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芜湖市第三中学高一期末)宋代中央政府发递文书有两大渠道:一条是按制度规定,经过门下省的通进司、进奏院进行发布;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由御前经入内内侍省直接下发。这体现了宋代
A.监督官员力度较大
B.君相权力矛盾突出
C.国家官僚机构臃肿
D.地方管理制度混乱
2.(2021·河北安平中学高一期末)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路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一建制( )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
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
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宋代除向工商行户收取商税外,官府需要的材料、人工,都向各行初派;熙宁六年(1073
年)八月,开封府开始实行免役法,各工商行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
服劳役。免役法的推行
A.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
B.使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导致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出现
D.有助于宋代工商业的发展
4.(2021·江西吉安市·高一期末)宋太祖不仅自己手不释卷,还经常督促文武大臣们读书明理。大臣赵普文化水平低,在宋太祖的劝说下,每天退朝后都读书到深夜,所以有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太祖重视读书人意在
A.克服藩镇割据祸患
B.完善官员选拔机制
C.倡行重文抑武方针
D.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5.(2021·北京高一期末)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共事的韩琦对他多次羞辱。狄青慨叹,“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
A.“冗官”“冗兵”严重
B.“崇文抑武”国策
C.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
D.理学观念影响政治
6.(2021·浙江温州·高一期中)下表是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根据下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时间
州
县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A.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地方机构人浮于事
7.(2021·重庆巴蜀中学)苏洵在《嘉祐集》中描述到:“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三尺竖子驰传捧诏,召而归之京师。”苏洵评论的是(
)
A.元代行省制
B.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C.清朝理藩院
D.汉初郡县与分封并行制
8.(2021·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一月考)唐代科举考试有公卷、通榜之制,参考学子以平日诗文成绩和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拔取知名之士,而不是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宋代施行糊名制,公卷、通榜逐渐被废止,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这种变化反映出
A.宋代专制制度更为僵化
B.唐代社会环境更加宽松
C.科举丧失人才选拔功能
D.科举制度更趋严密规范
9.(2021·山西高一期末)宋代的统治,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一是没有前代地方割据的悲剧:二是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危机。两宋300多年间,军阀割据、藩镇坐大的现象再未重现。对此合理解释是
A.专制皇权空前强化
B.土地兼并有效遏制
C.中央集权成效显著
D.经济发展民众富足
10.(2021·浙江高一月考)北宋元丰改制之后,官员领双俸:本俸与职钱,其中宰相的月薪为本俸400贯、职钱50贯,此外,还有各种补贴,如“餐钱”(餐饮补贴)“薪炭钱”(燃料补贴)“刍粟”(养马补贴)“傔人衣粮”(保姆补贴),以及“养廉钱”(职田租金)等,加起来不会少于600贯。宋朝一名知州的月薪一本俸、职钱加上“公使钱”(特别办公费)职田租金及各种补贴,大概也有500贯上下。这不能反映
A.宋朝官员的俸禄非常丰厚
B.北宋社会经济比较发达
C.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
D.清廉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公元280年临安(今杭州)得县名,后南宋朝定都于此。有人认为南宋以“临安”为都有误,因为没有王朝愿意自己的统治有“临时安顿”之意;有人则统计出“从秦汉开始,帝国京都无一不是选择在运河的终点”,故而都于临安是务实之举,且“临安”可以是统治者不忘国耻、卧薪尝胆以图北归的心迹表露。材料主要说明
A.历史解释应尊重解释者的个性特征
B.科学统计是进行历史解释的核心
C.进行历史质疑是历史解释的第一步
D.历史解释不能脱离具体时空范畴
12.(2021·广东清远市·高一期末)下表所示为宋代州一级行政区划建制说明。表格内容反映了宋代
类型
主要设立依据
府
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或皇帝未即位时所封或曾是任官之地
州
沿用隋唐的区划设置
军
边境或内地的重要关隘所在
监
官营手工业集中的地区,往往由相关中央部门直辖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皇帝地位的下降
C.地方分离的倾向
D.疆域范围的拓展
13.(2021·启东市吕四中学高一月考)《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赵匡胤即位之初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问道于赵普。赵普对曰:“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其中与“稍夺其权”相关的举措是
A.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
