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电影《少年的你》热映,引发了观众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热烈讨论,“融梗”一词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所谓“融梗”,通常是指网络文学创作过程中汇集各方创意,在作品人物设定、故事套路等方面借用他人智力成果的行为。有的创作者倾向于用“借鉴”来解释这种行为,有的批评者则指责其实质为抄袭。“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
“原创”是著作权制度的核心概念,和这一概念相连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作家形象:基于灵感和生命体验,从无到有地进行创作,通过消耗自己的智力劳动,创造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作家”和“原创”的认识,在面对互联网时代的类型文学写作时受到挑战。网络文学生产从发展之初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模仿和借用,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法律保护不够到位,在更深层面上是与网络类型文学生产机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类型的决定作用。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包括穿越、玄幻、修仙在内的几十种大类型,不计其数的小类型,是网络文学20年发展的重要收获。类型绝大多数并非由单个作者独立创造,而是由初始设定出发,经由大量写作者前后相继,才得以陆续展开。再如,读者前所未有的参与性。网络作家的工作通常不再是“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思”,而是归属于一个复杂的交流网络。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
对于类型化的网络文学创作,“融梗”只是关于写作资源使用的经验式描述,本身并不具备道德或法律上的贬义,但这不意味着,抄袭是可以容忍的。《少年的你》和其他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作品所引发的抄袭与否的讨论,恰恰提醒我们,网络文学绝不是著作权的法外之地,必须找到一条既能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又能保持网络文学创作活力的道路。
(摘编自储卉娟《网络文学:既要秩序也要活力》)
材料二:
网络小说的类型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人们经常把它归结为资本驱动下的商业性产物,或是通俗流行文化的一种表征,而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则被漠视。
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类型小说对人类的情感需求做出分门别类的回应与安置。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心理的补偿、平衡与满足,产生愉悦感,恢复积极的心态。
有些小说类型中的情感体验似乎与快感体验相对立,比如惊悚、恐怖小说,它们通向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体验。这些负面情绪,人皆厌恶,但惊悚、恐怖小说却很流行,它不仅说明人们对每一种情感体验的顽固寻求,更能体现小说类型发生发展的原因。太平岁月,人对危险的警觉水平下降,所以会本能地从文艺作品中寻找恐怖刺激的情景,寻求紧张体验,得到生存经验的补偿,这些紧张感、焦虑感、恐惧感获得释放之后,读者会为自己现实的安全处境感到松弛愉悦,这种心理需要就刺激了相关类型小说、电影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比如科幻、侦探、推理、悬疑等都是晚近的发明,而有数百年发展史的武侠、历史、玄幻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创新。每种小说类型,都聚集着大量为之着迷的读者。我们必须强调,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
玄幻小说是网络小说中成绩最为显著的部分,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在作者与读者求新求变的欲望推动下,玄幻小说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化面貌,既有《恶魔法则》《佣兵天下》等创造性地运用西方玄幻小说的魔法、龙、精灵、天使与魔鬼等元素,也有《盘龙》《神墓》等混合了东方神魔小说与西方玄幻小说诸种神力元素,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线,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这些小说,创造了独特的生命、社会文明与宇宙景观,具有文本价值的独一性,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力,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摘编自康桥《网络小说的类型化与独创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电影《少年的你》引发了关于原著小说抄袭与否的讨论,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
B.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离不开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互动,网络小说类型化的产生发展也离不开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
C.人类对包括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在内的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是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原因。
D.网络小说类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既有与人类新的情感体验相适应的晚近的发明,又有在原有类型基础上的创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小说难以避免反复使用“套路”和“梗”,这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
B.人们如果不缺少某种类型的生命情感体验,就不会通过阅读某种类型化的网络小说来获得类似的情感体验。
C.玄幻小说的成就启示作者,网络小说创作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又要从西方文学作品中获得借鉴。
D.网络小说类型化虽然能满足读者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悬念巧妙设置,故事环环相扣,情节紧张曲折,主人公充满个性魅力,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常用方式。”
B.“现实生活中缺失获取情感体验的机会,生命体就驱动人们创造或进入艺术情境,在想象中形成情感经验。”
C.“大多读者不关心网络文学作品是否完成从无到有的创造,而是聚焦于作者是否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
D.“必须正视网络文学特殊的生产机制和阅读机制,探索一种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从而保护和激发创造性。”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如何实现网络小说写作的创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又见鹭鸶
陈忠实
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
②在顺流而下大约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缓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我断定它们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
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对儿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
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身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
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舍。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
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力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时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制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
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了五里路,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它们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
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
?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
?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有删改)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用简洁的语言梳理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感受。
发现鹭鸶,平常的景致也因此生动起来;回忆鹭鸶,_______________;等待鹭鸶,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再见鹭鸶,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问题。
①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中画线词“扑飞”的精妙之处。
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
②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又见鹭鸶!又见鹭鸶!
