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盘锦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4:42: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宁省盘锦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
(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
材料二:
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果有人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他就愿意收做学生。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在新媒体崭露头角的时代,它们为了在眼球经济时代分一杯羹,往往不惜为了获得关注而制造噱头,迎合受众,甚至不惜为了吸引注意力而制造新闻。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是对新闻媒体所承担的报道与传播信息责任的背弃。一旦这样,那么媒体的职业伦理与公众的知情权将轰然崩塌。在这股对于知识付费现象讨论中,最为卖力、最有热情的是新媒体这一群体,它们对于话题的炒作与持续推动有着更为内在的利益诉求。
新媒体技术背后的媒介公司有着自身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它们善于利用自身的辐射力影响民众的感知与思考方式,并通过发现或打造各类现象、话题引导公众接受媒介代表的观念。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媒介的裹挟力与诱导力也逐渐引起有识之士的警惕。媒介通过制造“社会需要什么”“公众在想什么”的幻觉,引导公众在这一假设的背景下步入其设置后的营销景观。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
(【注】①编者按: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它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
(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付费”命题背后的营销焦虑》,有删改)
材料三:
获得知识,从不付费到付费是一个历史性进步。但从知识付费到知识产品免费,又代表着更高阶段发展的必然。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
首先,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知识收费兴起,反映了人们收入结构改变的现实。这个过程刚刚开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
其次,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知识免费作为一种商业模式,不是不收费,而是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本质上,是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这说明,知识产品收费只是初级业态,相当于知识制造业;知识产品不收费而知识服务收费是更高级的业态,相当于知识服务业。在我国,知识的产品业态还没发育好,又迎来了服务升级。这就是当前知识付费面临的实际情况。更特殊之处在于,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
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
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知识的“制造”业要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要更有针对性地提供用户所需的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举例来说,下载商业研究报告,不付费是不对的。但只靠版权收费,收的是小钱。如果通过服务附加价值,比如以用户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根据用户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持续地提供每一步的研究线索和信息,甚至与咨询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收到比版权费更多的服务费。从续订产品升级为续订服务,要做的事情很多。完善知识服务平台功能,让在线支付手段更便捷,通过自媒体与社交网络增加交互,开发针对效果付费的打赏制度等,都可以使知识服务发展得更好。
(摘编自《光明日报》《知识该付费还是免费》,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迎合了文化市场需求,传播手段的进步及用户的知识焦虑则使其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B.新媒体想在眼球经济时代获取利益,显然违背了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规范。
C.当前知识付费和知识免费同时存在,但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这是由其本质特点决定的。
D.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导致知识付费的到来,并且这种付费范围还会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社会中,资本运作可使知识传授成为获利来源,而资本逐利的本质将会使这种竞争更加残酷。
B.有些新媒体混淆概念,将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事物来宣传,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
C.《从小镇青年到月入十万》这类文章充斥网络,是新媒体在知识付费时代谋取利益设置的营销景观。
D.在低收入阶段,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不会有更多的钱用于知识付费领域。
(3)以下哪个例子符合材料三中关于“知识服务业态”的论述(????????)
A.网络剧《庆余年》因制作精良而火爆一时,随着剧集热播,视频网站开启“超前点映”付费模式。
B.某软件在其官网提供免费下载,用户可付费加入聊天群获取该软件的素材、教程、后续升级服务。
C.微信公众号文章的付费阅读、知乎提供付费解锁的后续内容以及百度文库提供的文章付费下载。
D.小王在喜马拉雅FM上兼职做主播,通过有偿分享课程、付费回答问题、制作付费节目获取报酬。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三的行文脉络。
(5)面对知识付费时代,作为个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请综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花之笔记
张晓风
旅行美国,最喜欢的不是夏威夷,不是佛罗里达,不是剧场,不是高速公路或迪斯尼乐园,而是荒地上的野花。在阿利桑那,高爽的公路上车行几小时,路边全是迤逦的野花,黄粲粲的一径开向天涯,倒教人怀疑那边种的是一种叫做“野花”的农作物,野牛和印第安人像是随时会出现似的。
多么豪华的使用土地的方法,不盖公寓,不辟水田,千里万里的只交给野花去发展!
