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考高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月联考高一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5:0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
月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一、未知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
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

为了感激慷慨的侯经理,孙少安就在县国营食堂的小餐厅里搞了这桌饭。从原西水平来说,这桌饭菜已经属最高层次了。桌上有山珍海味,还上了各种酒。少安殷勤地为那三个人夹菜劝酒,尽量使自己的风度像那么一回事。生活已迫使一个封闭的乡下人向外部世界开放。
吃菜唱酒的时候,孙少安无限感慨地想起,当年就是在这地方,他和润叶曾经一块吃过一顿饭。那顿饭是润叶请他的。那时,他是何等的窘迫与恓惶啊!谁能想到,今天他能在这同一个地方,铺张地请别人吃宴席呢?
突然,孙少安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他内心里刹那间升起一股羞愧之情:分家之后,他只顾他自己的事,对家里其他人几乎没尽什么责任。他太混账了!一天忙着为自己赚钱,连弟弟和妹妹都没顾上去关照一下——他们严格地说还没有长大呢!
孙少安勉强陪着笑脸吃完了这顿饭,把三位客人送出了国营食堂。
他决定立刻到中学去找妹妹——他要给她留下五十元钱。
是呀,亲爱的妹妹兰香马上就要高中毕业,她已经长成大姑娘,尤其在穿着方面应该像个样子了。本来,他想自己到商店给她去买几件衣服,又怕不合身,就决定到中学去把钱送给妹妹,让她自己去挑拣着买一身好衣裳。
孙少安提着那个黑人造革皮包,急匆匆地往中学赶去。在此之前,他已经打问好去石圪节的一辆顺路车。给兰香把钱送下就得赶紧搭车回去,他已经出门几天,心里惦记着家里那一摊场。妻子秀莲一个人顾不来啊!
兰香正在上自习,他把她从教室里叫到外面的大操场上。他先简单地询问了一下妹妹的情况。
兰香说她什么都好着哩。
他于是就掏出那五十块钱来给妹妹。
可兰香却不接这钱。她不知为什么眼里突然涌上泪水,说:“我有钱哩……”
“你哪来的钱!”少安见妹妹不接钱,有点儿生气。“我二哥每月给我寄十块……”
孙少安一下子呆了。
呀,他没想到弟弟一直给妹妹寄钱!
他的喉咙顿时像堵塞了一团什么东西。
他有些声软地说:“你二哥给的是你二哥的,这是大哥的,你拿上给你买一身时新衣裳,你看你这身衣裳都旧了……”兰香抠着手指头,突然扬起脸用泪蒙蒙的眼睛望着大哥,说:“哥,我知道你的心哩。现在分了家,你们那面有我大嫂哩。我不愿叫你作难。你不要给我钱。我不愿意大嫂和你闹架,我手头宽裕着哩……
孙少安的眼窝发热了。
他接着又硬把钱往妹妹手里塞。兰香却调转身,手抹了一把眼泪,跑回教室里去了……孙少安手里捏着五十块钱,呆呆地立在空荡荡的中学操场上,一颗伤痛的心像是泡在了苦涩的碱水里。
……
他不知道自己是怎样走出原西县中学的。他也不知道自己是怎样从原西县回到石圪节公社的……孙少安在石圪节下车后,便神情恍惚地向双水村走去。
一路上,那无声的哽咽不时涌上他的喉咙。他的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多么痛苦啊!他记起,那年因为扩大自留地在公社批判完后,他就是怀着这样痛苦的心情,从这条路上往村子里走。那时的痛苦一切都是因为贫困而引起的。可现在,他怀里揣着一卷子人民币,却又一次陷入到深深的痛苦之中!
生活啊,这是为什么?贫穷让人痛苦,可有了钱还为什么让人这么痛苦?
过了罐子村,在快要进双水村的时候,孙少安实在忍不住了。他突然从公路上转入一块庄稼地,找了一个四处看不见人的土圪崂,一下子扑倒在土地上,抱住头痛哭起来!
