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历史年代计算方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汉朝。这一时间在图中的位置是
A
B
C
D.D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纪年包括公元、世纪和年代;以传说中耶稣诞生的那年作为公元元年。以元年为界,向后推算,称为公元多少年;向前推算称为公元前多少年。公元纪年中的一个世纪为
100
年。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公元前202年应该为公元前200年,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2.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刘邦是汉高祖,“文景之治”是在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盛世景象,所以D项不正确,其他选项都是符合刘邦的史实,故选D。
3.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空白处政权是西汉。秦朝末年农民起义之后,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最后打败了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史称西汉。西汉后期朝政腐败;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因此秦朝之后,新朝之前是西汉,而西汉的建立者是刘邦。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刘秀是建立东汉的皇帝,不符合题意;选项C刘备是三国时期建立蜀国的皇帝,不符合题意;选项
D刘裕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不符合题意;故选A。
4.(2021·全国七年级)《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减轻负担
B.增加劳力
C.稳定民心
D.储备军食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凡米石五千...”可以提取的信息有:汉继续了秦的弊端,各地的诸侯纷纷反叛中央,导致民生凋敝,结果收到的米石总共才五千,致使汉不得不减少赋税。根据材料的“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有:法令简约,刑网宽疏;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稳定民心,巩固统治。故C符合题意;减轻负担的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A;增加劳力、储备军食不是汉高祖的目的,排除BD。故选C。
5.(2020·广东初三其他)汉景帝即位后,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汉景帝的目的是
A.笼络刘姓王公贵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诸侯王国所领郡的数目减少,而中央直辖的郡数增加,说明诸侯王国的势力下降,中央政府势力增加,结合所学目的可知汉景帝此举的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D符合题意;削弱地方诸侯王国势力明显不是在笼络刘姓王公贵族,排除A;汉景帝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和打击地方豪强,排除BC。故选D。
6.(2021·陕西安康市·七年级期末)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缓和阶级矛盾
D.反击匈奴袭扰
【答案】B
【详解】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有在封国内继续分封的权力。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诸侯自己分封的权力,把诸侯封国内分封的权力收归至中央。这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政治举措,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众建诸侯”会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与反击匈奴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B。
7.(2021·黑龙江牡丹江市·七年级期末)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②巩固新的王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详解】依据“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汉初受战乱和秦末暴政等影响,社会经济萧条,民生凋敝。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巩固新的王朝和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①②正确,A项符合题意;而③和④不是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排除。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8.(2021·江苏苏州市·七年级期末)“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B.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C.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答案】D
【详解】
依据题干“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含义是西汉初年民穷财尽,毫无积蓄。当时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种毛色的驷马(马车),而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反映了连年征战之后西汉初年,国家的贫困,人民急需休养生息。从而得出材料反映的是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D符合题意;ABC不正确;故选D。
9.(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封建的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A。
10.(2021年山东临沂中考真题)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
A.增加赋税徭役
B.倡导勤俭治国
C.实施“推恩令”
D.设置西域都护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时期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以身作则。所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出现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故选项B符合题意;汉文帝减轻赋税和徭役,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实施“推恩令”,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汉宣帝设置西域都护,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11.《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材料所述情况反映了当时
A.政府特别重视工商业
B.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的时间“西汉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建立初,社会残破不堪,经济凋敝,为此西汉政府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不断恢复发展,材料是从商业的角度反映出当时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整体恢复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C。
12.(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
【答案】D
【详解】
汉代耕作石画像反映汉代农耕技术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材料中的绘画古朴自然,但技巧并不高超,排除A;材料与盐铁官营无关,排除B;汉代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C。故选D。
13.(2020年广西贺州)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A.廉政风气形成
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答案】A
【解析】根据“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可以看出,皇帝作了一个表率的作用,有利于廉政风气的形成,A项正确;材料与豪强地主无关,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监察,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
14.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两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武将跋扈——唐朝三省六部制
D.倭寇肆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秦末的暴政和王朝更迭的动荡战乱,导致汉初经济残破,百姓极度贫困,甚至将相出行也只能乘牛车,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反秦之弊,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修养生息政策,B正确;秦朝郡县制的设立不是因为两周灭亡,排除A;唐朝末年的武将跋扈,不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的原因,排除C;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交流,清政府还担心国家领土主权收到侵犯,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危机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D。故选B。
15.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选项C符合题意;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的是汉高祖时期采取的措施,错误,选项ABD都包含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材料题
16.(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王珪《咏汉高祖》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班固
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材料一中的“汉祖”指谁?该材料体现了“汉祖”哪些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材料三反映了“文
景之治”什么样的局面?
(3)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的措施对当今中国共产党
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哪些启示?
