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一、单选题(20小题60分)
1.(2021·沙坪坝区·重庆八中高二期中)史载,康熙年间,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这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是就“御门听政”。据此可知,“御门听政”
A.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使决策方式日趋复杂
C.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
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
2.(2021·山东济宁市·高二期末)清雍正年间,礼部侍郎查嗣庭受命主持江西乡试,以《诗经》中“维民所止”为题,意在歌颂皇帝神武,但雍正帝却以“以雍正字,去首,诽谤大道”,将治罪戮尸。这本质上说明
A.封建文化专制的严酷
B.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
C.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D.封建君主集权的强化
3.(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清朝从康煕帝开始,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推丁入亩、耗羡归公、改土归流等就是先通过密折制度君臣反复商讨后达成的共识。这说明,密折制度
A.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
B.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C.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
D.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
4.(2021·青海西宁市·高一期末)1684年,清廷设粤海关(广州)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江海关(松江),监管货物进出口和收取关税。还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清廷
A.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B.有条件地开放对外贸易
C.极力维护朝贡贸易体系
D.国库收入依赖外贸税收
5.(2021·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期末)如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地区
措施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C.康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2021·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附中高二期末)雍正时期,推行与完善奏折制度。“有的道员、知府、同知、副将等中级官员,由皇帝特许,亦可向皇帝上奏折。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就不得外传,否则治罪。”据此可知,奏折制度的实行
A.健全了地方的行政机构
B.有利于发扬民主
C.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D.加强了中央集权
7.(2021·广西高一期末)据统计,从1760年到1810年的50年时间内,英国对华商品输出的年平均值由47万两增加到730万两,而中国对英国的商品输出年平均值由97万两增加到995万两。这反映出当时
A.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销售市场
B.中外贸易得到了较快发展
C.清朝统治者取消了“海禁”政策
D.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
8.(2021·陕西咸阳市·高一期末)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必须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之后清廷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管制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这些措施
A.有效防止外国资本的入侵
B.直接导致了鸦片走私猖獗
C.促使清廷的关税收入锐减
D.阻碍中国与世界潮流接轨
9.(2021·湖北高一期末)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的重重截击,返回祖国(如图)。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牧民。这说明
A.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B.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中华民族拥有凝聚力向心力
D.清朝实行了平等的民族政策
10.(2021·福建南平市·)清初设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举凡政权建置,出师征伐,重大礼仪,文武大臣犯罪,甚至亲王的婚姻等事,都在议论之内。自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六年,交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事仅26件:典礼5件,官员选调、惩处15件,其他6件。材料能够说明清初
A.满洲勋贵权势显赫
B.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C.辅政程度由轻到重
D.决策机制演变历程
11.(2021·河北高三其他模拟)清朝前期对新疆的经略治理规模和深度皆远胜于此前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其措施包括兵屯戍边、派遣移民入疆、设立官营商铺、兴办各种文化教育事业。新疆经济、社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据此可知清初
A.清朝廷认为陆防重于海防
B.开发治理新疆符合民心民愿
C.中原文明对新疆有效辐射
D.新疆发达程度远胜前朝内地
12.(2021·江苏省天一中学高二期中)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A.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例
B.官员增加有利于推动廉政建设
C.推动了人民赋税负担的降低
D.专制和集权易致行政成本增加
13.(2021·江西高二期末)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1732年),改称“办理军机处”;1735年乾隆帝继位罢军机处;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复军机处,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大了权力。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
A.清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军机处成为强化君权的工具
C.中央决策机构逐渐完善
D.军机处的设置一度威胁皇权
14.(2021·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高一期末)为限制和管理外国商人,清政府特设公行制度,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和办理其他事务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清朝官员不能直接会见外商,外商原则上也不许会见清朝的官员,一切事务均需由公行居间传达,否则就是"有失国体"。由此可见
A.清政府外交政策向近代转变
B.公行兼具商业和政治功能