山野悄无声息地倾听他的哭泣。
落日将要沉入西边的万山丛中,圆圆的山包顶上,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温暖的桔红。有一群灰白的野鸽从蔚蓝色的天空掠过,翅膀扇起一片嗡嗡的声响。不远处的东拉河边,传来黄牛的一声低沉的哞叫……好久,孙少安才从地上爬起来。他拍掉衣服上的灰土,又抹下头上的布帽,擦去了脸上的泪痕,然后无精打采地卷起一支旱烟棒,蹲在地上静静地抽起来。他脸色灰暗,看上去像刚刚生了一场大病。
拐过一个山峁后,他猛地立在了公路边上。
他看见了他的砖厂!那里,制砖机在隆隆响着,六七个烧砖窑的炉口闪耀着红光,滚滚的浓烟像巨龙一般升起,笼罩了一大片天空。
一股汹涌的激流刹那间漫上了孙少安的心头。他疲惫的身体顿时像被人狠狠抽打了一鞭,立刻振作起来了。
是的!不论怎样,他还得在这条新闯出的道路上顽强地走下去。一切都才刚刚开始,他的心不能乱!这么大的事业,如果集中不起精力,搞倒塌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决不能松劲!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这辆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孙少安迅速地卷起了一支旱烟卷。
他鼻子口里喷着烟雾,扯开脚步匆匆地向他的砖厂走去。他远远地看见,头上拢着白羊肚子毛巾的妻子,已经立在一堵蓝色的砖墙旁等待他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孙少安本是一个节俭、朴实的农民,他慷慨地请侯经理吃山珍海味,喝高档酒,殷勤应酬,这表现出他已经开始走出乡下人的封闭。
B.兰香坚持不要孙少安的钱,却要二哥的钱。这一方面表现出兰香通情达理,不愿引发哥嫂矛盾,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兰香的倔强与强烈的自尊。
C.当年为了摆脱贫困,孙少安扩大自留地,在公社遭到批判,内心充满痛苦;如今有钱了,却又一次陷入深深的痛苦中,胸口像压了一块石头。
D.小说语言朴实简练,富有浓厚的时代气息,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农村青年艰苦生活与奋斗的精神,作者的抒情议论,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小说描写了孙少安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本文有两处景物描写,一处是“山野落日”,一处是“砖厂生产”。两处景物描写在文中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
3.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金黄的稻束
????????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
????????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
????????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
????????而你们,站在那儿,
????????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2)对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目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B.“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C.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D.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3)“金黄的稻束”有何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
4.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秦王大怒,益发兵诣赵,诏王翦军以伐燕。十月而拔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尽率其精兵东保于辽东。秦将李信追击燕王急,代王嘉乃遗燕王喜书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今王诚杀丹献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其后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后五年,秦卒灭燕,虏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亡。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从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嚯其。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稍益近之,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①社稷幸得血食:国家或许得到保存。血食,享受祭祀。②庸保:帮工,伙计。庸,同“佣”。被雇用的人。③家丈人:东家,主人。④嚯其目:弄瞎他的眼睛。嚯,熏瞎。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A.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B.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C.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D.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B.皇帝,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号。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皇帝”一词作为自己的封号。
C.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诸侯,周初的诸侯由中央统一控制。春秋时,诸侯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脱离周天子控制并出现割据纷争的局面。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秦王被燕国派刺客的行为激怒,立即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并在十个月后攻克了燕国的都城蓟。
B.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人搜查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改变姓名藏匿在宋子做佣工。
C.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于是换上了自己原来的行装。
D.秦始皇怜惜高渐离擅长击筑,于是赦免了他的死罪,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
(4)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燕王乃使使斩太子丹,欲献之秦,秦复进兵攻之。
②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
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________,________。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3)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李煜《虞美人》)
(4)纤云弄巧,飞星传恨,________。________,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5)静女其姝,________。爱而不见,________。(《静女》)
(6)硕鼠硕鼠,________!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________。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
?
