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4: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围棋与国家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林建超《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砰的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
(????????)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对比,写出人物的外貌由富态到干瘪,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人格由自尊到顽劣,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女人行乞时的嘴脸,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女人向太太行乞,却被太太以一角钱无情地赶走,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
E.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2)第一次向别人乞讨的女人,有两次流泪,这两次流泪的原因是否相同?
(3)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梁启超面面观
????????①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②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
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的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的著作中最有名的是《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部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极其广泛,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他喜于将某一件事、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③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的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便凶相毕露。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便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万人的人格。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便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了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④梁启超一生经历过多次大风大浪,但他成不了一个老练的政治家,这与当时的政局有关,也是他的性格使然。他特别看重趣味,曾说:“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我所做的事常常失败﹣﹣严格地可以说没有一件不失败﹣﹣然而,我总是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在失败里头也感觉趣味。”梁启超的学问涉及面广,就是因为他的兴趣特别广泛。他曾对子女说:“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个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
????????⑤梁启超一生多变,世所共知。他的多变颇遭时人及后人诟病。有人认为他一生所为学问除文学外都无大价值,不过于初学者有启迪之用,为他学问不能精深而感到惋惜;有人说他政治上“反复无常”﹣﹣与康有为始合终分,与孙中山合作又对抗,对袁世凯先拥后反。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绝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郑振铎认为,梁启超最伟大之处,最足以表现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之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他的变不过是变化的方法而已,他的宗旨、他的目的并未变,那就是爱国。
(有删改)
(1)下对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学术研究上,梁启超不管能否成功,都乐于创立大格局,着力于大规模的研究,而不肯安于在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中有小成就。
B.汤觉顿劝龙济光反袁护国,却被龙济光部下枪杀,在这种情况下,梁启超仍只身赴虎穴,这一行动不仅体现出他的大勇,也体现出他的大仁。
C.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郑振铎虽然为此感到惋惜,但又认为“善变”“屡变”是梁启超光明磊落人格的体现,变的是方法,爱国宗旨始终未变。
D.文章用了多种手法刻画梁启超形象,既有侧面描写,又有动作、语言描写,从多个侧面生动再现了梁启超的风貌。
(2)梁启超的“大智”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中多处引用了梁启超的话,有什么好处?
(4)梁启超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这种生活”指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种生活”的?
四、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王无罪岁?
?
?
?
?
?
?
?
?
?
?
?
?
?
?罪:归咎,归罪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兵:兵器,武器
C.数罟不入洿池?
?
?
?
?
?
?
?
?
?
?
数:多次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
?
?
?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

A.①河东凶亦然?
?
?
?
?
?
?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
?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D.①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
②寡人之于国也
(3)下列有关文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地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
崔?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①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D.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
(2)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六、情景默写
?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荀子《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过秦论》中,“________”一句点明了秦朝走向灭亡的原因。
七、选择题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jūn)巡??刻(lóu)???残(hái)?陈老祖(tuán)
B.墨(dí)????琴(xuán)???石(jiàn)??头(diàn)
C.杀(shì)??咽(wū)????杆(wéi)?沸反天(yíng)
D.渣(zǐ)???进(chuō)??遗(cù)??不知句(dú)
?
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缪种?饿莩?训熟??度长契大
B.搭讪??蹙缩??炮烙??急暮砧
C.唾弃?消毁?溯漠??谪戍之众
D.牲醴??寒喧??倔强??鸡豚狗彘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调查发现,我校最近有少数学生在午休期间去打游戏机,个别学生还参与了赌博,请老师们及时教育,加强管理,以___。
B.《笑傲江湖》一剧的男主角被撤换的消息早已___

日前制片主任在记者招待会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C.他在地主家当长工的时候,吃的是___

住的是猪棚狗窝,干的是牛马活儿。
D.第一次见到王师傅便喜欢上了她,那轻柔的嗓音,那甜美的微笑,一看便知是个___的人。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今年早些时候英国不少教育专家呼吁政府投入更多资金,让孩子们在学校享受更多快乐。“幸福课”的开设也应和了这种启发儿童积极思维和情感智慧。
B.“零团费旅行团”吸引内地游客到达香港后,却要求旅客消费,有关纠纷屡见不鲜,令业界不堪忍受其扰。
C.是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是否提高了农民的主题意识,是否使农民对新农村的感觉比以前好了,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D.全省新闻战线将开展专项教育活动,坚决治理虚假报道问题,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水平,维护新闻工作的崇高社会声誉和新闻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
八、语言表达
?
