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2 23:1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辽夏金元的统治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宋人徐梦莘所著《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以耕凿为业,不事蚕桑……其人则耐寒忍饥,不惮辛苦,食生物,勇悍不畏死。”这说明当时的女真族
A.农耕经济已经非常发达
B.军事实力强大
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已经完成封建化
2.(2021·云南玉溪市·高一期末)下表为辽宋榷场贸易中商品交易种类与限制交易情况。这反映了宋辽时期
类别
内容
宋对辽输出的主要商品
茶、药材、布帛、瓷器、珍珠、象牙
宋对辽严禁输出的商品
铜钱、金、银、铜、铁等金属,硫磺、硝、书籍
辽对宋输出的主要商品
羊、骆驼、皮革、毛毡、盐、马具
辽对宋严禁输出的商品
马、粮谷
A.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程度加深
B.宋与辽的经济互补性非常强
C.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
D.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
3.(2021·浙江高一期末)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
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
4.(2021·青铜峡市高级中学高一月考)宁夏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中不断变迁。秦统一天下,废除了分封制,宁夏属于北地。元灭西夏后,置西夏中兴,宁夏属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后属甘肃。下列哪些制度与宁夏行政区划的变迁有关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郡县制和行省制度
C.刺史制度和郡县制
D.行省制度与三司
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金世宗时梁肃曾上奏曰:“汉之羽林,皆通《孝经》。今之亲军,即汉之羽林也。臣乞每百户赐《孝经》一部,使之教读,庶知臣子之道,其出职也,可知政事。”世宗答道“善,人之行,莫大于孝,亦由教而后能。”遂“以女真字《孝经》千部付点检司分赐护卫亲军”。这反映
A.金世宗重视军队的建设
B.金朝印刷术取得重大进步
C.金统治者认同儒家文化
D.《孝经》是科举必读书目
6.(2021·安徽省太和中学高一月考)元朝行省最初的职能是掌管地方的钱粮、户口、屯种、漕运、刑狱等民政事务,而军政则由行枢密院掌管,元成宗即位后,罢行枢密院,颁给行省长官代表军权的虎符。从此,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这一变化
A.完善了地方行政体制
B.降低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弱化了中央政府权威
D.加强了行省对地方的管理
7.(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13世纪,蒙古进行了三次西征。第二次西征后,两位欧洲传教士分别受教皇和法国国王派遣,到漠北与蒙古进行交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约于1275年来到中国,留居17年,根据他口述记录的《马可?波罗行纪》,展示了一个富庶而神奇的东方世界。这反映出蒙古西征
A.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
B.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C.引发了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促进了被征服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宋人宇文懋昭《大金国志》记载:“(金)熙宗自为童时,聪明绝伦。适诸父南征中原,得燕人韩昉及中原儒士教之,遂能赋诗染翰,雅歌儒服,分茶焚香,弈棋象戏,尽失女真故态。”女真旧臣视其“宛如一汉户少年子也。”而熙宗则视女真旧臣是“无知夷狄。”据此可知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A.汉化程度不断提高
B.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
C.极力保持民族特色
D.民族对立情绪较为严重
9.(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元朝时,“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上述材料可以反映出元朝
(  )
A.新的民族出现
B.各民族交往密切
C.实行行省制度
D.中原经济遭到破坏
10.(2021·南昌市新建区第一中学高一期中)元代的河南行省管辖着今河南全省,而且江苏,安徽北部、湖北北部、山东西南部也都属于它的辖区,从东到西跨度将近2000里,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促进了边疆经济发展
C.改变了南北经济格局
D.抑制了民族融合趋向
11.(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据《金史》记载,1153年,金朝的统治中心南移到了中都燕京(今北京),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材料说明金朝迁都
A.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B.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
C.推动了南北面官制度
D.摈弃了女真的文化传统
12.(2021·黑龙江铁人中学)“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元朝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
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还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据此可知,元朝能够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严格控制了人事任免权
B.设立机构加强监督
C.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D.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13.(2021·曲周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下表是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这可以说明元朝
A.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
B.民族关系平等友好
C.中枢权力由汉族官僚把控
D.中央地方分权制衡
14.(2021·安徽省泗县第一中学高一开学考试)辽的疆域辽阔,居民有突厥诸族,女真人及汉等,为了治理人口构成复杂的国家,创立南北面官制度,其设立的原则为“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说明辽朝
A.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
B.强化南北分裂对峙政治局面
C.建立起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
D.实施分化相权的三省六部制
15.(2021·江苏)1004年,辽宋签订“澶渊之盟”,规定:“辽宋结为兄弟之国: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于边境开展互市贸易。”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A.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
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
C.辽获得财富有利经济发展
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
16.(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年代
省数
道数、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B.州郡等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不大
