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2 23:13: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湖北荆州·高一期末)唐诗中有大量关于歌舞、球类、龙舟、武艺、踏青、爬山等运动的描写,并有大量描写女性运动的作品。王维有诗云:“蹴鞠(指足球)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这说明唐代
A.社会生活充满活力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诗歌出现繁荣局面
D.统治者推崇力量美
2.(2021·淮北市树人高级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魏晋时期的绘画,在画面造型及线条的处理上,往往追求一种空灵通透的境界,体现出一种超然物表的审美品格,流露出一种虚灵的风致和气韵。这表明当时
A.时代思潮影响了艺术创作
B.三教合一催生新绘画风格
C.绘画创作呈现出繁荣局面
D.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
3.(2021·云南弥勒市一中)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A.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B.佛教的流行左右了民众思想
C.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D.儒学受到了其他思想的挑战
4.(2021·广东高一期中)下图为唐诗中科技内容分学科数量分析对比。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科学技术丰富了文学内容
B.统治阶层重视科技
C.科技趋向体系化和理论化
D.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5.(2021·山西高一期末)关于新罗何时派遣相关人员来唐留学,中韩两国史书记载不一,大概有贞观二年、贞观五年、贞观六年、贞观十三年、贞观十四年、贞观十六年六种不同的看法。《太宗实录》记载,唐太宗增筑学舍,扩招生徒及新罗派遣留学生人唐游学之事系于贞观初年,这与《贞观政要》《旧唐书》所记载的贞观二年较为接近。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的判断
A.基本推断来唐时间应为唐玄宗统治初年
B.结论因不同国家史书记载的不同而有差别
C.史书记载具有主观性,无法判断
D.虽准确时间没有定论,但大致时间可以推断
6.(2021·河南)南朝时,人们发明了一种“杂糅生(生铁)鏢(熟铁)”的灌钢法,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用来制造刀、镰。此外,“别有横法钢,公家(梁官冶)自作百炼钢”。这说明当时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铁农具种类增多
C.炼钢技术的进步
D.手工业规模较大
7.(2021·运城市新康国际实验学校高一开学考试)北魏末年,贾思勰在其所著农书《齐民要术·序》中说,“探捃经传,爱及歌谣(农谚),询之老成(老农),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酱醋),资生之业,靡不毕书”。据此可知,该著述
A.提高了农学理论水平
B.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
C.摒弃了传统农本思想
D.反映了民族交融趋热
8.(2021·福建南平市·高一期中)唐朝时期,新罗频繁更换年号。据考古发现,在庆州雁鸭池出土了“调露二年砖铭”,在月城附近的望星里瓦窑遗址发现了“仪凤四年”板瓦铭文,在庆尚南道蔚州郡的川前里发现了“上元二年”和“上元四年”的摩崖铭文。这本质上反映了(

A.新罗年号借鉴了唐朝年号
B.唐朝与新罗存在文化友好往来
C.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
D.新罗接受了唐朝中央政府的册封
9.(2021·安徽省安庆九一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以下是组唐代青铜手工艺品的图片。这组图片所反映的史实体现出,唐朝
A.外来文化出现本土化
B.官营手工业开始规模化
C.青铜技术领先于世界
D.青铜手工艺品技艺高超
10.(2021·武冈市第二中学高一开学考试)随着一批批遣唐使回国,新罗开始置国学诸业博士,确立“读书三品科”制度,如“读《春秋左氏传》,若《礼记》,若《文选》,而能通其义,兼明《论语》《孝经》者,为上……若博通五经三史”诸子百家书’者,超擢用之”。这说明
A.新罗主导唐罗文化交流
B.理学成为新罗选官的重要依据
C.新罗教育“三教合一”
D.唐朝文化对新罗有强大吸引力
11.(2021·河北邯郸市·高一期末)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僧侣们把印度语中的“达摩”翻译成“道”,把印度语中的“涅槃”翻译成“无为”。在鼓励禁欲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宣扬说有一子在寺院出家,其家族十代人都会得到解救。这表明佛教
A.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B.祟尚“清谈”的社会风气
C.呈现出本土化趋势
D.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
12.(2021·广东汕头市·高一期末)如图为北齐仰覆莲(莲花是佛教的象征)六系青瓷尊。这件出土于河北景县北齐封子绘墓的青瓷尊,器形雄伟、饱满,是中原地区青瓷的代表作。这件器物反映出当时
A.动荡的北方政局
