期写作风格的变化。
附: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鱼化石(节选)》
19.如果有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艾青诗选》,能否也以一个吹号者形象作为封面?请结合下面两图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桐花如常
许冬林
①不喜欢桐花多年。
②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
③在我们江北,谷雨之后,桐花最盛。
④少年时居住的老宅西边,有一棵桐树,是白桐,也叫泡桐,粗壮,高大,枝叶覆满头顶天空,指手画脚。我放学回家,穿过开着无边无际紫云英的田野,老远看见我家屋西的桐花,白发苍苍地开上云天。桐花下,炊烟升起,猜想母亲一定正手忙脚乱地做饭。桐花粉紫色。浅浅的粉紫,隔着春暮的天光烟霭看去,竟像是颜料在水里化掉了,化成一团不干不净的灰白色。这样的灰白色,是薄凉的,像日子,不过节也不做喜事的乡下日子,寻常的日子。
⑤有一回,朋友跟我描述她在乡间看到的桐花有多美,我心里想笑。桐花能有多美?匆匆一见,如旅途中的艳遇,不负责洗臭袜子也不用油污满身地下厨房,没熬过漫长的相看生厌的时光,那情感自然是轻吐芬芳。
⑥我想起从前我家的那棵桐树,春暮的雨愁愁长长地下,屋外的墙角处,腐烂的树根边,都生了一簇簇的野蘑菇,肥厚的桐花花瓣铿然坠落,砸在滑腻的湿地上,混进潮腥的野蘑菇丛里,然后一起腐烂。空气里,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像玄奥难解的命运。夏天,算命先生坐在村口的桐树荫下,一卦一卦地算。他说人在命运里走,谁也逃不掉。命运如网,缠绕不散。
⑦母亲喜欢请人算命,给家里每个人都算。一回是抽牌,母亲让我抽,我抽出一张,展开看,是一个女子,骑一匹白马,又矫健又威风。图边说的是什么,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我是喜欢那匹马的。其实我也想骑上那匹马,逃,逃离乡村,逃离我妈妈我奶奶那样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想自己就像一朵桐花,开得那样粗陋,那样没有花的样子。花的样子应该是轻盈的,鲜丽的,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春暮的细雨。
⑧如果做花,我不想做一朵桐花。
⑨像逃离一场指腹为婚的旧式婚姻一样,我试图以自己的不甘和倔强来逃离古旧乡村,逃离古旧的生活方式。我追随理想,试图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出门读书,风花雪月地写席慕蓉体的情诗……我以为我成功逃离。
⑩暮春的一个黄昏,散步,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竟是久久流连不去。那是极普通的一户农家,两层半旧的小楼,门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菜园,里面种瓜种豆。房子东边,立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房子无人,静悄悄锁了门,只有那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繁花照眼明,也庇护着小楼和院子。
?一块园,一树花,一户人家。静谧,安稳,寻常。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
?桐花到底还是美的!
?回想少年时:偌大的桐花荫下,坐落着三小间覆有青灰瓦片的房子,我踩着满地的潮湿桐花去上学。那画面,隔着二三十年的光阴,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
?寻常朴素的事物中所包含的美,要过完小半生,才能懂得。就像过完小半生,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
?我在单位大院里开荒种菜,种没有农药没有生长激素的蔬菜。十指纤纤,不弄墨,弄泥土:希望儿子在我身边成长的年月里,可以吃到最健康的菜;是想,一慰自己初进中年渐生的求田问舍之心。
?一次跟文友说起,说起种菜,说起农事。他说他从前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每年割稻子,最后一镰,他会割在自己手上,提醒自己逃离。我听了,内心有急雨经过,一阵潮湿。是的,我们曾经都是逃离者。可是,如今我们说起油菜花,说起三四月的秧田,内心止不住地觉得亲切;看见庄稼,总觉得如遇故人。回头看人生,还是认同挖一口塘种几亩地生养两个孩子的日子,是庄严安稳的。
?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
?原来一直不曾逃离:对抗了小半生,最后,还是喜欢桐花。逃了小半生,最后还是愿意俯身低眉,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做得不需要名字。
?如果是花,自己还是一树桐花。在尘世之间,一花,一园,一人家。
?桐花如常。一切如常。
(有改动)
20.请把全文划分为三部分。(写段落序号即可)
第一部分: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
21.第⑩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2.说说本文标题《桐花如常》的作用。
23.本文之前极写作者不喜欢桐花,之后却又写作者深深爱上了桐花,这里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阅读《蓝色能源》,完成第下列小题。
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点。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
(原文有修改)
24.文章以“龙宫”神话开头,有什么好处?
25.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能获得关于蓝色能源的哪些知识?
26.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7.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使用了那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
2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可以在南海开发何种蓝色能源。
(材料)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2016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4∶1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运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而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地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制造仿生智能机器。当然,要制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要拥有1000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元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器需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得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为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
(选文有改动)
29.阅读全文,说说智能机器人与人有哪些区别。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以问句开篇,并引用“阿尔法围棋”大比分击败李世石的热点时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已知的”可以删去,因为人脑确实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已知的”三个字多余。
C.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制造一个仿生机器人所需的处理器、信息中转器的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制造仿生机器人的难度之大。
D.文章认为智能机器不会真的超越人类,因为智能机器是人类制造的,人工智能是人类赋予的。人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强化人类大脑的某些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3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3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3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魔
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圈。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是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己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己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11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12“凯凯。”
13“嗯?”
14“你在干什么?”
15“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16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住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17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18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36.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画面。
37.请结合句子赏析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38.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39.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
40.第17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________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_______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________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________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______
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大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4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2.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43.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句,谈谈你从中体会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44.与课文《荷叶·母亲》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的心。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擦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歌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清秀而姣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
(乙)棉花!棉花!
①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
……
④母亲和几位阿姨各占据被子的一边,专心致志地忙活着,银针闪烁,长线飘飘,她们看上去强壮、结实、胯骨宽大,头发和乳房却日渐干枯荒芜,这是无尽的生育和劳累所致。缝被子时,她们把身子低伏下去低伏下去,像对棉花表达虔诚的敬意,又像满心满怀去拥抱棉花。她们圆润、臃肿,铅华褪尽,是另一种棉花。
⑤人们热情歌颂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异草,高声赞美这个世界的飞扬、伟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谁会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正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但没有人会常常想起它,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棉袄拥一拥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没法大声赞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
(摘自《散文》)
45.思考文题:①(甲)文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有何含义?②(乙)文文题为什么用了两个感叹号?
