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七年级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七年级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1 12:42:4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图1判断,公元前207年属于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2.(2021·广东江门市·七年级期末)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300万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这会造成
A.社会生产急剧下降
B.中央集权体制动摇
C.秦朝刑罚更加严酷
D.农民赋税数量上涨
3.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思想的禁锢导致大泽乡起义
C.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
4.(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孟姜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她上演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哭崩长城”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秦朝
A.残酷的殉葬
B.严苛的刑罚
C.沉重的赋税
D.繁重的徭役
5.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国民汉字书写能力下降。针对汉字的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该节目主持人曾解读“赭衣塞路,成市”,其中,“赭衣”指的是犯人穿的衣服,空格表示“监狱”,此句反映了秦朝法律严酷。这两个空格的内容应该是
A.囚犯
B.断足
C.囹圄
D.腰斩
6.(2021·山东潍坊市·七年级期末)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朝
A.社会治安混乱
B.人民素质不高
C.赋税非常沉重
D.刑法极为严酷
7.(2021·全国七年级)古人的诗词歌赋往往也是历史史实的见证史料,能从中窥见历史中的点点痕迹。“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北魏孝文帝迁都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①推行郡县制②繁重的摇役③沉重的赋税④严酷的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里的“主将”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10.(2021·广东深圳市·七年级期末)唐代诗人章碣有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有
A.秦统一全国的历程和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B.秦朝“焚书坑儡”和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C.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D.泰朝派兵进攻匈奴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11.(2021·安徽滁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灭六国统一全国
B.秦朝的农民起义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领导黄巾军起义
12.(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14.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史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请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A.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15.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伤调,独具魅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兰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牧野之战
②春秋吴越争霸
③巨鹿之战
④楚汉之争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材料题
16.(2021·湖南邵阳市·七年级期末)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识图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
经济
统一A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字体称为B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
(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7.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秦”的历史。
(水利建设篇)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1)请问“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秦国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改革探索篇)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巩固统一篇)
材料三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3)请问,“秦政法”中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制度是什么?
(揭竿起义篇)
材料四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请问材料中反映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叫什么?
(走向灭亡篇)
材料五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的形成和灭亡原因。
(5)依据所学知识,说说从秦朝的兴亡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据图1判断,公元前207年属于
公元前3世纪前期
B.公元前3世纪后期
C.公元前2世纪前期
D.公元前2世纪后期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把这个时间换成世纪纪年的公式是在百位数加上1,即2+1=3,所以应该是公元前3世纪。又由于公元前的时间是从大数往小数计算的,所以数字越大,发生的时间越早,离现在的时间就越远,由此数字大的应该是前期或者初。同理,数字越小,发生的越晚,离我们越近,数字小的应该为晚期或者末。故公元前207年为公元前3世纪后期,B正确,排除ACD。故选B。
2.(2021·广东江门市·七年级期末)秦朝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人,每年服兵役、徭役者不下300万人。“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这会造成
A.社会生产急剧下降
B.中央集权体制动摇
C.秦朝刑罚更加严酷
D.农民赋税数量上涨
【答案】A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可得出,秦朝时全国人口大约两千万,但每年需要服兵投和徭役的人不少于300万,而且都是把成年的男女捉去服役,这就会使可用劳动力减少,导致社会生产急剧下降,故A项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与中央,题干信息并没有体现中央集权体制的动摇,排除B项;题干信息体现了兵投和徭役的沉重,并没有体现到刑罚严酷,排除C项;可以参与劳动的劳动力减少,反而会导致赋税数量减少,故D项说法错误;故选A。
3.对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沉重的赋税导致秦末农民起义