我愈来愈喜欢这种不入流的美丽。
一路东行,总看到那种容颜,终于,在波士顿,我知道了它的名字,“蓝水手”,BlueSailor。
像一个年轻的男孩,一旦惊讶于一双透亮的眼睛,便忍不住千方百计去知道她的名字——知道了又怎样,其实仍是一样,只是独坐黄昏时,让千丝万缕的意念找到一个虚无的、可供挂迹的枝柯罢了。
知道你自己所爱的一种花,岁岁年年,在异国的蓝空下安然地开着,虽不相见,也有一份天涯相共的快乐。
《诗经》有一个别名,叫葩经,使我觉得桌上放一部《诗经》简直有一种破页而出的馥馥郁郁的香气。
有一种花,叫爆仗花,我真喜欢那名字——因为有颜色,有声音,而且还几乎是一种进行式的动词。
那种花,香港比较多见,属于爬藤类,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开起来就狠狠地开满一架子,真仿佛屋子里有什么喜事,所以那样一路噼哩啪啦地声势壮烈地燃响那欢愉的色彩。
还有一种花的花名也取得好,叫一丈红,很古典,又很泼悍。
其实那花倒也平常,只是因为那么好的名字,看起来只觉得是一柱仰天窜起的红喷泉,从下往上喷,喷成一丈,喷成千仞,喷成一个人想象的极限。
有些花,是只在中国语文里出现,而在教科书里却不成其为花,像雪花、浪花。
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雪花以云为泥,以风为枝桠,只开一次,飘过万里寒冷,单单地要落在一个赶路人温暖的衣领上,或是一个眺望者朦亮的窗纸上,只在六瓣的秩序里,美那么一刹,然后,回归为半滴水,回归入土。
浪花只开在海里,海不是池塘,不能滋生大片紫色的、白色的、粉色的花,上帝就把浪花种在海里,海里每一秒钟都盛开着浪花。
有什么花能比浪花开得更巨大,更泼旺?那样旋开旋灭,那样方生方死——却又四季不凋,直开到地老天荒。
人站在海边,浪就像印度女子的佩然生响的足环,绕着你的脚踝而灿然作花。
有人玩冲浪,看起来整个人都开在花心里,站在千丝万绪的花蕊里。
把浪说成花,只有中国语文才说得那么好吧!
我讨厌一切的纸花、缎带花和塑胶花,总觉得那里面有一种越分,一种亵渎。
还有一种“干花”,脱了水,苍黄古旧,是一种花中的木乃伊,永远不枯,但常年的放在案头,让人觉得疲倦不堪。不知为什么,因为它永远不死,反而让你觉得它似乎从来没有光灿生猛地活过。
我只愿意爱鲜花,爱那明天就握不住的颜色、气息和形状——由于它明天就要消失了,所以我必须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
我对鲜花的坚持,遇见玻璃花便破例了。哈佛的陈列室里有一屋子的玻璃花,那么纤柔透明——也许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
也许我爱的不是玻璃花,而是那份已成绝响的艺术,那些玻璃花都是一对父子做的,他们死后就失传了——花做得那么好当然也不是传得下来。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爱上那做得特别好的晶莹得虚幻的花,还是爱那花后面的一段寂寞的故事。
我爱花,也许不完全是爱花的本身,爱的是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有一次,去海边,心里准备好是要去看海的,海边有一座小岩岬,我们爬上去,希望可以看得更远,不料石缝里竟冷不防地冒出一丝百合花来,白喷喷的。
整个事情差不多有点不讲理,来海边当然是要看海捡贝壳的,没有谁想看花,可是意外地遇上了花,不看也不忍心。
自己没有工作进度表,也不管别人的旅游日程——那朵花的可爱全在它的不讲道理。
我从来不能在花展中快乐,看到生命那么规矩地站在一列列的瓶瓶罐罐里,而且很合理地标上身价,就让我觉得丧气。
听说有一种罐头花,开罐后几天一定开花,那种花我还没看就已经先发腻了。
生命不该充满神秘的未知吗?有大成大败、大悲大喜不是才有激荡的张力吗?文明取走了蒔者犯错误的权利,而使他的成功显得像一团干蜡般的无味。
我所梦想的花是那种可以猛悍得在春天早晨把你大声喊醒的栀子,或是走过郊野时闹得人招架不住的油菜花,或是清明节逼得雨中行人连魂梦都走投无路的杏花,或是那些各式各流的日本花道纳不进去的、市价标不出来的、不肯许身就范于园艺杂志的那一种未经世故的花。
让大地是众水浩森中浮出来的一项意外,让百花是莽莽大地上扬起来的一声吹呼!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有删改)
【注】①蒔花:栽种花。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第一段“迤逦”“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等词语,写出了野花之繁多、颜色之绚丽,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B.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虽然是人造花,但在作者看来,它不仅是玻璃花,更是一种极为精湛且已成为绝响的艺术。
C.作者之所以厌恶罐头花,是因为它的生命状态已经被人为预设、固定,丧失了生命应当具有的神秘未知感。