B.经济的南北差异
C.文化的中外交融
D.国家的分裂割据
13.(2021·安徽高一期末)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  )
A.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
B.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
C.中国佛教受本土思想文化浸润
D.佛教思想传播过程中产生分歧
14.(2021·麻城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一月考)在敦煌遗书中发现了多种唐朝时期流行的佛经题材的变文(讲唱的话本).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叙说唐朝时事)。这些变文语言通俗,故事曲折,和尚在讲唱时,说唱并用。这反映了唐代
A.佛教思想开始本土化
B.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
C.诗歌向小说演变的趋势
D.三教合流推动理学的出现
15.(2021·全国高一课前预习)古代妇女骑马通常是“横乘”,即侧身斜坐在马鞍上;而唐朝女子则是“纵乘”,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如下图),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唐朝的不少陶制品也展现了骑马妇人的身姿。上述现象反映出唐朝社会
A.游牧文明改变社会等级
B.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C.崇尚自由和开放的风气
D.摆脱了儒家伦理纲常
16.(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渤泥”(加里曼丹岛文莱国)“尤敬爱唐人,醉也则扶之归歇处”;“文古老”(苏门答腊)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他们往往认为五梅鸡的出生能预兆中国商船的到来,一只鸡出生就有一条船,两只鸡出生,就有两条船,以此方法占卜,还很灵验。汪大渊在《岛夷志略》中的这些记载,主要表明
A.中非交往源远流长
B.中外进行友好交往
C.世界逐渐走向整体
D.人口、物种和商品全球性流动
17.(2021·湖南长沙市·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下图是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宋人基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此图可以看出
A.佛教日益融入中国
B.宋朝市民文化繁荣
C.人们虔诚地信仰佛教
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
18.(2021·湖南高三一模)南朝佛教传播偏重义理,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著书立说,阐释佛教教义;而北朝则崇尚修行,广泛建寺造像,还开凿规模巨大的石窟。在反佛势力与佛教的斗争中,南方为论战,北方为灭佛,如南朝齐梁间范缜著《神灭论》,从形神关系的角度出发,论证神为形之用,形亡神亦灭,从而驳斥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北朝出现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大规模灭佛行动。这说明该时期
A.佛教在中国缺乏扎根的基础
B.南北方佛教的发展各有特点
C.儒道势力与佛教的斗争激烈
D.佛教盛行成为社会思想主流
19.(2021·福建高三零模)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有许多讲述佛经故事宣扬教义的经变画。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这种变化反映了隋唐时期的佛教
A.改变了基本教义
B.出现了人文关怀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迎合了本土文化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大佛光之寺”
五台山佛光寺
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
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
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
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长岭县第四中学高三三模)“飞天”是佛教中一种想象的飞神,纵观敦煌壁画中历代飞天形象的演变,可以从一个层面了解古代多元文化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
图1北魏《尸毗王本生》
图2西魏《弹箜篌飞天》
材料二
隋代莫高窟《献花伎乐飞天》,洞窟四壁环窟带状飞天一周,飞天呈辐射形式,或奏乐,或撒花,千姿百态、飘逸秀美,充分显示了古代民间画匠的功力和智慧。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
图3隋代《献花伎乐飞天》
图4唐代《观无量寿经变反弹琵琶乐舞》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刘蓉《丝路多元音乐文化在敦煌壁画中的呈现》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敦煌壁画飞天多元特征出现的原因?
