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4:4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8分)
?
1.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正确、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劲(qiú)
浪飞舟(è)
下(z?i)
凄(w?n)
B.变(zh?)
目(xuàn)
相以沫(rú)
自(wěn)
C.斑(lán)
颓(p?)
浮(z?o)
秦(quē)
D.凌(w?)
制(páo)
火(bó)
麦(cáo)
?
2.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在屠维岳锋芒逼人的眼光下,这张长方脸儿上渐渐显现出忸怩不安的气色。
B.登上仰慕已久的黄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万里长空,指点江山

心情澎湃。
C.电视剧《恰同学少年》讲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青年风华正茂的学习和生活故事。
D.在寒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
3.
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将分赴黑龙江、湖北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联合调研,提出了关于稳定粮食生产、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B.对于重视外语学习而忽略本国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的现象,我们要宣传引导,督促有关方面重视并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使用。
C.近视患者都应当接受专业医师的检查,选择合适的眼镜,切忌不要因为怕麻烦、爱漂亮而不戴眼镜。
D.中南大学特批大三学生刘路硕博连读,为其专门制定培养方案,将其作为后备人才,进入侯振挺教授的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
?
4.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___________,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___________,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___________,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
②少读如果彻底。
③多读而不求甚解。
④少读而不求甚解。
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③⑥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8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元明清时代瓷中青花束莲纹,是一种固定的青花纹饰,也称“把束莲”纹。束莲纹,是指在青花瓷器上绘制一束用缎带扎起来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北宋耀州窑中,元朝普遍用于各类青花瓷。束莲纹形式有置于水波中的“一束莲”、交错对称的“二束莲”、“三分天下”的“三束莲”,以及“散莲”等多种形态。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作为青花瓷的一个固定纹饰,“一束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还深受欧洲人喜爱。在“克拉克瓷”中有相当多的“一束莲”远销荷兰、比利时、德国及英格兰,是当时外销青花瓷的一个重要部分。“康雍乾”三朝盛世以后,“青花一束莲”随社会经济的凋敝而日渐式微,从嘉庆朝开始,无论胎质、器型,还是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的品质都较差了,因而这一时期也成为“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
????????在器型上,“青花一束莲”主要以盘为主,也有盒、罐、碗、壶等生活用器。元朝中叶曾烧造过一些仿古青铜器的样式,如“方口尊”等,如今极为罕见。外销瓷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有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古代瓷器的收藏与其他品种不同,它不以器型新奇为贵。因为瓷器在一千多年的传承和应用中,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如吃饭的盘碗、喝茶的杯盏、养花的花盘、写字的笔洗甚至睡觉的瓷枕等,这些圆的、方的、深的、扁的等瓷器样式,已经恰如其分地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瓷器的珍贵之处在于本质,而器型已相对固定,绝少出现新奇器型。