C.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减轻中央负担
D.调整地方行政层级加强对地方控制
17.(2021·浙江高三月考)元代行省例设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六七名正副长官,举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等军国重事,无所不辖。可以说,元行省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中充当了分寄与集权的枢纽。由此可知,元代
A.明确划分了中央与地方权限
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
D.赋予地方部分权力
18.(2021·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高三其他模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下表各项中对历史概念解释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19.(2021·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高一期末)《金史兵制》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堇,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说明猛安谋克
A.推动金朝的建立与发展
B.模仿汉族的地方管理制度
C.是社会与军事管理系统
D.加强与汉族间的交往交融
20.(2021·福建泉州市·高一期末)辽国真正的宰辅机关是北、南枢密院。有了北枢密院,皇帝得以把一切政令贯彻到二府以至各部族;南枢密院其下还有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及各职能部门。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这表明辽国
A.皇权受到了很大限制
B.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
C.照搬宋朝的政治体制
D.枢密院的设置体现了皇帝意志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一:秦简“里耶秦简”(下图),2002年6月出土于湘西里耶古城,上书有“迁陵洞庭郡”五字,其中提到的“洞庭郡”改写了此前史学界对秦代湘西历史、地理的认知。同时出土的还有三万六千多枚简牍,共计约二十余万字,字体属古隶,内容涉及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秦代的文献资料。
(1)该文物可以用来印证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请对这一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文物二:石刻“嘎仙洞石室祝文拓本”(下图),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1980年,研究者发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一个山洞一嘎仙洞石室内的石刻祝文。其文字内容不仅与《魏书·礼志》中记载的北魏皇帝此次祭祖的祝文文字基本相同,且多出78字。由此得以确证嘎仙洞即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北魏拓跋鲜卑族石室祖庙,由此证实了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就是拓跋族鲜卑部的发祥地。
(2)根据图文,分析嘎仙洞石室祝文的史料价值,并说明材料中用到的历史研究方法有何特点。
文物三:印章“统领释教大元国师之印”(下图)是元朝皇帝赐给吐蕃佛教萨迦派领袖的龙钮玉印。元朝建立后大力扶植萨迦派,大量册封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帝师等。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这一地区,元朝中央政府还设置了直接管理吐蕃事务的中央机构。另外,在卫藏和阿里地区各设有两名元帅管理当地的蒙古驻军和军民事务。1260年、1268年和1287年,中央政府先后三次清查吐蕃地区户口,将这一地区紧密纳入到中央王朝的行政体系之中。在第一次清查户口时,忽必烈还下诏,命主管官员根据吐蕃实际情况,仿照汉地成例,建立驿站。
(3)材料中提到的是今天我国领土的哪-地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元朝是如何实现对这一地区的有效管理的。
三、论述题
22.(2021·山东菏泽市·高一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元朝,全体百性被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蒙古人是“国族”,色目人是其主要助手。蒙古人、色目人因从政、驻防、屯田、谪戍、流亡、经商等原因大量涌入内地,与汉族杂居。例如在元朝后期镇江路所辖一司三县,即住有非汉族的外来侨寓人口170余户,其中包括蒙古29户、畏兀儿14户、回回59户、也里可温(指外来的基督教徒)23户、河西(党项)3户,其他地方的情况亦可想见。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受到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一些驻军“初至犹以射猎为俗,后渐知耕垦播植如华人”。一部分人渐受汉族礼俗影响,开始遵行守节、丁忧之制。在雅文化层面的儒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亦渐受熏染,且不少人研习颇有成就。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元代的民族关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女真人已经进入农耕时代,但是,从“不事蚕桑”可知,当时农耕经济仍然较为落后,故C项正确。
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从贸易的类别可以看出,宋辽并立对峙,因此双方在贸易方面,都会限制一些重要物资的贸易,反映了宋辽间交流又对立的特殊关系,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封建化,所以A错误;从限制的商品可得出并不是互补性,所以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文化交流频繁,所以D错误。
3.B
【详解】
材料是对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的描述,是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因此B正确;AC与材料无关,排除;该制度并未改变契丹的生活方式,D排除。故选B。
4.B
【详解】
根据“秦统一天下,废除了分封制,宁夏属于北地”可知宁夏与郡县制有关;根据“元灭西夏后,置西夏中兴,宁夏属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后属甘肃”可知宁夏与元代的行省制有关,故选B;宁夏与分封制和刺史制度无关,排除AC;三司出现于明代,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
5.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金朝下令护卫亲军学习儒家经典,说明的是金朝统治者认同儒家文化,C正确;ABD说法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
6.D
【详解】
元朝行省长官由只掌民政事务,到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有利于加强行省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仅仅从行省长官权力的扩大,不能得出地方行政体制是否完善,排除A;行省长官把军、政二权合而为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行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
7.B
【详解】
蒙古西征后,欧洲传教士逐渐东行,马可波罗的口述记录描绘了中国的富庶,这说明西征活动是在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B正确;西征是军事活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得出民族迁徙的结论,排除C;蒙古西征活动中,被征服地区人口锐减,经济发展迟缓,排除D。
8.A
【详解】