D.结尾处作者情感如大江决堤,既表达了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又发出了对生命自由与个性的热切呼唤。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文中既有对野花、爆仗花、一丈红等花的实写,又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虚实结合,丰富了意蕴,增强了感染力。
B.文章融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寓情于花,缘花阐发生命之感悟,于柔婉中带出刚劲,于诗意情调中透出哲思。
C.文章善用对比,如将鲜花和纸花、缎带花、塑胶花、干花作对比,将自由生长的花与花展中的花作对比,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
D.文章写自然中的鲜花、中国语文里的花、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等等,古今中外,自由流转,漫漫而谈,体现了笔记体散文的特点。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4)作者通过“花之笔记”,表达了怎样的生命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王)举正字伯仲,幼嗜学,厚重寡言。以父荫补秘书省校书郎。进士及第,授知伊阙、任丘县。三迁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修《三朝宝训》,同修起居注,擢知制诰。其妻父陈尧佐为相,改龙图阁待制。尧佐罢,以兵部郎中复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前一日,吏有驰报者,举正方燕居斋舍,徐谓吏曰:“安得漏禁中语?”既入谢,仁宗曰:“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时陕西用兵,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举正曰:“判名重,不可不避也。”乃改兼枢密使。迁给事中。御史台举李徽之为御史,举正友婿也,格不行。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知许州。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乃夺宣徽、景灵二使。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赐白金三百两,除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入兼翰林侍读学士。每进读及前代治乱之际,必再三讽谕。卒,赠太子太保,谥安简。文章雅厚如其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选自《宋史·王举正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B.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C.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D.今所用未尽/得人而克期待迁/使后有功者何所劝耶/且转运使察官吏/能否生民休戚赖焉/命甫下而数更/不终岁而再易/恩泽所以未宣/民疾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举正凭借父辈功劳做官。
B.起居注,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知制诰,文中是指我国古代的官名。一般负责起草诏令,不同的朝代其职权有所不同。
D.礼部,我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赋税、俸禄等事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举正严守规则,批评属吏。王举正再次担任知制诰,同时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有属吏提前一天骑快马来通报消息,王举正批评属吏泄露宫中消息。
B.王举正公正严明,一视同仁。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认为不合适,建议改任枢密使;御史台举荐李徽之,王举正没有因为他是友人的女婿而通过。
C.王举正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王举正指责张尧佐才能平庸,攀附权贵,身居要职,使贤良士大夫无法得到激励;张尧佐复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七次上疏。
D.王举正恪守职责,为文雅厚。王举正力谏狄青不可担任执政而未果,请求免除自己谏官职务;入宫侍读时借前代治乱事例委婉劝谏;文如其人典雅纯厚,著作颇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卿恬于进取,未尝干朝廷以私,故不次用卿。
②光化军叛卒转寇傍境,而州兵有谋起为应者,举正潜捕首恶者斩之。
(5)皇帝为什么赏赐王举正白银三百,并升任其官职?请简要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鄂渚听杜别驾弹胡琴
