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七上6.3 千姿百态的地形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龙湾模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该岩石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
【解答】波浪岩耸立在沙漠中,因此其成因是风力侵蚀导致的;
故答案为:A。
2.(2021·温州模拟)2022年将在杭州举行亚运会,其徽标称作“潮涌”,图形中含有钱塘江。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造成这种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流水 B.风力 C.生物 D.冰川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解答】钱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导致的;
故答案为:A。
3.(2020七上·新昌月考)温洲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解答】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因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我国浙江温州地区位于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是外力流水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2020八上·新昌期中)“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
A.地形因素的影响 B.纬度因素的影响
C.海陆因素的影响 D.季风因素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
【解答】由于山前春意盎然,桃花盛开;山后积雪不融,寸草不生,地形因素的不同导致的现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浪冲击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其地形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
故答案为:B。
7.(2021·温州)《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如图),后在很多干旱地区也发现了类似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海浪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干旱地区出现图中的地貌,由此可知,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风力;
故答案为:B。
8.(2021·瑞安模拟)织金洞中遍布石笋、石柱,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享有“中国溶洞之王”的美誉。影响织金洞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溶洞主要流水日积月累的冲刷导致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2021·慈溪模拟)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中,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是( )
A.冰川 B.蘑菇石
C.溶洞 D.三角洲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据此根据下列图片分析解答。
【解答】A、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冰川谷,U型谷,角峰,冰蚀湖等,A不符合题意;
B、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有: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等,B符合题意;
C、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2020七上·吴兴期末)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不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引起的是( )
A.三角洲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
【解答】A、三角洲是流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是外力作用导致的;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水的冲刷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导致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挤压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正确;
D、沙漠中的是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是外力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0七上·镇海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解答】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A不符合题意;
B、外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B不符合题意;
C、在地壳发展的任意时期,内外力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沉积作用,有时外力作用为主,如华北平原的形成,有时内力作用为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2020七上·台州期末)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海岸的“怪石”
D.喜马拉雅山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
【解答】A、沙漠中的石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导致的;故A正确;
B、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故B错误;
C、海岸怪石是海浪冲蚀形成的;故C错误;
D、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3.(2020七上·杭州期末)小应从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B.A处比B处海拔高
C.E处是山脊 D.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解答】A、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比DB的等高线密集,因此CB的坡度比DB的坡度陡;故A正确;
B、A处位于海拔300米等高线内,而B处位于350米等高线内,因此B处海拔比A高;故B错误;
C、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是山谷;故C错误;
D、由BD的等高线数据可知,BD的相对高度是100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4.(2020七上·温州期末)温州七都岛被誉为瓯江中的绿色明珠,它是瓯江下游的河沙长期冲积而成,由此可见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 B.流水 C.生物 D.冰川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1)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2)风力作用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冰川作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解答】温州七都岛是由瓯江潮汐作用泥沙淤积而成的岛屿,故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2020八上·滨江期中)如图的地形剖面图,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常到A、C两地避暑的原因是( )
A.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B.A山顶海拔高,气温低;C处在海边,有海水对气温的调节
C.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D.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温高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处山顶海拔高,气温低,成为避暑之地;C处在海边,夏季,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冬季,此处气温高些,陆地上气温低些,因此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造成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冲洗 B.冰川堆积 C.生物堆积 D.风力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属于生物堆积而成,属于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C。
18.发射“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酒泉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周围是大片的风蚀城堡和沙漠。影响这一地区地 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海浪作用 D.风力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影响沙漠地区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故答案为:D。
19.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的冲刷
C.内力作用是主导作用,所以在任何地方都占有优势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该地区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解答】A、内力作用会导致地表凹凸不平,会导致地形的相对高度增大;故A正确;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综合形成的;故B错误;
C、对于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不一定都是主导作用,比如长江三角洲平原,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的主导作用是内力作用,但也受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的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2020八上·拱墅月考)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填空题
21.(2020七上·新昌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
