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纲要上册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能力提升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9-02 23:2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内蒙古高一期末)明太祖废宰相,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明神宗认为首辅张居正“专权乱政,罔上负恩”,于是亲近权监而疏远朝臣,形成宦官集团。这一过程主要反映了,明朝
A.内阁权势逐渐强大
B.宦官专权形成的缘由
C.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D.君主集权加强的趋势
2.(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3.(2021·全国高一单元测试)1629年,马懋才上书崇祯皇帝,陕西自然灾害后,“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地方官员“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侥幸活下来的百姓“转相逃,则转相为盗”。这一材料反映明末
A.天灾人祸交织
B.土地兼并严重
C.边防危机四起
D.君主不理政事
4.(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根据下表信息可以得知,在澎湖地区的管理过程中,明朝政府
时间
事件
事件后续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
设置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
明初沿袭
1384年(明太祖洪武十七年)
因海禁而废澎湖巡检司
1563年,考虑沿海治安等,复设
1622年(明熹宗天启二年)
荷兰人占领澎湖
1624年,明军收复澎湖
A.增强了领土主权意识
B.加强了对台湾诸岛的管辖
C.推动了两岸政治交流
D.抵制了荷兰在亚洲的扩张
5.(2021·江西吉安市·高一期末)明宣宗朱瞻基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令,命輸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宦官读书,还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所有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上述做法的目的是
A.避免宦官专权
B.实现事权分割
C.维护皇权稳固
D.完善内阁制度
6.(2021·全国高一)明代的翰林院起初位于紫禁城文渊阁,其中的部分翰林学士能够参与机密,成为内阁大学士,后来,翰林院迁出文渊阁,内阁大学士独留文渊阁。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反映了
A.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
B.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C.阁臣的来源发生变化
D.中枢机构日益膨胀
7.(2021·金华市方格外国语学校高一月考)印度次大陆上的古里、柯枝等国,几乎每次都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郑和第四次下西洋后,阿拉伯地区的忽鲁漠斯、阿丹、佐法尔,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麻林等国也多次遣使纳贡。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增加了明朝的财政收入
B.推动明朝放弃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
C.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D.扩大了明朝在印度洋沿海的影响力
8.(2021·四川省大竹中学高一月考)明代形成“廷杖”制度,大臣往往被当朝笞责,重者致死,或者被投入“诏狱”,酷刑折磨致死,完全破坏了中国古代“君使臣以礼”的传统。下列明代史实中,与这一现象的实质最相符的是
A.推行改土归流
B.内阁拒拟不合理的诏旨
C.废行省设三司
D.中后期官官专权现象严重
9.(2021·浙江台州市·高一期中)《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
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权力逐渐受到削弱
D.只负责处理一般政府文书
10.(2021·北京东城区·高一期末)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
A.内阁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B.明朝中期相权加强
C.“票拟”使内阁大学士拥有决策权
D.内阁负责监察百官
11.(2021·广东高一学业考试)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明初胡惟庸案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群臣奏胡惟庸等罪,请诛之。于是,赐惟庸、陈宁死。”
《明太祖实录》
因汪广洋案株连,“出胡惟庸等并六部官擅自分给,皆处以重罪,翌年处死胡惟庸。
《国初事迹》
“御史中丞……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乃诛惟庸、宁并及节。
《明史》
A.胡惟庸因谋反被明太祖所杀
B.胡惟庸被杀的记载不符合史实
C.宰相胡惟庸是被冤枉的
D.胡惟庸被明太祖下令处死
12.(2021·湖北武汉市·汉阳一中高一月考)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通政使司官员交司礼监呈送皇帝审阅;皇帝阅后再由同礼监交文书房送内阁票拟,经皇帝同意后由司礼监批红,经文书房“落底簿"然后经过内阁发至六科,六科审核无误,即交六部执行。可见,明朝票拟批红制度
A.方便内阁和宦官能独立处理政务
B.内阁地位逐渐提高
C.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
D.强化了内阁对六部的控制