【答案】(1)刘邦(汉高祖)。功绩: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局面:人民富裕;国家粮仓丰满;府库充盈。
(3)启示: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败;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以身作则,惩治腐败;等。(言之有理也可)
【详解】
(1)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的建立者是汉高祖刘邦;根据材料“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结合所学可知,汉高祖的功绩是领导了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2)根据材料“扫除烦苛,与民休息。”,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的政策是休养生息政策。根据材料“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可见,“文景之治”的局面是人民富裕;国家粮仓丰满;府库充盈。
(3)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汉初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劳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百姓安居乐业和国家富强的局面,因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将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勤俭治国,反对奢侈腐败;以史为鉴,吸取教训;以身作则,惩治腐败;等。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1)人口锐减、社会动荡
(2)与民休息或休养生息
(3)文景之治;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解析】
(1)根据材料“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可知,当时西汉处于人口锐减、社会动荡的时期。
(2)根据材料“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可知,西汉初期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3)根据材料“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出现的盛世局面被称为“文景之治”。具体表现是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生活安定,国力增强。
(4)根据上述材料和问题的探究可知,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历史年代计算方法是历史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刘邦击败项羽,统一全国,于公元前3世纪末建立汉朝。这一时间在图中的位置是
A
B
C
D.D
2.在刘邦的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A.率兵包围咸阳
B.在垓下大败项羽
C.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
D.改变统治措施,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3.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中国古代朝代更替表(部分),空白处政权的建立者是
A.刘邦
B.刘秀
C.刘备
D.刘裕
4.(2021·全国七年级)《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上(汉高祖)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同十)五而税一。”汉高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A.减轻负担
B.增加劳力
C.稳定民心
D.储备军食
5.(2020·广东初三其他)汉景帝即位后,诸侯王国领郡由汉高祖时的42郡减为26郡,而中央直辖郡由汉高祖时的15郡增加至44郡,汉景帝的目的是
A.笼络刘姓王公贵族
B.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6.(2021·陕西安康市·七年级期末)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收入
B.加强中央集权
C.缓和阶级矛盾
D.反击匈奴袭扰
7.(2021·黑龙江牡丹江市·七年级期末)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荒。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因此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①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②巩固新的王朝
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④废除严刑峻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2021·江苏苏州市·七年级期末)“汉兴……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俱醉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这则材料反映的是:
A.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B.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
C.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D.汉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9.(2021·全国七年级课时练习)历代开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仁政”思想的实践
10.(2021年山东临沂中考真题)2020年12月17日,经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来自月球的岩石和土壤返回地球。这是-趟满载而归的科学探索,也是-次智慧与勇气兼备的无畏探险。这位“天外来客”名字中的“嫦娥”,据说本称妲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忌讳而改称嫦娥。这位西汉皇帝
A.增加赋税徭役
B.倡导勤俭治国
C.实施“推恩令”
D.设置西域都护
11.《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材料所述情况反映了当时
A.政府特别重视工商业
B.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丝绸之路的繁荣兴盛
12.(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下图这组与牛有关的文物反映出汉代
绘画技巧的成熟
B.盐铁官营的实施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农耕技术的发展
13.(2020年广西贺州)汉文帝即位时,有人献千里马,他拒绝接受还下令说:“朕不受献,其令四方勿来献。”汉文帝这一做法,有利于当时
A.廉政风气形成
B.控制豪强地主势力
C.监视地方官吏
D.彻底废除严刑苛法
14.钱穆先生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据此,下列“现实”与“制度变动”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两周灭亡——秦朝郡县制
B.秦朝灭亡——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C.武将跋扈——唐朝三省六部制
D.倭寇肆虐——清朝闭关锁国政策
15.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局面为“文景之治”。下列属于文景时期采取的措施有
①提倡以农为本,把田赋降到三十税一②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③让士兵还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④
D.①②③
材料题
16.(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王珪《咏汉高祖》
材料二: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班固
材料三: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满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材料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1)材料一中的“汉祖”指谁?该材料体现了“汉祖”哪些历史功绩?
(2)材料二中的“与民休息”指的是西汉时期推行的什么政策?材料三反映了“文
景之治”什么样的局面?
(3)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的措施对当今中国共产党
人“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有哪些启示?
1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刚建立时,“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材料二
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治国措施:“兵皆罢归家”;注重农业生产,鼓励耕织;轻徭薄赋。使汉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2)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汉初期采取的治国措施。
材料三
西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继续施行休养生息的治国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废除酷刑,勤俭治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库充盈,国力增强的局面。
(3)材料三反映的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具体表现是什么?
(4)根据材料和问题,指出两汉经济发展的原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