B.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C.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D.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14.(2021·莆田第七中学高一期末)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愿请领青苗钱者,十户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者必须有偿还能力,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A.救济广大流民
B.增加政府收入
C.消弭战争威胁
D.恢复募兵制度
15.(2021·张家口市宣化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宋太宗时期,宰相有9人,参知政事有23人,枢密使有4人,知枢密院事有3人,枢密副使有
12人,同知枢密院事有7人,签书枢密院事有5人,三司使有22人,除去重复任职者,参与这个宰相群体的有55人。宋太宗的这些措施
A.激化了君相间矛盾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C.意在防范宰相专权
D.缩小了地方的行政权力
16.(2021·湖南衡阳市八中高三其他模拟)西方学者谢和耐在其《中国社会史》中说:“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区丢失、中原失去屏障。二来,基于这样的情况,宋代处于北方的威胁之下,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这表明宋代
A.积贫积弱导致边患危机
B.历史遗患影响边境安宁
C.军事孱弱难与辽金抗衡
D.农耕文明已成落日余晖
17.(2021·山东临沂市·)王安石变法,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赋税收入,掌握供需情况。凡采买、税收、上供物品,都可以"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对于京都库藏支存定数,以及需要供办的物品,发运使有权了解核实,使能"从便变易蓄买",存储备用。这一做法旨在
A.打击商人的远程贸易行为
B.减轻农民运输负担,增加收入
C.解决南北经济不平衡问题
D.调剂物资供应关系,平抑物价
18.(2021·浙江高三二模)史载,有群臣当迁官,(宋)太祖素恶其人,不与。宰相赵普坚以为请,太祖怒曰:“朕固不为迁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太祖怒甚,起,普亦随之,久之不去,竟得俞允。”这表明当时
A.皇权受到理学思想约束
B.相权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
C.君主专制程度有所减弱
D.作为宰相拥有人事决断权
19.(2021·西藏昌都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三一模)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大都能从谏如流,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大量出现,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其传播。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两宋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B.宋廷管控民间舆论维护统治
C.官民在政治上进行良性互动
D.民间对政治的认识趋于理性
20.(2021·全国)宋话本《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载:“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有人据此史料推断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危害百姓。该结论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宋代的政治体制及社会变化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士人们积极构筑种种非“先赋性”的关系网络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形成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力量,影响着诸多事物的运行过程以“天下”为胸怀的士大夫们,以“天道”“公议”为旗帜,作为凝聚群体的号召、制约君主的力量参与治理国家政事这一群体(士人阶层)的认识及行为,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而其力量的崛起,客观上又构成了对于君主专制的制约因素。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总起来可以说,唐宋时期的政治体制,从决策与执行,中央和地方关系,到官员的选拔与任用,考核和黜陟,监察和谏诤等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当然,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分析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较之唐朝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宋时期新型士人阶层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这一群体形成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到三,并结合所学,概括你对唐宋政治制度的看法。
22.(2021·山东枣庄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是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王朝,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屡次在战争中失败,两宋都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历史上素有“积贫积弱”的说法。但是很多学者认为两宋是伟大的朝代,例如,美国哈佛教授著名汉学家费正清著《中国新史》第四章的标题“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北宋与南宋”,这样评价宋朝:“宋代是伟大的创造时代,使中国人在工技发明、物质生产、政治哲学、政府文化、士人文化等方面领先全世界。”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运用唯物史观,结合具体的史实选择一种观点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言之成理皆可得分。)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另一条是制度外,绕过中央官僚集团,由御前经入内内侍省直接下发”可知,即绕过了宰相政治集团,可见君相矛盾尖锐,故B正确;内侍省是皇帝的亲信,不是监督官员,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发递文书的渠道,无法判断国家官僚机构是否臃肿,故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发递文书的渠道,“地方管理制度混乱”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故D错误。