(2)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AB线路或CD线路)。
【答案】(1)峭壁;山脊
(2)AB线路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1)甲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CD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AB线路特征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因此地面坡度陡峻。
故答案为:(1)峭壁;山脊(2)AB线路
22.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 、 、 、波浪、生物等,表现为风化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
【答案】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解答】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故答案为: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23.(2020七上·诸暨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山顶、山脊、峭壁、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山顶、山谷、山脊、峭壁
(2)乙河千流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西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答案】(1)B
(2)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解答】(1)①处于等高线密封圈内中间部位,属于山顶;②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等高线的汇集处,是峭壁;故B正确;
(2)由右上方的指北方向可知,乙河流是南北流向,河流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因此乙河流是从北向西南流;
故答案为:(1)B;(2)C。
24.(2020七上·吴兴期末)如图是浙江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 其中坡度较陡的是 路线,判断依据是 。
【答案】(1)B
(2)CB;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解答】(1)由图可知,A在海拔300米等高线内部,而B在海拔350米等高线内部,因此B地海拔更高;
(2)坡度较陡,说明等高线比较密集,所以CB的坡度比DB的坡度更陡;
故答案为:(1)B;(2)CB;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25.(2020七上·余杭期末)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图中字母F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选填“AC”或“BC”)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 方向。
【答案】(1)50
(2)峭壁(悬崖)
(3)AC
(4)东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50米。
(2)F地是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属于陡崖。
(3)AB处等高线密集因此坡陡,AC处等高线稀疏因此坡缓。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东北方向。
故答案为:(1)50(2)峭壁(悬崖)(3)AC(4)东北
26.(2020七上·台州期末)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甲”或“乙”)地 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答案】(1)A;B
(2)甲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 边缘描线。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
【解答】(1)A、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每块的橡皮高度要相同;故A正确;
B、记号笔水平放置画出的线才在同一平面上;故B正确;
C、等高线是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不能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故C错误;
(2)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的等高线密集,所以从甲地登山的路会比较陡峭;
故答案为:(1)AB;(2)甲。
27.(2020七上·柯桥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该地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发生滑坡、崩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李村在王村的 方向。
【答案】(1)B
(2)A
(3)西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1)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1)观察图中李村所处的地形四周高、中部低的盆状地形,因此属于盆地,B符合题意。
(2)①为陡崖最易发生滑坡、崩塌,A符合题意。
(3)李村在王村的西南方向。
故答案为:(1)B(2)A(3)西南
28.(2020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地形部位在图中的代号:
山脊: ;鞍部: 。
(2)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 ,理由是 。
【答案】(1)A;C
(2)D;此处地处峡谷,便于修筑大坝,工程量小,且上游有足够的汇水,水源丰富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1、等高线地形图中,利用等高线的形状和数值可以判断出地形的变化;
2、水库适合建在峡谷处,峡谷处距离近易筑坝,筑坝后易形成水库。
【解答】(1)山脊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A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所以A是山脊。鞍部是两山顶之间平坦的区域,所以C是鞍部;
(2)图中D是是峡谷,是最适宜修建水库的地点,理由是:此处地处峡谷,便于修筑大坝,工程量小,且上游有足够的汇水,水源丰富。
故答案为:(1)A;C (2)D;此处地处峡谷,便于修筑大坝,工程量小,且上游有足够的汇水,水源丰富
29.地球的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 、 、 和平原五种类型;根据下表所述地形特点,判断并填写所述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地形类型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起伏很小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
相对高度超过200米,陡坡顶尖,连绵起伏
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坡缓顶圆
海拔很高,顶面平坦宽广
【答案】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全一样。
【解答】地球上主要的五种地形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起伏很小,是平原地形的特点;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是盆地地形的特点;
相对高度超过200米,陡坡顶尖,连绵起伏,是山地地形的特点;
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坡缓顶圆,是丘陵地形的特点;
海拔很高,顶面平坦宽广 ,是高原地形的特点;
故答案为: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
30.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 .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判断理由是: 。
【答案】(1)B
(2)DB;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平缓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B处海拔明显高于A处;
(2)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故答案为:(1)B;(2)DB; 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平缓。
三、解答题
31.(2020七上·温州期末)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答题要点:①选C点; ②两侧是山脊 ,此处建大坝省工;
③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④汇集了山谷内所有水流,水资源丰富。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选C点,由于C点两侧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故答案为: ①选C点; ②两侧是山脊,此处建大坝省工;③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④汇集了山谷内所有水流,水资源丰富
32.(2020七上·临海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下图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
(1)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选填④或⑥)。
(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序号)
(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⑥
(2)③
(3)②①近水,③近崖,④山顶低温以及受雷击可能性较大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据此结合地形图解题。
【解答】(1)由图可知最高峰在⑥位置,因此可将红旗插在此处。
(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③,因为此处是陡崖。
(3)由于①近水,③近崖,④山顶低温以及受雷击可能性较大,因此图中②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
故答案为:(1)⑥(2)③(3)②
33.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单位:米)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 。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
(3)A点和B点的高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一位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山顶,可以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请问从哪一点出发会容易些?
