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4:5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百(gě

迤(wēi)
山(míng)
亍(chì)
B.骂(chì)
榆(yīn)
漫(sù)
长(hāo)
C.永(jùn)
南(fán)
头(yán)
棘(jīng)
D.子(shī)
火(bō)
凳(kàng)
团(jī)
?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廖廓
瓦菲
公候
激扬文字
B.肃瑟
颓圮
愁怅
色彩斑斓
C.忸怩
悉索
凄惋
揠旗息鼓
D.碾米
火钵
彷徨
夜缒而出
?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项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B.某些年轻人喜欢利用微博、微信、QQ
等交际平台造谣生事、蛊惑人心,影响恶劣,其必将招致法律的惩罚。
C.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

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D.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赞叹不已。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们都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成绩的提高,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
B.在技术革新中,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围绕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对工艺设计、设备保养和质量检测等部门进行了整顿。
C.回忆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听奶奶讲述那个故事的时候,我想起了很多与它相关的事情。
D.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喜怒哀乐总是挂在上面,让人一眼就可以看明白。
?
5.
下列各项中,对文化常识理解有误的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
C.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子、执事等;有谦称,如寡人、仆、愚、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
D.词牌就是词的词调的名称,如“沁园春”。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格。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②,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③,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秦师轻而无礼,必败。轻则寡谋,无礼则脱。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
①管:钥匙。②孟明、西乞、白乙:秦国三个将领的名字。③中寿:七十岁。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之子与师
??????与:参加,参与
B.轻则寡谋,无礼则脱???????????脱:轻慢
C.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市:做买卖
D.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厉:鼓励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B.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②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
C.①左右免胄而下②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D.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蹇叔是作者笔下的正面形象。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当时,周大夫王孙满还小,看到秦国的军队轻狂而不讲礼貌的现象,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轻狂就少谋略,不讲谋略,军队就会招致失败。
D.郑国商人弦高在滑地与秦师不期而遇。于是,他就以犒师为名,上前致辞,句句是欢迎的话,处处有弦外之音,暗示郑国已做好了战争准备。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9分)
?
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注】①本诗选自《诗集1942—1947》,作者郑敏是40年代后期出现的“中国新诗派”(也叫“九叶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头发稀少,却梳得纹丝不乱,抹了发蜡后飘出的是雪花膏的香味,两个肿眼泡像熟透了的柿子,短袖衬衫扎在藏青色的长裤里,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仿佛不肯松手似的握得好紧,不晓得里面装了些什么。这是“丁老七”给我的第一印象。他也就五十岁出头的年纪,乍看上去,一副基层领导的派头。我是在陶瓷厂的包装车间见到他的,此时,刚打响上班铃。许多先他进厂的老同事都跟他打招呼:“丁老七,眼睛都睁不开啦!”而其他人则称他为“老七师傅”,或叫他“丁师傅”。然后,大家叽叽喳喳,说东讲西,一天的工作就宣告开始了。
“丁老七”方才还在挤眉弄眼和大家开玩笑,转眼间,像变魔术一般,就换上了白色围裙,坐上了绞草凳。我注意到,他的那双手与众不同,巴掌极宽大,像蒲扇,如胡萝卜样粗的手指已经变了形,想来定与职业有关。他绞草动作之熟、速度之快,令我目不暇接。