46.理解词义: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甲)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有了着落”的含义的理解。
47.赏析语句:(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做赏析。
48.探究写法:作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请说说两文中的“棉花”分别象征了什么。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05课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培优练习】
一、诗歌鉴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全诗中,作者把“你”比作了哪些物象?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作出简要赏析。
4.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2.关于这首诗,有说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也有说是写给诗人一生的挚爱徐志摩的,但不管是写给谁的,诗人在诗中都表达出了她对对方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对方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3.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被她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了一个优美的意境;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情感之美:本诗所写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抑或其他,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4.①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②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西域洒落花瓣,③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
【分析】
1.考查对“你”所比作的物象的提取能力。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答此题,一定要在读懂诗歌内容的前提下,再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相关词语作答,可提取“你是”后面的词语或短语。如“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等。
2.考查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读懂诗句,把握内容后再分析作答。还可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如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是绝对可能的。故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不是一首情诗,而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当然也有说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也有说是写给诗人一生的挚爱徐志摩的。总之是表达她对对方的无比的喜爱之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分析结论,但一定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来分析,要言之有理。如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题干问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要求结合诗句分析。读懂诗歌的意境是作答的关键。如诗人描绘了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浮动着氤氲的气息。在迷茫的天地间,云烟是复苏的景象。黄昏来临后,温凉的夜趁着这样的时机展示自己的妩媚。三两点星光有意无意地闪着,和花园里微微舞动的花朵对语,一如微风细雨中的景象:轻盈而柔美,多姿而带着鲜艳。诗中有和煦的微风,有黄昏的云烟弥漫,有繁星在夜空闪烁,有百花润泽鲜艳,有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有繁花一树树绽放,有春燕一双双呢喃……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亲切、动人。
阅读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后完成下列问题。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5.你认为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谁的诗?
6.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7.诗人通过哪些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8.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9.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是什么关系?有何作用?
【答案】
5.这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得表达,因为诗歌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爱的宣泄,是一个母亲特有的情感流露,欣喜、温馨、甜美,还有欣赏、期盼……另外,从他儿子的话“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也透露着母爱。
6.指代“人间的四月天”
“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甜美的特点。
7.视觉、听觉、触觉。作用:多角度展开描写,表
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爱”,给读者以感染。
8.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表达了对暖春的喜爱,对美好和至爱的赞美。
9.本诗中第一行和最后一行反复出现,形成首尾照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开头点题,结尾再次突出强调,加深了诗歌的音乐美。
【分析】
5.
本题考查作品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他的儿子,这里的所有描写都充满了希望和美,是一种庄重的又温柔的寄托。“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从诗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爱的宣泄,表达了她对儿子无比地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副标题“一句爱的赞颂”,点明这首诗是诗人对儿子的爱的极尽歌颂,透露出浓浓的母爱。另外,从他儿子的话“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6.
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概括和提取能力。作答时要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根据题干要求提取相关词语。
本题可以提取“你是”后面的词语或短语。如“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等意象;“新鲜初放芽的绿”表现了“你”的娇柔;“四月早天里的云烟”表现了“你”的静雅;“新鲜初放芽的绿”表现了“你”的温和;“鲜妍百花”“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表现了“你”的甜美。
7.
本题考查感官体验的写法。
全诗从多个感官角度描写四月天的特点。如:视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觉,“燕在梁间呢喃”;触觉,“暖”;这些描写从多个感官角度描写,表现了诗人对“你”的“爱之深,情之切”,带给读者多重感官冲击,感染读者去诗人心中的“爱”。
8.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的能力。作答时应结合诗歌中写景的诗句分析。
由诗句“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分析,这些诗句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表达了对暖春的喜爱;“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表达了对美好和至爱的赞美。
9.
本题考查首尾照应的作用。
本诗第一行“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来表达美好的情感,在结尾处再次点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与诗歌第一段首尾呼应,有一种循环往复之感,淋漓尽致地表达“爱”“暖”和“希望”,使情感得到再一次升华。开头点题,结尾再次突出强调,重复中有变化,诗情回旋而流转,加深了诗歌的音乐美。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音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纯朴与大气,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B.在形式上,这首诗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C.第四节写“鹅黄”“绿”“白”等颜色,是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爱的缠绵。
D.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托出诗歌的纯净意境——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
【答案】C
【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鹅黄、绿、白莲”,视觉上都是明亮的,给人温暖的心理感受。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既表现了内心的喜悦之情,也是诗人真情的流露。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据此,C项“第四节写‘鹅黄’‘绿’‘白’等颜色,是借对方写自己,流露出爱的缠绵”的理解是欠妥当的。故答案为C。