6.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yì)高深的代名词。工匠精神厚置的企业,一定是个气质(yōng)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B.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激发诗情和灵感,需要生活的体验和积累,需要把握时代的(mài)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于反帝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工农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至今都能让人感受到诗人(zhì)热的情感、豪迈的气慨。
C.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并把这些缺点概括为“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niè)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jiē)实不足。
D.他的两条长腿灵巧地向上一挎就上了车,接着一阵叽里哐(lang),绿色的车门就在姑娘们面前沉重地合上了。列车一头(zhā)进黑暗,把他们撇在冰冷的铁轨旁边。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甲)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嗒”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乙)啊!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她成人的山谷。台儿沟呢?不知怎么的,她加快了脚步。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那时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也用不着回答人家的再三盘问。(丙)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都会求上门来,火车也会停得久一些,也许三分、四分,也许十分、八分。它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再碰上今晚这种情况,谁都能从从容容地下车。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详
B.盼望
C.培养
D.要是
(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二、语言表达
?
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三、材料作文
?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明阳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一件。
﹣﹣习近平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谓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浙江省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10
月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一、未知
1.
【答案】
C
B
A
(4)①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②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文化层面的意义:①传统节日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②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国家层面的意义: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理解重要概念、句子
筛选并整合信息
探究
社会科学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C项,“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无中生有,缺乏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表述为“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2)A项,“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有误。材料三最后一段表述为“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C项,“成了必然趋势”属无中生有。
D项,关系倒置。材料三第二段表述为“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故应是“为了使传统节日能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故选B。
(3)A项,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可以看出,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的应是传统节日。
(4)从材料二第二段“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看出,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从材料三第一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中看出,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5)从材料一第二段“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和材料三倒数第二段“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可看出,重视传统节日文化层面的意义是:可以让人们重温历史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传统节日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可以使传统文化得以绵延和发展。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看出,重视传统节日人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是: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或“可以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从材料三倒数第二段“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可看出,重视传统节日国家层面的意义是: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2.
【答案】
B
(2)①满足:能在县国营食堂摆最高层次宴席,一扫过去的窘迫与恓惶。②自责、愧疚:自己富裕后没能更好地照顾弟弟和妹妹。③痛苦:妹妹拒绝收钱,让他感到不安。④振作:看到蒸蒸日上的砖厂,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信心。
(3)山野落日图:①表现山野的广阔、温暖与宁静;②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推动了情节发展。烘托了孙少安内心的不平静,推动了下文孙少安看见自己的砖厂和妻子,想起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重新振作精神。
砖厂生产图:①表现了砖厂的勃勃生机;②激发了孙少安对事业、未来生活的信心和高昂的斗志,为下文孙少安心理的变化作了铺垫。
【考点】
环境描写的作用
分析人物心理情感变化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B项,“强烈的自尊”不正确。收二哥的钱,不收大哥的钱,不涉及自尊的问题,这是对大哥家庭情况的体谅。
(2)注意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还要通过动作、景物等描写,间接体会人物心理。“从原西水平来说,这桌饭菜已经属最高层次了”“那时,他是何等的窘迫与恓惶啊!谁能想到,今天他能在这同一个地方,铺张地请别人吃宴席呢”从侧面写出了孙少安的满足;“突然,孙少安的额头上冒出了一层冷汗。他内心里刹那间升起一股羞愧之情:分家之后,他只顾他自己的事,对家里其他人几乎没尽什么责任。他太混账了!一天忙着为自己赚钱,连弟弟和妹妹都没顾上去关照一下”直接写出了孙少安对弟妹与家人的愧疚;“孙少安手里捏着五十块钱,呆呆地立在空荡荡的中学操场上,一颗伤痛的心像是泡在了苦涩的碱水里”写出了妹妹拒绝收自己的钱后孙少安内心的苦涩;“一股汹涌的激流刹那间漫上了孙少安的心头。他疲惫的身体顿时像被人狠狠抽打了一鞭,立刻振作起来了”让人感觉到孙少安又重新振作了起来。
(3)注意从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主题、情节之间的联系来体会其作用。文章首先用“山野悄无声息地倾听他的哭泣”“落日将要沉入西边的万山丛中,圆圆的山包顶上,均匀地涂抹了一层温暖的桔红……”这一幅“山野落日图”表现了山野的广阔与宁静,烘托出了孙少安内心的不平静,接着便用“砖厂生产图”来表现孙少安心情的转变,砖厂重新激发了孙少安内心的斗志与对未来的信心,使得情节曲折有致。
3.
