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保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惆(chàng)
怩(niǔ)
寥(guò)
叱(chà)
B.堂(nònɡ)
嵘(zhēng)
遒(jìn)
力攻秦(lù)
C.目(chēn)
豆(qí)
寂(liáo)
髅(kū)
D.迷(wǎng)
圮(tuí)
青(xìnɡ)
溪沙(wǎn)
?
2.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烈日炎炎,持续的高温让市民,省内各市纷纷“让洞于民”,免费向社会开放一批可用于避暑纳凉的人防工程。
②我县坚持文化“普惠”理念,先后投资5亿多元,建成了8个文化中心,安装健身器材2600多台,文体设施。
③“菊花节”期间,公园里摆放着各种盆栽菊花,姹紫嫣红,微风一吹,轻轻摇曳,仪态万千,赏花的市民流连其间。
A.不堪忍受日趋笃厚意兴阑珊
B.不堪忍受日臻完善意兴盎然
C.情何以堪日臻完善意兴阑珊
D.情何以堪日趋笃厚意兴盎然
?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有一次大概在1963年左右,一家日本通讯社到我家来拍电视片。
B.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政府公务员素质的高低,都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C.这次再版,长篇小说的作者都是很有名气的,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D.今天来出席此会议的有十多所学校的领导。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南方居民而言,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的,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有的地方以竹林、竹楼和系列竹产品开展旅游业,游客云集。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须臾离不开竹子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至于工程用的脚手架、跳板,打鱼用的桅杆、网竿、撑竿,竹篙,葡萄、豆角、黄瓜、西红柿等作物用的架竿,大多是竹子。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所以,从竹子的使用范围之广来说,把竹子叫作“中华竹”是再恰当不过的。
把竹子称为“中华竹”,还因为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礼、乐、书、数、兵等。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第一场《灿烂文明》中最精彩的一段当属竹简操了。演员们手持竹简表演,精彩绝伦。这竹简便是用竹片穿成的书——中国最早的书。“韦编三绝”里的“编”,就是孔子读的《周易》,是用牛皮绳把竹简编在一起的。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竹简书。再说乐,古代的音乐被称为“丝竹”或“管弦”,这里的“竹”和“管”指的正是竹乐器,包括笙、管、笛、箫等。书法更离不开竹,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成语“罄竹难书”由此而来。算术用的筹是竹子做的,由“筹”发展到“筹划”,再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足见“筹”的重要。兵指的是战争,战争的主要武器——“箭”,就是竹子做的,字义从竹而来。最早的盾、云梯、陷阱都高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成语词典里,带“竹”字的词非常多,诸如“胸有成竹”、“竹报平安”、“势如破竹”、“竹节松贞”、“青梅竹马”等。文人墨客的诗文书画,好多以竹为题材。刘禹锡的“竹含天籁清商乐,水绕庭台碧玉环”,白居易的“露荷散清香,风竹含疏韵”都是咏竹的佳句。郑板桥则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中“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诗和画堪称“双绝”。如今,以竹为題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比比皆是。带“竹”、“筠”、“汉卿(汗青)”等字眼的人名更是无法统计,关汉卿用戏剧为民请命而千古流芳,张汉卿以兵谏救国而青史留名。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桑竹”,是世外桃源的自然特征。“竹林七贤”竹林中饮酒赋诗吹管潇洒一生。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难怪观世音菩萨的对联也用了“碧莲台上主,紫竹林中仙”。
(选自郑德忱《中华竹》)
(1)下列关于“中华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远离竹林的北方,竹子在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吃饭的竹筷,铺的竹席,织衣、烤肉串的竹针,剔牙的牙签,居室的竹帘,真是俯拾皆是。
B.竹子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学、音乐、书法、建筑等各个方面。在古代,甚至战争都离不开竹子。
C.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用。赵州桥就是古人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
D.带“竹”字的成语非常多,现代社会,以竹为题材、背景的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品、编织品、装饰物也比比皆是。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其实,在远离竹林的北方,也是一会儿都离不开竹子的。就连我国最北部边境的黑龙江里,也有上下漂流的竹排,可见,竹子的使用地域很广
B.古代的诗书、音乐、书法、算数、战争都和竹子有关。在现代,竹子也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C.古代战争用到的盾、云梯、陷阱都离不开竹。现代的竞技体育有好多项目来自竹,如跳高、撑杆跳、射箭、漂流、竹竿操等
D.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部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而且这些场所有时也通过对联来表达对竹子的推崇,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
(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竹子在南方居民的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竹林、竹楼和竹产品被加以利用开展旅游业。
B.中国最早的书,便是用竹片穿成的竹简。后来的“四书”、“五经”都是用牛皮绳等物把竹简编在一起的竹简书。
C.文人墨客以竹为题材的诗文书画有很多,郑板桥终其一生以画竹为乐趣,他的《竹石图》堪称诗画“双绝”。