二、字词书写
1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líng(_______)的翅膀,摆脱这沉重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被雨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yán
(_______)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3)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娉(_______)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当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_______)真的是非它莫属。
(5)燕语呢喃(_______),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
【答案】(1)
灵
(2)
妍
(3)
pīng
(4)
guān
miǎn
(5)
ní
nán
【详解】
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鲜妍”:光彩美艳的样子。不要写成“鲜艳”,要看准所给拼音的标调。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如“冕”“呢喃”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轻,那pīng
tíng,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带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连。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ní
nán,——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pīng
tíng(____________)
ní
nán(____________)
鲜妍(____________)
柔嫩(____________)
(2)文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1)娉婷
呢喃
yán
nèn
(2)带
戴
连
莲
【详解】
(1)此题考查字音、字形,需要结合语境作答。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形声字重点记忆“统读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细微差别。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此题注意“娉婷”“呢喃”的字形要书写正确,同时注意“yán”“nèn”要拼写正确。(2)此题考查的是字形,需要根据语境去辨析形近字。注意“戴”和“莲”的正确写法。
1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沁园春·雪》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妖娆多娇、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流露出作者那颗真挚、chì热的爱国之心。《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书写细腻柔丽的情素,表现出轻盈优雅之美,其创作年代距今虽已过很久,但其细腻清新之感却近在zhǐ尺,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的人间四月让人动容。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沁园春_____
chì
热_____
zhǐ尺_____
(2)语段中有一个错别字,找出并改正。
_____改成_____
【答案】qìn
炽
咫
素改成
愫
【详解】
第(1)小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应该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上所公布的1000个常用汉字,包括字音和字形。“沁园春”的“沁”不要读成mì;“炽热”的“炽”不要写成“炙”;
第(2)小题: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常用汉字的识记书写能力。“情愫”意思是真情实意。因此部首是“忄”,跟感情有关。
三、语言表达
14.选词填空。
(1)笑响点亮了四面风;____________(轻盈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2)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____________(飘洒
点洒)在花前。
(3)柔嫩喜悦/水光____________(晃动
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4)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____________(呢喃
歌唱)。
【答案】(1)轻灵
(2)点洒
(3)浮动
(4)呢喃
【详解】
注意近义词的细微差别,仔细品读,选出答案。(1)轻盈,意思是形容女子动作、姿态轻柔优美,同时又有泛指轻巧柔美和轻松快活的意思。轻灵,意思是轻快灵巧,也指轻细空灵。结合“舞着变”分析应用“轻灵”;(2)飘洒:随风飘飞。“点洒”更能突出雨点的可爱、俏皮。(3)“晃动”,意思是摇晃,摆动;“浮动”,意思是漂浮移动,流动。根据语境,应选“浮动”。(4)中“呢喃”形容燕子的叫声,由句中的“燕”可知,应选“呢喃”。
15.仿照例句中加点部分,在横线处仿写,使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
祖国啊,你的荣光,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你的富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自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的腾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滋育古莲的胚芽,
吐出跨世纪的新绿;
成就飞天的壮举,
再创新时代的辉煌;
了却祖辈的夙愿,
走向中国梦的未来。
【详解】
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照亮历史的隧洞,迎来新世界的黎明”,句式为两个动宾结构的短句。内容要分别写出“富饶”“自由”“腾飞”的意义,注意语意承接紧密,和谐一致。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四、基础知识综合
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yán(
)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园。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nèn(
)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娉婷(______)②冠冕(______)
③鲜yán(______)
④柔nèn(______)
(2)诗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______”。
(3)“娉婷”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天真”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答案】(1)①pīng
tíng
②guān
miǎn
③妍
④嫩
(2)月园
月圆
(3)女子的姿态美
心地单纯,性情直率,没有做作和虚伪。
【详解】
(1)“冠”是多音字。意为“帽子”时,读guān;意为“把帽子戴在头上,在前面加上某种名号或文字,居第一位。冠军”时读guàn。
(2)“园”与“圆”音同形近,注意根据字义推断。园:①(园儿)种蔬菜、花果、树木的地方:花园儿。果园。园艺。②、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公园。动物园。园中游人很多。圆:①圆周所围成的平面。②形状像圆圈或球的:圆桌。滚圆。滴溜圆。圈画得很圆。③圆满;周全:这话说得不圆。这人做事很圆,各方面都能照顾到。
(3)注意结合语境解释。娉婷,意思是女子容貌姿态娇好的样子,同时又有美女的意思。“天真”还有“头脑简单,容易被假象迷惑”的意思。
五、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吹号者(节选)
艾青
在震撼天地的冲杀声里,/在决不回头的一致的步伐里,/在狂流般奔涌着的人群里,/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那声音高过了一切,/又比一切都美丽,……/他被一颗旋转过他的心胸的子弹打中了!/他寂然地倒下去/没有一个人曾看见他倒下去,/他倒在那直到最后一刻/都深深地爱着的土地上,/然而,他的手却依然紧紧地握着那号角;/听啊,/那号角好像依然在响……
17.艾青诗歌中最常用的意象是什么?说说《吹号者》一诗中“号声”的意蕴。
18.《吹号者》写于1939年,《鱼化石》写于1978年,以两诗为例,说说诗人前后期写作风格的变化。
附: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不幸遇到火山爆发也可能是地震,/你失去了自由,/被埋进了灰尘;/过了多少亿年,/地质勘探队员,/在岩层里发现你,/依然栩栩如生。
——《鱼化石(节选)》
19.如果有出版社要重新出版《艾青诗选》,能否也以一个吹号者形象作为封面?请结合下面两图进行探究。
【答案】
17.土地、太阳(光明、黎明、火把等);诗中吹号者向人世间通知黎明的到来,号声召唤人们参加战斗,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18.《吹号者》是艾青早期的诗歌,诗行错落,没有押韵,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表达情感深情豪迈。《鱼化石》诗行字数整齐,有韵律有节奏感,蕴含哲理,此诗写于第二个高峰期,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诗句更整齐,诗情更深沉,诗意更警策。
19.我认为可以以吹号者形象作为诗集封面。《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是一个吹响抗战之声的吹号者。艾青则以他的诗作吹响了唤醒一个民族并激励这个民族奋勇前进的号声。艾青的早期成名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取得了血肉联系。他投身抗日,写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当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新生,诗人关注视时代变化,在《火把》《向太阳》等诗中,对光明事物的歌颂成为诗歌创作的主题,表达诗人对民族解放、民主自由的追求。作为中国社会发展重大历史进程的见证人,他的诗作显现出对于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注与思考,艾青是一个时代的吹号者。