????????刘长卿
????????文姬留此曲,千载一知音。
????????不解胡人语,空留楚客心。
????????声随边草动,意入陇云深。
????????何事长江上,萧萧出塞吟。
????????(注)①本诗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刘长卿只身离开京城,就任鄂岳转运留后。〔鄂渚〕在今湖北鄂州。
②〔楚客〕客居他乡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借蔡文姬交代了胡琴弹奏的内容。颔联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出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孤独。
B.颈联虚实结合,作者沉醉在音乐中,眼前似乎看到了边境上衰草随风摇动,天空中乌云弥漫。
C.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这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运用侧面描写有所不同。
D.本诗融音乐与历史于一体,既是一首描写音乐的佳作,同时也兼具咏史诗的特点,构思新奇。
(2)尾联在表现手法和情感上,和杜甫《登岳阳楼》中的诗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首诗进行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六、选择+简答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黄姚这个名字,会让人一下子记住。它远远地在那里,在你的念想里。那或是一种乡间情怀,一种乡愁感念。什么时候,这里都像是(?
?
?
?
)而幽静的后院,小门里藏着几百岁的老宅院。如果在姚江上看,就会感觉古镇是从水里长上去,一直长到地老天荒。江边有人划船,有人洗衣,有人戏水,一派天然写意。
黎明在风中把黄姚叫醒。一群岛,聚在一起飞,像开在空中的花。早上看黄姚,觉得黄姚氤氲中会飘起来,各种日常都在缭绕,包括炊烟,亮嗓,豆豉的浓香,草药的异香。进入黄姚,我也会飘起来,气韵爽身,心劲飞扬。背着书包的孩子,从门里出来,阳光将小小的身影打在石板路上。一只白蝴蝶飞走了,土墙上(?
?
?
?
)一道翩然痕迹。这一切,让你想到,在黄姚,哪怕一片叶子,都有它的意义。夜晚的黄姚,有点像寓言。月提着一盏青灯,随我上着层层石阶,而后不动声色地跃上屋顶,将古镇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巷子忙碌了一天,在红灯笼的轻摇下,睡得很沉。天的穹庐(?
?
?
?
)了四野,一切都在孕育。我相信,(?
?
?
?
)经历过黄姚以及黄姚的夜晚,他会变得深涵而宁静。我曾经来过,却总是不能真正领略黄姚的全部。我想以对黄姚的热情邀请更多的热情。我想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乡的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黄姚似并不在意,她就那么纯秀地站在芳香馥郁的田野间,站在桂林山水的旁边,等谁,又不似在等谁。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A.安适?
?
????????留下?
?
????????笼盖?
?
????????只有
B.安逸?
?
????????留下?
?
????????笼罩?
?
????????只要
C.安适?
?
????????划出?
?
????????笼盖?
?
????????只要
D.安逸?
?
????????划出?
?
????????笼罩?
?
????????只有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月像一盏青灯,照着我上层层石阶,毫无声息地照着屋顶,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语意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两组恰当的语句。要求与横线前的句子构成排比,语意完整连贯。
七、语言表达
?
把下面报纸上的一则新闻压缩成一句话放在学校电视上滚动播出,不超过20个字。
本报北京8月17日电?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将“千乘一号01星”“星时代—5”卫星和“天启二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均进入预定轨道。
该火箭是一款小型固体运载火箭,火箭总长19.5米,箭体直径1.2米,起飞重量约23.1吨,500千米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不低于200公斤。该火箭是我国目前固体火箭中体积最小、重量最轻的火箭,但运载效率却很高,具有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等特点。
?