????????瓷器中“一束莲”的纹样很多,几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元明两代一般都是在盘心点绘束莲纹,外壁绘仰莲纹。清朝的“一束莲”纹样则出现很多变化,盘心的束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心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近几年来,“一束莲”瓷器在拍卖市场上并不少见,市场表现同样可圈可点。随着海内外瓷器收藏家对青花束莲纹的进一步认识,青花束莲纹瓷器的价值凸显,未来市场走势同样值得期待。
????????(摘编自《“一束莲”在明清瓷器上的流变》,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花束莲纹是指绘制在青花瓷器上的一种纹饰,是用缎带扎起来的成束的莲花、莲蓬和莲叶的画面。
B.青花束莲纹最早出现在北宋,元代普遍使用,明永宣时期达到高峰期,清代三朝盛世后逐渐衰落。
C.青花一束莲能成为明代青花瓷的主流纹饰,主要源于我国的莲文化,“一束莲”有清廉、高洁的寓意。
D.青花一束莲是青花束莲纹中的一种形态,因深受欧洲人喜爱,从而成为当时外销青花瓷的重要部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一束莲”远销欧洲的事实,证明了青花一束莲在明永宣时期刚开始走出国门。
B.文章从生活实用的角度切入,论证了瓷器的收藏不以器型新奇为贵,而在于其本质。
C.文章通过元明与清“一束莲”这样对比,突出了清朝盘心束莲束粗密和盘壁上变化的特点。
D.文章主要围绕“一束莲”论述,最后作出推断,青花束莲纹瓷器未来市场趋势可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瓷器,如果其胎质、器型的品质及画工,施釉等各道工序都无可挑剔,那就意味着能够出现精品。
B.嘉庆朝成为瓷器“青花一束莲”精品和普通器的分水岭,可能暗示着清代社会经济由此开始走下坡路。
C.瓷器能传承,应用上千年,主要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的需要,它们的样式与生活需求相匹配。
D.外销瓷器中的“青花一束莲”,主要器型是大盘、广口盘、深口盘、将军大罐等观赏器,而没有实用器。
?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各题。
拒绝
骆驼
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
我理解父亲的苦处,祖辈留下的老房子,在父亲眼里,该是何等的重要啊。不是为了守它,父亲或许早就随我们进城了。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这次,我在心里暗喜,或许就是个绝好的机会吧。
父亲说,我找你三表叔看过了,这房子还可以修好。我心里一惊!三表叔在老家有点名气,全村大部分旧房子都是他带领人修建的,他的话,父亲会信的。
我看了看父亲,没作言语。我说,我先去转转。逃过父亲的视线后,我转而朝三表叔的家走去。我必须尽力说服他,让他阻止父亲再修整旧房。不然,父亲余下的时光,还将在老家度过。
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
回去之后,父亲说,我准备今天开始修整房子了。你帮我做做下手吧。说完,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
我颓然地坐在了老家的院坝边。回想起来,我已经20多年没做过农村的体力活了,看到这些心里就发怵。我走到房屋拐角处拿出手机,给在老家镇上当领导的同学打电话搬救兵。同学告诉我,我们家是前几天定下的重灾户,志愿者下午就可以到。
没想到,当父亲知道我搬救兵的事后,突然大怒。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说完,父亲又开始忙活了。
我独自无语。我想,等下午人到了,父亲也就不会拒绝了。
下午,同学带着几个人,还带来了方便面、被褥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
父亲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头埋得很低,我明显感觉到了他的手足无措。父亲将大家让座到院坝的街沿上,回屋去取出了一包皱巴巴的香烟,给大家散了。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我在心里长长地舒了口气!
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我满面愧疚地向大家道歉,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我们没办法啊,他吃住在现场,20多天啊。他肩上和手上的伤,就是救灾时弄的。
我感到了一阵眩晕!每次,父亲在电话里都说,他在老家干这干那,一切都好……我默默地来到父亲身边,问,你的伤,好些了吗?父亲愣了一下,说,知道了啊?没关系的,早就好了。我说,这么大的事,你该告诉我们啊!父亲说,自己身上的肉,还不清楚吗?几天就好了!