13.(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据沈德符(明朝后期)在《万历野获编》记载,“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海上军官素不习见,且状貌服饰非向来诸岛所有,亦未晓其技能,辄以平日所持火器遥攻之。彼姑以舟中所贮相酬答,第见青烟一缕,此即应手糜烂,无声迹可寻。”材料能说明此时
A.工业文明的扩张
B.明政府执行传统外交政策
C.西欧已领先中国
D.明政府已感受到统治危机
14.(2021·山西高一期末)明朝永乐三年至宜德八年的28年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当时印度洋周边30多个国家和地区。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人
C.推动了明朝政治革新进程
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15.(2021·四川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从明代开始,已经出现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实行“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土司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西南军务的繁重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统治疆域的扩大
16.(2021·四川成都市·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一开学考试)下图是根据《明代阁臣数实考》整理的内阁阁臣的人数及来源情况。据此可知,阁臣人数的激增反映了
A.明代政治日益黑暗
B.明朝官僚体制已完备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D.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17.(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洪武时期所有章奏的处理都是皇帝一人亲批,而永乐、洪熙时期则出现了皇帝与内阁阁臣共议朝政的局面,虽然“批答出自御笔,未尝委之他人”,但所批答之意见已经包含了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内容。这反映了明代
A.君主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
B.内阁地位得到逐步提高
C.内阁已渐成国家法定机构
D.朝议制度减少决策失误
18.(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
C.社会经济凋敝
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
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表为不同史料对明嘉靖年间宫人谋杀皇帝事件的记载。据此可知
史料介绍
内容
《明史》,清代官修正史。
宫人谋逆伏诛,磔端妃曹氏、宁嫔王氏于市。
《万历野获编》,明代沈德符所写,属于历史笔记。
宫婢相结行弑,用绳系上喉,翻布塞上口,以数人踞上腹绞之,已垂绝矣。幸诸婢不谙绾结之法,绳股缓不收,户外闻咯咯声,孝烈皇后率众人解之。又宁嫔王氏,首谋弑逆,端妃曹氏,时虽不与,然始亦有谋。
A.历史笔记有补正史不足之用
B.历史笔记所记内容真伪杂糅,难以分辨
C.历史笔记抄袭正史,价值不大
D.正史虽不及笔记全面但史料价值更高
20.(2021·全国高三单元测试)洪武年间“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降至仁、宣二朝,内阁权力虽然有所加重,但大学士“职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明朝中后期,严嵩因“结诸阉人”,方得长期秉政;张居正也需讨好太监冯保,方能执掌国柄。这些现象表明
A.内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
B.内阁宦官专权导致皇权不稳
C.内阁与宦官勾结导致明朝政治腐败
D.尚书实际上掌握了行政大权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图1、2、3所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到宋中央官制发生的变化。
(2)图1至图4,中枢权力体制(中央官制)的变化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结合图5,分析这一矛盾演变的趋势。
(3)综合上述图示,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三、论述题
22.(2021·全国高三课时练习)历史人物及其时代
材料一
洪武二年,倭寇“数侵掠苏州、崇明,杀掠居民,劫夺货财”。明初政府加强海防,倭寇未酿成大患。
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弱,到了嘉靖时,浙、海卫所“战船、哨船,十存一二"。倭患日益严重。
嘉靖二十五年,戚继光在兵书上题下“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誓言。
嘉请三十三年,倭寇在昆山“分椋村镇,杀人万计”“烧房屋二万余间”“各乡村落凡三百五十里,境内房屋十去八九,男妇十失四五”。
嘉靖三十五年,戚继光出任宁绍台参将,镇守台州等地。他请求在义乌山区招募新兵,获得朝廷恩准。
嘉靖三十八年,他亲自到义乌招募三千人,组编成军进行训练,又适应东南沿海地形和倭寇作战特点,创造“鸳鸯阵”等新战法。经过两个月训练,他招募的这支军队开赴抗倭战场。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掠台州等地,戚继光率军作战连战皆捷,教回被掳男妇数千名,平定了浙东地区倭惠。
浙东倭患平定后,戚家军又赴福建、广东抗倭。所到之处,“成家军号令全石,秋毫无犯,民乃以手加额曰:“今日始见仁者之师矣!””
——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9卷明时期》等
材料二
用兵能用浩然之气,即是义理之勇,否则血气而已矣……兵众而不知律,必为寇所乘。
——戚继光《止止堂集》
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须兵士立得脚根定,则拽柴可以败荆,况精器乎!
