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诸葛亮
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赢得了后世人们的景仰和推崇。
蜀
相
杜
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及其作品,了解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2.掌握怀古诗借古喻今、借古讽今或借古人以自况的手法
3.体会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知人论世
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
”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
“朱门酒肉臭,
。”
他心怀天下:
“安得广厦千万间,
”
现实主义
一览众山小。
路有冻死骨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
他的诗风
。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
他被誉为“
”。
光焰万丈长
诗圣
诗史
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jì和契xiè。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忧国忧民的文人。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因此,他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这首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标题
说明写祠是为了写人,不为记游,而为怀古,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丞相——
寻——
柏森森——
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
设问句式,一问一答。
不称“蜀相”,亲切
记祠堂之所在、外景。
一借“柏森森”写武侯祠历史悠久和寂静荒凉;二衬托诸葛亮形象,表达诗人崇敬之情。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
这两句话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1.解释字
2.解释句。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答出用了什么手法。
4.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拓展-----分析诗眼题型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2.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3.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
(一)提问方式
(二)答题步骤
作者寓情于景(移情于景)
慨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表现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自”是独自,“空”是白白的,徒然的
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春光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1.解释字: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两句的诗眼是哪两个字?
2.解释句:
3.答手法:
4.答思想感情:
诗眼是自和空。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天下计:
老臣心:
三件
大事
颈联
三顾:
开:
济:
刘备三顾茅庐
帮助刘备开国
辅佐刘禅继位
诸葛亮人物形象:
雄才大略
忠心报国
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出一个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同时点明诗人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诗歌意在赞颂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频烦”?
写刘备是为了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因为刘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三顾草庐,正是由于诸葛亮胸怀天下大计。另一方面,也暗含诗人有报国大志而无人理会的感伤。
英雄
诸葛孔明
诗人
抒景仰之情,叹伟业未竟。
功业未就者
《唐诗钞》中语“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借古人抒发怀抱,唱出了天下壮志难酬者的心声。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自问自答
点明地点
描述景象
凄凉冷落
称赞业绩
表达仰慕
壮志未酬
痛苦伤感
起
承
转
合
结构:起承转合
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
怀古咏史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怀古咏史诗词的特点
常见意象:
历史古迹(金陵、汉宫、乌衣巷、六朝、华清宫……)
历史人物(王昭君、周瑜、诸葛亮、项羽……)
内容:述史
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
1.感慨身世
2.抒发感慨、
3.怀古咏史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借古喻己,写壮志未酬。
感伤变迁,写物是人非。
借古讽今,写劝诫世人。
在怀古咏史诗赏析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①要弄清史实(内容),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分析写法(手法),典故,对比,虚实。
③要体会意图(主旨),作者为什么怀古;
意旨探微:
这是一首凭吊古迹、颂扬诸葛亮的咏史诗,脍炙人口,感人至深。作者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2.
说说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
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
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
眼前景,“鹧鸪飞”点出凄凉冷落之境。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
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
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
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昔盛今衰,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由眼前荒凉之景引发联想和想象,写出越国曾经的繁华,虚实相生。
说说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1.古今对比。
2.借古讽今。
3.虚实结合。
《越中览古》小结:
内容(写什么):
手法(怎么写):
主旨(为何写):
前三句写出古越的热闹繁华,
尾句通过鹧鸪意象写出现今的荒凉、衰败。
采用虚实结合、古今对比、借古讽今手法。
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借此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
1.对这首诗词句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丞相”指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就是现在的武侯祠。“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意为柏树茂盛的地方。
B.颔联“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这两句写出了祠堂的寂寥冷落,悄无人迹。
C.颈联“频烦”即“频繁”,连续。“两朝开济”指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和辅佐后主刘禅渡过难关,巩固帝业。
D.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指刘备出兵伐吴因兵败而死于白帝城。“英雄”指诸葛亮,他为刘备的失败和病死哀痛不已。
“身先死”指诸葛亮,“英雄”指天下的英雄
D
2.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祠堂之景。首联一问一答,写出了诸葛亮祠堂的位置和特征。颔联以幽静的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的气氛。
B.“寻”字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自春色”、“空好音”则以衬托手法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虔诚。
C.后四句写诸葛亮的功绩: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尾联对他的壮志未酬表示出深深的遗憾和叹惋之情。
D.“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分别成为歌颂诸葛亮功绩和精神的千古名联。
颈联是概括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尾联是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伟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C
3.下列各项内容中不符合本诗艺术手法和特点的一项是(
)
A.情景交融
B.渲染夸张
C.借古寓今
D.直抒胸臆
4.下列各项内容中不符合本诗内容特点的一项是
(
)
A.感物思人之悲
B.拯民济世之志
C.壮志未酬之感
D.超脱达观之想
B
D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