D.用竹管插上兽毫就是笔,“用笔”又叫“握管”,字当然要写在竹子上,所以说,古代的书法更离不开竹。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传奇女子——林徽因
柳已青
①林徽因(1904年~1955年),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
②为林徽因作传的人不少,她太吸引人了,尽管我们不是梁思成,也不是金岳霖,更不是徐志摩,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喜欢她、欣赏她、深爱她,不能减少一丝一毫对她的爱慕。的确,林徽因是20世纪中国最有魅力的女性之一。有那么多文化名人为她倾倒,使她身上多了一些传奇色彩。如果褪去这些传奇的成分,也不失为中国女性的偶像。
③林徽因的生命,不论是“波澜起伏”,还是“风和日丽”,她不是伟大和崇高的符号,不是降到人间的仙女,也不是供后人崇拜和议论的偶像,她是一个女人,一个追求着自由思想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是,一提及林徽因,总是把她和别人捆绑在一起。《林徽因》的价值,在于廓清了浮荡在主人公身上的尘埃,将她的真实面目彰显出来,在历史背景中将林徽因凸显出来,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精神。
④我们不妨看看林徽因走过的路。少女时代的林徽因曾随父亲到了欧洲,她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一弯新月,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
⑤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如果说没有林徽因家的沙龙的培育,中国的现代文学星系中璀璨群星的光芒将暗淡几分。如果没有林徽因的辅助,梁思成很难完成《中国建筑史》。张清平用林徽因和梁思成终生痴迷的古建筑来比喻他们的结合:梁思成是坚实的基础和梁柱,是宏大的结构和支撑;而林徽因则是灵动的飞檐、精致的雕刻、美丽的栏杆。他们一个厚重坚实,一个轻盈灵动,他们的组合无可替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相比较而言,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
⑥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外柔内韧顽强不屈的精神和爱能爱到至深至纯、诚又诚到如痴如醉的人生境界。张清平这样评价林徽因:“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没有阴暗;有贫困,但没有卑微;有悲怆,但没有鄙俗。”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本文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的方式,语言流畅,词藻华丽,表达了作者对林徽因的崇敬之情。
B.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
C.作者将林徽因和张爱玲进行对比,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
D.本文结构得体,作者着力表现林徽因一个女性的人间柔情和高尚的人生境界。读来让人感动不已,深受启迪。
E.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让人敬慕的,不仅是她的美貌与才华,更是她高尚的人生境界。
(2)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她的?
(3)文中⑤段为什么要写到张爱玲?
(4)文中说:“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花”指什么?“树”又指什么?结合文章中林徽因的经历,谈谈她在这一成长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顺流而东也/吾尝跂而望矣
C.驾一叶之扁舟/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其孰能讥之乎
(2)下列对选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选文采用主客问答形式,既符合赋的主客体对话形式,又暗示着苏子内心的自我挣扎和战胜自我的心路历程。
B.客在陈述感情变化的原因时,借对比将功业无成和前途迷惘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C.苏子纵情山水,主动从大自然中获取慰藉,以忘却官场,不再过问世事。
D.苏子对客的反驳,巧妙地借用了江水和明月,从本体论的角度找到了生命价值的所在,也摆脱了内心的长期困扰。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野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分别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野步者形象?
(2)这两首诗的第三句、第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请就这一手法作简要赏析。
五、句子默写(共1题;共3分)
?
默写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______,________。(《短歌行》)
(2)屈原《离骚》里表现作者效仿古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3)“故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1分)
?
在下面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其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从新课改的视角看,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①________,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②________,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③________(诗句)”的奇效。
七、话题作文(共1题;共5分)
?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老师问我:“教学楼的勤杂工叫什么名字?”我答不上来,尽管每天喝着他烧开的茶水,走过他清扫的楼道,甚至会漫不经心地将衣物丢放于他的斗室。老师说:“你该记住他的名字。人生如旅,你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许每个人都是重要的,都值得你去注意、关心,哪怕回报一个微笑。”
??????请以“回报”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①立意自定。②题目自拟。③书写工整。④不少于字。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云南省保山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3题;共6分)
1.