【答案】(1)峭璧
(2)
(3)相等
(4)A出发点到山顶的等高线A比B稀疏,坡度缓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1)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因此C处为峭壁。
(2)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如图
(3)A点和B点的高度相等。
(4)A出发点到山顶的等高线A比B稀疏,坡度缓,因此A点出发会容易些。
34.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下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d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答案】(1)B
(2)A
(3)等高线比较稀疏
【知识点】地形图;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地形是指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全一样。
【解答】(1)山脊处等高线往海拔高处凸出,即B点符合;
(2)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力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3)等高线地图中坡度比较缓的地方,等高线会比较稀疏;
故答案为:(1)B;(2)A;(3)等高线比较稀疏。
35.(2018七上·长兴月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5)该地的地形属于 (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答案】(1)570;F
(2)3
(3)自西北向东南流
(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山地;泥石流等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A处的等高线高度为670m,而D处等高线高度为100m,所以AD相对高度相差570m;F地等高线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最符合深山藏古寺;故答案为:570;F;
(2)由地形可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即地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100000cm,所以CD之间地图距离为3cm,实际距离为:300000cm=3km;故答案为:3;
(3)由地形图右上角可知,正上方为北方,溪流的流向是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所以小溪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故答案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4)由地形图可知,EA方向等高线明显比CA密集,所以EA方向比较陡峭,CA方向坡度则较为缓和,所以比较省力的方向是CA;故答案为: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由地形图可知,该地区海拔超过500m,且起伏较大,所以该地区为山地;山地地区的植被较为脆弱,如果被破坏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故答案为:山地;泥石流等;
故答案为:(1)570;F;(2)3;(3)自西北向东南流;(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5)山地;泥石流等。
四、实验探究题
36.(2020七上·杭州月考)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答案】(1)山顶
(2)1
(3)C
(4)3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
37.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 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 (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1)实验一模拟的是流水对该地区的地形影响;
(2)实验二模拟的风力对沙砾的影响;
(3)由图可知,这是沙漠地区特有的石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4)上述实验模拟的是流水、风力对地形的影响,都是外力作用;
AC、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板块张裂形成,内力作用导致;故AC符合题意;
B、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内力作用导致的;故B符合题意;
D、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是风力导致的;故D不符合题意;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故E符合题意;
F、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F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BCE。
1 / 1华师大七上6.3 千姿百态的地形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2021·龙湾模拟)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的波浪岩耸立在西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光秃、干燥的土地上,该岩石的成因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侵蚀
2.(2021·温州模拟)2022年将在杭州举行亚运会,其徽标称作“潮涌”,图形中含有钱塘江。钱塘江的江口呈喇叭形。造成这种地貌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
A.流水 B.风力 C.生物 D.冰川
3.(2020七上·新昌月考)温洲东部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影响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风力 B.流水 C.海浪 D.冰川
4.(2020八上·新昌期中)“山前桃花山后雪”主要反映了( )
A.地形因素的影响 B.纬度因素的影响
C.海陆因素的影响 D.季风因素的影响
5.以下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火山湖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6.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形成江南水乡特有的地形。这种地形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冰川 B.流水 C.风力 D.海浪
7.(2021·温州)《汉书·地理志》记载了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地貌(如图),后在很多干旱地区也发现了类似地貌。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海浪
8.(2021·瑞安模拟)织金洞中遍布石笋、石柱,形成千姿百态的岩溶景观,享有“中国溶洞之王”的美誉。影响织金洞形成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9.(2021·慈溪模拟)下列四幅地貌景观图中,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而形成的地貌形态是( )
A.冰川 B.蘑菇石
C.溶洞 D.三角洲
10.(2020七上·吴兴期末)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不是由地球外力作用引起的是( )
A.三角洲 B.海岸边的怪石
C.喜马拉雅山 D.沙漠中的石蘑菇
11.(2020七上·镇海期末)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
B.内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
C.外力总是在地形形成后起作用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2.(2020七上·台州期末)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引起的是( )