【分析】
17.
本题考查名著内容识记与理解。
第一问:艾青诗歌常用的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1)土地。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也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的农民百姓的热爱,希望农村生活蒸蒸日上。
(2)太阳。他的《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里的太阳象征着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这也蕴含着诗人希望在新时代里:人们应该与寂寞、彷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
第二问:吹号者是被黎明最早惊醒的人。天还是一片黝黑,他就把黎明的声音与光明一起吹送到宁静的远方:“他最先醒来——/他醒来显得如此突兀/每天都好像被惊醒似的,是的,他是被惊醒的,/惊醒他的/是黎明所乘的车辆的轮子/滚在天边的声音。”“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在死亡之前决不中止的冲锋号”召唤人们参加战斗,激励人们奋勇前进。
18.
本题考查诗人风格的变化分析。
前期:从“在紧密的连续的爆炸声里,/我们的吹号者/以生命所给与他的鼓舞,/一面奔跑,一面吹出了那短促的,急迫的,激昂的”可以看出,《吹号者》诗行错落,不够整齐;不讲究押韵;感情深沉浓烈;
后期:阅读《鱼化石》,会发现像“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这样的结构较多,排列比较整齐,读来有节奏感,感情更深沉,诗写得富有哲理,不像早期的诗缺乏哲理深度。
19.本题考查诗歌形象探究。首先阐明观点:可以以吹号者形象作为诗集封面。然后,结合艾青诗作和题目中的两个图表分析原因。
示例:《红星照耀中国》封面中吹号者,吹响了全民的抗战之声。抗战诗人以笔为枪,为祖国而歌。血里生长的抗战诗篇,再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抗战的伟大历程。那些披着征尘的诗句,其实就是四万万中华同胞“还我山河”的呐喊,沿着诗词中国浩瀚文脉流淌而来的吟唱,都化作了力透纸背的滚烫血液。艾青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早期成名作《大堰河一—我的保姆》,在起点上就与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和人民相联系,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他投身抗日,在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及时写下诗篇:《复活的土地》,呼吁全民奋起抗战;《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表达自己的忧患;《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眷恋,对遭受苦难民众的痛心;汪伪政府成立之时,写下《火把》,以火把象征光明,把人们召唤在一起,一起反抗这些势力,表达不屈的革命精神;赴延安迎接新生,他写下《黎明的通知》,宣告抗战曙光在前。它们契合时代的脉搏,表现了一个诗人的民族意识、忧患意识和革命精神。爱土地、爱土地上勤劳的人民、爱人民建设的国家,是艾青诗作一贯的主题。他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讴歌脚下多情的土地,营造了五四新诗以来一方健康纯净的蓝色天空。艾青,这位新诗集大成者,“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让我们的眼里常噙着眼泪。他是新诗时代的吹号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桐花如常
许冬林
①不喜欢桐花多年。
②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
③在我们江北,谷雨之后,桐花最盛。
④少年时居住的老宅西边,有一棵桐树,是白桐,也叫泡桐,粗壮,高大,枝叶覆满头顶天空,指手画脚。我放学回家,穿过开着无边无际紫云英的田野,老远看见我家屋西的桐花,白发苍苍地开上云天。桐花下,炊烟升起,猜想母亲一定正手忙脚乱地做饭。桐花粉紫色。浅浅的粉紫,隔着春暮的天光烟霭看去,竟像是颜料在水里化掉了,化成一团不干不净的灰白色。这样的灰白色,是薄凉的,像日子,不过节也不做喜事的乡下日子,寻常的日子。
⑤有一回,朋友跟我描述她在乡间看到的桐花有多美,我心里想笑。桐花能有多美?匆匆一见,如旅途中的艳遇,不负责洗臭袜子也不用油污满身地下厨房,没熬过漫长的相看生厌的时光,那情感自然是轻吐芬芳。
⑥我想起从前我家的那棵桐树,春暮的雨愁愁长长地下,屋外的墙角处,腐烂的树根边,都生了一簇簇的野蘑菇,肥厚的桐花花瓣铿然坠落,砸在滑腻的湿地上,混进潮腥的野蘑菇丛里,然后一起腐烂。空气里,桐花的味道又湿又重,缠绕不散,像玄奥难解的命运。夏天,算命先生坐在村口的桐树荫下,一卦一卦地算。他说人在命运里走,谁也逃不掉。命运如网,缠绕不散。
⑦母亲喜欢请人算命,给家里每个人都算。一回是抽牌,母亲让我抽,我抽出一张,展开看,是一个女子,骑一匹白马,又矫健又威风。图边说的是什么,已经不记得。只记得,我是喜欢那匹马的。其实我也想骑上那匹马,逃,逃离乡村,逃离我妈妈我奶奶那样的生活和命运。我不想自己就像一朵桐花,开得那样粗陋,那样没有花的样子。花的样子应该是轻盈的,鲜丽的,香气袅袅像细细的柳丝,或者像下下停停的春暮的细雨。
⑧如果做花,我不想做一朵桐花。
⑨像逃离一场指腹为婚的旧式婚姻一样,我试图以自己的不甘和倔强来逃离古旧乡村,逃离古旧的生活方式。我追随理想,试图走一条和别人不一样的路。出门读书,风花雪月地写席慕蓉体的情诗……我以为我成功逃离。
⑩暮春的一个黄昏,散步,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竟是久久流连不去。那是极普通的一户农家,两层半旧的小楼,门前用竹篱笆围出一小块菜园,里面种瓜种豆。房子东边,立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房子无人,静悄悄锁了门,只有那一树桐花火辣辣地开,繁花照眼明,也庇护着小楼和院子。
?一块园,一树花,一户人家。静谧,安稳,寻常。寻常中透着人间烟火的亲切,和盈盈的美意。
?桐花到底还是美的!
?回想少年时:偌大的桐花荫下,坐落着三小间覆有青灰瓦片的房子,我踩着满地的潮湿桐花去上学。那画面,隔着二三十年的光阴,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
?寻常朴素的事物中所包含的美,要过完小半生,才能懂得。就像过完小半生,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
?我在单位大院里开荒种菜,种没有农药没有生长激素的蔬菜。十指纤纤,不弄墨,弄泥土:希望儿子在我身边成长的年月里,可以吃到最健康的菜;是想,一慰自己初进中年渐生的求田问舍之心。
?一次跟文友说起,说起种菜,说起农事。他说他从前什么样的农活都干过,每年割稻子,最后一镰,他会割在自己手上,提醒自己逃离。我听了,内心有急雨经过,一阵潮湿。是的,我们曾经都是逃离者。可是,如今我们说起油菜花,说起三四月的秧田,内心止不住地觉得亲切;看见庄稼,总觉得如遇故人。回头看人生,还是认同挖一口塘种几亩地生养两个孩子的日子,是庄严安稳的。
?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
?原来一直不曾逃离:对抗了小半生,最后,还是喜欢桐花。逃了小半生,最后还是愿意俯身低眉,做一个母亲和妻子,做得不需要名字。
?如果是花,自己还是一树桐花。在尘世之间,一花,一园,一人家。
?桐花如常。一切如常。
(有改动)
20.请把全文划分为三部分。(写段落序号即可)
第一部分:_________ 第二部分:___________第三部分:_________
21.第⑩段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22.说说本文标题《桐花如常》的作用。
23.本文之前极写作者不喜欢桐花,之后却又写作者深深爱上了桐花,这里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主旨?
【答案】
20.
①—⑨
⑩—?
?—?
21.环境描写。设置场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黄昏时一树桐花开放的盛景,表达了作者对桐花的惊叹与喜爱之情。同时与前文作者对桐花的不喜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桐花态度的转变,也为后文写在桐花身上得到的感悟做铺垫。
22.交代了本文的描写对象,并点明中心,富有深意,耐人寻味。标题具有双关含义(象征意义),既说桐花如往常一样朴素、亲切,又说明寻常朴素的生活也如桐花一般美丽。同时,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结构严谨、完整。
23.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开始不喜欢桐花,但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最终还是发现,桐花是寻常的,寻常之下透露出亲切和美好,寻常、朴素就是美。表达了作者想重新回归恬淡宁静质朴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分析】
20.
本题考查文章段落层次的划分。把文章划分三部分,可按照“不喜欢桐花”——“觉得桐花是美的”——“桐花代表的美”的认识变化来进行划分。
第一部分是①—⑨段,写“我”不喜欢桐花,不想做桐花,觉得它肥俗、邋遢。
第二部分是⑩—?段,写“我”“路过一户人家的院前”,被桐花吸引,觉得“桐花到底还是美的!”
第三部分是?—?段,写“我”“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才从桐花中悟到了寻常、朴素就是美的人生道理。
21.
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及作用。这是一段环境描写,细致地描绘了我看到的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一株高大桐树“紫色的桐花累累簇簇盛开,远看去,花开灼灼,如蒸如煮,花气熏天。……火辣辣地开,繁花照眼明”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的惊叹与喜爱之情。从而得出“桐花到底还是美的!”的观点,与前文对桐花的不喜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态度的转变,也为后文的感悟做铺垫。
22.
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交代了本文的描写对象——桐花;用“桐花如常”点明中心,既说桐花如往常一样朴素、亲切,又说明寻常朴素的生活也如桐花一般美丽,语义双关;标题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得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23.