【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音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项,“寥廓(guò)”的“廓”应读“kuò”;“叱咤(chà)”的“咤”应读“zhà”。
B项,“弄堂(nòng)”的“弄”应读“lòng”;“道劲(jìn)”的“劲”应读“jìng”。
D项,“浣溪沙(wǎn)”的“浣”应读“huàn”。
故答案为:C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2.
【答案】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解析】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近义成语辨析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热点.所谓近义成语,是指语义相同或相近,但感彩、词义轻重、适用对象等有所不同的成语.辨析时,要抓住其细微的不同之处加以辨析.
【解答】
不堪忍受:不能忍受;情何以堪: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①根据“持续的高温”,便知选“不堪忍受”;
日臻完善:一天天逐渐达到完美的地步。日趋笃厚:形容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②用来形容“文体设施”,根据语境,便知选“日臻完善”;
意兴盎然:意兴:兴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意兴阑珊: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③用来形容“赏花的市民”,根据“流连其间”,便知选“意兴盎然”;
3.
【答案】
D
【考点】
病句辨析修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A项,“大概”和“左右”重复赘余,去掉其中一个。B项,“好坏”“优劣”“高低”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两面对一面,在“经济”后加上“能否”。C项,不合逻辑,前面说作者有名气,后面列举的重心放在作品上了。把“的作者”去掉。故选D项。
二、现代文阅读(共2题;共24分)
【答案】
C
D
A
【考点】
社会科学类
【解析】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项,“赵州桥并由此而举世闻名”不合文意,根据第2段“在古代建筑中,把竹跟石灰、砂浆混合使用,创造了比钢筋混凝土还坚固耐久的建筑奇迹,举世闻名的赵州桥便是最好的例证”可知,指出赵州桥是为了举例说明“竹在古代建筑中也有应
用”。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根据文未提到的“儒、释、道的布经传道场所大多选址于竹林,他们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可知,该项的“都选址于竹林”说法绝对,原文是“大多选址于竹林”;“都以竹自省、自悟、自喻”说法不准确,原文是“都以竹的精神品格而自省、自悟、自喻”。“可见竹子在文人心中的地位之高”说法不准确,儒、释、道中人并不一定都是文人。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文本开头说“以竹子为主要原料的工厂、作坊星罗棋布”,可知该项的“竹子被利用于工厂建设”说法有误。
故选A.
故答案为:(1)C;(2)D;(3)A;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答案】
B,C
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①对比手法,突出林徽因的完美形象。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如妻子、母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②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③尽管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却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拒绝让人靠近,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曾高朋满座,汇聚璀璨群星,予人光辉、温暖。
“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考点】
赏析语言表达
分析手法
理解概念、句子含意
个性化创意解读(小说)
鉴赏表达技巧(文学类)
传记阅读
体会语句含意(小说)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思想内容、艺术手法的赏析能力。
B项,“她对这些称谓也并不看重”,由原文“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对林徽因来说只是一个称谓,或者后人对她的某一方面才华敬佩,但很难道出林徽因的精神境界”可知,原文强调的是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等称谓只能反映林徽因某一方面的才华和成就,“她对这些称谓的态度,文中并没有体现。
C项,“其目的是贬低张爱玲,突出林徽因的伟大”错,突出林徽因的伟大,但并不贬低张爱玲。
故选BC.