(2)说明敦煌壁画的史料价值。
三、论述题
22.(2021·黑龙江哈尔滨市第六中学校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统编版教材来看,盛唐气象可以呈现为以下内容,如图所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盛唐气象四个构成部分中选取两个方向,两个方向间要有相互联系,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论题准确,史实充分,论述合理,表达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不仅运动种类多,而且女性参与运动,这说明唐朝的社会生活充满了活力,A正确;题干未涉及到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排除B;材料主旨并非关于唐诗,排除C;材料未涉及到统治者,而且踏青和力量无关,排除D。
2.A
【详解】
材料反映了魏晋时期绘画创作追求空灵通透的境界,作品流露出超然、虚灵的气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属于乱世,当时名士大多对残酷的政治现实保持着清醒认识,他们在崇尚老庄的基础上形成玄学之风,热爱自然山水,追求精神上的解脱,这说明了时代思潮影响艺术创作,故选A;三教合一指的是儒、释、道合一,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魏晋时期绘画创作的风格,没有体现绘画创作的繁荣局面,故排除C;宋元时期,文人画艺术风格逐渐成型,故排除D。
3.A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受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故A正确;B项“左右”的说法不对,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还是儒学,排除;题意没体现战乱,故C排除;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了佛道冲击,但与材料强调佛教影响的文学作品不符,排除D。
4.A
【详解】
材料反映了唐诗中的科技内容情况,这说明唐朝科技的发展渗透到诗歌之中,丰富了诗歌的表现领域,故A正确;统治者的重视、科技体系化和理论化、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均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BCD。
5.D
【详解】
根据“《太宗实录》”“《贞观政要》《旧唐书》”等记载的内容可以看出,关于新罗遣唐留学生这一问题,虽准确时间没有定论,但大致时间可以推断,是在唐太宗时期,故D项正确;A项不能推断得出,排除A;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C项太绝对,排除C。
6.C
【详解】
根据材料“发明了一种‘杂糅生(生铁)鏢(熟铁)’的灌钢法”“反复锻炼,就成为优质钢”等信息可知,说明当时人们发明了新的炼钢方法,即灌钢法,灌钢法的发明有利于锻炼出优质的钢,说明炼钢技术进步了,C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炼钢技术的进步,没有体现官营手工业,A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灌钢法和横法钢,不强调铁农具,无法得出铁农具种类增多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炼钢技术,没有提及手工业,也不能看出手工业规模,D项错误。
7.B
【详解】
材料说明《齐民要术》较全面地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有利于小农经济发展,故选B;《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无法体现农学理论水平的提高,排除A;根据“起自耕农”可知《齐民要术》体现了重农思想,排除C;材料说明《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没有涉及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D。
8.B
【详解】
材料反映新罗受唐朝的影响,学习和借鉴了唐朝的年号,这是两国政府文化友好往来的见证,故选B;A项反映的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新罗和唐朝往来日益频繁,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新罗接受唐朝中央政府册封的信息,排除D。
9.D
【详解】
材料展示的几件唐代青铜手工艺品制作精美,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这反映出当时手工艺品技艺的高超,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体现的不是外来文化出现本土化,故A错误;B项错在“开始”,且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营性质的信息;材料展示的是唐代青铜器制品制作技艺高超,但无法判断它的世界地位,C项错误。
10.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新罗开设国学诸业博士,提拔熟悉诸子百家的人才,体现唐朝文化对新罗有强大吸引力,D项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唐朝与新罗交流只是中外交流的一部分,排除A;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三教合一的信息,排除C。
11.C
【详解】
本题主要展现佛教传入中国后深受道家与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佛教在传播中逐渐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故C选项正确。主流意识形态仍然是儒家,故排除A项。崇尚“清谈”的是玄学,B选项排除;佛教追求三教并行的目标与材料和史实不符,故排除D选项。
12.C
【详解】
材料中的瓷器出现外来佛教风格说明的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3.C
【详解】
根据“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可得出,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受到中国的家庭观念、孝道观念等的影响,也关心国家、尊敬父母,反映的是中国佛教受本土思想文化浸润的特点,C正确;A项太绝对,排除A;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分歧,排除D。
14.B
【详解】
由材料“有目连变文(讲述佛教弟子目连救母出地狱)、伍子胥变文、舜子至孝变文、西征记变文”可知,唐代的佛经题材已有儒家思想伦理的渗入,这体现了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故选B;材料能表现佛教的本土化趋势,但这种趋势是否从这个时候开始,还需更多材料的支撑,排除A;变文是一种讲唱的话本,它并不是诗歌,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材料能体现儒释思想融合的趋势,但并未体现道教因素,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
15.C
【详解】
唐朝女子像男子一样骑在马背上,而且女着男装也开始盛行,这些都说明唐朝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故选C;唐朝时期的社会等级并没有改变,排除A;材料主要反映了社会风气的变化,没有说明变化的原因,排除B;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D。