2.D
【详解】
根据材料“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可知,宋朝的地方建制强调“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原则,这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故D正确;材料中宋朝的地方路制旨在加强中央集权,疆域并未因此而扩大,故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路制,没有涉及到官员“文武分权”,故排除B;“打破了市坊的界限”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而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地方制度,二者主旨不符,故排除C。
3.D
【详解】
由材料“各工商户出免役钱后,不再向官府无偿提供物品或服劳役”及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推行后,工商业者可以相对安心地进行生产和经营,有助于宋朝工商业的发展,故选D项;重农抑商是古代封建国家的基本政策,免役法的推行不能反映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也无法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项和B项;免役法的推行是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大土地所有制出现的原因,故排除C项。
4.A
【详解】
据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仅自己爱读书,还鼓励文武大臣读书使其读书明理,这一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形成读书风气,且有利于克服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祸患,故选A;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排除B;材料未涉及其抑武方针,C排除;材料只是强调宋太祖重视读书,未涉及提高政府工作效率,D排除。
5.B
【详解】
宋代名将狄青虽官至枢密使,却因出身行伍而备受歧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宋朝“崇文抑武”国策,故B正确;“冗官”“冗兵”严重、宰相权力被严重削弱、理学观念影响政治和这一现象无关,故ACD错误。
6.B
【详解】
从数据可以看出,宋代治理管辖的州县逐步强加,反映出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治理与管控,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财政问题,排除A;从州县的数量看不出重心的南移,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人事问题,排除D。
7.B
【详解】
根据“转运使”,结合所学可知,北宋设置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B;结合所学可知,元代、清朝、汉代都没有设立转运使这一官职,以控制地方,故排除ACD。
8.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规范科举考试的程序,逐渐废止拔取知名人士的公卷、通榜制,施行糊名制,科举取士只凭考试成绩等做法,反映出科举制度更趋严密规范,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代专制制度更为僵化,A项错误;唐代社会环境更加宽松与材料主题不符,B项错误;宋代科举并未丧失人才选拔功能
,C项错误。
9.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初从权、钱、兵等方面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两宋时期,军阀割据、藩镇坐大的现象再未重现,故C正确;军阀割据、藩镇坐大指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A错误;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政策,故B错误;经济发展民众富足的说法错误,故D错误。
10.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府的机构设置采取的原则是分化事权,导致机构重叠,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因此D错误,且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宋朝官员的俸禄十分优厚,反映了当时北宋的社会经济比较发达,但是也给政府财政造成了较大的压力,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D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南宋定都临安是务实之举,且“临安”可以是统治者不忘国耻、卧薪尝胆以图北归的心迹表露,这与传统对南宋统治者偏安南方一隅的说法有着明显的不同,说明的是历史解释不能脱离具体时空范畴,D正确;历史解释应该尊重历史事实,A排除;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2.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宋朝通过“府、州、军、监”的一级行政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正确,C排除;宋朝君主专制有所强化,B排除;宋朝疆域相对前朝有所缩小,D排除。故选A。
13.A
【详解】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北宋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这一措施属于材料中的“稍夺其权”,故答案为A项;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是“制其钱谷”的措施,排除B项;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是“收其精兵”的措施,排除C项;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是为了削弱宰相权力,不是针对藩镇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
14.B
【详解】
根据材料“不得亏损官本”可知,王安石变法实行青苗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B正确;青苗法并不是专门针对流民,排除A;青苗法与战争无关,排除C;青苗法和兵役无关,排除D。
