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戊戌变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17 21:5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社会原因: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民族危机严重
巨额赔款造成财政危机,激化政治危机
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康梁进一步发展
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政治团体的成立
重要条件:光绪帝支持;康有为、梁启超个人努力
国际环境:资本主义发展是当时潮流
戊戌变法的背景
社会原因:
经济基础:
阶级基础:
思想基础:
组织基础:
重要条件:
国际环境:
《中国时局图》
学习与探究:1897年后维新派由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原因和表现有哪些?
①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
②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的宣传
1.原因
2.表现
①康有为上清帝第五、第六书痛陈变法
②康有为向光绪进呈了《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
③康有为发起组织了保国会
③有爱国心的官员的推动
1898年,在各种改革力量的推动下,维新变法形势进一步高涨,掀起“百日维新”。
“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材料分析与探究:
材料一: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不甘作亡国之君。……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材料二: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则莫如取鉴日本之维新矣。
①其爱国意识使光绪帝不甘做亡国之君;
②光绪帝亲政后并无实权,企图借维新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权力。
思考:光绪帝为什么会支持维新变法?
俄国和日本;
思考:康有为会要光绪帝借鉴哪些国家的改革成效而颁行新政?为什么?
时地不远,教俗略同;
保留君主,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1898年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时共103天,又称 “百日维新”。
领域 主要内容
政治
经济
文教
军事
上书言事,
精简机构
鼓励发展工商业
改革科举
废除八股
建立新式军队
给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有利于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有利于增强了军事实力
思考:以上政治法令与维新派进行维新思想准备时的主张有哪些明显差别?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差异?
没有涉及维新派提出的“行宪法,大开国会”、设立制度局等政治主张(局限性)
想减少阻力;也说明维新派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光绪帝的“君权”之上,反映了维新派的阶级局限性。
意义




材料阅读与分析:
材料一:……变法上谕,基本上反映了维新派的愿望和要求,政治上允许一定的言论自由,经济上制定了一些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文化上……
——人教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康有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真正“要义”。
——《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材料阅读与分析:
材料一: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 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 ——萧一山《清代通史》
材料二:…… 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载湉 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下命令。 ——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创新与探究:
19世纪下半期,日本和中国先后发生了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结果日本成功了,晚30年的中国却没有成功,为什么?
项目 明治维新
成功 戊戌变法
失败
社会背景
领导力量
具体措施
国际环境
思想文化传统
维新时期的遗产

定大学
堂章程
(1903)
京师大学堂牌匾
京师大学堂旧址
维新时期的遗产
京师大学堂的藏书阁
北京大学
时务学堂教习(右二谭嗣同)
维新时期的遗产
旧式私塾
北洋师范女学
堂成立纪念。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报刊和著述
维新时期的遗产
缠足
“天足会”奖章
梁启超等创办的“经正女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