下面是大湾供电所发布的停电通知,其中有四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修改。
因供电所线路严重老化需要换掉,所以决定自11月28日8∶00起,成华初级中学附近地方停电,停电时间于11月28日17∶00结束,到时候上述区域将恢复供电。不便之处,敬请原谅!
八、材料作文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日前,湖南某文科高分考生报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消息引发各方讨论。有人赞许,认为其坚守梦想,勇敢追梦;有人则表示不解,家庭困难,为何不选择一个“热门”专业,工作后能有丰厚的收入,反哺家庭。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等的思考。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讨论会上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辽宁省盘锦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D
B
B
(4)①首先提出目前中国处于知识付费与不付费的两难处境;②接着论述知识付费的必然性(或原因);③再论述知识产品免费到知识服务收费的发展潮流及给中国带来的两难处境;④最后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
(5)①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②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
③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④应该认识到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
【考点】
筛选并整合信息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分析论证结构
概括内容,归纳要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原因不全面。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可知,知识付费产生的原因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B项,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二“新媒体新闻的报道者、信息的提供者如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显然是违背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媒体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规范”可知,新媒体违背职业规范的前提条件是“只为付费受众提供正确的资讯”。
C项,“最终将会趋向知识完全免费”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三“知识付费的空间还会不断增加”“知识不按产品来收费,而按服务使用来收费”可以得出结论。
故选D。
(2)B项,“可见他们没有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分析不当。这样做是因为部分新媒体为了获得关注而通过这种方式制造噱头,迎合受众。
(3)B项,知识产品免费而后续服务收费的做法,符合材料三关于获取知识的更高阶段,即“将知识的业态从产品业态升级到服务业态”的说法。而其他三项属于知识产品付费。
(4)材料三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国的特殊性在于,这两个历史阶段在时间上叠合在一起,造成了收费与不收费的两难”这一问题;接着以“首先”“其次”引领两个段落,从“知识付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来论述知识付费的必然性(或原因),从“免费经济兴起,知识服务化正成为潮流”来论述知识产品免费到知识服务收费的发展潮流及给中国带来的两难处境;然后以“在两次浪潮合成一股的特殊国情条件下,知识付费会向哪个方向发展”一段过渡到下一问题的分析,从“一方面,知识产品业还要大发展”“另一方面,知识服务业后浪推前浪,不断以创新业态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论述在当前国情下知识付费的发展方向。据此梳理概括即可。
(5)根据材料一“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概括出“应该认识到知识付费时代可能带来知识传授的碎片化,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模式”。
根据材料一“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概括出“认清社会发展方向,一定程度上认可知识付费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概括材料二“一旦人们缺乏辨析地一味相信媒介充当我们的大脑,实质上公众就将自己的思考、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利无偿交付给媒介,而这一点正是值得社会深刻警惕与反思的”概括出“培养独立思考意识,理性对待媒介提供的资讯,不跟风,不盲从”。