【答案】
C
B
“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这里“金黄的稻束”,不仅是指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诗人的心灵与田野里伫立的稻束神秘的契合交感后,超越了物象的实体,而产生的一个象征。它首先是收获的象征,进而诗人把它与创造此丰收成果的劳动者的形象自然地联系起来了,而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便是其中的典型,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这个意象不仅真,而且美,它属于一个带有玄想性质的“瞬间”,这种“瞬间”却构成了自足的诗的永恒,启示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
赏析:
敏是一个敏感而富于沉思的诗人,她在青年时代追随里尔克的诗风,并且深受西方音乐、绘画的影响。她善于捕捉新颖独特的意象,通过这一系列的意象把对客观事物的描摹引入到哲思的境界,因此读她的诗作不能仅仅满足于字句表层的意义,还必须挖掘出其深沉的象征、隐喻意义。
《金黄的稻束》在一开头写出的是农村常见的情景:“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金黄的稻束”在这里就被作者赋予了多重的寓意,既可理解为自然意义的稻束,但更多的是指向象征的含义,是诗人的心灵和自然契合后的所产生的玄想。郑敏在晚年的回忆文章《<金黄的稻束>和它的诞生》中就曾明确地指出过这一点。诗人把“金黄的稻束”和“母亲”这两个跨度很大的意象巧妙联系在了一起:“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里,“金黄”寓意着丰收的情景,但诗人在这一瞬间竟然在眼前幻化出“母亲”这个崇高的形象。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只有在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之后才能获得成熟的果实,而母亲也是在默默奉献了自己最宝贵的青春,直到美丽的容颜一点点褪去甚至走向衰老、疲惫的时候才能孕育、抚养出伟大的生命。在一个个幼小生命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母亲的付出是非常大的。这里既是对大自然的赞颂,但更是对母亲自我牺牲精神的赞颂。接着,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衬托勾勒出一幅伟大而庄严的雕像:“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雕像,是静默的,有形的,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光荣和梦想。同样,母亲的肉体虽会衰老,而母亲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是无形的,她的生命如同这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时空中构筑成亮丽的彩虹。值得注意的是,诗人笔下的“母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农妇,它在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泛指一切自我牺牲的精神。面对这种庄严和崇高,诗人心潮起伏,油然而生敬意:“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手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难能可贵的是,在这首诗的结尾,诗人并没有空泛地发表议论,仍然冷静地把意象和玄思较好地结合起来,给读者一种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去思考人类伟大而神圣的情感。
对于习惯于欣赏中国传统诗歌的读者来说,阅读这篇充满现代主义诗作气息的诗作恐怕会遇到很大的障碍,这既可以看做对人们阅读习惯的挑战,更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潜能,从而把审美的触角伸向更远的时空。
【考点】
现代诗歌阅读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这首现代诗,抓住诗中的意象、意境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鉴赏现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主旨的能力。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形象的理解。抓住描写形象的诗句,分析其特点,概括形象。
【解答】
C.错误。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在上文描述基础上的议论,是诗人对眼前景象思考后揭示诗歌主题的点睛之笔,并没有点明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这是诗人留给读者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
B.错误。“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
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其实就是诗歌要表达的主旨及情感。读懂本诗可知“金黄的稻束”在诗中有深邃的意蕴。“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金黄的稻束,意味着收获;同时,“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的美感。它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稻束,而是收获的象征。诗人将收获与创造丰收成果的劳动者联系起来,尤其突出了作为孕育者和劳动者的母亲的形象。母亲的“疲倦而静穆”一生是平凡的,但母亲的精神是崇高的,母亲的人生价值是伟大的。它是母亲不知疲倦、辛劳坚韧的象征,是人类的一个思想。母亲成为诗人表达敬意的对象,成为诗歌当中既真又美的意象,通过这个意象,诗人启发人们重新思考平凡与伟大的关系,生命与价值的意义。
4.