B.思想的禁锢导致大泽乡起义
C.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
D.繁重的徭役导致农民大起义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图片可知,图片1是刑具,图片2是陈胜吴广起义,这说明残酷刑罚导致陈胜、吴广起义,故C符合题意;材料是在说明刑罚和陈胜吴广起义的关系,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4.(2021·山东聊城市·七年级期末)孟姜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之一,她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她上演了一段流传至今的“哭崩长城”传奇故事,该故事反映的是秦朝
A.残酷的殉葬
B.严苛的刑罚
C.沉重的赋税
D.繁重的徭役
【答案】D
【详解】
题干反映了孟姜女的丈夫被征召修建长城,最后死于长城上,可见这反映了秦朝徭役繁重,徭役即是指古代统治者无偿征调人民从事劳务活动,D正确;ABC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D。
5.由于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国民汉字书写能力下降。针对汉字的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全新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全国引发了书写汉字的热潮。该节目主持人曾解读“赭衣塞路,成市”,其中,“赭衣”指的是犯人穿的衣服,空格表示“监狱”,此句反映了秦朝法律严酷。这两个空格的内容应该是
A.囚犯
B.断足
C.囹圄
D.腰斩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和所学知识,“赭衣”指的是犯人穿的衣服,赭衣实际上指的就是囚犯,因此不可能是空格的内容,故A不符合题意。空格表示“监狱”,
指被关进监牢,不可能指代断足,故B不符合题意。空格表示“监狱”,囹圄即是指被关进监牢,故C符合题意。“空格表示“监狱”,
指被关进监牢,不可能指代腰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6.(2021·山东潍坊市·七年级期末)秦简记载:“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这说明秦朝
A.社会治安混乱
B.人民素质不高
C.赋税非常沉重
D.刑法极为严酷
【答案】D
【详解】
“五人共同盗窃,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说明秦朝刑法极为严酷,盗窃财物一钱以上就要断足,而且还在脸上刺字,由此可见,秦朝法律具有轻罪重罚、严刑峻法的特点,这也是秦朝暴政的表现之一,D符合题意;ABC所述在题干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故选D。
7.(2021·全国七年级)古人的诗词歌赋往往也是历史史实的见证史料,能从中窥见历史中的点点痕迹。“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其中反映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是
①大禹治水
②秦末农民战争
③北魏孝文帝迁都
④焚书坑儒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大意是说秦始皇焚书坑儒,迫害知识分子,意图维护秦朝统治长久,但是最后推翻秦朝统治的刘邦,项羽等农民起义领袖都不是读书人,因此作者是借秦末农民起义来批判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一暴政措施;①大禹治水和③北魏孝文帝迁都在诗中无体现,排除。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8.(2021·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七年级期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
①推行郡县制②繁重的摇役③沉重的赋税④严酷的刑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所以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包括②③④,C项符合题意,而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因此郡县制的设立和秦朝的灭亡没有关系,排除。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9.(2021·河南郑州市·七年级期末)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07年,反秦队伍渡过漳水后,主将命令将士砸掉烧饭的锅,凿沉战船,烧毁营帐,每人只带三天粮食,以示决一死战。起义军勇猛杀敌,最终将秦军主力歼灭。这里的“主将”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答案】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开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以表示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这次战役被称为巨鹿之战。故C符合题意;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在材料中未涉及,故AB不符合题意;刘邦未参与巨鹿之战,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0.(2021·广东深圳市·七年级期末)唐代诗人章碣有诗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此诗反映的历史现象有
A.秦统一全国的历程和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B.秦朝“焚书坑儡”和刘邦、项羽起兵反秦
C.秦朝修筑万里长城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D.泰朝派兵进攻匈奴和刘邦、项羽的“楚汉之争”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可知指的是秦始皇焚书坑儒,属于秦朝暴政的表现;据“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可知指的是秦末农民起义。选项B符合题意;综上所述可知AC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11.(2021·安徽滁州市·七年级期末)下图是198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中国杰出历史人物系列纪念银币之一,纪念币正面有“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字样。该纪念币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灭六国统一全国
B.秦朝的农民起义
C.开通了丝绸之路
D.领导黄巾军起义
【答案】B
【详解】
依据题干“陈胜吴广—公元前3世纪”,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公元前209年,九百多个穷苦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守长城,他们走到大泽乡遇雨误期。按照秦法,误期者要被处斩。他们之中的小队长陈胜和吴广,设计杀死了押送的军官,号召大家举行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了。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全国,A排除;张骞通西域后,开通了丝绸之路,C排除;东汉张角领导了黄巾起义,D排除;故选B。
12.(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表现在
①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②建立了张楚政权 
③打击了秦朝黑暗统治
④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准确识记,可用排除法。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项羽和刘邦领导的农民军继续进行反秦斗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所以可以排除④,其他选项都符合陈胜、吴广起义的特征。故选A。