C.闭关锁国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D.清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发展
15.(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此表可知军机处( )
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台湾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清史稿》卷一七六《军机大臣年表》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
A.发展为正式的官府衙门
B.是皇帝独断的辅政机构
C.只负责处理军事事务
D.使得清朝行政复杂化
16.(2021·全国高二专题练习)清朝统治者对全国舆图的绘制十分重视,所谓“国家抚有疆宇,谓之版图,版言乎其有民,图言乎其有地”。康熙时编绘成《皇舆全览图》,乾隆时对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进行实地测绘后编绘成《乾隆十三排地图》。这反映了清代( )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
C.具有浓郁的边患危机意识
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17.(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下列两幅地图分别是“康熙四年”与“乾隆二十六年”江淮地区政区图。前后变化反映出清朝
A.中央集权体制的变迁
B.君主专制体制的变革
C.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
D.政府运行机制的完善
18.(2021·全国)清朝对官吏考核承袭明制并稍有改进。每三年考课一次,考课措施称“四格八法”,“八法”中凡犯有一法者即遭淘汰。若犯“八法”中的“贪”条,贪银十辆即处以死刑。各级考核建立在德绩结合之上,德才并重,以德为主,德是考核指导原则,绩是考核具体内容。清朝的这一做法
A.保证了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B.目的是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
C.意在加强对官员控制维护政权统治
D.建立了-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
19.(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谥号是对帝王、大臣、贵族生前事迹进行评价褒贬给予的称呼。如表是学者对西周至清朝末天子、国君和皇帝谥号的情况统计表,据如表可知
时间(公元)
所统计帝王、国君总数
其中
美谥
平谥
恶谥
人数
占百分数
人数
占百分数
人数
占百分数
前841年~前221年
234
165
70.6
39
16.6
30
12.8
前209年~1911年
324
290
89.3
25
8
9
2.7
A.监察制度有所完善
B.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C.君主权威得到加强
D.道德政治渐趋形成
20.(2021·浙江高三月考)清代的奏折制度,由于写折官员与皇帝是单线联系,皇帝就可以从中施展权术,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皇帝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使得官员们“涕泪如雨,肺肝感振”,反复表白“唯知有皇上,不知其他”,这反映了
A.清代君臣关系和睦
B.中央行政效率提高
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内阁实际权力下降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21.(2021·浙江绍兴市·高三月考)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中央集权王朝,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加强对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区域的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蜀志》所说,秦灭六国,“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以致“家有盐铜之利,户专山川之材,居给人足,以富相尚”。秦政权奉行法治,以实行严刑峻法而见称于史。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巴志》记载,“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其意为一户可免交一顷田的租税,虽有十个妻子也不纳口算。
——摘编自《从<华阳国志>看秦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材料二
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中。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辞、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
——摘编自《元朝行省制度及其渊源略论》
材料三
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愿意“世为唐臣”。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1702年开始修建热河行宫,坐落在承德市,后亲自提名为避暑山庄,避暑山庄成为处理民族事务加强北部边防的政治中心。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灭六国后进一步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概括秦朝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还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2)阅读材料二,指出元朝行省制区有別于以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朝行省制度对加强地方管理的作用。
(3)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唐太宗、康熙帝为加强藏族地区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三、论述题
22.(2021·江苏高三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83年,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駐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随后,在台湾问题的处理上朝野之间意见分歧。施琅力排众议,主张坚守台湾。他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而且“野沃土膏,物产利溥”。特别是他很有远见地意识到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窺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遗患后世。因此,他认为台湾“即为不毛之荒壤,必借内地挽转运輸,亦断断乎其不可弃”。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施琅对统一台湾的贡献。(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
“御门听政”使皇帝直接掌握了国家政治决策,皇帝的亲身参与有利于政治决策效率的提升,从而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故选C;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御门听政”实际上使决策方式简单化,排除B;”御门听政“使皇帝直接进行政治决策,是加重了君主政务负担,排除D。
2.D
【详解】