15.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宰相群体的数量较大,这有助于分散相权,防范宰相专权,C正确;宋代宰相群体数量多,削弱相权,不能激化君相矛盾,排除A;宰相数量多容易导致推诿怠政,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题干未涉及地方行政权力的变化,排除D。
16.B
【详解】
由材料“一来(燕云)十六州是唐代已丢,这给宋代军事造成的问题是,牧马驱丢失、中原失去屏障”可知,唐代的历史遗患影响着宋代的边防安全,故选B;材料说边患问题是唐朝遗留的,而非宋代本身的积贫积弱所导致,A项不符材料描述,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若是战争胜率不高,那契丹人和金人早就该长驱直入了”的描述不符,排除;农耕文明是在明清时期才成落日余晖,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17.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是王安石的均输法,调节物资供需关系、平抑物价以打击大商人的政策,D项正确;A项错在打击远程贸易行为,排除;该做法有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增加收入的作用,但不是王安石实施改法的目的,排除B;C项说法错误,该法没有起到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排除。
18.B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大意为有一次,有个官按照律法应该升迁,但是太祖平时讨厌他,不同意升官。普坚持为他辩护,太祖发怒,说:“朕就是不给他升官,你又能怎么样?”普说:“刑罚是为了惩处坏人,奖赏是为了奖励功臣,这是自古以来不变的惯例。再说刑罚和奖赏是为了天下,而不是为了陛下,陛下怎么能以自己的喜欢厌恶来决定?”太祖怒火冲冲,站了起来,普也站了起来。太祖走进宫里(不理普了),普不能入宫,坚持站在宫门外,过了很久,太祖终于同意,皇帝最后听取了宰相的意见,说明相权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皇帝听取了宰相的意见,没有涉及理学,无法得出皇权受到理学思想约束的结论,A项错误;皇帝听取宰相意见不代表君主专制程度减弱,并且宋朝初期皇权加强,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赵普坚持按功提拔官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不代表拥有人事决断权,D项错误。
19.B
【详解】
据材料反映两宋时期,代表民间舆论的谣谚文化盛行,前期君主把“观政听谣"作为一种政治手段;两宋末期朝廷采取了高压政策禁止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传播,这体现宋朝管控民间舆论以维护统治,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两宋时期中央机构的调整,未涉及君主专制高度强化,A错误;据材料可知,两宋末期具有煽动意味的谣谚出现并被朝廷禁止传播,这并非良性的互动,C错误;谣谚可代表民间舆论,但不能说明民间对政治的认识是理性的,D错误。
20.D
【详解】
小说并不能成为有说服力的材料,因此依据错误。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不是危害百姓,故结论错误。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21.(1)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权力。
(2)特点: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形成背景:君主专制的加强;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
(3)角度一:制度更加合理、完善,有利于社会进步。通过合理、完善的行政体制,使国家政令基本上得到执行,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
角度二: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影响办事效率,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膨胀。
角度三:对科技和文化的影响方面,垄断、封闭的集权体制制约了科技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
【详解】
(1)从图片的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从图片中所涉及的职能变化可得出,丞相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权力。
(2)特点:根据“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得出推崇儒学,致力于科举入仕;根据“联结他们的纽带是多元的家世背景姻戚之间的关联同学、同年、同僚、同乡以至同道之类关系而结成的友谊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得出社会关系复杂,影响力大;根据“通常倾向于维护中央集权”得出既维护中央集权又制约君主专制。形成背景:根据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可得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根据“中唐以后至北宋前期伴随着旧士族消亡过程的,是新型士人阶层的成长。”得出科举选官削弱了门阀士族的势力;根据所学从儒学复兴,理学兴起;宋朝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治国方略等方面概括。
(3)根据“……都形成了一套合理完善的制度,互相协作,互相制约,使之正常运转”可得出制度更加合理、完善,有利于社会进步。分析时可从通过合理、完善的行政体制,使国家政令基本上得到执行,保证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等方面概括。也可根据“当然,这些制度不可能尽善尽美,在运转中会出现各种问题。”得出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影响办事效率,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导致官僚队伍膨胀。
22.选择观点1:认为宋朝是积贫积弱的朝代
评述角度:
【详解】
根据“历史上素有“积贫积弱”的说法”可得出观点为“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论述时可结合材料“在面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时基本上处于被动防御的状态,屡次在战争中失败,两宋都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所灭”等信息,根据北宋时期的基本史实展开。一方面可说其有一定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可从宋代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说其并不合理。言之有理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