(2)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从那几个方面表现林徽因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解答时注意筛选林徽因赋予传奇色彩的事件,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概括。阅读文本,从“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才华横溢,光彩照人。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但她致力于建筑事业,作为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激起我们永恒的钦佩”概括出她的光辉成就;
从“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概括出她的巨大凝聚力;
从“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概括出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和段落作用的能力。
分析第五段内容,本段提到张爱玲主要是与林徽因作对比。从总体来看,“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我觉得林徽因可爱得多。不论是生命的境界,还是生活的足迹,林徽因是一个完整的女人,为人妇,为人母,为人友,她的才华和境界,在人生的每一个角色都是完美的”提出那么多人喜欢张爱玲的话题,直接与林徽因进行对比,突出林徽因的完美形象;
从婚姻爱情、性格魅力等角度看,“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另一对我认为是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相比较而言,张爱玲尽管有才气,但她终是一个异数,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连爱情、生活都有一种决绝,而林徽因始终有一种光辉,温暖人心”“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以张爱玲的爱情生活不美满衬托林徽因婚姻幸福,以张爱玲性格的缺陷衬托林徽因性格上的的个人魅力。
(4)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理解“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注意分析前后两句的关系,“当女人成了母亲”意味着林徽因的成长、成
熟;“花便成了树”重点抓住“花”和“树”的比喻义,“花”即林徽因有如花一样美丽、灿烂、盛放的特点,既可以指外在形象,也可以指文学才华、成就建树;“树”的理解要结合她历经生活的磨难,成长为成熟坚强的形象。根据这些理解,从文章中找到相关内容作为表现即可。语境主要在第四段:如“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表现她从女人到母亲的成长;“走出沙龙的林徽因,踩泥泞,乘驴车,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此时她是一位执著的艺术家”“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从云南到四川,困居在偏远的李庄。他们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支撑她的其实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激情、是一种灵魂在飞扬”表现她从“花”到“树”的成长。
故答案为:(1)BC;
(2)三个方面:①她的光辉成就:建筑师、教授、诗人、作家集于一身,林徽因写过诗、小说、散文、剧本等,还为一些刊物画过封面,她致力于建筑事业,参与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②她的巨大凝聚力: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林徽因以一个文化精英与热情大方的沙龙女主人的凝聚力,聚集起同样富有才情与热情的学者和作家。与她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有: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③她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3)①对比手法,突出林徽因的完美形象。林徽因和张爱玲均是著名的才女,但林徽因的人生角色(如妻子、母亲)都是完美的,而张爱玲却并非如此。②林徽因和梁思成堪称中国知识分子的夫妻楷模,但张爱玲的爱情生活并不美满。③尽管张爱玲的文学才能得到人们的喜爱,却带着一种偏执、阴冷之气,拒绝让人靠近,但林徽因家的文学沙龙里曾高朋满座,汇聚璀璨群星,予人光辉、温暖。
(4)“花”指年轻的林徽因芳华绝代,才华横溢,她像花一样,而周围是一群文化名人围绕着她。“树”指历经生活艰难,成熟坚强的林徽因。具体体现:①作为母亲的林徽因娴静温柔,端庄慈爱,以多病之身操持着一个大家庭的事务。②和梁思成一起辗转各地,为古建筑测绘,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考察和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奔波。③在抗战8年艰苦卓绝的岁月里,林徽因一家颠沛流离、贫病交加,靠典当度日,她却坚毅地开始了撰写《中国建筑史》和《图像中国建筑史》的巨大工程。④1945年美国专家给她检查身体,说她不会活过五年了,她能够支撑下来活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可是她又活了10年。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1分)
【答案】
B
C
【考点】
其他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内容概括与分析
于的用法
而的用法
之的用法
赤壁赋(苏轼)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介词,被/介词,对;
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
C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
D项,介词,在/助词,表疑问语气。
故选B。
(2)C项,“以忘却官场,不再过问世事”表述绝对化。
四、诗歌鉴赏(共1题;共10分)
【答案】
(1)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
【考点】
叙事诗
赏析形象
鉴赏表达技巧(古诗词)
【解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意象意境的分析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解答】
(1)回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句大意,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两诗中不同的野步者形象.在周诗中,描写的季节是春天翠绿的麦浪翻滚之时,作者以悠然的心情漫步郊野,欣赏那烂醉春风中的蝴蝶和野草花,表现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心态.在赵诗中的野步者,则是在峭寒秋风中为白头而伤感的老头.
(2)回答此题,要抓住题目中“第三句、第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的提示,首先确定这种修辞方法的名称,然后再根据具体诗句进行说明,并指出其作用.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分别赋予“蝴蝶”和“秋风”人的情感.
五、句子默写(共1题;共3分)
【答案】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齐彭殇为妄作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1)哺
(2)伏、固
(3)殇。
故答案为:(1)1、周公吐哺2、天下归心
(2)1、伏清白以死直兮2、固前圣之所厚
(3)1、齐彭殇为妄作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六、语言表达(共1题;共1分)
【答案】
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考点】
表达得体
师说(韩愈)
富有的是精神(谢冕)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中心,然后结合上文进行推测.
【解答】
解析:
第一处,根据“教师不应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他将‘游客’引入佳境”语意,可填“教师更应像一个导游”;
第二处,根据“他不会置身事外”“如沐春风”语意,可填“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
第三处,根据“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语意,说的是老师指导的效果,可填“柳暗花明又一村”;
七、话题作文(共1题;共5分)
【答案】
知恩图报?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确,就连自然界中的动物无论在何时何地,也都知晓知恩图报.?