根据材料“但雍正帝却以‘以雍正字,去首,诽谤大道’,将治罪戮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大兴文字狱的史实,其目的是通过加强思想方面的控制,以强化封建君主专制,所以D正确;A项不属于材料的本质,所以A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八股取士,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所以C错误。
3.B
【详解】
根据材料“官员奏折密封可直接呈报皇帝;雍正帝时还特许一些职衔低微的官员密奏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密折制度可以及时的上通下达,减少了其中的办事环节,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所以B正确;密折制度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强君主专制,不会增加财政收入,所以A错误;“实现了皇帝对全国政务实情的掌握”说法绝对,所以C错误;“使皇帝能够直接监察所有官僚”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D错误。
4.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在东部沿海设立四个海关,监管货物进出口和收取关税,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表明当时清廷有条件地开放对外贸易,B项正确;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与“允许欧洲各国在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等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清政府极力维护政治目的为主的朝贡贸易体系,C项错误;清朝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府的国库收入“依赖”外贸税收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
5.D
【详解】
根据材料涉及的地点多为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涉及的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正确;台湾地区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材料涉及的并非全部属于对外关系,如西藏问题等,排除B;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C。
6.D
【详解】
根据“撰写人须亲自书写,一般不许他人代笔,写就不得外传,否则治罪”可知,奏折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奏折的内容不致泄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健全了地方的行政机构,A错误;材料内容不利于发扬民主,B错误;材料反映的奏折制度没有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错误。
7.B
【详解】
由材料可知,从1760年到1810年的50年时间内,无论是英国对华商品输出,还是中国对英国的商品输出,贸易额都增加了十多倍,这说明虽然在闭关锁国的政策之下,中外贸易仍得到了较快发展,故选B项;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销售市场,与题干中中国对英国的商品输出量更大相矛盾,故排除A项;清朝统治者取消了“海禁”政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C项;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8.D
【详解】
材料“1757年,乾隆帝以海防重地必须规范外商活动为理由,谕令西洋商人只可以在广东通商”体现的是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是闭关锁国政策体现,该措施使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发展潮流,是近代中国落后的主要原因,D正确;该措施在一定程度防止了外国资本的入侵,并非有效防止,A排除;鸦片走私的主要原因是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B排除;当时海关税收并非是主要财政来源,C排除。故选D。
9.C
【详解】
根据“各地纷纷捐献物品,供应土尔扈特人。清政府也拨专款采办牲畜、皮衣、茶叶粮米,接济土尔扈特牧民。”可得出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体现了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C项正确;A项不是主旨,排除A;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清代的民族政策,排除D。
10.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清朝初期,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到康熙时,为了抑制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南书房,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材料表明君主专制加强,抑制了满洲贵族的一些权力,反映了中央决策机制的演变,故D项正确;“自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六年,交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事仅26件”说明满洲贵族的权力被抑制,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加强君主专制,并不能体现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故排除B项;从“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到“交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之事仅26件”说明辅政程度由重到轻,故C项错误。
【点睛】
11.B
【详解】
据题意可知,清朝时期对新疆进行了深度的开发和治理,这使得新疆的经济、社会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进步,所以对新疆的开发是符合民心民愿的,故选B;陆防和海防的争论出现于清朝后期,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新疆的开发,而非中原文明对新疆的辐射,排除C;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远胜前朝内地”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
12.D
【详解】
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我国古代官民比例从西汉至清朝,总体上增长,结合所学可知,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为巩固统治,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加强专制,使得官员人数增加,这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根据材料数据可知,清朝康熙前期相对之前的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例”的表述错误,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我国西汉至清朝时期官民比例变化,该变化与廉政建设无直接关系,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官员的增加会加重人民的负担,C项错误。
13.B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军机处由临时机构到正式机构,权力不断増大,皇帝的意志决定了军机处的命运,军机处成为强化君权的工具,故选B项;军机处的设置表明了皇权的加强,排除A项;军机处不是决策机构,排除C项;军机处没有威胁到皇权,排除D项。
14.B
【详解】