我回屋取了把锄头,默默地与父亲一起和泥。父亲长时间地盯着我,抬头看时,他满面微笑,我还看见,有泪从他的脸颊滑过。
回到成都的第二天,父亲打来电话,问我还累不累。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
短时的沉默后,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
我说,嗯。
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
我长时的无言。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6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是小说的次要人物,是故事的见证者和讲述人,在文中起到了穿针引线、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B.“三表叔”以修缮旧房为生,所以他不顾“我”的劝阻,答应“我”父亲帮忙修理“我”家的老房子。
C.镇长把“我”家定为重灾户,并与志愿者去送救灾物资,既是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也出于同学情谊。
D.“我”回城后,父亲打来电话对他的做法进行了解释,这一方面表现了父子之情,另一方面也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高尚的形象。
(2)“父亲”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本篇小说将“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请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22分)
?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材料,完成各题。
夜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烛之武退秦师》
荆轲逐秦王,秦王柱而走。群臣惊愕,起不意,尽失其。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荆轲刺秦王》
(1)在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缒:用绳子拴着人从上往下送
②亡:灭亡
③共:共同
④阙:削减
⑤还:通“环”,环绕
⑥卒:最终
⑦度:风度
⑧创:剑伤
A.②③⑤⑦
B.②③⑤⑧
C.①④⑤⑦
D.①④⑤⑧
(2)在下列选项中,与例句的特殊句式一致的是(

例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C.夫晋,何厌之有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3)请根据课内文言文知识,选出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人居/进兵略地
B.踞以骂曰/封之
C.群臣之/使使以大王
D.发尽指冠/越国以远
(4)请根据课内文化常识,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
C.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
D.合纵,即战国时期以苏秦为代表的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与秦国对抗的政策。
(5)请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
文言文阅读。
(二)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在殿上的臣子们都被惊吓到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奉的臣子们,不能带兵器;那些持有武器的侍卫,都在宫殿的台阶下面列队站好,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因此导致荆轲追逐秦王,秦王仓促间惊惶失措,拔不出剑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士兵们惊惶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负剑于背!”“大王负剑于背!”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簸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谖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谖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谖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谖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在下列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B.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C.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D.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谖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谖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谖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3)请把上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
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浣溪沙
纳兰性德(清)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被酒:醉酒。②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
(1)在下列选项中,对本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阙写了作者丧妻后的孤单凄凉,下阙回忆了往日与妻子在一起的生活片段。
B.“被酒莫惊春睡重”,词人当日醉酒,睡梦沉沉,“莫惊”一词,表现出妻子对词人无微不至的体贴与关怀。
C.“当时只道是寻常”,表明词人正在从哀痛中恢复过来,体现出他豁达的内心。
D.全词情景相生,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也极为动人。
(2)在本词的上片中,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运用这些意象有何作用?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5分)
?
请完成下面的默写题。
(1)烛之武说退秦军后,子犯请求袭击秦军。然而,晋侯沉着应对,认为“________”,这是不明智的;“________”,这是不勇武的。
(2)在《沁园春·长沙》中,引出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
(3)《论语》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4)《出师表》中写诸葛亮在艰难时期承担重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
阅读语段,一句话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不超过55字)
“丹书铁券”是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的一种特权信物。之所以称“丹书铁券”,是因为早期的铁券是以朱砂填涂其上的文字。用朱砂填涂文字,可使颜色纯正,又能使色彩经久不褪;以铁为券,取其坚固、久存之意。明初,朱元璋创建了历史上最完备的铁券制度,从法律上规范了“丹书铁券”的有关内容。如其颁授对象,仅限于立有军功,被封为公、侯、伯的勋臣;至于权限范围,仅限于本人和后代犯罪不加刑。
洪武三年(1370年),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或侯爵封号,并被赐予“丹书铁券”。明中后期,仍不时有功臣及其后裔获赐铁券。明末,崇祯皇帝还曾给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颁赐铁券。清代,“丹书铁券”制度被废除。
七、其他(共1题;共5分)
?
书写题。请抄写下列文段内容,要求:书写工整,笔画正确,结构匀称,卷面整洁。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八、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周杰伦在《菊花台》中唱道:“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这是包含忧伤的泪光。
张韶涵在《你的泪光》中唱道:“我应该是带着爱的希望,快乐的为你飞翔,不想再将伤心绑在身上,回应着你的泪光,我有个愿望,只想快乐不想悲伤,眼泪我会擦干,只留幸福在我脸上……”这是追求阳光般温暖快乐的泪光。
泪光中折射着行为的价值,泪光中蕴涵着人们对生活的种种体会。不同境遇的人看到他人的泪光体会各不相同。而对泪光蕴涵的意义的理解,则是人与人沟通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
请以“你的泪光”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立意自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江西省南昌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4题;共8分)
1.