本文之前极写作者不喜欢桐花,“不喜欢桐花多年”“觉得它肥俗,香气浓烈到撞人。落花时,样子邋遢”“如果做花,我不想做一朵桐花”;之后却又写作者深深爱上了桐花,“桐花到底还是美的!”“最后,还是喜欢桐花”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从文中第?段“现在回头看去,才看出了一种人间的简静与清美”,第?段“寻常朴素的事物中所包含的美,要过完小半生,才能懂得。就像过完小半生,才懂得,平常心的可贵”和第?段“寻常是美,朴素是美,这样的美,又极庄严”可找到本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想重新回归恬淡宁静质朴的生活的美好愿望。
阅读《蓝色能源》,完成第下列小题。
蓝色能源
①“龙宫”作为神话里海底龙王的居所,曾引发了人们无数的想象,围绕它产生了众多故事。现实中“龙宫”自然是没有的,但迄今为止,浩瀚的海洋仍深深地吸引着人类:海洋蕴藏的财富,大海深处的奥秘……一切都那样诱人。
②当今最诱人的海洋资源之一就是“蓝色能源”。它既不同于海底储存的煤、石油、天然气,也不同于融于水中的铀、镁、锂,而是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点。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③6000万平方公里的热带海洋一天吸收的太阳热能,相当于2500亿桶石油的热能。如果将这些热能的1%转化为电能,相当于新增140亿千瓦装机容量,也就是每小时能发140亿度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时,将海洋表面的温水引进真空锅炉,温水因压力突然大幅下降立即变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用过的水流入海洋,如此循环使用。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前景将十分诱人。
④无边无际的大海,在太阳和月亮的引力作用下,时而潮高百丈,时而引退千里。海洋这种有规律、有节奏的起伏现象就是潮汐。潮汐发电就利用了潮汐能,人们涨潮时将海水以势能的形式保存,落潮时放出海水,利用潮位之间的落差发电。据初步估算,我国潮汐能资源量约为1.1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750亿千瓦小时。潮汐能周而复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成为沿海地区生产生活,甚至国防需要的重要补充能源。
⑤波浪能也是不容忽视的蓝色能源。“无风三尺浪”是奔腾不息的大海的真实写照。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据计算,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海洋波浪能有20﹣30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9万亿度。波浪能的利用将有助于缓解矿物能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
⑥古往今来,海洋一直以其阔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吸引着人类。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
(原文有修改)
24.文章以“龙宫”神话开头,有什么好处?
25.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能获得关于蓝色能源的哪些知识?
26.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7.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使用了那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海浪有惊人的力量,5米高的海浪,每平方米压力就有10吨。大浪能把13吨重的岩石抛至20米高处,能量惊人。
28.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中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可以在南海开发何种蓝色能源。
(材料)南海是中国以南的边缘海,是中国最深、最大的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由于接近赤道,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较多,所以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
【答案】
24.以神话开头,增加了文章趣味性,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
25.①蓝色能源的概念。②蓝色能源的特点。③常见的蓝色能源类型。④常见蓝色能源的发电原理。⑤蓝色能源的应用前景。
26.加点词语“几乎”不能去掉。几乎是表示绝大部分情况,太阳辐射热被表层海水吸收,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27.列数字,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海浪的能量惊人。
28.可开发温差能。根据上文,太阳辐射绝不大部分被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在冷热水温差达到20℃以上时,就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而南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年平均气温在25﹣28℃,表层海水与较低层水温差多在20℃以上,因此可在南海开发温差能。
【分析】
24.本题考查首段的作用。说明文开头的作用:引出说明对象或说明的事理;引用传说、故事等,增强趣味性,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的说明,总领全文。本题据此进行作答。
2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第②段“利用海水温差、潮汐、波浪等产生的动能、热能等能源,”是蓝色能源的概念;“它具有清洁、可再生、能量惊人、分布广泛的优点”是蓝色能源的优点;“常见的蓝色能源是温差能、潮汐能和波浪能。”是常见的蓝色能源类型。第③—⑤段介绍常见蓝色能源的发电原理。第⑥段“探索并利用蓝色能源,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蓝色能源,大有可为!”是蓝色能源的应用前景。
26.本题考查辨析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此类题的解题方法归纳
: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
。
“几乎”表程度,是“差点儿”的意思,联系句子“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是说明绝大部分情况,太阳辐射热被表层海水吸收,但不排除特殊情况,若删除句子意思成了“深层海水完全接收不到”就太绝对了。
27.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作用。此类题的答题格式:?本句用了______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______的_______特点。“5米”“10吨”“13吨”“20米”可见本句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运用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海浪的能量惊人的特点,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8.本题考查对材料和文本的探究。此类题的答题思路:⑴阅读链接材料,找出与原文的链接点即共同点;(2)角度多样,按分答点。材料中南海“平均水深约1212米,中部深海平原中最深处达5567米。”“年平均气温在25﹣28℃.5月份测得水深30米以内的水温为30℃,而1000米深处便只有5℃。”与文本第③段“太阳辐射热进入到海面,绝大部分被表层海水吸收掉,深层海水几乎接收不到。因此人们可利用海洋表层水温与较低层水温之间的温差把热能转化为电能。”“一般而言,冷、热水温差在20℃以上即可发电,因此若能把南北纬20度以内的热带海洋都利用起来发电”所说情况相符,所以南海可以开发温差能。
【点睛】
限制性词语可否删除及其作用,答题模式:不能删+解词+带词解句+去词解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阅读下则说明文,完成后面小题。
智能机器会超越人类吗?
①智能机器真的有可能超越人类吗?2016年3月15日,围棋“人机大战”第五场,“阿尔法围棋”以4∶1的比分击败世界顶尖围棋高手九段李世石。这更激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
②的确,如果按照固定的程序进行运算,人脑的确赶不上人工智能。而无论是国际象棋还是围棋,都是可以完全程序化的一种运动。如果我们问“阿尔法”一个简单的问题:“你赢了比赛开心吗?”它就不能像人一样笑着回答,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
③现有机器和人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有智能,而现有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严格地讲,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④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研究智能机器的专家也要懂得神经科学,以便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构造来制造仿生智能机器。当然,要制造这样一台仿生机器人的困难程度是难以想象的,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人脑拥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而每一个神经细胞都有数千个突触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神经细胞通过这些突触相互交流,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大约有1000万亿个突触,到了成年大概稳定在100万亿个。
⑤也就是说,仿生机器人需要要拥有1000亿个可以独立运算的处理器,并具有100万亿个信息中转器。无论是制造元件还是整合这些元件,都是一个似乎难以完成的任务。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处理器及信息中转器需要制成不同的类型。要完成仿生机器人的制造,需要最先进的纳米技术,才能把每个处理器做得像神经细胞那么小。它还需要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对仿生机器人各个器件排列顺序的编程。
⑥因为世界上并不缺人,缺的是比人类某些性能更为先进的机器。因此,科学家认为,未来的仿生机器人并非是要完全模仿人类的所有功能,而是模仿某项功能。这样仅仅需要模仿某个脑区就可以了,这就大大降低了制造难度,并可以强化某些功能,制造一些具有“特异功能”的电脑。
(选文有改动)
29.阅读全文,说说智能机器人与人有哪些区别。
3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段以问句开篇,并引用“阿尔法围棋”大比分击败李世石的热点时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已知的”可以删去,因为人脑确实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已知的”三个字多余。