材料“规定外商来华贸易和办理其他事务必须通过政府特许的公行来进行”体现的是公行具有商业和政治的双重职能,B正确;A是总理衙门设置的意义,排除;C与材料无关,排除;公行制度是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产物,D排除。故选B。
15.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军机处没有实权,只是皇帝处理政务的辅助机构,是皇权不断强化的产物,B项正确;军机处不是法定的、正式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排除A;根据“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可知,军机处不仅仅处理军事事务,C项太绝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复杂的特点,排除D。
【点睛】
16.B
【详解】
从材料可以看出,清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测绘和地图的制作,这反映出清朝政府致力于巩固国家统一的诉求,故选B;
材料没有涉及到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信息,排除A;材料中没有显示出边疆危机,排除C;材料中也看不出绘图技术水平是否高超,排除D。
【点睛】
17.A
【详解】
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可以看出,清政府将江南省一分为三,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反映出清朝统治下中央集权体制的变迁,故选A项;对地方行政单位的分割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项;清朝政治中心在北京,排除C项;材料强调清朝加强中央集权,与政府的运行完善无关,排除D。
18.C
【详解】
据题意可知,清朝对官员设置了严格的考核和监察制度,这是为了加强对官员的控制,进而维护政权统治,故选C;清朝的这一做法主要是加强对官员队伍的监察,并不能够就此保证国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排除A;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而非树立良好清明的社会风气,更没有建立起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BD。
19.C
【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到前209年---1911年间美谥明显多于恶谥,尤其是恶谥占比显著下降,这间接反映了君主权威的加强,C正确;材料未体现监察制度,A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错误;材料只是对君主的各种谥号占比的比较,而非道德政治,D错误。
20.C
【详解】
材料“由于写折官员与皇帝是单线联系,皇帝就可以从中施展权术,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体现的是清朝通过密折制度加强对大臣的控制,其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正确;清代君臣关系发展为主奴关系,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21.(1)措施: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平定岭南,设置郡县。政策措施:移民戍边;刑法从宽;赋税从轻;开辟五尺道;在其中部分地区任命官吏。
(2)特点: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地形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意地方吏治整顿)。作用: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还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3)唐太宗:实行民族团结政策;实行和亲政策,派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文化。康熙帝:加强与藏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分掌藏族地区喇嘛教务,活佛直辖于清廷。
【详解】
(1)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通过北击匈奴、平定岭南,加强边疆管理扩大了统一帝国规模。政策措施:根据材料“徙其豪侠于蜀,资我丰土”可知,移民戍边;根据材料“少数民族伤了人,按情节轻重论处,杀人犯了死罪,可以用货、钱赎免。”可知,刑法从宽;根据材料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可知,赋税从轻;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道路交通、官吏任命等角度进行回答。
(2)特点:根据材料“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主要防范诸蒙古部落的叛乱,派驻许多蒙古骑兵团在河南江北行省、云南行省、四川行省来进行军事控制,而东南是天下财赋重地,行省设置为了搜刮财富进统治者中。”可知,元朝行省设置的具体目的有所不同;根据材料“秦汉唐宋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常以大江、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元朝则以犬牙交错的形式划分行省疆域。”可知,行省划分的依据从山川地形到犬牙交错(消除了地方割据分裂的地理基础);根据材料“元朝以五事‘户口增、田野辞、词讼简、盗贼息、赋税平’作为对地方官的考核标准。”可知,重视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注意地方吏治整顿)。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行省制便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回答。
(3)唐太宗:根据材料“唐太宗的民族团结政策使少数民族首领对唐朝忠心耿耿”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唐太宗对藏族地区实行民族团结政策、通过和亲派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中原文化等方面进行回答。康熙帝:根据材料“清朝康熙帝同样重视处理民族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康熙帝对藏族地区加强团结,尊重喇嘛教;册封活佛,分掌藏区教务等方面进行回答。
22.评述: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详解】
评述:根据材料“康熙帝派施琅率领水师击败郑氏集团,进駐台湾”“百姓壶浆相继于路,海兵皆预制清朝旗号以迎王师”可知,施琅进驻台湾,把台湾纳入统一政权的管理之下,这符合台湾人民的愿望,符合国家统一的潮流。根据材料“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若弃而不守,西方殖民主义者必利用台湾,‘窃窺边场,逼进民庭,乃种祸后来,沿海诸省断难晏然’”可知,施琅具有战略眼光,他清醒地认识到台湾对巩固国防、防御外来侵略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开发台湾的经济价值。根据材料“在他的坚持下,康熙帝始决定坚守台湾,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台湾、厦门合派一道员管辖。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可知,施琅的建议对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加强对台湾的管辖产生了直接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施琅的做法和建议,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各民族的愿望,他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国防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