【答案】
B
A
C
(4)①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
②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他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
【考点】
宗法礼俗
古代官职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解析】
【参考译文】
于是秦王大发雷霆,增派军队前往赵国,命令王翦的军队去攻打燕国。十月攻克了蓟城。燕王喜、太子丹等率领着全部精锐部队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地追击燕王,代王嘉就写信给燕王喜说:“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的缘故。现在您如果杀掉太子丹,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宽恕,而社稷或许也侥幸得到保存。”此后李信率军追赶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就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人头献给秦王。秦王又进军攻打燕国。此后五年,秦国终于灭掉了燕国,俘虏了燕王喜。
第二年,秦王吞并了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通缉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门客们都潜逃了。高渐离更名改姓给人家当帮工,隐藏在宋子这个地方做工。时间长了,觉得很劳累,听到主人家堂上有客人击筑,走来走去舍不得离开。常常张口就说:“那筑的声调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伺候的人把高渐离的话告诉主人,说:“那个佣工懂得音乐,私下说是道非的。”家主人叫高渐离到堂前击筑,满座宾客都说他击得好,赏给他酒喝。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便退下堂来,把自己的筑和衣裳从行装匣子里拿出来,改装整容来到堂前。满座宾客大吃一惊,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接待他,尊为上宾。请他击筑唱歌,宾客们听了,没有不被感动得流着泪而离去的。宋子城里的人轮流请他去做客,这消息被秦始皇听到。秦始皇召令进见,有认识他的人,就说:“这是高渐离。”秦始皇怜惜他擅长击筑,特别赦免了他的死罪。于是熏瞎了他的眼睛。让他击筑,没有一次不说好。渐渐地更加接近秦始皇。高渐离便把铅放进筑中,再进宫击筑靠近时,举筑撞击秦始皇,没有击中。于是秦始皇就杀了高渐离,终身不敢再接近从前东方六国的人了。
【解答】
(1)“以为上客”,尊为上宾,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下与抗礼”,离开座位用平等的礼节对待他,为完整句意,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A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
(3)C项,“高渐离在得知别人知道了他的身份后,不再担惊受怕地躲藏了”有误。原文“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意思是高渐离考虑到长久地隐姓埋名,担惊受怕地躲藏下去没有尽头。
(4)①第一个“使”,派;第二个“使”,使者。
②“闻”,听说;“于”,被;“识”,认识。
5.
【答案】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3)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相逢
(5)俟我于城隅,搔首踟蹰
(6)无食我麦,适彼乐国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小说阅读
识记字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略
6.
【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小说阅读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A项,“厚置”改为“厚植”;B项,炽(chì)热,“气慨”改为“气概”;D项,
“挎”改为“跨”,叽里哐啷(lāng)
7.
【答案】
C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小说阅读
【解析】
(1)16.C“培养”意为以适宜的条件使繁殖或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成长,不能用于“山谷”,这里应为“培育”。
17.B句子前有叹词,后面是个叹句,只在句末用叹号,前面的叹词后用逗号。应改为:啊,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解答】
此题暂无解答
二、语言表达
【答案】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蛇皮)的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考点】
一句话概括内容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作答时要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然后压缩成一句话或一段文字。本题中,所给的是一段说明性文字,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我们可以先找出文段说明的对象——二胡。再找出介绍二胡的四个方面:构成——琴杆、琴弦、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演奏用具——马尾做的琴弓;音质——低沉圆润;影响——二胡的普及率高,深受中华民族喜爱。据此组织概括出答案即可。
三、材料作文
【答案】
志存高远,奋力前行
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成大事者无不志存高远。从一统山河的嬴政到开拓民主共和的孙中山。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嬴政怎能开创“席卷宇内、囊括四海”的秦帝国;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孙中山怎能书写辛亥革命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光辉一页?
博览烟波浩渺的人类画卷,创伟业者无不志存高远。从移山开路的愚公到建立中国的毛泽东。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愚公怎能感动山神,从而实现移山的壮举;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毛泽东怎能缔造新中国,开启华夏腾飞壮丽篇章?