C.选文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列举制造一个仿生机器人所需的处理器、信息中转器的具体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制造仿生机器人的难度之大。
D.文章认为智能机器不会真的超越人类,因为智能机器是人类制造的,人工智能是人类赋予的。人类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强化人类大脑的某些功能,让它为人类服务。
【答案】
29.智能机器人不具备人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②
智能机器并不具备真正的智能,它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③
智能机器只是模仿人类的某项功能。
30.B
【分析】
29.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答即可。如可提取第2段的“因为它并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也不具备人脑的灵活性,不能解答任何程序设计范围之外的问题”,第3段的“智能机器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等句作答。
30.B项说法有误。“因为人脑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中的“已知的”是限制性词语。说明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神奇的自动化机器仅仅是人类已知的,或许还有人类未知的情况,去掉后,绝对化。这是在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型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3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
32.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
33.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3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
35.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
【答案】
31.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渺茫;对文字有向往、有虔诚(敬重);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挺拔、坚强(隐忍);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悯的情怀)。
32.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艰辛,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2)通过“挨着”“连着”“窃窃私语”等词语,写出了父亲使用竹扁担劳作时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劳作时的艰辛,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感动。
33.要点:对父亲的牵挂思念;对父亲年老的心疼(担忧);对父亲的感念(感恩);对之前不理解父亲感到愧疚。
34.示例:是因为父亲一生爱竹,在我心中父亲与竹子是融为一体的,通过为父亲买礼物,寄托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念。
35.写出大地孕育出竹子,竹子给予我们生活的帮助、精神的影响;表现了父亲像竹子一样坚毅顽强,他也像大地一般养活了一家人,并给予我教诲和引导;表达出我对竹子以及父亲的感激和赞美。
【分析】
3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联系文章内容,结合文中所使用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语言、动作情节等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父亲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渺茫;但对文字的向往、对文化的虔诚;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等。此文没有关键句可用,就用简洁的语言把所描写的内容概括出来。
32.试题分析:欣赏语句。“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
明显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父亲的状态外,还要答出“我”对父亲的情感。
3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作品内容,并进行推断和形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联系前后文,抓住人物在事件中的言行表现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注意抓住以下要点:对父亲的牵挂思念和年老的担忧;对父亲的感恩和对之前不理解父亲感到愧疚。看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来判断。结合文章内容来看,“我”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的原因:父亲一生爱竹;通过为父亲买礼物,寄托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念。这两点都要答出来。
3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此文的标题一个是具体事物“大地”,一个是抽象词语“恩典”。主要理解“恩典”的内涵。如大地孕育出竹子,竹子给予我们生活的帮助、精神的影响;而父亲就像竹子一样坚毅顽强,所以“恩典”表达了对土地对竹子对父亲的感恩之情。
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从作用是注意结合内容和形式作答,内容上就答上面的含义,形式上主要回答是否为文章的线索,或是运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魔
季
张晓风
①我沿着草坡往山上走,春草已经长得很浓了。唉,春天老是这样的,一开头,总惯于把自己藏在峭寒和细雨的后面。等真正一揭了纱,却又谦逊地为我们延来了长夏。
②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相思树是墨绿的,荷叶桐是浅绿的,新生的竹子是翠绿的,刚冒尖儿的小草是黄绿的。还是那些老树的苍绿,以及藤萝植物的嫩绿,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一山。我慢慢走着,绿在我里,我在绿里。
③那边,清澈的山涧流着,许多浅紫、嫩黄的花瓣上下飘浮,像什么呢?我似乎曾经想画过这样一张画——只是,我为什么如此想画呢?是不是因为我的心底也正流着这样一带涧水呢?
④我们已把窗外的世界遗忘得太久了,我们总喜欢过着四面混凝土的生活。我们久已不能想象那些溪畔草地上执竿的牧羊人,以及他们仅避风雨的帐圈。我们同样也久已不能想象那些在垄亩间荷锄的庄稼人,以及他们只是容膝的茅屋。我们不知道脚心触到青草的恬适,我们不晓得鼻腔遇到花香时的兴奋。真的,我们是怎么会疾驰得那么厉害的!
⑤忽然,走来一个小女孩。如果不是我看过她,在这样薄雾未散尽、阳光诡谲闪烁的时分,我真要把她当作一个小精灵呢!她慢慢地走着,好一个小山居者,连步履也都出奇地舒缓了。她有一种天生的属于山野的纯朴气质,使我不自己地想逗她说几句话。
⑥“你怎么不上学呢?凯凯。”
⑦“老师说,今天不上学,”她慢条斯理地说,“老师说,今天是春天,不用上学。”
⑧啊,春天!噢!我想她说的该是春假,但这又是多么美的语误啊!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春天春天,春天来的时候我们真该学一学鸟儿,站在最高的枝柯上,抖开翅膀来,晒晒我们潮湿己久的羽毛。
⑨那小小的红衣山居者好奇地望着我,稍微带着一些打趣的神情。
⑩我想跟她说些话,却又不知道该讲些什么。终于没有说——我想所有我能教她的,大概春天都已经教过她了。
11慢慢地,她俯下身去,探手入溪。花瓣便从她的指间闲散地流开去,她的颊边忽然漾开一种奇异的微笑,简单的、欢欣的、却又是不可捉摸的笑。我又忍不住叫了她一声——我实在仍然怀疑她是笔记小说里的青衣小童。我轻轻地摸着她头上的蝴蝶结。
12“凯凯。”
13“嗯?”
14“你在干什么?”
15“我,”她踌躇了一下,茫然地说,“我没干什么呀!”
16多色的花瓣仍然在多声的涧水中淌过,在她肥肥白白的小手旁边乱旋。忽然,她把手一握,小拳头里握着几片花瓣。她高兴地站起身来,将花瓣住小红裙里一兜,便哼着不成腔的调儿走开了。
17我的心像是被什么击了一下,她是谁呢?是小凯凯吗?还是春花的精灵呢?抑或,是多年前那个我自己的重现呢?在江南的那个环山的小城里,不也住过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女孩吗?在春天的时候她不是也爱坐在矮矮的断墙上,望着远远的蓝天而沉思吗?她不是也爱去采花吗?爬在树上,弄得满头满脸的都是乱扑扑的桃花瓣儿。等回到家,又总被母亲从衣领里抖出一大把柔柔嫩嫩的粉红。啊,那个孩子呢?那个躺在小溪边打滚,直揉得小裙子上全是草汁的孩子呢?她隐藏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18啊,春天多叫人迷惘啊!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谁负责管理这最初的一季呢?他想来应该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家了,当他的神笔一挥,整个地球便美妙地缩小了,缩成了一束花球,缩成一方小小的音乐匣子。他把光与色给了世界,把爱与笑给了人类。啊,春天,这样的魔季!
(选自《张晓风自选集》,有删改)
36.阅读全文,概括文中实写的两幅画面。
37.请结合句子赏析加点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山容已经不再是去秋的清瘦了,那白绒绒的芦花海也都退潮了。
38.结合语境,理解第⑧段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39.文章标题为“魔季”,为什么却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一个小女孩?
40.第17段用了十个问号,可是读起来一点也不显得单调,反而别有韵味。仔细阅读这节文字,说说这样表达的作用,并分析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答案】
36.山间绿意盎然的春景图;凯凯在溪水中拨弄花瓣的画面。
37.“清瘦”用来形容山容,赋予了山以人的情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现了去秋时节山上草木枯萎、萧条的景象,反衬了春天来到后,满山的春意盎然之景。“退潮”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的凋谢,表明了暮春时节的特点。
38.春天应该到大自然当中去,去感受美丽的山山水水,感受春天的美好风景。
39.因为眼前的小女孩,徜徉于美好春景的画面,让“我”想起了那个多年前的自己;通过小女孩凯凯对春的反应来衬托出春的美妙,是这美好的春天,才拥有这般神奇的魔力。?通?过?小?女?孩?的?话?,?自?然?引?出?作?者?的?观?点?“?春?天?我?们?该?到?另?一?所?学?校?去?念?书?的?”?。
40.(1)运用了多个疑问句和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表现了作者联想的过程,构成了悬念,使读者被带领吸引着往下读,引出了下文写童年自己,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无比喜爱之情;(2)紧接着是几个反问句,回忆了自己童年春天的生活,非常强烈地表达了对江南的怀念,对童年的追忆,对母亲的爱;(3)最后又是疑问句,表现了作者对童年不再的怅然若失之情。
【分析】
36.