(3)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
三、文言文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淮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以功加上大将军。沙钵略因此屈膝称籓。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开皇十年,进位柱国。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赐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B.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C.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D.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亦称作“皇储”,皇帝其他的儿子则称“皇子”。
B.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可汗: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类似汉语的天子或皇帝。
D.上疏: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高官陈述意见。常见的还有“表”,如《出师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
A.李彻作战勇敢,理政有方。李彻在平定淮南时,每次都充当先锋;平定淮南后,他负责安抚刚刚归顺的人,很得他们的欢心。
B.李彻为人正直,受到赏识。朝廷选拔正直的人任晋王的僚佐,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
C.李彻屡立战功,加官进爵。李彻在征讨吐谷浑时,因战功被赐爵位;后来在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的战斗中,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军。
D.李彻出其不意,大破突厥。李彻在与突厥的战斗中,非常赞成李充的建议,与李充率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将沙钵略可汗打得落荒而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②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
四、古代诗歌阅读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秋?
思
陆?
游
半年闭户废登临,直自春残病至今。
帐外昏灯伴孤梦,檐前寒雨滴愁心。
中原形胜关河在,忧勤德泽深。
遥想遗民垂泣处,城阙又。
【注】①列圣:指历代帝王。②大梁:北宋都城开封的古称。③秋砧:秋日捣衣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
)
A.首联叙事,作者说自己秋日里不去登高望远,而在这半年中一直闭门养病,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B.首联两句作者采用倒装的写法,次句点明自己“半年闭户废登临”的原因:从晚春至今都抱病在身。
C.颔联描绘了一幅画面感强的秋夜难眠图,用“昏灯伴”“寒雨滴”衬托了作者的孤老之状和愁苦之深。
D.颈联写中原山河壮美,地势险要,希望南宋朝廷像历代明君那样忧劳国事,守住中原,恩泽天下。
(2)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梦”寄托情思,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
________”就是写琵琶女在梦中回味往昔的快乐,而梦醒又回到现实,表达出无限的伤感之情。
(4)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
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写登临所见又处处关合古人古事,紧紧扣住题序中的“怀古”二字,首先想到孙权在建都南京以前曾建都京口,因此作者登高望远,不禁感叹: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题
?
下列各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罅(xià)隙???坍圮(tān?pǐ)??????涨痛????????????百舸(gě)争流
B.熨贴???????????亘(gèn)古不变????脊髓(suǐ)????????峥(zhēng)嵘岁月
C.张皇???????????潜(qián)意识?????书生意气??????????讷讷(nè)半晌
D.鹿寨?????????幽僻(bì)???????????遒劲(jìn)?????????斑驳
七、选择题组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其_______________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镌刻困难、端正严肃、_______________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
?
?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唯一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_______________,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石文”兴起的初期,正是纸张发明的时候。其后,石头上的书法与纸张上的书法交织前行,聪明的中国人充分利用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_______________,各自发挥长处,共同建构中国文字、文化与文明的摩天大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
)
A.亘古不灭?
?
朴素无华?
?
息息相关?
?
扬长避短
B.亘古不灭?
?
朴素无华?
?
休戚相关?
??相得益彰
C.亘古不变?
?
质朴无华?
?
息息相关?
?
扬长避短
D.亘古不变?
?
质朴无华?
?
休戚相关?
?
相得益彰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B.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许多不同的样式被创造性地发明了。
C.这种石头与书法的结合被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D.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
A.青铜文明在很快退出历史舞台后,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B.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C.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抵抗的书写形式。
D.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使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唯一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波(节选)
????????鲁??迅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七斤连忙招呼,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趁这机会,便对赵七爷说,“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从前的长毛,这样的么?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从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的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1)节选文字中,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是
(2)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请根据文中的细节加以分析、判断。
(3)结合文章,谈谈赵七爷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4)试以七斤嫂、九斤老太
为例,分析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
九、命题作文
?