13.象棋是由两人轮流走子,以“将死”或“困毙”对方将(帅)为胜的一种棋类运动。根据棋盘,请你判断一下这种游戏的产生与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牧野大战
B.晋楚争霸
C.吴越争霸
D.楚汉之争
【答案】D
【解析】
根据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字样,联系所学可知,楚汉之争中,刘邦项羽本来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鸿沟就是楚汉边界,即楚河汉界。故选D。
点睛:解题时需抓住图片中的文字,结合课本补充知识做出判断,直选答案即可,此题不宜采用排除法。
14.古代诗人在咏史诗中写道:“亭长(刘邦曾为秦地方官史亭长)何曾识帝王,入关便解约三章。只消一勺请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这表明作者
A.肯定刘邦推翻秦朝的贡献
B.指出刘邦约法三章的目的
C.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
D.分析了秦朝灭亡的原因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可知,“亭长”指刘邦,刘邦做过泗水亭长;“约三章”指刘邦入关中后,民关中父老约定三条法律:“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所以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认识到刘邦得民心的原因。故选C。
15.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俗称“对子”,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伤调,独具魅力。“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兰千越甲可吞吴。”此对联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
①牧野之战
②春秋吴越争霸
③巨鹿之战
④楚汉之争
A.②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依据上联“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即有志向的人,做事都会成功,破釜沉舟起兵反秦,最终灭了秦国使得百二秦关尽归于楚国。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打的秦军落花流水。上联反映的是项羽。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了四年的楚汉之争,C符合题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进行牧野之战,①不合题意;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进行争霸,②不合题意。由此分析可知,AB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C。
材料题
16.(2021·湖南邵阳市·七年级期末)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
识图
材料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间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1)材料一中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中的图片,在表格空白处补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项目
巩固统一得措施(部分)
经济
统一A 
 ,统一度量衡
文化
统一文字,字体称为B 
 
(3)材料三所述是哪一事件的直接原因?从文中你能窥见秦的法律如何?
(4)结合教材所学知识,你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从秦帝国的兴衰史里,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
(2)A、货币;
B、小篆
(3)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秦朝法律残暴(严苛)
(4)主要原因:秦朝的暴政
(5)启示: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秦国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因此李白所述的历史事件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在经济上的措施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字体称为小篆。
(3)根据材料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反映的是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起义。根据材料“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可见,秦朝法律残暴或严苛。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
(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兴亡,告诉我们,暴君亡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要爱惜民力,为政以德等。
17.秦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秦”的历史。
(水利建设篇)
材料一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1)请问“天府”的由来直接得益于秦国哪一水利工程的修建?
(改革探索篇)
材料二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经济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根据材料二,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巩固统一篇)
材料三
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
(3)请问,“秦政法”中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制度是什么?
(揭竿起义篇)
材料四
“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4)请问材料中反映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叫什么?
(走向灭亡篇)
材料五
《帝国的终结》是易中天迄今为止最看重的一部著作,该著作深刻探究了中国帝国制度的形成和灭亡原因。
(5)依据所学知识,说说从秦朝的兴亡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都江堰
(2)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郡县制
(4)陈胜、吴广起义
(5)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等
【解析】
(1)依据题干“水旱从人……天下谓之“天府”。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筑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都江堰。
(2)依据题干“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是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依据题干“百代都行秦政法”,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与完善。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制度是郡县制。
(4)依据题干“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合所学知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众起义。陈胜激昂的高呼:“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陈胜、吴广起义。
(5)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从秦朝的兴亡中,得到启示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