A.沙漠中的石蘑菇
B.火山湖
C.海岸的“怪石”
D.喜马拉雅山
13.(2020七上·杭州期末)小应从如图所示的等高线地形图中得到以下信息,其中正确的是( )
A.CB坡度比DB坡度更陡 B.A处比B处海拔高
C.E处是山脊 D.B、D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
14.(2020七上·温州期末)温州七都岛被誉为瓯江中的绿色明珠,它是瓯江下游的河沙长期冲积而成,由此可见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 B.流水 C.生物 D.冰川
15.(2020八上·滨江期中)如图的地形剖面图,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常常到A、C两地避暑的原因是( )
A.A处地处迎风坡,降水多;C处沿海降水多
B.A山顶海拔高,气温低;C处在海边,有海水对气温的调节
C.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弱;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强
D.A处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空气稠密,太阳辐射弱
16.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 )。
A.流水 B.冰川 C.风力 D.生物
17.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A.流水冲洗 B.冰川堆积 C.生物堆积 D.风力作用
18.发射“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的酒泉市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片绿洲,周围是大片的风蚀城堡和沙漠。影响这一地区地 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冰川作用 C.海浪作用 D.风力作用
19.下列有关内、外力作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内力作用使地表的相对高度增大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因为只受流水的冲刷
C.内力作用是主导作用,所以在任何地方都占有优势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是因为该地区只受内力作用的影响
20.(2020八上·拱墅月考)分析如图所示地形剖面,下列有关甲、乙、丙和丁四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气温波动最大的是甲地,因为受海陆性质影响
B.年平均气温最低的是丙地,因为海拔最高
C.年降水量最少的是乙地,因为处于迎风坡
D.年降水量最多的是丁地,因为处于背风坡
二、填空题
21.(2020七上·新昌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CD处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 ;
(2)沿AB线路爬到山项和沿CD线路爬到山项,坡度较陡的线路是 (AB线路或CD线路)。
22.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 、 、 、波浪、生物等,表现为风化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其结果是削低高山,填平深谷,使 。
23.(2020七上·诸暨期末)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山顶、山脊、峭壁、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峭壁
C.山谷、峭壁、山顶、山脊 D.山顶、山谷、山脊、峭壁
(2)乙河千流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西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24.(2020七上·吴兴期末)如图是浙江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DB两条登山路线, 其中坡度较陡的是 路线,判断依据是 。
25.(2020七上·余杭期末)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 米。
(2)图中字母F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
(3)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虚线登上山顶c,坡度较缓的路线是 。(选填“AC”或“BC”)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 方向。
26.(2020七上·台州期末)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呢?小妍利用土豆、橡皮、记号笔、小刀等进行操作。
(1)为尽可能减小误差,画线过程中需注意 。(可能多项正确)
A.每块橡皮的高度相同
B.记号笔水平放置在橡皮上
C.绕土豆模型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
(2)步骤④中,俯视模型,若它代表一个山地地形,从
(选填“甲”或“乙”)地 上山顶的路比较陡峭。
(3)为了把等高线绘在白纸上,接下来的操作是 。(忽略材料不理想带来的干扰)
27.(2020七上·柯桥月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问题。
(1)李村所处的地形类型是 。
A.高原 B.盆地 C.丘陵 D.山地
(2)该地多次遭受暴雨袭击。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发生滑坡、崩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李村在王村的 方向。
28.(2020七上·杭州月考)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并完成下列问题。
(1)填出下列地形部位在图中的代号:
山脊: ;鞍部: 。
(2)图中修建水库最适宜的地点是 ,理由是 。
29.地球的陆地地形主要有山地、 、 、 和平原五种类型;根据下表所述地形特点,判断并填写所述地形类型。
地形特点 地形类型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起伏很小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
相对高度超过200米,陡坡顶尖,连绵起伏
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坡缓顶圆
海拔很高,顶面平坦宽广
30.读我省某丘陵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A、B两地高度,较高的是 地。
(2)某同学欲攀登B高地,有CB .DB两条登山路线,其中坡度较缓的是 路线。判断理由是: 。
三、解答题
31.(2020七上·温州期末)某山区水资源丰富,为了发展当地经济,要从图上所示A、B、C、D四地中选择一地修建水电站。请你运用所学的等高线地形图知识,选择一个最适合建造大坝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32.(2020七上·临海期末)某科学兴趣小组在户外活动专家的陪同和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野外综合实践活动。下图为他们出发前搜集到的目的地等高线地形图。
(1)把红旗插到最高峰,应选择 (选填④或⑥)。
(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 (选填序号)
(3)帐篷露营是各种户外活动的主要宿营方式,露营地的选择关系到人身安全问题。以下是露营地选择的部分原则:近水、远河滩、远崖、防雷、防低温等。图中①②③④哪个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并说明理由。
33.如图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单位:米)
(1)写出C处的地形名称: 。
(2)试在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
(3)A点和B点的高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
(4)一位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山顶,可以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请问从哪一点出发会容易些?