材料反映了金熙宗从小接受汉族文化熏陶,以致于金熙宗“尽失女真故态”“宛如一汉户少年子也”,这说明了当时以女真为代表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程度不断提高,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到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情况,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女真族汉化,失去民族特色,故排除C;材料只反映了女真族情况,没有涉及到各民族对立,故排除D。
9.B
【详解】
从材料中的“昆仑圃”“大荒之野”等词可以看出元朝的疆域辽阔,“西域”“学于南夏”体现了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这些都反映了各民族的交往密切,故B项正确。
10.A
【详解】
根据“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可得出,元代行省制之下,通过“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来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A正确;材料与经济无关,排除BC;材料只涉及防范地方割据,并不能说明抵制民族融合,排除D。
11.A
【详解】
根据“迁都之后的二十多年间,女真族逐渐改变旧俗,在日常饮食、音乐等方面“皆习汉风””可得出迁都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自的生活习俗,A项正确;BCD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12.D
【详解】
材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体现的是行省虽然在地方的权力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却对其进行严密的监控,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征,即行省权力大而不专,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
13.A
【详解】
根据材料表格中1262年元朝中书省的官吏任职情况可知,作为统治中枢的中书省中,汉族官员占相当比例,说明元朝时期注重发挥汉族地主的作用,故A项正确;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元朝中枢权力由蒙古贵族把控,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地方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14.C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得出辽代建立了南北面官制,这是一种因俗而治的行政体制,C项正确;南北面官并不是民族压迫,也不是南北分裂,排除AB;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D。
15.D
【详解】
“澶渊之盟”之后,辽宋之间实现了长久的和平,这种和平有助于促进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和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正确;A、B、C是从澶渊之盟对民族政权当时产生的影响角度分析,而非统一多民族国家角度,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
16.D
【详解】
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不符合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地方行政区划的变化,而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权力的变化,排除B项;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而且加重了中央的负担,排除C项。
17.D
【详解】
根据材料中行省的职能以及“元行省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结构中充当了分寄与集权的枢纽”可知,题干强调了行省在地方上有一定的权力,D正确;题干未涉及到中央权力,排除A;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C表述绝对,排除。
18.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元代的腹里特指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南部及河南北部等元大都周围地区,D项解释正确,故选D;汉代贤良方正选举的是官吏后备人员,而非选拔官吏的科目,排除A;唐代政事堂设在门下省,排除B;宋代枢密院掌管的是军政,排除C。
19.C
【详解】
根据材料“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猛安谋克是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因此C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猛安谋克制是金朝的制度创新,B排除。故选C。
20.D
【详解】
根据材料“虽然枢密院有两个,但军政大权最终还是集于皇帝一身”可知,两个枢密院各司其职,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身,得出辽国枢密院的设置是为了加强皇权,体现皇帝的意志,D项正确;南北枢密院都是宰辅机关,最终军政大权都集中于皇帝一身,说明了皇权的集中,因此皇帝权力没有受到极大的限制,A项错误;根据材料南北枢密院负责不同的工作,各司其职,没有体现北枢密院的权力高于南枢密院,B项错误;北宋的中央机构为“二府三司”,没有南北枢密院,因此不是照搬北宋的政治体制,C项错误。
21.(1)制度:郡县制。评价: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史料价值: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
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
(3)地区:西藏。方式:扶植佛教势力,册封萨迦派宗教领袖;设置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在吐蕃地区驻军;清查吐蕃地区人口;建立驿站。
【详解】
(1)制度:根据洞庭郡”可得出是郡县制。评价:根据所学可得出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史料价值:根据“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可得出与北魏有关,因此可用于研究鲜卑族早期历史;根据“拓跋鲜卑旧墟石室,很早就见于古代文献。但因没有明确记载和实证,石室的具体位置久无定论。”可得出印证了传世文献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特点:重视实证;史料互证。
(3)地区:根据“吐蕃佛教萨迦派领袖的龙钮玉印”可得出是西藏。方式:根据“元朝建立后大力扶植萨迦派,大量册封萨迦派宗教人物为国师,帝师等。”可得出扶植佛教势力,册封萨迦派宗教领袖;根据“元朝中央政府还设置了直接管理吐蕃事务的中央机构”可得出设置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辖;根据“在卫藏和阿里地区各设有两名元帅管理当地的蒙古驻军和军民事务”得出在吐蕃地区驻军;根据“中央政府先后三次清查吐蕃地区户口”可得出清查吐蕃地区人口;根据“在第一次清查户口时,忽必烈还下诏,命主管官员根据吐蕃实际情况,仿照汉地成例,建立驿站。”可得出建立驿站。
22.元朝存在民族矛盾,但不同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加强。元朝统治者对不同民族采取差别对待的措施,存在民族矛盾。但在大一统局面下,民族间的接触交往频繁,各民族之间相互杂居、交融,周边民族与内地经济、文化的联系加强,且较为持久稳定,民族认同感、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材料“
在元朝,全体百性被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个等级”反映的是元朝存在民族歧视问题,民族矛盾突出;材料“入居汉地的蒙古、色目人受到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逐渐汉化”体现的是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因此关于评述需要围绕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化及在大一统局面下出现民族融合趋势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