????????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桩.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进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地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陷阱,老鼠顺利地爬了上来.“我要报答你!”站在大象的脚边,老鼠大声说.大象哈哈大笑着走了.有一天,大象被猎人网住了,准备第二天运走,它伤心极了.那只老鼠听说后,集合一大帮老鼠不停地啃网绳,终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书生和几位同乡进京应试.在一座破庙里歇息并拿出干粮来吃.正吃着,书生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们都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直呼今年无望矣.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自然界中的动物尚且懂得回报,可我们对待日日夜夜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父母又是如何?父母的养育之恩深似海,可我们却总是说着这样的话:“等我长大了就…”或“等我有钱了就…”一切都取决于“等”.当然,我们还年轻,有等的资本和条件,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要回报父母,现在就应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可能只是晚上回家时给妈妈的一个笑脸,母亲节时给妈妈的一束康乃馨,生日时送给妈妈的一句祝愿,便会让妈妈感到由衷的欣慰.?
????????也许以后的人生路你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无论身处何境,都不会放弃一种美德--知恩图报.
【考点】
话题作文
【解析】
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训练题,它要求同学们认真研读材料,从中找出适合自己写同时又能切合题意的话题.
仔细分析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可以从“回报”这一角度来立意行文,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将别人对自己的恩泽化为回报来进行深情的表达即可;
二是可以从“平凡”这一角度来行文运思,侧重于写平凡中见伟大,表现平凡人做的平凡事,但可以体现出不平凡的价值;
三是可以从“关注”这一角度来行文,提醒人们要多多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多感悟对人生、对社会有益的东西.
【解答】
知恩图报?
????????中国有句俗话“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确,就连自然界中的动物无论在何时何地,也都知晓知恩图报.?
????????传说在广阔的深海里有一种鱼,雌鱼产仔后,眼睛会失明,不能再去寻找食物.在这期间如果没有食物,雌鱼就会饿死.为了母亲不致饿死,那些刚出生的小鱼,就成群结队地游到母亲的嘴里,心甘情愿地让母亲吃掉自己.其实,它们何尝不知道是用生命在奉养自己的母亲?可是,它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做下去.一个月后,母亲终于复明了.?
????????在一个茂密的森林中,生活着一头英俊的大象,它高大的身子像堵墙,它粗壮的四肢像四根木桩.有一天晚上,它出去散步,碰到一只掉在陷阱里的老鼠向它求救.大象疑惑地说:“你怎么会掉进陷阱里?”“一只野猫追我,一不小心就掉进来了!”老鼠沮丧地回答.“好吧.”好心的大象把长长的鼻子伸进陷阱,老鼠顺利地爬了上来.“我要报答你!”站在大象的脚边,老鼠大声说.大象哈哈大笑着走了.有一天,大象被猎人网住了,准备第二天运走,它伤心极了.那只老鼠听说后,集合一大帮老鼠不停地啃网绳,终于在天亮之前救出了大象.?
????????唐太宗贞观年间,一书生和几位同乡进京应试.在一座破庙里歇息并拿出干粮来吃.正吃着,书生发现他的馒头上有一只小蚂蚁,他轻轻地把它捏下来.同伴们都喊:“捏死它,偷吃我们的干粮!”书生摇了摇头,轻轻地把它放在地上,对它说:“去吧,可怜的小蚂蚁!”蚂蚁停留了片刻,飞快地爬走了.考完后,书生突然想起,“主人”的“主”字少写了一点,成了“王人”,气得捶胸顿足,直呼今年无望矣.但榜发下来,这位书生却高居榜首.原来小蚂蚁知道这件事后趴在试卷上,主考官没看出来.?
????????自然界中的动物尚且懂得回报,可我们对待日日夜夜为我们无私奉献的父母又是如何?父母的养育之恩深似海,可我们却总是说着这样的话:“等我长大了就…”或“等我有钱了就…”一切都取决于“等”.当然,我们还年轻,有等的资本和条件,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儿女要回报父母,现在就应该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可能只是晚上回家时给妈妈的一个笑脸,母亲节时给妈妈的一束康乃馨,生日时送给妈妈的一句祝愿,便会让妈妈感到由衷的欣慰.?
????????也许以后的人生路你会走得坎坎坷坷,但无论身处何境,都不会放弃一种美德--知恩图报.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