【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形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汉语字音字形的能力。
A项,“载”,应读作“zài”。
B项,“炫”,应写作“眩”。
D项,“铂”应写作“钵”,读作“bō”;“槽”,应写作“糟”,读作“zāo”。
故选C.
故答案为:C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A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项,“忸怩不安”,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这里指主人公在他人眼光下的慌乱的样子。使用正确。B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语境中用来形容欣赏美景,望文生义。
C项,“风华正茂”,形容朝气蓬勃、富有才华。不能用来形容学习和生活。使用错误。
D项,“天伦之乐”,泛指家庭的乐趣。语境中用来指同学们的友情,使用错误。
故A.
故答案为: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B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并列短语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
C项,“切忌”和“不要”语义重复,删去其一即可。
D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免主语是“学校”,“进入侯振挺教授……”句的主语是“刘路”,偷换主语。
故答案为:B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句子衔接与排序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答时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进而确定补写内容,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解答】
整个文段谈论的是读书多少与人格气质高下的关系,整体表述的目的是倡导“少而精”的阅读方式。第一个空白处前面的话题侧重精读,横线上只能填②“少读如果彻底”。第二个空后面的语句蕴含一个“多”字,从整体表述来看是与强调精读相对的话语,据此可填③“多读而不求甚解”。第三个空从下文的“以多为贵”可知,叙述主体是指“读书”而非“读书人”。应填入⑤。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8分)
【答案】
B
A
D
【考点】
小说阅读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B项“青花束莲”以偏概全,原文为“青花一束莲"的高峰期是明永宣时期”。故选B。
(2)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快速浏览原文,了解文章内容,逐个分析选项,注意细节。本题A
项曲解文意,两个分句前后并无因果关系。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按照题目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把各项带入原文进行比对,发现异同点,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的使用。如本题D项以偏概全,“没有实用器”不当,原文表述为“真正意义上的实用器极少”。
科技说明文阅读侧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选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文意的选项。需要通读原文,细读试题,根据有效信息筛选答案。一般而言,设置干扰项主要是在概念上、判断上做文章,主要错误类型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因果倒置、夸大其词、答非所问、混淆已然未然等。
【答案】
B
①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希望把救灾物资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②助人为乐,关爱灾民。“父亲”在汶川大地震后主动当志愿者,并向灾区捐款献爱心。③自尊自强,严于律己。“父亲”时时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镇长带人送救灾物资到家慰问时,“父亲”也一一谢绝。④重情恋旧,恪守祖训。“父亲”不愿进城过好日子,而愿意在老家守着老屋陪乡亲们度过余生。“父亲”遵守祖训,决不吃国家救济,而是在灾难面前尽力白救。
①神态描写,如父亲“在院坝发呆”、“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神态捕捉微妙而传神。②语言描写,如小说结尾处,父亲那一番话,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③动作描写,父亲和泥力不从心,爬树摘苹果却如此敏捷,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象逼真、感人。④侧面烘托,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出“父亲”的形象。
【考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鉴赏文学形象
小说阅读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与写作意图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曲解文意。据“三表叔”自己解释,之所以答应帮“我”父亲修缮老房子,主要是拗不过“我”父亲的执着。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父亲说,你给你的同学镇长说说,不是我们这些退休老汉不给他面子,救灾物资要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不要搞平均主义。他给我们家评了,还不是看你的面子”可知,父亲大公无私,高风亮节。
由“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可知,父亲助人为乐,关爱灾民。
由“就是像你想到的那样,父亲拒绝了所有人,拒绝了所有救灾物资”“父亲看见他们,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国难当头,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我问心无愧”可知,父亲自尊自强,严于律己。