下面是联合国发行的“联合我们的力量”邮票中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5个字。
九、材料作文
?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溜达溜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头发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演讲水平突飞猛进,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
材料二: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小说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周脱稿。而这部仅用5个月时间就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全面理解材料,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的文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某校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答案】
B
C
A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错误,原文第一段表述为“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选项将或然表述为必然。
C项,“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错误,原文第四段表述为“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错误,原文第四段表述为“东汉中期后……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选项扩大了时间范围。
D项,“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表述为“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选项偷换主语,原文主语是“人们”,选项的主语是“儒家”。
故选B。
(2)C项,根据原文第五段“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可知,“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与“成为儒士必备的艺伎”为并列关系,选项用“后”“就”将两者连接,曲解文意。
(3)B项,“盛极一时”夸大了程度,原文第四段是说“东汉中期后……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另外,根据原文第四段内容可知,“盛极一时”的是博累棋,博累棋自春秋至西汉“流行甚广”。
C项,“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错误,原文第六段说“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
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可知,“国艺价值观”是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必要条件,“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曲解文意。
故选A。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C,D
(2)答题要点:原因不同。第一次是为了她自己所遭遇的不幸,为了自己可怜的孩子,更为自己不得已出来乞讨而承受心灵上的苦痛而流泪;第二次则是为自己能遇到一个好心人而流出的感激之泪。
(3)答题要点: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躯壳虽然还存在,但作为人所具有的人格尊严都已不复存在,作者以此为题,正是揭示了恶劣的社会环境、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这一主题.
【考点】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特点及作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作者用夸张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中“夸张”错,从文中来看,作者并没有夸张手法。这是针对人物形象设题。D项,“足见世态炎凉,这正是作者所要批判的社会现实”不正确。从文中来看,作者要批判的是苦难的社会和不幸的遭遇对人性的扼杀和吞噬,而不是世态炎凉。这是针对小说主题设题。故选CD。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到有关女人流泪的描写,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流泪的原因。第一处,“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前面讲述了她的境遇,再从她反复强调“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可以分析出,她第一次流泪是因为自己遭遇的不幸,也因为自己的孩子,因为自己不得不出来乞讨的处境。第二次,“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前面描写她接受“我”帮助时的表现是“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可见此时的流泪是因为她觉得自己遇到好心人,内心充满感激之情。
(3)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描述的这个中年女子并没有去世,为什么作者却说‘人,又少了一个’”,考查的是对小说标题的鉴赏能力和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概括能力。本题解答时首先要理解,“人”是指谁;“少”是什么意思。从文中来看,此处的“人”是指文中的妇人,也指她代表的一类人;“少”的意思不是人肉体的死去,而是指精神、灵魂的死去,尊严的丧失。小说中的妇人,她是肉体虽然还在,但她作为人的尊严、人格都已经不在了,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正是恶劣的生活环境。她代表的是生活中那些在恶劣环境中人性被扼杀掉的一类人。
第3小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和主旨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内容,包括标题的本义和深层含义:小说内容如何体现标题的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又是什么;第二,思考所问句子与主旨的关系: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作者的情感态度怎样;第三,思考与人物的关系:人物生存的环境怎么样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态度如何;第四,看情节,小说写了哪些内容,安排了哪些情节,情节围绕什么样的中心事件展开的;第五,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答案】
C
①在近现代学术史上(学术方面),梁启超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著述颇丰。②在劝龙济光反袁时(政治方面),面对险境急中生智,力挽危局。③趣味方面:通达人生智慧,认为人要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④立场方面:梁启超虽然一生多变,但他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绝不望风转舵。
①表现了梁启超勇敢无畏、重人生趣味的特点;②有助于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梁启超的精神特质;③使传记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提供依据。④直接引用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再现人物语言,有震撼力,增强可读性。