按镇上民间的叫法,陶瓷包装称之为“绞草”。几乎所有瓷器都是用稻草来包装的,故在每年的秋收后,便可见到远乡四邻的农民一车车将禾秆运到镇上来卖钱。通常绞草的程序并不复杂,以包碗为例:十只为一摞,先做草把子,把碗理整齐置于草把子上,用草结两头扎紧,再用禾秆卷筒,又扎一次较宽的草结,起到美化效果,最后用篾打几道箍,别上写有品名等级的标识,便算完了。手艺好的师傅绞的草,无论怎么扔都不散,就是从二层楼高丢下去,里面的瓷器也准保不会破损,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神。一直以来,绞草师傅是受人尊重的,颇有几分威风。更何况,彼等前辈里还出了个在镇上赫赫有名的郑子木,此公在清嘉庆年间为争取绞草工人的生存待遇,视死如归地穿戴起衙门大堂上烧得通红的铁靴铁帽,用生命换来罢工胜利,也为这个行业刷了金。从那以后,全镇的绞草工人都系一条白围裙,以示永久的祭奠。
车间主任对我说,“丁老七”是包装界响当当的一号人物,早在六十年代技术等级评定时,最高级为八级,他就评上了七级半。于是,大家都不叫他的大名,直接就叫他“丁老七”了。他的徒子徒孙加起来数都数不清。逢年过节,照行规,徒弟们都会买些烟酒糕点上门去孝敬自己的师父。尤其是在过年时,徒弟们前脚后脚地去拜年,他老婆酒糟冲鸡蛋都忙不过来。
在那个漫长的夏天,作为厂团委的挂点单位,我天天都去包装车间,一来二去,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中午吃饭就端碗过去陪他闲扯。直到那时候,我才弄清楚陶瓷行业分工细、派别多,干绞草这行的属杂帮,以南昌人为主。“丁老七”才八岁便入了这一行,从南昌乡下到镇上时,连草结都打不紧,要不是师父庇护,早被老板赶跑了。一个八岁的小孩讨口饭吃实在艰难,好在他勤快,肯吃苦,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后来师父做了老板,他也没离开。
“不跟你吹牛,我是跑过大码头的。”他炫耀地说。他把橱里的那只仿猪皮的人造革包拿出放在腿上,取了一个信封出来,从里面倒出几张发黄的黑白照片,都是在上海、武汉等地的留影。照片里的“丁老七”穿戴齐整,一幅风华少年的姿容。在把信封放回包里时,他又掏出“劳动模范”奖章、“先进生产者”奖状,还有一本《毛主席语录》,翻看扉页,上面有赠送者的签名。“丁老七”得意地说“不晓得他是哪个吧?跟你说,原来他是我们厂的军代表,好有名,老八路,后来调去北京了!”
掰着指头算算,“丁老七”在这一行干了四十多年。在他的职业生涯里,最出风头的就是为前来厂里视察的首长表演。那次他把餐具、茶具、酒具等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物件混在一起包,不到半个钟头就完成了。然后,他让两个徒弟将包好的这一挂瓷器从一米多高向下丢,摔在地上,然后开包检验,竟无一件破损。首长竖起大拇指,直夸他技艺高超。“丁老七”一讲起这段,便摊开来与众不同的一双宽大巴掌,眯着一对肿眼泡,沉醉在昔日的荣光中。
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听说陶瓷包装实行革新,用纸箱、泡沫取代禾秆,打包机、泡沫板占据了包装车间的显眼位置。“丁老七”对此极为排斥,添了许多无名之火,上班后他甚至连看都不看一眼那种叫设备的庞然大物,他钟情的是禾秆,是篾条。好多人都劝他要看开些,要跟上时代,英雄总还会是英雄。可他不为所动,鼻子一哼,说“老子不做了!”于是跑到厂劳资科办了买断工龄手续,自己选择了下岗。
那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厂里见到过“丁老七”。
又过了几年,我在镇上报社门口看见一个保洁员,穿了件环卫工人的黄红相间的马甲,口袋里插了瓶农夫山泉。可瓶里装的是自泡的茶水,泛着啤酒样的泡泡。那人左手拎着可翻动的垃圾箱,右手握把夹垃圾的铁火钳,时不时停下脚步望一眼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
(取材于梅坚《瓷器人物》)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在作者看来他“一副基层领导派头”,官腔十足,缺少工人的朴素与热忱。
B.“丁老七”并不是丁师傅的本名,人们之所以这么称呼他,是在表达对丁师傅高超的“绞草”技艺的钦佩与赞许。
C.陶瓷厂用纸箱、泡沫代替禾秆,用打包机取代“绞草”工人纯手工劳作,这场包装革新遭到了“丁老七”的抵触。
D.“丁老七”从受人尊重的绞草师傅变为一名环卫工人,对“丁老七”这一人生际遇,作者的情感是比较复杂的。
(2)作者在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之后,叙事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题目“迷失”的含意。
四、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用动态的笔调写出了所见之景矫健有力、轻快自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2)《再别康桥》中,使用了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斜阳映照下河边柳树的美好形象,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
________,________
”,表现了主人公的形象之美。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7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北岛的诗歌《回答》中的诗句,诗意揭示了生活中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请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词语或改换词语:
(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________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________
?
下面是某初三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有五处用语不当,请找出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初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表高见,我十分荣幸。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最后,祝愿母校的未来更辉煌,人才代代强。
六、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
根据要求作文。
诗人说:“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我说:“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你听到了吗?”