王明阳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停泊荡漾历史长河中的记忆航船,放眼于华夏文明绚丽多彩的影片,历史明镜早已照射出无数志存高远者一匡世宇的光辉典范:有李白铁杵磨针终成诗仙的豪放;有屈原放逐荒野亦出《离骚》的潇洒;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强吴的感叹;有战国苏秦苦游书海身挂六印统千军的慨赞!这铁一般的事实都已无可辩驳地告诉了人们,唯有胸怀大志方可成就一番光照千古的业绩,谱写振策宇内的壮丽诗篇。
纵观古今,历览群雄,唯有志存高远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历史上天资聪颖无大志,最终垂老于碌碌无为者也是不乏其例的。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其先天智商是无与伦比的,其才华横溢也着实让人望尘莫及的,但由于没有远大理想,安于现状,以致时光空逝,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悲惨境地。还有显赫一时的项羽,曾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才能可谓卓越,但垓下兵败后,便“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以致大志未酬身先死,于是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遗撼。倘若方仲永志存高远,求知似渴,定能留下一番辉煌的成就;倘若项羽志存高远,忍一时败辱,愈挫愈坚,定将留下一番雄伟霸业。
回首往昔,我们青年当以史为鉴,我们不能只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种“猪栏的理想”。放眼未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更要立下高远的志向。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担负起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担。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建设美丽的家园。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无愧于祖国母亲给予我们的幸福安康,才能更好地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习总书记殷切地告诉我们: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志存高远的青年朋友,让我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考点】
材料作文
【解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句话源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奇伟的景观在于险远,需要坚忍不拔的志向;“而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更是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立下志向。而习总书记,从时代的战略高度殷切地告诉我们青少年朋友,在新世纪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更要有务实奋进的精神。
参考立意:
①天才也会“泯然众人矣”。
②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务实的精神。
③脚踏实地的奋力前行,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④没有远大志向,只会庸庸碌碌、浑浑噩噩过一生。
【解答】
志存高远,奋力前行
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成大事者无不志存高远。从一统山河的嬴政到开拓民主共和的孙中山。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嬴政怎能开创“席卷宇内、囊括四海”的秦帝国;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孙中山怎能书写辛亥革命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光辉一页?
博览烟波浩渺的人类画卷,创伟业者无不志存高远。从移山开路的愚公到建立中国的毛泽东。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愚公怎能感动山神,从而实现移山的壮举;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毛泽东怎能缔造新中国,开启华夏腾飞壮丽篇章?
王明阳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停泊荡漾历史长河中的记忆航船,放眼于华夏文明绚丽多彩的影片,历史明镜早已照射出无数志存高远者一匡世宇的光辉典范:有李白铁杵磨针终成诗仙的豪放;有屈原放逐荒野亦出《离骚》的潇洒;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强吴的感叹;有战国苏秦苦游书海身挂六印统千军的慨赞!这铁一般的事实都已无可辩驳地告诉了人们,唯有胸怀大志方可成就一番光照千古的业绩,谱写振策宇内的壮丽诗篇。
纵观古今,历览群雄,唯有志存高远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历史上天资聪颖无大志,最终垂老于碌碌无为者也是不乏其例的。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其先天智商是无与伦比的,其才华横溢也着实让人望尘莫及的,但由于没有远大理想,安于现状,以致时光空逝,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悲惨境地。还有显赫一时的项羽,曾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才能可谓卓越,但垓下兵败后,便“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以致大志未酬身先死,于是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遗撼。倘若方仲永志存高远,求知似渴,定能留下一番辉煌的成就;倘若项羽志存高远,忍一时败辱,愈挫愈坚,定将留下一番雄伟霸业。
回首往昔,我们青年当以史为鉴,我们不能只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种“猪栏的理想”。放眼未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更要立下高远的志向。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担负起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担。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建设美丽的家园。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无愧于祖国母亲给予我们的幸福安康,才能更好地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习总书记殷切地告诉我们: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志存高远的青年朋友,让我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第3页
共16页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第2页
共1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