34.大南山位于蛇口半岛,海拔336.15米,面积3.5平方千米。它扼守珠江口,雄视伶仃洋,登高一望,香港、深圳尽收眼底。政府现已将其规划为森林公园。下图是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绘出的大南山地区地形图,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为山脊的是 。
(2)形成图中所示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
A.内力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沙作用 D.海浪作用
(3)现在政府已经修建了一条可以到达山顶的公路。由图中可知,公路所处d的北坡坡度较缓,判断的理由是:此处 。
35.(2018七上·长兴月考)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图中A地与D地的相对高度约为 米,A、B、C、D、E、F六地最能体现“深山藏古寺”含义的是 地。
(2)量得C、D之间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C、D之间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
(3)图中小溪的流向大致是 。
(4)从E点爬到山顶A和从C点爬到山顶A,比较省力但费时的是从 点爬到山顶A。这是因为 。
(5)该地的地形属于 (类型),如果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最易出现的地质灾害是 。
四、实验探究题
36.(2020七上·杭州月考)周日,小明和小红去爬附近的某座山,他们征得家长同意后,查阅了此山的等高线地形图。
(1)写出图中F字母所表示地形的名称 。
(2)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处(填数字)。
(3)适宜攀岩运动的是 地。
(4)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千米。
37.阅读某校科学兴趣小组所做的两个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若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则会形成小沟谷。若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在风的入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吹风向里吹风。某同学想:风力不同,吹扬起的砂粒有什么不同呢?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后来发现: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1)实验一现象说明了 是湿润地区地形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
(2)由实验二可见, 是造成干旱地区地形的主要原因。
(3)下图是一位同学外出考察时拍摄的照片,你认为该地貌所属的类型是( ) 。
A.海蚀地貌 B.冰蚀地貌 C.风蚀地貌 D.水蚀地貌
(4)下述地形地貌的形成,不能通过上述两个实验说明的有 (多选)。
A.东非大裂谷 B.喜马拉雅山
C.马里亚纳海沟 D.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流动沙丘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 F.长江下游三角洲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
【解答】波浪岩耸立在沙漠中,因此其成因是风力侵蚀导致的;
故答案为:A。
2.【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通常把各种外力(风化、流水、冰川、风、波浪等)对地表隆起部分逐渐蚀低的作用,统称为剥蚀作用;把流水对陆地的破坏作用,叫做侵蚀作用。
【解答】钱塘江的江口是入海口,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流水的作用导致的;
故答案为:A。
3.【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沉积而成的。
【解答】我国东部平原是河流入海时所夹带的泥沙因流速减低,泥沙大量沉积,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我国浙江温州地区位于我国降水丰富的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是外力流水作用形成的,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答案】A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使得山地阴坡和阳坡的冷暖、干湿状况都产生很大的差异,自然景观也随之明显不同。
【解答】由于山前春意盎然,桃花盛开;山后积雪不融,寸草不生,地形因素的不同导致的现象,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5.【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A、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浪冲击形成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属于内力作用;故C错误;
D、沙漠中的石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6.【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杭嘉湖平原地区河道纵横交错,其地形受到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
故答案为:B。
7.【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干旱地区出现图中的地貌,由此可知,形成这种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风力;
故答案为:B。
8.【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溶洞主要流水日积月累的冲刷导致的;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据此根据下列图片分析解答。
【解答】A、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地形有:冰川谷,U型谷,角峰,冰蚀湖等,A不符合题意;
B、由风力侵蚀为主形成的地形有:蘑菇石,风蚀柱,风蚀洼地等,B符合题意;
C、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C不符合题意;