请以“________把________的门推开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恰当理解题目,选材合理、新颖,自定立意,写出事件波澜。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四川省绵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10月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答案】
D
【考点】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A项,“岷山(míng)”错误,应读作“岷山(mín)”。
B项,“长篙(hāo)”错误,应读作“长篙(gāo)”。
C项,“隽永(jùn)”错误,应读作“隽永(juàn)”。
D项,完全正确。
故答案为: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D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识记字形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常用汉字字形的能力。
A项,“廖廓”的“廖”,“公候”的“候”错误,应为“寥”“侯”。
B项,“肃瑟”的“肃”,“愁怅”错误,应为“萧瑟”“惆怅”。
C项,“凄惋”的“惋”,“据旗息鼓”的“揠”错误,应为“婉”“偃”。
故答案为:D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3.
【答案】
C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A项,“不足为训”指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句中却理解成“不足以成为教训”,望文生义。
B项,“危言危行”指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中把“危”理解成“危险”,望文生义。
C项,“讳莫如深”原意为事件重大,讳而不言,后指把事情隐瞒得很紧,符合语境。
D项,“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句中观众并没有用新眼光欣赏他的意思,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C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4.
【答案】
C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A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取决于自身是否努力”不合逻辑,属于两面对一面,可将“提高”改为“高低”。
B项,“围绕以……为中心”结构混乱,“围绕…”和“以……为中心”两种句式杂糅,使用其中一个即可。
D项,“他的脸上是一张晴雨表”主谓搭配不当,去掉“上”。
故答案为:C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5.
【答案】
A
【考点】
文学常识
【解析】
A项中“《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说法有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著作,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是《春秋》。其余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答案】
D
B
C
(1)军队劳累不堪,力量耗尽了,远方的君主防备着我们,恐怕不可以吧?
(2)郑穆公派人到宾馆察看,原来杞子及其部下已经捆好了行装,磨快了兵器,喂饱了马匹(准备好做秦军的内应了)。
【考点】
内容概括与分析
名著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文学常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
,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意思是“已经捆扎行装,磨利兵器,喂饮战马
”,“厉”通“砺”,“磨砺”的意思。
故选D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
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A项,“其”,①代词,他们的;②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B项,“之”,都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C项,“而”,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转折。
D项,“以”,①连词,表目的;②介词,用。
故选B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
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就向当时的秦军统帅说……”错误,由原文“王孙满尚幼,观之,言于王曰……”可知,王孙满不是对秦军统帅说的这番话,而
是对周天子说的。
故选C项。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
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师”,军队;“劳”,劳累;“竭”,尽;“备”,防备;“之”,代词,指“我们”;“无乃……乎”,固定结构,恐怕……吧。
(2)“使”,派;“视”,察看;“束载”,捆物装车,这里指捆好行装;“厉”,磨砺;“兵”,兵器;“秣”,喂饱。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19分)
【答案】
D
【考点】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现代诗歌)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D项,表述有误。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答案】