根据材料三“知识产品不收费是初级业态之前的不发达状态形成的习惯。因落后而不收费与因先进而不收费,叠合在一起”概括出“充分利用知识免费与付费的各自优势,利用知识,享受服务”。
二、现代文阅读
【答案】
D
A
(3)综合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之绚丽和开花场面之大,而且沟通视觉和听觉,用声音写出了花开之热烈,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开的惊喜。
(4)①喜欢自由、热烈、奔放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对路边的野花特别喜爱,是因为各种野花“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呈现出自由、热烈、奔放之势。
②喜欢个性独特的生命状态。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雪花具有“俯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的独特个性。
③珍爱生命,珍惜当下。鲜花每一次花开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
④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是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血和智慧。
⑤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作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来的百合花,是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散文)
感悟主旨思想(散文)
表现手法(散文)
艺术特色(散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文章结尾没有表达“对虚伪作假现象的强烈憎恶”。
(2)A项,“有对雪花、浪花、玻璃花等花的虚写,虚实结合”表述有误,“雪花、浪花、玻璃花”等也属于实写。
(3)“花不大,澄黄澄黄的仿佛千足的金子”运用比喻手法,把爆仗花花朵比喻成金子,写出爆仗花开的喜庆;“狠狠地”一词是人具有的情态,文中用于爆仗花花开的态势,“狠狠地开满一架子”,把爆仗花的繁多一下子表现出来;“噼哩啪啦”是拟声词,是听觉才能感受到的,文中把视觉上看到的花朵开放用听觉来表现,是通感修辞手法,不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爆仗花之绚丽和开花场面之大,而且沟通视觉和听觉,用声音写出了花开之热烈,表达了作者看到爆仗花开的惊喜。
(4)作者通过“花之笔记”,用喜爱的花朵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态度,所以从文章中筛选出作者对各类花朵的描写,然后概括出作者的生命态度即可。①第一段作者表达了对路边的野花的喜爱,是因为各种野花“黄粲粲”“一径开向天涯”,呈现出自由、热烈、奔放之势。②作者之所以喜爱雪花,是因为“所有的花都仰面而开,唯独雪花俯首而开,所有的花都在泥土深处结胎,雪花却在天空的高处成孕”,而雪花有“俯首而开”“在天空的高处成孕”的独特个性。③文中说,“我要好好地注视它,它的每一刹那的美其实都是它唯一一次的美,下一刹,或开或阖,它已是另一朵了”,鲜花每一次花开的美丽都是唯一的,作者“在今天用来不及的爱去爱它”,表达珍爱生命,珍惜当下的生命态度。④作者喜爱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由“也许人造花做的极好以后就有一种近乎泄漏天机的神秘性”可知,是因为它巧夺天工,凝聚着造花人的心血和智慧。作者借哈佛陈列室里的玻璃花表达自己喜欢富有创造性的生命过程。⑤作者喜爱海边小岩岬的石缝里冒出来的百合花,是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那份乍然相见的惊喜”,作者通过“意外地遇上了花”,表达自己喜爱跌宕起伏、富有张力的生命过程。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A
D
B
(4)①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
②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
(5)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并评论朝廷用人情况,极力反对狄青执政,被皇帝认为尽到了言官的职责。
【考点】
文言断句
古代官职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内容理解
【解析】
【参考译文】
王举正字伯仲,自幼酷爱学习,稳重而沉默寡言。凭借父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考中进士,任伊阙、任丘知县。三次升职后担任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编写《三朝宝训》,同时编写起居注,提拔为知制诰。岳父陈尧佐任宰相,(王举正)改任龙图阁待制。陈尧佐被罢免宰相,(王举正)以兵部郎中身份又任知制诰,授予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任命前一天,有属吏快马前来报告,王举正正在书房闲坐,慢慢地对属吏说:“怎能泄露宫廷中的话?”后来(王举正)入宫谢恩,仁宗说:“你不在意进取,从来没有因为私事向朝廷请求,因此破格任用你。”当时陕西有战争,吕夷简以宰相身份兼管枢密院,王举正说:“判的名号太重,是不能不回避的。”