D、由流水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地形有: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0.【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
【解答】A、三角洲是流水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的,是外力作用导致的;故A错误;
B、海岸边的怪石,是海水的冲刷作用形成的,是外力作用导致的;故B错误;
C、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 板块挤压形成的,是内力作用导致的;故C正确;
D、沙漠中的是蘑菇是风力侵蚀形成的,是外力作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解答】A、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A不符合题意;
B、外力作用能使地表趋于平坦,B不符合题意;
C、在地壳发展的任意时期,内外力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C不符合题意;
D、地形往往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是河流的沉积作用,有时外力作用为主,如华北平原的形成,有时内力作用为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风力侵蚀是在气流冲击作用下土粒、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简称风蚀。风对地表所产生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引起细小的土粒与较大的团粒或土块分离,甚至从岩石表面剥离碎屑,使岩石表面出现擦痕和蜂窝,继之土粒或沙粒被风挟带形成风沙流。
【解答】A、沙漠中的石蘑菇是由于风力侵蚀导致的;故A正确;
B、火山湖是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故B错误;
C、海岸怪石是海浪冲蚀形成的;故C错误;
D、喜马拉雅山是由于板块挤压形成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3.【答案】A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解答】A、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比DB的等高线密集,因此CB的坡度比DB的坡度陡;故A正确;
B、A处位于海拔300米等高线内,而B处位于350米等高线内,因此B处海拔比A高;故B错误;
C、E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起,是山谷;故C错误;
D、由BD的等高线数据可知,BD的相对高度是100米;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4.【答案】B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1)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2)风力作用指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
(3)冰川作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
【解答】温州七都岛是由瓯江潮汐作用泥沙淤积而成的岛屿,故形成该地形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随着地势的增高,气温降低。一般情况下,每增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 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海洋表面和陆地表面温度的变化有很大的不同。纬度相同的地方,在夏季,海洋上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在冬季,陆地上气温低些,海洋上气温高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处山顶海拔高,气温低,成为避暑之地;C处在海边,夏季,气温低些,陆地上气温高些;冬季,此处气温高些,陆地上气温低些,因此海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6.【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流水侵蚀作用常常形成沟谷(v型)、瀑布和峡谷;流水堆积作用常常在山前形成冲积扇或洪积扇、在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一般在河流的上中游主要表现为侵蚀和搬运,在下游表现为堆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蚀蘑菇和风蚀洼地;堆积形成沙丘和沙垅(风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表现显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欧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蚀地貌常有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柱、海蚀平台和海蚀拱桥(通常分布在石质海岸)。
【解答】图中是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常见的一种地貌,是风对地表形态的塑造造成的,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7.【答案】C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 风光旖旎的珊瑚礁,其造礁珊瑚及其他造礁生物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积累沉积的结果,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石灰质藻类堆积而成的一种礁石,属于生物堆积而成,属于外力作用;
故答案为:C。
18.【答案】D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影响沙漠地区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是风力作用;
故答案为:D。
19.【答案】A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解答】A、内力作用会导致地表凹凸不平,会导致地形的相对高度增大;故A正确;
B、雅鲁藏布江的形成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综合形成的;故B错误;