A
先叙述他重情义、绞草技艺高超,表现作者的赞美与钦佩;再叙述他“被废”,令人感到吃惊;最后“偶遇”落魄的丁老七,作者感到意外、可惜。
①“丁老七”在现代新设备面前拒绝技术革新,生活变得很迷茫;②传统手工艺技术与艺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前景迷茫;③以作者为代表的关心传统工艺的普通百姓对其发展何去何从的担忧。
【考点】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鉴赏文学形象
小说阅读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解析】
(1)
A项“‘丁老七’给作者的第一印象并不好”理解有误,文章开头描写我对“丁老七”的第一印象,并没有体现出“第一印象并不好”。
故选A。
(2)
依据题干“叙事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可知,首先应找出描写“我”与“丁老七”“混得滚熟”之后的有关“丁老七”的事情,进而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第5段“绞草行的活做了个遍,最后没有哪样不懂、哪样不通。师父师娘都喜欢他,师满后按规矩本可另立门户,他却情愿留在师父身边打下手领的钱不多,但他倒心甘情愿”,表现作者对他的赞美;第8段“可到后来,‘丁老七’竟然被废了”,表达了我的惊奇之情;结尾“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乍一眼,我几乎没有认出这是曾经熟识的‘丁老七’”,表达了作者对“丁老七”变化之大感到意外、可惜。
(3)本题可从“丁老七”、传统手工艺技术和作者三个角度理解“迷失”的含意。①“丁老七”绞草技艺高超,但是面对技术革新,却不愿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坚守手工技艺,最后变得“目光游离飘忽、木讷呆滞”,他在新时代失去了曾经的价值,痛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这是“丁老七”的“迷失”。②“绞草”是陶瓷行业一项传统的手工艺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被新设备取代而逐渐没落,前景“迷失”。这是传统手工艺技术的“迷失”。③面对时代发展的冲击,传统手工技艺、传统手工艺人该如何生存发展,作者也感到困惑,难于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是作者的“迷失”。
故答案为:(1)A(2)先叙述他重情义、绞草技艺高超,表现作者的赞美与钦佩;再叙述他“被废”,令人感到吃惊;最后“偶遇”落魄的丁老七,作者感到意外、可惜。(3)①“丁老七”在现代新设备面前拒绝技术革新,生活变得很迷茫;②传统手工艺技术与艺人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前景迷茫;③以作者为代表的关心传统工艺的普通百姓对其发展何去何从的担忧。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四、情景默写(共1题;共3分)
【答案】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1)“矫健有力”“轻快自由”分别对应“击”和“翔”两个字。
(2)“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是使用了比喻手法,把金柳比作新娘。
(3)“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是外貌描写,写出邹忌的形象美。注意易错字“联”。故答案为:(1)
1、鹰击长空
2、鱼翔浅底
(2)
1、那河畔的金柳
2、是夕阳中的新娘
(3)
1、邹忌修八尺有余
2、而形貌跌丽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五、语言表达(共2题;共7分)
【答案】
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卑鄙是高尚者的通行证/高尚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考点】
词义的辨析和词语的使用
语言的演变(吕叔湘)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①“发表高见”改为“发言”。
②“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③“高足”改为“弟子”。
④“垂念”改为“感念”。
⑤“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考点】
表达得体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①高见:高明的见解(多用于称对方的见解)。此处是说自己,应将“发表高见”改为“发言”。
②莘莘学子:指众多的学生。“我”是一个学生,应改为“学子”。
③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此处是说自己,可改为“弟子”。
④垂念: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可改为“感念”。
⑤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是说在母校需要自己的时候,自己一定会尽力帮忙,可改为“略尽绵薄”。
六、命题作文(共1题;共5分)
【答案】
坚强把成功的门推开了
生活难免有不顺,我当选择坚强,这是一次经历给我的感悟。
那是初三,一直在全年级名列前茅的我,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时,由于知识上的疏漏,加上粗心把答题卡涂错了,成绩
一下子滑下去了两百多名。拿到成绩单的那天,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拖着沉重的脚步走回家的。要知道,这考场如战场,有些错
误,并不值得原谅。下降的名次一多,就意味着我离重点中学越来越远了,如果这是升学考试,会怎样?后来几天,我看书一