16.B
【详解】
根据“其地居民每年都盼望中国商船来做生意”“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可以证明得出,当时中国与这些地方有所交往,因此他的记载可以说明中外进行友好交往的历程,B项正确;材料不能证明源远流长,排除A;CD项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CD。
17.A
【详解】
《送子天王图》内容取自佛经故事,而通过画面看,人物、服饰全都中国化,故A正确;《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人物画,并未反映出宋朝市民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中描绘的是释迦牟尼降生后朝拜众神,不能说明人们虔诚信仰佛教,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国家统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
18.B
【详解】
材料分别从传播的方式和灭佛势力与佛教势力斗争的方式两个方面阐述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的发展呈现出明显差异性,因此反映出南北方佛教的发展各有特点,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佛教在中国还是有广泛的基础的,排除A;C项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主旨,排除C;佛教并不是主流,儒学才是主流,排除D。
19.D
【详解】
根据题干“北魏早期经变画中有大量为了施舍而割头、挖眼的内容,隋唐时期则代之以孝道、忠君的故事”可知,佛教文化传入后经历了以早期佛教教义为主到吸收中国传统儒家忠孝思想的变化,说明佛教在文化方面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本土化,故D项正确;佛教基本教义传入中国后并未改变,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唐朝佛教教义注重人文关怀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民族融合现象,排除C项。故选D。
20.C
【详解】
根据材料“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等信息可知,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为其发现实物“佛光寺”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说明此类壁画可与文化遗存互证,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的壁画应源于现实中的实物,而不是源于艺术想象,A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能够为发现其实物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一定程度上能够还原历史真实,但不能表述为“完整”,B项错误;材料所述壁画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而不是来自于学者的发掘,D项错误。
21.(1)原因: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2)史料价值: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的演变、多样乐器的使用等,强调了音乐性和舞蹈性,营造出姿态优雅、满壁风动的艺术特点,为我们研究古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敦煌不同时代的壁画,对于研究古代民族交融、中外文化交流、社会发展状况及时代变迁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详解】
(1)原因:根据“北魏时期的飞天,西域风格是主流,但具体形象上已流露出中原之风。”得出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佛、道、儒家文化相融,宗教文化与世俗生活相融。根据所学可得出多元特征的出现,是丝绸之路畅通、佛教文化传入,民族交流的结果;根据“唐代飞天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与大唐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完全吻合,画法较前代有很大的改变:由浪漫夸张步入现实,由天宫仙人转变为宫娥舞伎”可得出是古代艺术家们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更是劳动人民追求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具体呈现。
(2)史料价值:根据“西魏的飞天洞窟,窟顶绘有道教诸神,有羽人、雷公、电母、雨神等诸神,另有伏羲、女娲等均人面蛇身,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天地宇宙观念。”等信息可从艺术领域、民族融合、社会发展等方面谈其研究价值。
22.示例:论题:开放的社会风气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论述:唐朝时期,对外开放,海上、陆上的“丝绸之路”繁荣,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大量的遣唐使、外国留学生到长安学习,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文学方面,出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歌。书法方面,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规范法度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等杰出的书法作品。绘画方面,出现了《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传世名篇。因此,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详解】
论题:根据题干要求,以选择盛唐时期的社会风气和文学艺术为例。即开放的社会风气推动文学艺术的繁荣。论述:论证过程分两个部分进行。首先是开放的社会风气,侧重描述当时的对外开放情况,如唐朝时期,对外开放,海上、陆上的“丝绸之路”繁荣,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思想文化兼收并蓄,大量的遣唐使、外国留学生到长安学习,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在文学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唐诗、唐代书画成就等内容,如出现了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歌。书法方面,出现了颜真卿、柳公权规范法度的楷书、张旭、怀素的草书等杰出的书法作品。绘画方面,出现了《历代帝王图》、《步辇图》等传世名篇。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得出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兼收并蓄的文化传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迅速发展。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