题目:动力来自________(如希望、压力等)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重庆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阶段测试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1.
【答案】
A
C
B
(4)采用总分结构,开篇提出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受到漠视,接着阐述了网络小说类型化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最后阐述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5)①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②在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上求创新;③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④打通小说的类型界线,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
【考点】
信息筛选与概括
分析论证结构
分析评价作者态度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A项,“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一段说“‘融梗’究竟是不是抄袭?是否应该受到法律惩戒?这些疑问集中凸显网络文学生产传播过程中有关原创与模仿的界定难题”,并没有说“从法律的角度看它不是抄袭,不应该受到法律惩戒”。
(2)A项,无中生有。材料一第三段说“类型套路是网络文学的典型特征……在这样一种创作机制之下,‘套路’和‘梗’的反复使用常难以避免”,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抄袭”无法容忍,需要保护写作者合法权益,并没有指出是“套路”和“梗”“导致网络小说创新性不足,网络文学创作活力逐渐丧失”。
B项,表述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或‘类型电影’,在幻想中代入、融合故事主人公的情感体验”,如果“不缺少”,还可能会因为“向往”而阅读类型化网络小说,获得情感体验。
D项,“但也阻碍着网络小说独创性作品的产生”无中生有。由材料二第四段“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小说的类型不断被发明、扩展、更新,以创造人类情感体验的新天地……优秀的网络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知,类型并未阻碍独创性作品的产生,相反正被独创性发明、扩展、更新着。
故选C。
(3)材料二的观点是“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以及“网络小说的创造性”“应该予以充分的肯定”。
A项,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方式,与材料二的观点无关。
B项,是阅读者会沉浸进虚拟故事中获取情感经验的原因,符合材料二的论述。
C项,是读者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关注重点在“完成既有类型的接续和延展”,不符合材料二中读者“缺少或向往某种情感体验,就会去欣赏能提供某种情感体验的‘类型小说’”的特点。
D项,是保护网络文学的方式,与材料二的“肯定”网络文学的价值的观点不一致。
故选B。
(4)材料二开篇便提出问题——网络小说呈现类型化形态的根本缘由、网络小说的创造性被漠视。接着阐述了“类型化的网络小说,在大众读者的热情推动下不断成型,其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的论点,层层深入,对人类对各种生命情感的内在需求的机理进行了解释,点出类型化小说受到追捧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类型定势之后,总是呈现出的作者个人的独创性”。最后阐述了玄幻小说所取得的成绩和应充分肯定网络小说的独创性。
(5)①根据材料一第三段的“读者前所未有的参与性”“作者和读者之间存在大量互动,读者反馈至关重要,读者对创作的参与性也大大增强,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实现类型的创造、更新和进化”等内容可知,要重视读者的反馈,作者和读者共同汇聚创意。
②根据材料二第四段的“人类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具有与生俱来、永难满足的本能,而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却永远在求新求变”可知,要在情感体验的情景、方法上求创新。
③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这种类型的兴起受到了西方玄幻小说、好莱坞电影的启示,并且在寻求‘想象的本土化’这一动机支配下,链接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文化典籍、明清小说等资源”可知,要创造性地运用中西方小说元素。
④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更有《间客》打通了玄幻小说与科幻小说的类型界线,另开小说类型的局面”可知,要打通小说的类型界线,开辟小说类型的新局面。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1)难忘鹭鸶的倩影,难解鹭鸶离去的因由,向往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地相处(为鸟类能对人类重新建立信赖而欣喜)
(2)①“扑飞”一词充满动感,生动地写出了记忆中的鹭鸶生动、鲜活、灵动的形象;把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极具感染力。
②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多年后又见鹭鸶的惊喜之情;从回忆到现实,承上启下;照应题目。
(3)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对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史学色彩和抒情韵味。
【考点】
散文阅读
分析文章中人物情感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赏析文章语言