个字也看不进去,饭也吃不进去,脑子里一直纠结这个问题。尽管家长、老师开导我,劝慰我,但我还是很在意失去的那些分
:“如果我再努力一点,再细心一点、如果我涂完答题卡后再检查一遍……就不该是这个结果。由于不能释然,我变得自卑起来
,一见到老师和同学们就低下头,上课也不敢抬头看老师……日子就这么持续着。
一天放学后,我一个人走在小路上,因为想着心事,天暗了下来也没觉,直到下起了雨。雨不大,但很急,离家还有一段
路,我只得先跑到路旁不远处的亭子里,茫然地看着雨景。不知何时,亭外,一丛小草映入了我的眼帘。雨和着风不住地打着
柔弱的小草。看着小草在风雨的打击下东倒西歪,近乎仆倒。我想到了自己,自己不正是这被风雨击打的小草吗?因为考试失
利,我好像没有了站立的力量和勇气,只有懊悔和叹息。
第二天,风停雨住,我再次经过那个亭子时有意无意地想到了那丛小草。经过风雨洗刷,现在怎么样了呢?让我眼前一亮
的是——它们不仅挺立起来了,而且在太阳的照耀下,反而更油亮翠绿,不是我想象的病怏怏的模样!人如草木,当韧坚。我
忽然明白了,经过风和雨点的无数次打击,小草仍可以顽强地站起,我又何尝不能勇敢地面对挫折呢?家长、老师开导我的话
在这一刻回响在我耳边,“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吃一堑长一智,坚强点儿”“你肯定行,一次受挫没什么,别失去信心”……是啊
,我要坚强,要相信坚强一定可以推开成功的大门。我这样想着,忧郁的心情逐渐阳光了起来。
之后的日子,我不再活在过去的阴影里,坚强得做着自己,最终室无悬念地进入了重点高中。这事让我知道如果说成功是
一扇大门大话,那么坚强就是一把钥匙,只有自己去努力奋斗,才会获得这把钥匙去开启成功的大门!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审题,读懂材料,明确试题要求,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要求以“_______________把_______________的门推开了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补足语意再作文,所给材料是提示,补足的内容显示的是立意所在
,写作自由度比较大,要认真分析材料,确定选材方向,记叙内容要尽量做到中心明确,如若选材立意新颖更佳。材料中,用
“诗人”的诗,引入“我”认识,谈的是对“门”的想象和对“开门”的理解,内容形象且有深意。生活中的“门”形形色色,有形的无形的
,开放的关闭的,高贵的卑鄙的……门类众多,内涵丰富。“花朵把春天的门推开了,绿茵把夏天的门推开了,果实把秋天的门推
开了,风雪把冬天的门推开了“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感受,“星辰把黑夜的门推开了,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
了,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到处是开门的声音”是对生活的理解和认知。由此,可以知道,题目中的“门”,既可以指实际生活中
的门,也可以是指向人们精神世界的某个喻体。如“春天的门”打开,可以指进入自然的春天,也可指进入人生的春天;而且由诗
人的“门”,联想到“黑夜的门”“苦难的门”“成功的门”“生活的门”使得“门”意义更广,形象更具体。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写作时可以
有诗句内容入手,也可以进一步联想,引申到更多的“门”,如“心灵的门”“知识的门”“健康的门”“友谊的门”等等,”………把……的门推
开了",文题本身强调了内容前后的关系,不同的人对同样的内容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如“诚信把成功的门给推开了““诚信
给友谊的门推开了",写作时要合理选用对象,突出意义,且注意写成记叙文形式的文章,要思路清晰,写出寓意,具有真情实
感。
参考立意:
坚韧把苦难的门推开了,表明坚韧的精神克服和战胜苦难;
吃苦把成功的门推开了,表明吃苦是成功的前提;
爱把生活的门推开了,表明爱能给你更美的生活;
友谊把心灵的门推开了,表明友谊的意义;
读书把知识的门推开了,表明读书是获得广博知识的条件;
运动把健康的门推开了,表明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促进健康;
理解把友谊的门推开了,表明理解的重要性,理解可以赢得友谊…
素材积累:
本文素材需在确定话题和立意后再从生活中选用,以下内容仅作为提示。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成功是人人向往的,谁都想推开成功的大门,珍惜光阴,是做事成功的前提。可用“惜
时把成功的大门推开了"为题,来写“惜时”和“成功”的关系。
2、达尔文说:“谈到名声,荣誉,快乐,财富这些,如果同友情相比,他们都是盐土。”你想拥有友谊吗?那请付出你的爱和真
诚。华盛顿曾说过:“友谊是真正的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是啊,如果你不用真心的水去浇灌它,不用诚意的阳光去照耀它,最
终有一天,它会调零、死亡,你便会失去友谊,失去更多,更多。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你才能找到亲近万物的钥匙,开启友谊
的大门。可用来写“爱把友谊的大门推开了”“真诚把友谊的大门推开了”。
B、刘霆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带病重的母亲去上大学的行为;罗雪华不惜倾家荡产救养女的壮举;温州的胡先生替父亲还了百万
元无据欠款的故事,无不深深体现着诚信。诚信像一个路标,指引人前进。诚信像永不凋谢的鲜花,将它的美丽和芳香洒满人
间。守住诚信的阵地,才能笑看诚信之花遍地绽放。诚信确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点滴的小事中。可选取事例突出诚信与人
生的关系,写“诚信把人生的大门推开了“
层次分析:本文以“坚强把成功的大门推开了”为题,表明了对“坚强”和“成功”关系的认识。开篇点题,之后先写了初三时的一次
考试失利,再写失利后的心情。接下来写自己雨中所见,从“小草”雨中和雨后的形象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最后成
功的事情。结尾扣题目阐释了文章中心。文章层次清晰,叙述顺序合理,有情节有寓意。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