由“多年来,父亲都以看守祖辈留下来的老房子为由,单独在老家生活”“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可知,父亲重情恋旧,恪守祖训。
(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表现手法的能力。
神态描写,如“我回去的时候,父亲正在老家的院坝里发呆。几根倾斜的柱子,让人不敢多看。见我回来,父亲突然来了精神。但这样的神色仅在父亲脸上存留了几秒,便逝去了”“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神态捕捉微妙而传神,把父亲想要修建老屋、想念儿子,因为同学的救济而羞愧的心理描写的很细致。
语言描写,如“他说,你不愿意修就算了,还去搬救兵,你这不是给政府添乱吗?!昨天,你那个镇长同学已经派人来过了,我没有答应。就这么大点事,还搬救兵?像青川那些重灾区的人,不是要去天上搬救兵?亏你这么多年在外面跑,遇事咋就不晓得个轻重缓急”“父亲又说,还有,我老了,有些话还得给你先说说,这是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罗家祖祖辈辈,就没有一人吃过国家救济,再大的灾难,都是尽力自救,只要挺过去,一切都会好的”,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
动作描写,“父亲便开始在院坝边调泥巴了,父亲的身板大不如以前了,他每和一下泥,都能看出力不从心”“而后爬上园子里的苹果树,采摘了一篮早熟的苹果。没想到,父亲此时的身手,会那样敏捷”描写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象逼真、感人。
侧面烘托,“没想到,曾经受过我的无数恩惠的三表叔,居然拒绝了我!三表叔说,没办法啊,侄子,你爹那脾气,没办法啊”“同学说,你父亲,我们理解,多年前,他就是全市的优秀共产党员,这样的大事面前,他这样的老干部高风亮节,也属正常!你可能不知道吧,就在‘5·12’的第二天,你父亲就向灾区捐款1300多元,还强行要当志愿者”通过三表叔和同学的语言,侧面衬托出“父亲”的形象。
故答案为:(1)B;
(2)①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父亲”拒绝当重灾户,希望把救灾物资用到最需要的人身上。②助人为乐,关爱灾民。“父
亲”在汶川大地震后主动当志愿者,并向灾区捐款献爱心。③自尊自强,严于律己。“父亲”时时以共产党员和国家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责;镇长带人送救灾物资到家慰问时,“父亲”也——谢绝。④重情恋旧,恪守祖训。“父亲”不愿进城过好日子,而愿意在老家守着老屋陪乡亲们度过余生。“父亲”遵守祖训,决不吃国家救济,而是在灾难面前尽力白救。
(3)①神态描写,如父亲“在院坝发呆”、“脸唰的一下就白了,少顷,又满脸通红”,神态捕捉微妙而传神。②语言描写,如小说结尾处,父亲那一番话,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格。③动作描写,父亲和泥力不从心,爬树摘苹果却如此敏捷,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形象逼真、感人。④侧面烘托,三表叔拒绝“我”阻止“我”父亲修整破损的老房子的请求,侧面衬托出“父亲”的形象。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2题;共22分)
【答案】
D
A
B
C
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考点】
文言翻译
其他文言实词
文言句式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实词意思的能力。
②亡,使动用法,使…灭亡。③共,通“供”,供给。⑤卒,通“猝”,突然。⑦度,常态。
故①④⑤⑧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理解特殊句式的能力。
例句,被动句,以“为”为标志。
A项,被动句,以“见”为标志。
B项,定语后置,以“者”为标志,正确语序是“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C项,宾语前置,以“何”为标志,正确语序是“夫晋,有何厌之”。
D项,判断句,没有标志的判断句。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词类活用的能力。
A项,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B项,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C项,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使动用法,使大王听说,报告。
D项,名词作状语,向上/意动用法,把……作为边境。
故选B。
(4)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激愤”错误,变徵,声调悲凉。
故选C.
(5)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
关键词:鄙:把…当作边邑。焉:为什么,为何。陪:增加。邻、君:邻国的势力;秦国的势力。厚、薄:雄厚;削弱。
故答案为:(1)D;(2)A;(3)B;(4)C;
(5)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奏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A
D
生命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生命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考点】
文言翻译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文学类)
文言断句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根据前文“后召而复之,冯谖迎之”,可见“未到”是指孟尝君还没有走到齐国都城,句意完整,因此“未到”后应断开,由此排除B、C项;“背文而去”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因此“背文而去”之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D项。
这句话的意思是:还没到都城的时候,孟尝君感叹说:“我向来喜好宾客,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
故选A.