——戚继光《练兵实纪·原火器》
从“时代与个人关系”角度,解读成继光的历史功绩。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亲近宦官等一系列行为,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主集权,D项正确;材料中皇帝亲近权监,其目的在于牵制内阁,因此内阁权势没有变大,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君主集权加强的趋势,“宦官专权形成的缘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明太祖时期废宰相,因此“君权相权关系紧张”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
“僧官制度”是明朝统治西藏的重要特色,各级僧官实际上是明朝的地方官吏,表明明朝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B项正确。
3.A
【详解】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蓬尽矣则剥树皮以为食…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其山中石块而食”“严为催科(严征苛捐杂税)”反映了明朝末期,陕北大旱,官府、地主照旧催逼租税,造成大范围饥荒,天灾人祸交织,故选A;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严重,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边防危机,排除C;D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
4.A
【详解】
通过观察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继承元朝管理澎湖的做法,重视沿海治安,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澎湖等,反映出领土主权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加强对澎湖而非台湾诸岛的管辖,B项错误;
明朝政府管辖澎湖的措施与两岸的政治“交流”不符,C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荷兰在亚洲的扩张受到了抵制,D项错误。
5.C
【详解】
据材料“明宣宗朱瞻基打破朱元璋‘不许宦官识字’的禁令,命輸林学士陈山等教授宦官读书,还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所有奏章……”可知,明朝皇帝从不让太监识字,到教授宦官读书,而且还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宦官牵制内阁,宦官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抑皇权,故选C;据所学可知,皇帝授权太监“批阅奏章”,其消极影响是导致“宦官专权”,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分割事权”,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内阁,而且材料中“以太监机构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目的是通过宦官牵制内阁,宦官和内阁之间的相互制约,D排除。
6.A
【详解】
文渊阁接近皇帝,翰林院迁出文渊阁而内阁独留文渊阁,体现了对内阁的重视,说明内阁的地位有所提升,故选A;文渊阁内人员的变动说明内阁地位有所上升,BCD均无法说明,排除。
7.D
【详解】
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地区以及非洲东海岸等过多次随郑和使团入贡明朝,说明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故选D;明朝实行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增加了明朝的财政开支,排除A;明朝仍然推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排除B;西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C。
【点睛】
8.D
【详解】
明代君主掌握朝臣生死,将其当朝笞责或者投入“诏狱”折磨的“廷杖”制度,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表现,与明代中后期官官专权现象严重在实质上是一致的,D项正确;推行改土归流是中央强化地方管理的做法,A项错误;内阁拒拟不合理的诏旨体现了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并非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B项错误;废行省设三司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在实质上与“廷杖”制度并不相同,C项错误。
9.B
【详解】
根据“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可知,明成祖时内阁开始参与国是,故选B;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材料反映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排除C;根据“参预机务”“裁决机宜,悉由票拟”可知,内阁不仅负责处理一般政府文书,还参与机密要务,排除D。
【点睛】
10.A
【详解】
明朝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反映,故选A;明朝朱元璋已经废除丞相,排除B;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内阁大学士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是皇帝的咨询内侍机构,没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排除D。
【点睛】
11.D
【详解】
通过对历史叙述的对比分析并结合历史知识,可以认定胡惟庸的确是被明太祖下令处死,故选择D选项;依据材料“群臣奏胡惟庸等罪,请诛之;因汪广洋案株连;御史中丞……亦以惟庸阴事告。帝大怒,乃诛惟庸。”,材料并未体现胡惟庸因谋反被明太祖所杀,故排除A选项;胡惟庸被杀的记载是否符合史实,宰相胡惟庸是否被冤枉的有待历史考证,故排除BC选项。
12.C
【详解】
明朝大臣奏章递进以后,经皇帝审阅、内阁票拟、皇帝同意后司礼监批红、六科审核无误、交六部执行,明朝票拟批红制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一定程度上可弥补相权的缺失,故选C;A错在“独立处理政务”,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内阁不是中央法定的机构,不能控制内阁,排除D。
【点睛】
13.C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荷兰人用火药武器同明军海上军对进行作战,说明的是此时西欧已领先中国,C正确;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开始,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4.A
【详解】
根据“600多年来,中国与印度洋各国关系的佳话流传不衰”可知郑和下西洋密切了中国与印度洋各国的关系,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故选A;郑和下西洋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没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更没有推动明朝的政治革新,排除BC;郑和下西洋和封建制度的衰落没有关系,排除D。