C、对于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不一定都是主导作用,比如长江三角洲平原,主要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故C错误;
D、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的主导作用是内力作用,但也受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的影响;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20.【答案】B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风沿斜坡往上吹的为迎风坡。在迎风坡,由于地形对暖湿气流的阻挡使其被迫抬升而降温,易成云致雨,这种雨被称为地形雨,降水较多。在背风坡,气流因下沉而升温,难成云致雨,降水较少,根据迎风坡与背风坡的特点对照地形图解题即可。
【解答】A、受海陆分布影响,甲地海洋性强,但是气温波动最小,A不符合题意;
B、随海拔上升,气温降低,丙地海拔最高,丙地的年平均气温最低,B符合题意;
C、乙地处于迎风坡,年降水量最多,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处于背风坡,年降水量最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1.【答案】(1)峭壁;山脊
(2)AB线路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
【解答】(1)甲处等高线重合是峭壁,CD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
(2)AB线路特征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因此地面坡度陡峻。
故答案为:(1)峭壁;山脊(2)AB线路
22.【答案】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
【解答】影响地形的外力作用因素主要有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外力作用是使地表趋于平坦;
故答案为:风力;流水;冰川;地表趋于平坦。
23.【答案】(1)B
(2)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地形图指的是地表起伏形态和地理位置、形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图。
【解答】(1)①处于等高线密封圈内中间部位,属于山顶;②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是山脊;③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是山谷;④等高线的汇集处,是峭壁;故B正确;
(2)由右上方的指北方向可知,乙河流是南北流向,河流是从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因此乙河流是从北向西南流;
故答案为:(1)B;(2)C。
24.【答案】(1)B
(2)CB;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
【解答】(1)由图可知,A在海拔300米等高线内部,而B在海拔350米等高线内部,因此B地海拔更高;
(2)坡度较陡,说明等高线比较密集,所以CB的坡度比DB的坡度更陡;
故答案为:(1)B;(2)CB;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
25.【答案】(1)50
(2)峭壁(悬崖)
(3)AC
(4)东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就称之为等高线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
【解答】(1)A、B两点的相对高度为50米。
(2)F地是有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在一起属于陡崖。
(3)AB处等高线密集因此坡陡,AC处等高线稀疏因此坡缓。
(4)山顶D位于山顶C的东北方向。
故答案为:(1)50(2)峭壁(悬崖)(3)AC(4)东北
26.【答案】(1)A;B
(2)甲
(3)用小刀沿“线”水平切下“山体”,放在白纸上依次沿“山体” 边缘描线。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法则,有选择地以二维或多维形式与手段在平面或球面上表示地球(或其它星球)若干现象的图形或图像,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
【解答】(1)A、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是相同的,所以每块的橡皮高度要相同;故A正确;
B、记号笔水平放置画出的线才在同一平面上;故B正确;
C、等高线是水平面上的闭合曲线,不能画出螺旋式上升的线;故C错误;
(2)甲地的等高线比乙地的等高线密集,所以从甲地登山的路会比较陡峭;
故答案为:(1)AB;(2)甲。
27.【答案】(1)B
(2)A
(3)西南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1)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1)观察图中李村所处的地形四周高、中部低的盆状地形,因此属于盆地,B符合题意。
(2)①为陡崖最易发生滑坡、崩塌,A符合题意。
(3)李村在王村的西南方向。
故答案为:(1)B(2)A(3)西南
28.【答案】(1)A;C
(2)D;此处地处峡谷,便于修筑大坝,工程量小,且上游有足够的汇水,水源丰富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1、等高线地形图中,利用等高线的形状和数值可以判断出地形的变化;
2、水库适合建在峡谷处,峡谷处距离近易筑坝,筑坝后易形成水库。
【解答】(1)山脊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A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所以A是山脊。鞍部是两山顶之间平坦的区域,所以C是鞍部;
(2)图中D是是峡谷,是最适宜修建水库的地点,理由是:此处地处峡谷,便于修筑大坝,工程量小,且上游有足够的汇水,水源丰富。
故答案为:(1)A;C (2)D;此处地处峡谷,便于修筑大坝,工程量小,且上游有足够的汇水,水源丰富
29.【答案】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
【解析】【分析】地形是指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全一样。
【解答】地球上主要的五种地形是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起伏很小,是平原地形的特点;
四周高山环绕,中间低平,是盆地地形的特点;
相对高度超过200米,陡坡顶尖,连绵起伏,是山地地形的特点;