(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D项,“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说法错误。原文中说“愿君遇客如故”的意思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而不是“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至”,归结;“士”,名词,宾客;“寡”,少;“固然”,本来就是这样;“事之固然也”,判断句。
故答案为:(1)A;(2)D;
(3)生命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生命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7分)
【答案】
C
①上片选用了“西风”“黄叶”“残阳”等意象。②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意象意境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项,“表明词人正在从哀痛中恢复过来,体现出他豁达的内心”说法错误。“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满室洋溢着茶香。因此,“当时只道是寻常”是指在妻子生前,词人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妻子亡故后,才知道这份普普通通的家常生活之难能可贵,表达了词人的无限遗憾、追悔之情。因此,并非“正在从哀痛中恢复过来,体现出他豁达的内心”。
故选C.
(2)根据上片的内容,可见词人选取了“西风”“黄叶”“残阳”等意象。
“西风”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策的冬天里,词人紧闭着窗户,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
呢?“谁念西风独自凉”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妻子便会催促词人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已经与妻子阴阳阻隔,她再也不能来为词人铺床叠被,嘘寒问暖地关心他了。“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词人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词人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词人触景生情。“残阳”下,词人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词的上片所列出的意像,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而凄凉的景物衬托着词人凄凉的回忆,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故答案为:(1)C;
(2)①上片选用了“西风”“黄叶”“残阳”等意象。②描写了萧瑟、凄清的秋景,烘托出人物凄凉、悲伤的情感。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情景默写(共1题;共5分)
【答案】
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1)失其所与以乱易整
(2)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5分)
【答案】
(丹书铁券)在明初创建了最完备的铁券制度,规定了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到了明朝中后期,颁授对象扩大到有功之臣的后裔。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内容要点的能力,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对相关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答案。
【解答】
解答该题,首先要分析语段的意思。第一、二、三句,解说“丹书铁券”以及使用“丹书铁券”的具体原因;第四句,写明初朱元璋为“丹书铁券”建立了完备制度;第五句,从颁授对象和权限范围两个角度解说明初铁券制度的内容;第六句,写明初颁授“丹书铁券”的对象;第七、八句,写明中后期及明末“丹书铁券”的颁授对象;最后一句,写“丹书铁券”制度在清朝被废除。由分析可知,要概括“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迁,就要把握“丹书铁券”在明代的发展变化,即“丹书铁券”在制度授予对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等。
七、其他(共1题;共5分)
【答案】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考点】