理解记叙文中句子含意或作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通读文本,理解文意,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文章前三段写“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的“我”“突然瞅见了鹭鸶”,“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对儿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文章第④段和第⑤段写“我”回忆鹭鸶。于“我”而言,“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鹭鸶那难以泯灭的的倩影一直令“我”难忘,而“我”至今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绝迹的因由;文章第⑧段写道“我”“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结果连续五六天,不见鹭鸶的踪影,这时的“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文章结尾四段写“我”再见鹭鸶,“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它们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我”认为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是可以重新建立的,“我”为鸟类能对人类重新建立信赖而欣喜,体现了“我”对鸟类与人类天然和谐地相处的向往。
(2)①画线词“扑飞”是扑腾着翅膀飞的意思,这是对鹭鸶的动作描写,充满动感,将“我”记忆中生动、鲜活、灵动的鹭鸶形象生动地呈现了出来;同时,“扑飞”一词将记忆中的鹭鸶和眼前的鹭鸶联系起来,虚实结合,增强了感染力。
②解答此题要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结构上看,画线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从上文的回忆到现实,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内容上看,“又见鹭鸶!又见鹭鸶!”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将作者多年后又见鹭鸶的惊喜之情强烈地表达了出来,同时又照应了本文题目“又见鹭鸶”。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意思是“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就站在对岸河边上”,这里用诗歌主人公对“伊人”的追寻比喻作者对鹭鸶的追寻,呼应了作者寻找鹭鸶的过程;诗句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而这里对“伊人”的追寻则寄寓了作者对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同时,引用诗句也起到了增强文章史学色彩和抒情意味的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答案】
D
D
B
(4)①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②左仆射高颎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
【考点】
其他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官职
姓名称谓
内容概括与分析
文言翻译
文言断句
【解析】
【参考译文】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李彻性格刚毅,有器量才干,仪表魁梧,多有武艺。大冢宰宇文护把他当亲信,不久任用他为殿中司马,多次升迁任奉车都尉。周武帝时。李彻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因有军功,赐封为同昌县男爵,食邑三百户。周宣帝即位后。李彻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每次都担任先锋。淮南平定后,就授李彻为淮州刺史。安抚招纳新归附的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
隋高祖接受禅位称帝后,加授他上开府。转任他为云州刺史,一年多后,朝延招入任左武卫将军,晋王杨广镇守并州后,朝廷精心选拔正直而有文武才干的正道人做他的僚佐。皇上因李彻是前代老臣,又多次统领军队,诏命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并晋其爵为齐安郡公。当时蜀王杨秀也镇守益州,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如此被看重。
第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进犯边塞。皇上命令王爽为元帅,率部攻打敌人,以李彻为长史。官军在白道遇上敌军,行军总管李充对王爽说:“突厥每次犯边,将领们总以保全军力为宗旨,没有人能死战。因此突厥胜多败少,所以常常轻视中原军队。现在,沙钵略全数调遣国内的士众,屯兵据守险要之地。必定轻视我们而无所防备,用精兵袭击他,可以打败敌人。”王爽听从其计,将领们大多心存疑虑,只有李彻赞成其计策,请求与他同行。李彻于是与李充率精锐骑兵五千,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大破敌军。沙钵略丢下所穿的金甲,隐蔽行踪于荒草逃跑。李彻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沙钵略因此屈膝称臣。不久,沙钵略被阿拔侵犯,呈递奏疏,请求援助。朝廷以李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锐骑一万前往。阿拔闻讯逃走。军队返回后,又让李彻兼任行军总管,镇守平凉以防备胡人侵扰。封爵位为安道郡公。开皇十年,李彻升为柱国,等到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淮海后,以李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爵位为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李彻后来口出怨言,皇上听说后召见他,在卧室内赐宴。酒席上谈到平生之事,于是李彻被赐鸠酒毒死。
【解答】
(1)这段话翻译为:因此突厥胜多败少,所以常常轻视中原军队。现在,沙钵略全数调遣国内的士众,屯兵据守险要之地。必定轻视我们而无所防备,用精兵袭击他,可以打败敌人。根据句意断句。句中“国内之众”是一个词语,不应断开,排除B、C;“精兵”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排除A。