于是改为兼任枢密使。王举正升任给事中。御史台推荐李徽之任御史,李徽之是王举正友人的女婿,(王举正)不予通过。(王举正)以资政殿学士、尚书礼部侍郎的身份担任许州知州。光化军叛乱士兵到处侵扰邻近州境,许州士兵有阴谋起事响应的,王举正暗中逮捕为首作恶的人,斩了他们。皇佑初年,(王举正)担任御史中丞,上奏说:“张尧佐是平庸的人,攀附妃子家,一天之内兼领四使,使得对贤士大夫无从鼓励。”朝廷没有回复,王举正因而留在班位在朝廷上谏诤,朝廷于是削夺张尧佐宣徽、景灵二使的职务。又说:“先朝用人,即使多年镇守边境的,官职只到偏远州的刺史。现在所任用的并不都是得力的人,然而限期等待升迁,那么以后对有功的人用什么来鼓励呢?而且转运使考察官吏是否有能力,百姓的喜乐与忧虑都依赖他。任命刚刚下达就多次更改,不到一年就两次改变,恩泽之所以未能宣扬,民生疾苦之所以未能消除,主要是这个原因。”过了半年,张尧佐重新担任宣徽使。(王举正)闲居在家共七次上疏。等到狄青担任枢密使时,(王举正)又上奏说狄青出身军队,不能担任宰相,力争而未能改变,因而请求解除谏官职务。皇帝称赞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派遣使臣到他的府第赏赐,赐白银三百两,授观文殿学士、礼部尚书、河南府知府的官职,入朝兼任翰林侍读学士。每次进宫侍读涉及前代治乱的时候,必定再三委婉劝说。去世,赠官太子太保,谥号安简。文章典雅纯厚如同他的为人,有《平山集》《中书制集》《内制集》五十卷。
【解答】
(1)“而克期待迁”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应在其前断开,排除C、D两项;“生民休戚赖焉”为完整的主谓结构,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项。
故选A。
(2)D项,“赋税、俸禄”属户部管。
(3)B项,“建议改任枢密使”错,王举正只认为“吕夷简以宰相判枢密院”不合适,并没有建议改任枢密使,是朝廷让吕夷简兼任枢密使。
(4)①恬:淡泊,淡漠。干:求取,请求。不次:不按次序。状语后置句“干朝廷以私”。
②寇:劫掠,侵犯。傍:靠近,邻近。潜:秘密地,悄悄地。
(5)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由文中“皇佑初,拜御史中丞,乃奏:‘张尧佐庸人,缘妃家,一日领四使,使贤士大夫无所劝。’不报,举正因留班廷诤”“居半岁,尧佐复为宣徽使。家居凡七上疏”可知王举正在御史中丞任上,前后多次反对授予张尧佐使职;由“又曰:‘先朝用人,虽守边累年者,官止遥郡刺史……所以未瘳者职此故也。’”可知王举正评论朝廷用人情况;由“及狄青为枢密使,又言青出兵伍不可为执政,力争不能夺,因请解言职”可知王举正极力反对狄青执政。根据“帝称其得风宪体,遣赐就第”可知皇帝赏赐王举正,是认为他得到了谏诤之职的根本,尽到了言官的职责。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C
(2)①表现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刘诗尾联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漂泊的诗人,一个是战马的出塞
。前者是诗人自身实景,后者是诗人的想象。杜诗也描写了两种景象:一个是西北长安附近的战火,一个是岳阳楼上倚窗眺望
的老诗人。前者是诗人的想象,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
②情感:两首诗都写出了诗人自身漂泊之苦,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刘长卿由音乐想到蔡文姬因国家战乱而漂泊异乡,再到对自
身漂泊的感伤,进而表达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身在洞庭,内心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
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考点】
炼字(古代诗歌鉴赏)

咏物言志诗
把握主旨情感
文学常识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
,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
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
“全诗主要运用正面描写来描写音乐”分析错误,全诗主要运用的是侧面描写,主要是写诗人听胡琴的感受。如:“声随边草动
,意入陇云深”等。
故选C.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做这类题(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
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题目要求从表现手法和情感两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答题也应该从这两方面来答。从表现手法来看,杜甫身在岳阳楼,但是心却
在边关。刘长卿身在鄂州,但是心却在边塞。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实一虚。从情感来看,杜甫颠沛流离,漂泊到了岳阳。刘
长卿离开长安,到了鄂州,都有漂泊只苦。结合注释,两首诗都指向安史之乱,自然可以得出虽然都在漂泊,但是都心系国家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情景默写
六、选择+简答
【答案】
C