识记字形
【解析】
本题考查规范书写的能力。
学生抄写时一方面要注意字体美观、认真、工整,不要出现涂抹;一方面要注意正确抄写标点符号,不要出现标点符号的错误;最重要的时不要出现错别字,如“粟”“黔”“藉寇”“赍”等字。
故答案为: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妻足不入奏,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答案】
你的泪光
为你哭的泪每一颗闪烁,坚定的路途也走得颠簸。
﹣﹣题记
泪,从天空中悄悄划落,任性地划着伤口,是谁呢,痛地那么沉默。
你,从千年走过来,穿越千年的伤痛。那时的你,一袭红衣,长发乌黑如漆,唇红齿白,明眸皓齿,顾盼生姿。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你,眼角一滴泪痣,世间万千繁华,都比不上陪在他身边。
你,本是那深谷中的一朵旷世幽兰。他,却是那奔驰沙场的利剑。但你的心已坚定,陪他一生。铺十里红妆,他终是风风光光地娶了你。你的人生本该是安定生活,相夫教子,可他的身份却只能让你日日为他担忧,你日渐消瘦的脸庞依然挡不住你娇艳的容颜。
你随他一起征战沙场,可那岂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所能承受的,你依然撑了下来,只因为他,一个雄心勃勃的英雄。他不知道的是,你不想要荣华富贵,只想他安安定定。
当四面响起楚歌时,你不由得陪他一起悲伤,朱唇轻吟,吟诵着动听的歌声,目光洒在你的身上,如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那时候的你如神女般高贵,不忍直视。
他们总说你是红颜祸水,只因你那张倾国倾城的脸蛋,你却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闲言碎语。
他是爱你的,万千宠爱集你一身,或许你是幸福的。乌江边,面对刘邦的大军,他终是始终不肯屈服,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看,他就是这样要强,可你到死都还陪伴着他。
一把长剑残忍地划着你娇嫩的皮肤,你无悔,只恨不能与他在一起长长久久。他也是身不由己,你从他眼神里看到了那一如既往的深情。你笑了,笑得绝美,眼角的一滴泪不经意滑过,流过你精致的面容,晶莹闪烁,头也不回毅无反顾,从不后悔深深爱过。血染红了你的罗裙,你就这样永远沉睡了。
在你死去的那块土地,长出了一种娇艳的花,红得如你,绝没有独立,我们叫它﹣﹣虞美人。
穿过千年的哀愁,是你在尽头等待,那滴泪已深深嵌在时间的墙壁上,那是一个绝美女子的心。
【考点】
成语的使用
小说阅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
【解析】
应该分析好题目关键词:“你”和“泪光”。“你”可以是人,比如亲属朋友师长,运动员、志愿者、军人、总理以及历史文化名人等等,也可以是“物”,比如圆明园、长城等历史遗物名胜古迹,私人珍藏物,天空大地自然界万事万物等(比如以自然界某物反映环境保护主题);泪光可以是伤心悲痛的,激动高兴的,感动的,还可以是无奈绝望的,心酸的,欣慰满足的等等,按照这样的思路可任意组合来写。
【解答】
你的泪光
为你哭的泪每一颗闪烁,坚定的路途也走得颠簸。
﹣﹣题记
泪,从天空中悄悄划落,任性地划着伤口,是谁呢,痛地那么沉默。
你,从千年走过来,穿越千年的伤痛。那时的你,一袭红衣,长发乌黑如漆,唇红齿白,明眸皓齿,顾盼生姿。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你,眼角一滴泪痣,世间万千繁华,都比不上陪在他身边。
你,本是那深谷中的一朵旷世幽兰。他,却是那奔驰沙场的利剑。但你的心已坚定,陪他一生。铺十里红妆,他终是风风光光地娶了你。你的人生本该是安定生活,相夫教子,可他的身份却只能让你日日为他担忧,你日渐消瘦的脸庞依然挡不住你娇艳的容颜。
你随他一起征战沙场,可那岂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所能承受的,你依然撑了下来,只因为他,一个雄心勃勃的英雄。他不知道的是,你不想要荣华富贵,只想他安安定定。
当四面响起楚歌时,你不由得陪他一起悲伤,朱唇轻吟,吟诵着动听的歌声,目光洒在你的身上,如披上了一层透明的轻纱,那时候的你如神女般高贵,不忍直视。
他们总说你是红颜祸水,只因你那张倾国倾城的脸蛋,你却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闲言碎语。
他是爱你的,万千宠爱集你一身,或许你是幸福的。乌江边,面对刘邦的大军,他终是始终不肯屈服,也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看,他就是这样要强,可你到死都还陪伴着他。
一把长剑残忍地划着你娇嫩的皮肤,你无悔,只恨不能与他在一起长长久久。他也是身不由己,你从他眼神里看到了那一如既往的深情。你笑了,笑得绝美,眼角的一滴泪不经意滑过,流过你精致的面容,晶莹闪烁,头也不回毅无反顾,从不后悔深深爱过。血染红了你的罗裙,你就这样永远沉睡了。
在你死去的那块土地,长出了一种娇艳的花,红得如你,绝没有独立,我们叫它﹣﹣虞美人。
穿过千年的哀愁,是你在尽头等待,那滴泪已深深嵌在时间的墙壁上,那是一个绝美女子的心。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