15.A
【详解】
废除土司以实行流官统治的做法,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改土归流”与促进民族融合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改土归流”与统治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D。
【点睛】
16.C
【详解】
明朝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内阁的设置强化了君主专制,明代内阁阁臣人数的激增反映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选C;东西厂特务机构反映明代政治日益黑暗,排除A。内阁阁臣的人数不能体现明朝官僚体制已完备,排除B;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D。
【点睛】
17.B
【详解】
武时期皇帝一人亲批所有章奏,永乐、洪熙时期章奏批答是皇帝与阁臣“造膝密议”的结果,说明阁臣的地位得到提高,故选B;内阁是皇帝的顾问侍从机构,加强了君主专制,排除A;内阁不是国家法定机构,排除C;材料强调内阁地位的变化,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
18.A
【详解】
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向户部索求十万金的诉求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干预下未能满足,说明万历年间内阁权势较强,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的任意妄为,A正确;明代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B选项中的“严重制约”不符合内阁这一机构的特征,排除;题干涉及的内容与朝廷中枢机制有关,此信息不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经济情况,而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中后期社会经济较为繁荣,排除C;内阁不是宰相,因此题干反映的现象不属于君权相权关系,排除D。
19.A
【详解】
同一历史事件在《明史》中记载简略,历史笔记《万历野获编》比较详细,可知历史笔记在补充正史记载方面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A项正确;历史笔记所记内容难以分辨的说法武断,B项错误;《万历野获编》为明代人沈德符所写,《明史》为清代官修史书,《万历野获编》早于《明史》,“历史笔记抄袭正史”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万历野获编》和《明史》对同一事件的记载只有详略区别,不能说明正史价值高或笔记全面,D项错误。
20.A
【详解】
材料中的“职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和阁臣严嵩、张居正执掌国柄必须“结诸阉人”等信息表明,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权力系统,故答案为A项;内阁是皇权的附庸,内阁权力的上升是皇权强化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明朝政治腐败,且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尚书掌握行政大权无法体现,排除D项。
【点睛】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明朝内阁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21.(1)秦朝:三公九卿制;汉朝:中外朝制;唐朝: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
(2)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
(3)策略:重用近臣;分散相权。
原则:维护皇权至上。
【详解】
(1)根据图1可知,秦朝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即三公。丞相之下设九卿,所以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汉朝:根据图2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沿袭秦朝的三公制度,属于外朝,为削弱丞相权力,设内朝对外朝进行牵制,即汉朝实行中外朝制;唐朝:根据图3可知,唐朝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即三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即六部,所以,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根据图4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加强皇权,在中央通过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丞相的权利,设中书门下省、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和军事,即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来管理财政,即三司,所以北宋时在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2)矛盾:结合所学可知,中央官制的变化主要是围绕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进行调整的。趋势:根据图1至图4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从秦朝到北宋,中央官制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例如,西汉用内朝牵制外朝、唐朝三省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北宋以分化事权的方式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以此加强皇权。
(3)策略:根据图2、图4等内容可知,在调控中枢权力时皇帝通过重用近臣等方式,来分散相权,例如西汉内朝的设立。原则:结合所学可知,调控中枢权力的原则是为了加强皇权。
22.明朝中期以后,国势日益弱,中国东南边疆倭患日益严重,严重危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戚继光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立下“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誓言。戚继光组成戚家军,军纪严明,英勇顽强,平定了东南地区倭患,赢得人民的拥护。时代造英雄,戚继光生活在倭患严重的明朝,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戚继光担负起抗倭的使命,成就了抗倭英雄的美名。
【详解】
根据所学,可从时代造就英雄进行解读,分别从明朝中期以后中国东南边疆出现倭患,戚继光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组成戚家军,平定了东南地区倭患,成就了抗倭英雄的美名等进行解读。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