(2)①原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将“月”当成“我”的同伴,更能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平等的关系。
②原文中“提”“随”“跃”等动词,以动写静,更好地烘托出环境的幽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的灵动性。
③原文表述主体一致,与上下文衔接自然。
(3)示例:我想邀杜甫来住厦,这里从不会风卷三重屋茅;我想邀郦道元来看水,这里才应该是《水经注》的结尾。
【考点】
语境填句
赏析句段
词语辨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第一处,“安适”,指安静舒适,多指生活状态或环境。“安逸”,多指个人的潇洒、快活的感受,往往搭配动词“贪图”,构成“贪图安逸”。语境是说这个后院的环境是宁静舒适的,所以用“安适”。
第二处,“留下”,用某种途径把人或事物保存下来,可指人事物的保留也可指感情等抽象事物的存留。“划出”,用工具使事物出现一定运动轨迹,侧重于“用工具”和“出现轨迹”。语境是指白蝴蝶运动之后划出的一道痕迹,所以选“划出”。
第三处,“笼罩”,①像笼子罩在上面、遮盖。②比喻某种气氛或局面。“笼盖”,笼罩、覆盖。结合语境及诗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可知,选用“笼盖”更合适。
第四处,“只要”,连词,表示充分条件。“只有”,连词,表示必要的条件,强调唯一性。语境是说只要经历过黄姚就可以了,而不是强调“唯一性”,所以选用“只要”。
故选C。
(2)解答本题,需结合原句和改后句子的表现手法来比较分析。原句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月亮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温馨的画面,且“提”“随”“跃”这些动词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动感和灵性,又从侧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雅致。原文整句以月为刻画主体,气韵贯通,语意衔接,而改后的句子只是一个比喻句,缺少拟人的动感和灵性,再加之前面写月,后面却说“整个古镇覆了一层锡箔样的辉光”,话题发生转移,上下句不衔接连贯。
(3)解答本题,首先观察横线前面的句子“我想邀李白来望月,这里的月有家乡的味道”,据此可知,该处句式为“我想邀……,这里……”,而被邀的人有独特的形象,比如李白诗中月亮的意象、思乡的主题等,最典型的就是他的《静夜思》。所以可选邀杜甫,因为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慨叹;也可以邀郦道元,因为他作了一部《水经注》,且语段中黄姚的姚江也是美丽的水域,定会吸引郦道元的驻足考察。
七、语言表达
【答案】
我国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三颗卫星。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通常情况下,概括一句话新闻主要看导语。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本题共两段,第一段即导语部分,交代了主要信息——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捷龙一号运载火箭,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了三颗卫星;第二段是承接第一段具体介绍火箭情况。按照“对象+主要事件”的形式,可将第一段概括为:我国以“一箭三星”方式成功发射三颗卫星。作答时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
①“换掉”改为“更换”;
②“附近地方”改为“周边区域”;
③“到时候”改为“届时”;
④“原谅”改为“谅解”。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换掉”是口语,改为“更换”;
②“附近地方”是口语,改为“周边区域”;
③“到时候”是口语,改为“届时”;
④“原谅”,是对人的疏忽、过失甚至错误予以宽恕、谅解。此处是指了解实情后原谅或消除意见,改为“谅解”。
八、材料作文
【答案】
略。
【考点】
发言稿格式及写作要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写作提示】两种看法,都有人支持,也让人对如何理性看待高考分数、专业选择、人生价值产生思考——这段话可以作为发言稿立论的生发点,由此可以讨论以下观点:
①高考的分数不应被“待价而沽”。高考对考生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高考应是一种评价、一种选择,更是一种成长。通过高考,进入心仪的院校,选择热爱的专业,坚定未来的志向,这才是高考的应有之义。
②专业的设置本无高下,只有适合与否,即是否适合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是否适合行业更新的步伐,是否适合学生的全面成长与个性选择。当考生选择了适合的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了快乐充实的学习生活,选择了为自己未来职业成长注入力量、夯实基础的可能。
③人生本就多样,成才路本就有千万条,不同青年的多样选择、多彩路径,能够汇聚为一股洪流,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他立意,能紧扣材料,思想积极健康即可。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