相对高度在100米以下,坡缓顶圆,是丘陵地形的特点;
海拔很高,顶面平坦宽广 ,是高原地形的特点;
故答案为: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盆地;山地;丘陵;高原。
30.【答案】(1)B
(2)DB;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平缓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B处海拔明显高于A处;
(2)由图可知,CB的等高线明显比DB更加密集,即CB处坡度更加陡峭,DB坡度比较缓;
故答案为:(1)B;(2)DB; DB处等高线比CB间稀疏,坡平缓。
31.【答案】答题要点:①选C点; ②两侧是山脊 ,此处建大坝省工;
③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④汇集了山谷内所有水流,水资源丰富。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等高线重合的地方为陡崖。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选C点,由于C点两侧都是山脊,此处可以建大坝省工,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汇集了山谷内所有的水流,水资源丰富。
故答案为: ①选C点; ②两侧是山脊,此处建大坝省工;③山谷内空间大,有利于蓄水;④汇集了山谷内所有水流,水资源丰富
32.【答案】(1)⑥
(2)③
(3)②①近水,③近崖,④山顶低温以及受雷击可能性较大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据此结合地形图解题。
【解答】(1)由图可知最高峰在⑥位置,因此可将红旗插在此处。
(2)体验攀岩的刺激和激情,地点应设置在③,因为此处是陡崖。
(3)由于①近水,③近崖,④山顶低温以及受雷击可能性较大,因此图中②地点最适合作为露营地。
故答案为:(1)⑥(2)③(3)②
33.【答案】(1)峭璧
(2)
(3)相等
(4)A出发点到山顶的等高线A比B稀疏,坡度缓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解答】(1)等高线重合处为峭壁,因此C处为峭壁。
(2)地形图上标出山顶的位置(用▲表示),如图
(3)A点和B点的高度相等。
(4)A出发点到山顶的等高线A比B稀疏,坡度缓,因此A点出发会容易些。
34.【答案】(1)B
(2)A
(3)等高线比较稀疏
【知识点】地形图;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地形是指地物形状和地貌的总称,具体指地表以上分布的固定物体所共同呈现出的高低起伏的各种状态,地形与地势地貌不全一样。
【解答】(1)山脊处等高线往海拔高处凸出,即B点符合;
(2)地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力的作用;故A符合题意;
(3)等高线地图中坡度比较缓的地方,等高线会比较稀疏;
故答案为:(1)B;(2)A;(3)等高线比较稀疏。
35.【答案】(1)570;F
(2)3
(3)自西北向东南流
(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山地;泥石流等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用等高线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状况的地图。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地面越高,等高线条数越多。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地面坡度陡峻。
【解答】(1)由地形图可知A处的等高线高度为670m,而D处等高线高度为100m,所以AD相对高度相差570m;F地等高线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最符合深山藏古寺;故答案为:570;F;
(2)由地形可知,该图的比例尺为1:100000,即地图上1cm代表实际距离为100000cm,所以CD之间地图距离为3cm,实际距离为:300000cm=3km;故答案为:3;
(3)由地形图右上角可知,正上方为北方,溪流的流向是从海拔高的地方流向海拔低的地区,所以小溪的流向为西北向东南;故答案为:自西北向东南流;
(4)由地形图可知,EA方向等高线明显比CA密集,所以EA方向比较陡峭,CA方向坡度则较为缓和,所以比较省力的方向是CA;故答案为: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
(5)由地形图可知,该地区海拔超过500m,且起伏较大,所以该地区为山地;山地地区的植被较为脆弱,如果被破坏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故答案为:山地;泥石流等;
故答案为:(1)570;F;(2)3;(3)自西北向东南流;(4)C;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和,距离也会拉长;(5)山地;泥石流等。
36.【答案】(1)山顶
(2)1
(3)C
(4)3
【知识点】地形的类型;地形图
【解析】【分析】此题以地形图为依托,考查等高线,判断地形等。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解答】(1)此图是由外向里等高线变大,故此图表示的是山峰。F为等高线最高位置,故为山顶。
(2)河流发源于山谷,1位于山谷。故 若该地有一条小溪沿山谷流下,可能出现在 1.
(3)攀岩活动需要选择峭壁,C为峭壁。
(4)此地形图比例尺为1:50000,实际一厘米表示500米。 若量得D和G之间的图上距离为6厘米,那么D和G的实际直线距离为 3千米。
故答案为:(1) 山顶(2) 1(3) C(4) 3
37.【答案】(1)流水
(2)风力
(3)C
(4)A;B;C;E
【知识点】地形变化的原因
【解析】【分析】外力作用又叫外营力作用,主要是指地球表面受重力和太阳能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及海流作用等。
【解答】(1)实验一模拟的是流水对该地区的地形影响;
(2)实验二模拟的风力对沙砾的影响;
(3)由图可知,这是沙漠地区特有的石蘑菇,是由风力侵蚀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
(4)上述实验模拟的是流水、风力对地形的影响,都是外力作用;
AC、东非大裂谷、马里亚纳海沟,板块张裂形成,内力作用导致;故AC符合题意;
B、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形成,内力作用导致的;故B符合题意;
D、塔克拉玛干沙漠流动沙丘是风力导致的;故D不符合题意;
E、阿尔卑斯山脉的角峰是冰川侵蚀形成的;故E符合题意;
F、长江下游三角洲是流水形成的;故F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流水;(2)风力;(3)C;(4)ABCE。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