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概括两幅实写的画面,首先阅读原文,找到实写的部分。文章的①②③段是实写,写了山谷的绿色和山涧的花瓣,描写出山间绿意盎然的春景;第11、16段是实写,描写了凯凯在溪水中拨弄花瓣的画面。根据这两部分内容概括即可。
37.
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这类题可按“表达技巧+效果”的格式作答。首先找到句子运用的表达技巧,根据句中“清瘦”可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去年的秋的萧条。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分析表达效果,本文主旨是赞美春天,故用秋的清瘦来反衬春天的生机盎然。句中将大片芦花比作大海,用“退潮”生动形象的描写出芦花的凋落衰败景象,也点出了时令是暮春时节。
38.
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题关键是理解句中“另一所学校”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可知“另一所学校”在文中指的是大自然。从文中“去念一册册的山,一行行的水。去速记风的演讲,又数骤云的变化”的语句可知,作者呼吁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美,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39.
考查理解文章标题的妙处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理解小女孩和景物之间的关系,小女孩和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小女孩自身的象征含义。本文的主旨是赞美春天,呼吁人们在春天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去大自然中学习,而作者的情感和本文的主旨正是通过小女孩来引出和表达的。
40.
考查特殊句式的作用。十个问句,较多,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进行划分,逐个解答,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去条分缕析,就会漏掉要点失分。这十个问句中有疑问句,有反问句。多个疑问句连用引人思考,表达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反问句的内容是回忆自己童年的春天,表达出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家乡对母亲的怀念。后三个疑问句与之前的疑问句不同,追问儿时的自己去哪里了,表达出对童年时光逝去的怅然若失。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日的春光
冰心
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别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天下事都是如此________
去年冬天是特别的冷,也显得特别的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慰安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的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愤怒地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有一天看见院里的桃花开了,这天刚刚过午,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黄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
九十天看看过尽_______我不信了春天!
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________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唯一的春天________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______
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地一放!
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大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一九三六年五月八日夜,北平
(选自《经典散文读本》)
41.文章围绕“春天”叙事、写景、抒情。通读全文,把握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详细写了哪几件事?景物描写中体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2)那“一日的春光”中,景物有怎样的特点?“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2.文章中,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等手法运用自如,试择其一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43.找出文中一处关键语句,谈谈你从中体会到的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44.与课文《荷叶·母亲》一样,这篇文章的语言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请举一例具体分析。
【答案】
41.(1)事情:春未曾露面就悄悄地远引了;冬夜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大觉寺看杏花残败。景物特点:寒冷、惨暗、残败(2)景物特点: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繁盛娇艳;心情变化:从悼惜、憎嫌、怨恨转为喜悦、快慰
42.【示例一】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突出对那“一日的春光”的赞美之情。作者先写九十天里春天的姗姗来迟,默默黄尘中未曾露面已悄悄远引,杏树枝头尽是残花败蕊,表达对春的憎嫌;后写四月三十日春在挂甲屯吴家花园的隆重登场,爱花(海棠)的繁盛娇艳,抒发心中的快慰,表达对春的赞美。
【示例二】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表情达意。如写对于海棠花的深爱,先是以“苏轼恨海棠无香”与“我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对比,突出对“花香”的态度;再以有香的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与兰花、桂花、香豆花、玫瑰对比,突出对花“香”的喜好;最后点明无香的花中最爱海棠。
【示例三】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写“一日的春光”之美。如写四棵海棠树以“蔚蓝的天”“半圆的月”以及放学的“幼稚园”充满生命力的景象来衬托,突出春之烂漫。
43.【示例】关键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作者的思考:生活中总会有许多的不如意,不要报怨,要有乐观的心态,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相信美好的时光一定会到来。
44.【示例】文章的语言与《荷叶·母亲》一样,也体现了清新、细腻的特点。如“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中“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等语句清爽明丽、新颖不俗;“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细致入微地写出了海棠娇美繁茂、活力无限的情态。
【解析】
41.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考查对文章事件的梳理、概括和对景物特点的把握。注意题干提示:九十天的等候中,作者所叙述事件。阅读全文,确定答题区间,抓住运用叙述和描写表达方式的关键语句提炼概括。
第一问:结合第2自然段,“今年北平的春天来得特別的晩,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荫,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可提炼事件: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结合第4自然段,“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可提炼事件:每天夜里,灯下孤坐,没有一丝暖气;结合第5自然段内容,可提炼概括:狂风大雪没有完尽的时候;结合第7自然段“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可概括为:大觉寺看杏花已是残花败蕊,气力已尽。
第二问,结合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景物特点。结合第4自然段“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体会到景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结合第5自然段“从东南的天边,顷刻布满了惨暗的黃云,跟着干枝风动,这刚放蕊的春英,又都埋罩在漠漠的黄尘里”,体会景物惨暗的特点;结合第7自然段,“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体会到景物惨败的特点。
(2)第一问:结合第11自然段“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可知,“那一日的春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繁茂娇艳。
第二问:结合“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的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由对春的怨恨憎嫌、转为喜悦、满意,还有一些遗憾。
42.
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赏析。注意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
示例1:从写作方法上看,作者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早已远引。在九十日来等待寻春中表达了对春怨恨憎嫌,然后文章中写四月三十日的下午到挂甲屯吴家花园去看海棠,看到海棠繁茂盛开的景象,终于等来了春光的烂漫、骄奢、光艳与迷人的景象,使作者饱尝了“一日春光”带来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里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
示例2:文章第10自然段运用对比手法,“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把东坡与“我”对海棠的态度对比,突出“我”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把丁香、珍珠梅、玉簪、菊花的“使我头痛”的花香与无香的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对比,突出“我”对花“香”的喜好,“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点明“我”对海棠的喜爱。
示例3:文章还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第12自然段,“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烘烘地在繁枝上挤着开……”第13自然段,“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结合以上语句理解衬托手法,用“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和“幼稚园放学”的场景作陪衬,衬托海棠花开放繁茂,赋予海棠花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突出“一日的春光”的美丽。
43.
考查对富有哲理句子的赏析。本文作者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惜春、爱春,强烈盼望春天到来的期望之情,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作者对春的执著之情,对事业的执著之心。结合重点句赏析,如,“天下事都是如此——”,用一个破折号,显然是欲言又止。“都是如此”的“天下事”是什么,结合具体语境和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第二段,“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文章中作者两次说到“我不信了春天”,春天是美好的,显然有什么美好的东西让作者感到失望;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时会使人失望,但只要执着追求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惊喜。“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到了报复,不再怨恨憎嫌了”,由此引起思考,生活中,人生道路上会有许多不如意和失望,不要怨恨憎嫌,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执着的追求,相信美好一定会到来。
44.