故选D。
(2)D项,“上疏: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高官陈述意见”表述有误,“疏”“表”是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而不是向“高官”。
(3)B项,“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分析有误,据原文“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可知,是皇上因为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下诏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
(4)①“安”,怎能;“见”,表被动,被;“重”,看重。
②“得罪”,被治罪;“善”,交好;“素”,平素;“因”,于是。
四、古代诗歌阅读
【答案】
D
(2)①想象中原遗民被外敌侵占,处于悲苦之中;秋日时节,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的捣衣声,让人思念流离失所的亲人。
②表达了诗人的故国之思(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希望南宋朝廷能够收复中原的愿望。
【考点】
炼句(古代诗歌鉴赏)
理解内容,概括归纳要点(古代诗歌鉴赏)
把握主旨情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D项,“守住中原,恩泽天下”分析错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及现实情况来看,南宋朝廷已偏居江南,中原已被金国占领。颈联所写是希望南宋收复中原大好河山。
(2)解答此题,首先要破译尾联诗句,然后结合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把握诗歌主旨来分析深层含意。“遥想遗民垂泣处,大梁城阙又秋砧”是说想象中原移民在被外敌侵占的地方悲苦哭泣,北宋的故都大梁城外又响起秋天捣洗衣服的声音。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年轻时就以慷慨报国为己任,把消灭入侵的敌人、收复沦陷的国土当作人生第一要旨,但是他的抗敌理想屡屡受挫。于是,他的诗歌中既表现了昂扬的斗志,饱含慷慨激昂的报国热情,也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从本诗尾联中的“遗民垂泣”“大梁”“秋砧”即可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达希望朝廷能够收复中原的愿望。
五、情景默写
【答案】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5)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考点】
名篇名句默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的字有:谀、尊、酹、阑、跬、至。
六、选择题
【答案】
C
【考点】
识记字音
识记字形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汉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涨痛”的“涨”应写作“胀”;
B.“熨贴”的“贴”应写作“帖”;
D.“幽僻”的“僻“应读作”pì”;“道劲”的“劲”应读作"jìng"。
故选C.
七、选择题组
【答案】
C
D
B
【考点】
成语的使用
语境填句
病句辨析修改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亘古不灭:从古到今,永不绝灭。形容永久的生命力。亘古不变:从古到今,永不改变。文中形容的是石头的材料气质,第一空选“亘古不变”。
朴素无华:俭朴、不浮华。质朴无华:朴实而毫不虚夸。文中形容石头的特性,第二空选“质朴无华”。
息息相关: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休戚相关”和“息息相关”区别在于:“息息相关”适用的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适用面比较窄,一般只能指有祸福可言的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不能指无祸福可言的一般事物。文中形容“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的关系,第三空选“息息相关”。
扬长避短:指发扬长处,避开短处。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第四空根据“石头与纸张不同的载体特性”“各自发挥长处”可知,应填写“扬长避短”。
故选C。
(2)此题要求选填衔接句,注意句式的一致。前三项都是主动句式与被动句式的混合,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不一致,造成句意不连贯。故选D。
(3)A项,中途易辙,可将“在”放至“青铜文明”之前。
C项,搭配不当,“抵抗”指用力量制止对方的进攻,应改为“抗衡”。
D项,介词滥用导致主语缺失,应去掉“使”;语序不当,应将“唯一”移到“可以”前。
故选B。
八、文学类文本阅读
【答案】
(1)语言描写
(2)从“现在的长毛”“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等语句,从七斤辫子被剪、赵七爷骨子里深刻的封建意识可以看出,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
(3)赵七爷是辛亥革命时期清朝封建遗老的典型代表,他从骨子里维护封建统治。当他风闻皇帝又坐了龙庭的消息后,故意到七斤家进行撩拨,使七斤一家子急得没法,这反映了他的阴暗心理和劣根性。
(4)从两个人的语言可以看出,当时广大群众在思想上是被蒙蔽的,十分麻木,他们不仅不理解革命,而且对反动势力也缺乏认识。
【考点】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祝福(鲁迅)
文学常识
拿来主义(鲁迅)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本题要求回答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考查小说写的表达技巧。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选文内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很多,诸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本篇小说中“说”“道”等词语表明本篇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法是语言描写。