“这种生活”指的是梁启超充满趣味的生活。主要体现为他兴趣广泛,学问涉及面广。看法一、我提倡梁启超一样趣味生活。原因:①有助于积极思考探索,有所成就;②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发现生活的可爱之处;③能够正确地看待成败,有不竭的奋斗动力。
看法二、梁启超这种生活值得商榷。因为这种生活有局限或不足:①在学问上,可能有多方面的收获,但难以精深;②在立身处世上,容易多变化,少常态,人们难以明晓他的宗旨和原则。
【考点】
传记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仔细阅读各选项内容,找准答题区间,再认真分析比较,判断正误。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纵观全文,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息区域,抓关键语句归纳概括。
(3)本题考查分析引用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文本进行细致分析,准确理解,认真把握即可。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
C.为梁启超因多变而学问不能精深感到惋惜的不是郑振铎,而是“有人”,张冠李戴。
从“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竟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广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梁启超晚年对自己的学生说,他是有中心思想和一贯主张的,决不是望风转舵、随风而飘的投机者”等句子可以具体把握。
实用类文本中的引用一要看这些引文出现的位置,二要看对表现传主(访谈对象)形象的作用,最后要考虑引文对文章真实性的作用。首先找出这些引用的句子,主要集中在什么区域,哪一节,我们不难看出,引文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三节,这一节主要表现了梁启超的处事原则“趣味”,显然是为了表现他的这一精神风貌的;另外,我们从他的嘴里还能看到这位伟人的另一个侧面,他的话自然也使得文章的内容更加真实可信。
这是一道探究题。这道题答题区间为④⑤段,抓住关键词归纳概括即可。注意,在谈对“这种生活”的看法时,最好辩证分析,指出其好和不好的一面。
四、文言文阅读
【答案】
C
C
D
(4)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道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考点】
课内文言文阅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
然的用法
于的用法
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文言翻译
其他文言实词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句意为:细网不进池塘(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
(2)A项,然:①代词,这样;②用在拟声词词尾。
B项,而:①连词,表转折关系,却;②连词,表递进关系。
C项,之:①②均为结构助词,的。
D项,于:①介词,给;②介词,对于。
故选C。
(3)D项,“终极理想”的说法是错误的,文章原文说“使民养生丧死无憾”是“王道之始也”。
(4)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申:反复陈述。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通“斑”。颁白:头发花白。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五、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A
(2)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
(2)首联意为自己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下一联具体描写潇洒的生活,闲适之情充溢其间;颈联崔峒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雅洁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主要表达了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尾联诗人埋怨君王,自己不远万里上书,却得不到赏识。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六、情景默写
【答案】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须臾、贤、施。
七、选择题
【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音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逡巡”的“逡”读qūn;“镂刻”的“镂”读lòu;
B.“琴弦”的“弦读”xián;“石栈”的“栈”读zhàn;
D.“遗镞”的“镞”读zú;“句读”的“读”读dòu。
故选C.
【答案】
B
【考点】
识记字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训熟”的“训”书写错误,应该为“驯”;“度长契大”的“契”书写错误,应该为“絮”。
C.“消毁”的“消”书写错误,应该为“销”;“溯漠”的“溯”书写错误,应该为“朔”。
D.“寒喧”的“喧”书写错误,应该为“暄”。
故选B.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B项,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A项,防范未然:在事故或灾害还没有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自相矛盾,事情已经发生。C项,粗茶淡饭:简单的饮食,形容生活简约。望文生义,不是指生活苦。D项,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褒贬失当,原文是夸奖王师傅。
【答案】
C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A.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的需求”等词与“应和”照应。B.重复累赘,“堪”与“忍受”重复。D.搭配不当,“增强”与“……道德水平”不搭配)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八、语言表达
【答案】
图像由橄榄枝和多面旗帜组成,这些旗帜又巧妙地构成一只飞翔的鸽子,旗帜代表不同国家,鸽子代表和平,飞鸽衔着橄榄枝
,强化了和平寓意,整个图形表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
【考点】
漫画
我有一个梦想(马丁·路德·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化的题目,类型为分析图标,分析时注意图表中的主题图案,重要的文字,象征意义,好要注意名称,当然图形都较为抽象,此题主要是“橄榄枝”“旗帜”和“鸽子”,然后结合名称“联合我们的里力量“分析”齐心协力”和“和平”的寓意。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九、材料作文
【答案】
21.作文:立意提示:一个人要想干好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地追逐既定的目标。在漫漫人生路上,当我们难于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斩断退路,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最终走向成功。
【考点】
话题作文
材料作文
命题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