考查对文章语言特色的赏析。结合具体句子体会语言的清新、细腻。如,“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淫’,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中“红得‘乐而不淫’”“白得‘哀而不伤’”,语言干净利落,色彩鲜艳,新颖不俗气;“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描写细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棠花枝叶繁茂,给人带来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世上最温暖的花
①儿时的家乡,到处种的都是棉花,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它们开出一地的明朗,温馨着大地和农人的心。春天,刚听到布谷鸟的鸣叫,人们就开始不停地忙碌了。记忆中,母亲好像天天泡在棉田里,双手染满了棉叶的颜色,衣裤鞋子沾满泥水,全身上下都带着棉田里特有的气息。
②在盛夏的热风中,棉花很快就长成了茂密的灌木林,等到棉花开花时,棉田里则是另一番景象。棉花的花儿美如蝶翅,颜色不一,红的,白的,娇艳柔嫩。有趣的是每一朵花的底部都包裹着一个棉桃,初如豌豆,逐日渐长,直至变成一个硕大的桃子形状,那花儿才黯然谢去。等到了秋天,棉桃绽开,白色的橘瓣一样的果肉呈现眼前时,那才是真正的开花了,是它一生丰厚的积蓄在展示。
③最喜欢那满田的棉桃吐蕊了,放眼望去,似乎是天上的云不小心走失了,一下子掉进棉花地一样。等大多数花朵全白了,母亲带着我一起去摘棉花。棉田里,母亲头裹方巾腰系棉兜,一会儿侧身,一会儿弯腰,五根手指同时伸向盛开的花瓣,一捏,就将一朵棉花收进棉兜里。母亲的神情专注,动作娴熟,腰间的布兜也越来越鼓,看上去宛若幸福的孕妇,通体洋溢着母性的光辉。
④刚摘的棉花是潮湿的,还要在灿烂的晴天暴晒两日。它们薄薄地摊开来,像天上的朵朵白云落到门前。有时候我也会帮忙翻晒,让每一点棉絮都尽情吸收阳光的味道和温暖,棉花的清香也会混合着一股湿漉漉的水汽时不时地擦着鼻翼。等忙完一阵后,母亲会歌个时间,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柔韧的棉裹起秋阳的味道,母亲的手掖了又掖,拍了又拍,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她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着落。
⑤母亲做的棉衣、棉鞋像是一堵厚实的墙,挡住了寒冷,留下了温暖。穿着母亲做的棉衣,哪怕是走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冬里,依然温暖而又幸福。等我有了女儿后,每到冬天女儿都会穿着母亲做的小碎花棉裤棉袄,不罩外衣,中式的棉袄有些溜肩,使女孩子看上清秀而姣好,一张小脸反而生动起来。
⑥棉花,世上最温暖的花,也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特别是在寒冷的冬日,只要有了棉,就有了温暖,就有了热度。
(摘自《思维与智慧》)
(乙)棉花!棉花!
①什么样的词,无论如何也没法大声念出来?
②是棉花。
③你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地说出来——棉花!棉花!
……
④母亲和几位阿姨各占据被子的一边,专心致志地忙活着,银针闪烁,长线飘飘,她们看上去强壮、结实、胯骨宽大,头发和乳房却日渐干枯荒芜,这是无尽的生育和劳累所致。缝被子时,她们把身子低伏下去低伏下去,像对棉花表达虔诚的敬意,又像满心满怀去拥抱棉花。她们圆润、臃肿,铅华褪尽,是另一种棉花。
⑤人们热情歌颂这世界的山川河流、名花异草,高声赞美这个世界的飞扬、伟岸和多姿多彩,可有谁会注意到它的底座——棉花?正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但没有人会常常想起它,偶尔一次在逆境的寒风中裹紧棉袄拥一拥被子想起了棉花,也没法大声赞美放歌抒情,只能用耳语般的嗓音低低说出来——棉花!棉花!
(摘自《散文》)
45.思考文题:①(甲)文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有何含义?②(乙)文文题为什么用了两个感叹号?
46.理解词义: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甲)文第④段加点词语“有了着落”的含义的理解。
47.赏析语句:(甲)文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做赏析。
48.探究写法:作为抒情散文,(甲)(乙)两文都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请说说两文中的“棉花”分别象征了什么。
【答案】
45.①棉花“是世上唯一拥有阳光气质的花朵”,有热度,能驱走寒冷;棉花也带有暖暖的母爱。②用感叹号表达了作者对棉花强烈的赞美之情。
46.“有了着落”是指母亲在冬天来临之前,已经为孩子准备好了棉被与棉衣,不再担心孩子受冻,心里踏实了。(意对即可)
47.示例一:这句话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棉桃吐蕊”比作“云掉进棉花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桃吐蕊的盛大场景和棉花的洁白、柔软,表达了作者对棉花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云人格化,赋予云以人的行为“不小心走失”,表达了作者对棉花(云)的喜爱之情。
48.【甲】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爱;【乙】文中的“棉花”象征了母亲和几位阿姨(或:为无尽的生育和劳累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
【解析】
45.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答题时要注意理解标题中关键词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的修辞手法极其表达效果,分析标题的思想内容、主旨情感。甲文文题“世上最温暖的花”表层含义:指棉花能驱走寒冷,给人保暖;深层含义:母亲带着我摘棉花,给儿女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让我们的冬天不再寒冷,所以棉花还比喻母亲对子女的爱;感叹号表示强调,便于表达强烈的情感。乙文文题连用两个感叹号,采用反复的手法,把作者对棉花的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强烈。
46.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词语的含义包括:引申义、语境义、比喻义和指代义。答这类题,要在了解词语的本义基础上,联系语境、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第4段母亲“忙着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经过一番忙碌,终于做好了,“看着平坦温厚的棉被和胖嘟嘟的棉衣”,母亲知道冬天再冷孩子们也不会冻着了,所以心里无比踏实。据此作答。
47.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答此题,要通读句子,判断运用了什么修辞,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表达效果。这句把棉花比作云朵,写出了棉花满地,一片雪白的情景,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棉花的雪白和数量之多;“不小心走失”对云朵赋予人的情感和行为,写出了云朵的可爱形象,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也表达了作者棉花的喜爱之情。
48.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的理解。象征: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甲文写母亲带“我”摘棉花,忙着给孩子们弹棉花、套棉被、缝棉衣、做棉鞋。为的是孩子们冬天不会受冻,处处透露着母爱。结尾又说“棉不断,母爱不断,温暖不止”,可以看出,这里的棉花象征的是母爱。乙文虽然文题为棉花,但主要在写母亲和几位阿姨,写她们缝棉被,和她们的辛劳奉献。还说“是棉花给予这世界广大的慈悲、安宁和贴心贴肺的温暖”,以棉花来象征母亲和几位阿姨,她们是为“无尽的生育和劳累”奉献一生的伟大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