(2)本题要求根据文中的细节来判断文章描写的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事情,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节选的内容,整体理解把握内容。每篇小说都有其社会背景,判断小说中所描写的环境属于哪个历史时期,就应当通过文中标志词来推断,如文中“辫子”“长毛”等可以推断这是辛亥革命时期。
(3)本题要求分析赵太爷这个人物形象,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可以从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从人物间的关系入手,分析人物性格。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本文中,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应当通过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当他风闻皇帝又坐了龙庭的消息后,故意到七斤家说“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明知七斤剪了发,故意说这些话来让他让他家人着急,能表现他心理的阴暗和人性的卑劣。他从骨子里维护封建统治,辛亥革命时期清朝封建遗老的典型代表。
(4)本题要求以七斤嫂、九斤老太为例,分析当时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文本,整体理解把握文本内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七斤嫂”“九斤老太”是当时人民群众的代表人物,结合文中期待“皇恩大赦”“没有读过书”
“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等词语及文中最后一段的相关信息分析即可得出当时人民群众在思想上是被蒙蔽的,十分麻木,他们不仅不理解革命,而且对反动势力也缺乏认识。
九、命题作文
【答案】
例文:
动力来自亲情
亲情,是一个人拥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动力。有了它,看海能感知大海的波澜壮阔,观山能会体悟高山的崇高险峻;柔情
时,它如涓涓细流,在心灵的田野上轻唱;豪放时,如烈火奔涌,在灵魂的天空里翱翔。
亲情像雨,能帮助你洗掉烦躁,留下清凉;亲情像风,能帮助你扬起风帆,走向成功;亲情像太阳,能够让你在寒冷的冬
天也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能够让蒙上岁月风尘的情感也散发出生命的清辉。亲情,让花木兰有了替父从军的动力;亲情,让
孟母有了三迁的决心;亲情,激励阿炳拉出了绝美的旋律。
亲情,是三月的雨夹着的暖意。长廊旁一排柳树泛着淡淡的绿色,在枝头上有绿叶悄悄地探出了头,如亲情在心底萌生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沉眠了一冬的种子在蒙蒙的细雨中滋润苏醒了。冻结的亲情也在霏霏的春雨里开始膨胀、丰满、圆润
,在树枝的叶尖,上摇曳生长。它也许微不足道,力量却足以震撼人生。
正是由于有了“孟母三迁”这样的浓情关爱,孟子的学习有了动力,他成了中国历史上耀眼的圣人;也正是由于有了“岳母刺
字”这样的深切期望,岳飞的人生有了动力,他成了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也正是由于有了“父载子行”这样的非凡举动,重病
少年黄舸乐观地活下来了,他还成了“感动中国”的骄子。
情感之泉,在心与心之间无拘无束地流淌,它以润物无声的姿态悄然却又势不可挡地深入了我们的心扉。高兴时,与亲人
共享,愉快的心情会充盈弥漫开来;伤感时,淡淡的忧愁在亲人关切的眼神中也会烟消云散。成功时,亲人的掌声,是你登上
事业高峰的楼梯;失意时,亲人的鼓励是你重扬生命之帆的动力。
亲情是一种动力,它能让你走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境界,能让你拥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
,能让你品味“报得三春晖”的快乐。
【考点】
标题拟写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在写作的时候需要学生先补充题目,再结合题目进行具体分析,尤其是需要把握题目潜在的
特殊内容是什么,“动力来自_______________”,这个命题区间就比较明显,首先要理解“动力”的内涵,什么叫做动力,能给人们带来什么,这
是需要值得关注的东西,如填写“希望”,表明一种好的愿景给人的成长带来积极进步的意义,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体现,在写作的
时候要注意突出这种习惯性的思维。注意语言表达要具体、通顺,内容要具体。
【立意】1.动力来自压力;
2.动力来自希望;
B.动力来自亲情;
4.动力来自信心。
【素材】1.也许,所有的都将会以成功而来。但是这生活为有的却只有这动力的发生!也许我们的微不足道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心中却仍
旧会有梦想,会有追求。也许这动力会带领着我们。但是我们是否能够抑制的坚持下去呢?唯有不变的却只有初心,唯有不变
的却只有动力的发生!愿动力都将会一直的陪伴我们身边!相信动力的守护都将会是成功的到来!更加相信该来的一切都将会
来临。
2.动力决定一切,愿我们一切安好!活出自己想要的拥有的样子!这样的人生才将会是更加的绚丽多姿!也许,所有夜里都不会
难倒我们。因为压力都将变为动力。而动力的存在就更加的让我们有了坚持的后悔!可以说,压力的来临将会决定这一切。而
我们则是在这其中成长,成熟!这将会更加的进一步走上了人生之道路。幻想着明天的未来。也许成功与否就在此时!也许相
见恨晚。我们则无言以对。
B.压力的存在更加的让我们改变了一切!相信,所有的决定都将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压力的带领下,我们也将会更加的成长
,更加的成熟!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都将会实现一切。相信着一切都将因为我们而变得美丽!将动力与压力相结合。相
信,所有的付出都将会是有好报的!动力来自压力,相信,我们都将会是值得拥有的!
第3页
共16页
◎
第4页
共16页
第1页
共16页
◎
第2页
共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