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6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60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5:2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0张PPT)
1.怎样理解“师”和“师道”?
2.为什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本文思想。
阅读思考
“杏坛”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杏坛讲学图
师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知识,把握韩愈所确立的“师”的概念、择师标准、从师之道及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
2.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联系社会背景,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学习目标
“师说”=“说说老师”?
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如《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师说》等都属于这一种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其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
作者简介
1.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2.“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三个要点
三个要点
3.“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句读
或不焉
经传
传道

苌弘
近谀

相师

字音认读
dòu
fǒu
chuán
zhuàn
dān
cháng


xiāng
pán
研读第一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求学的人
用来……的、……的凭借
传授。通“授”
懂得
那,指示代词
他,人称代词
本来
知道、懂得
相当于“于”
“以之为师”
学习道理
岂,哪
因此
无论、不分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有了疑难问题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永远不能解决了。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随他,以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的,(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以他为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生年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因此,不论(地位)高低,不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原因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从师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研读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从师学习的风尚
超出
低于

以……为耻
因此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难问题很困难!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代词,他们
对于
自身,自己
糊涂
一句话叫“句”,中间需停顿的地方叫“读”
有的人
通“否”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们的老师,是教给他们读书和学习其中的文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不通晓断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不通晓断句)向老师请教,有的(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智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治病的人
泛指各行各业的工匠艺人

有“如此如此”的意味,此译为“等等”
差不多
阿谀,奉承
不值得提起,看不起。齿,同等对待。

语气助词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集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就说:“他和他年纪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位高的人为老师,就近于谄媚。”唉!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里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医、乐师和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可是)现在那些君子们的智慧程度竟然反而不及这些人,多么奇怪啊!
第二段
1.此段与上一段是怎样联系的?
采用正反对比的方法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
2.这一段的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纵比: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2.自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3.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
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自相矛盾的从师态度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
研读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固定的老师
不一定
学习,研究
第三自然段作者用了孔子的言行,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怎么证明的?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论证方法: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第三段
孔子名言
证明观点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
研读第四段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先秦及秦汉散文
普遍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第四段
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写作背景
唐代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耻学于师”的心理。
韩愈在写作《师说》时,正担任国子监四门博士。作者当时官职卑微,而跟他学习的约八百名学生,大多是文武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弟或拥有爵位者。韩愈亲见士大夫子弟耻于向官阶不高的老师学习,对封建阶级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于是,借赠送李蟠文章,写了《师说》。
第四段交待写作缘由,但仍隐含着作者的观点,那些句子可以表现作者观点?
第四段
激励后学: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耻师之风
不拘于时行古道
思维拓展
耻学于师的士大夫阶层
不尊重老师的现代人


1.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2.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纵比:
古——今
2.自比:
其子——其身
3.横比:
百工——士大夫
3.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李蟠学于余,余作《师说》以贻之
分析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引用论证
4.交代写作缘由,激励后学
修辞探微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顶真
主题归纳
《师说》着重阐明了从师学道的必要性和应有的态度,提出老师的职责是“传道受业解惑”,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倡选择老师应以“道”为根本,“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师生关系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观念。
拓展延伸
古今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孔子向郯子请教官职名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左传·昭公十七年》
孔子学琴于师襄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问礼于老子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文言知识归纳
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受”通“授”,传授
文言句式
状语后置句
1.而耻学于师
介宾短语“于师”作“学”的状语,即“而耻于师学”
2.师不必贤于弟子
介宾短语“于弟子”作“贤”的状语,即“师不必于弟子贤”
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之”是宾前标志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
被动句
不拘于时
(介词“于”表被动)
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庸……乎”表反问,“哪用得着……呢”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吾从而师之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4.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
今:
古:
今:
古:
今:
古今异义
古:
今:
求学的人
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
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普通人
很多人
小的方面学习
指小学学校教育
1.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
2.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3.位卑则足羞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5.小学而大遗
6.圣益圣,愚益愚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可耻
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
形容词作名词,
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贤:
①其贤不及孔子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惑: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知: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识别
知道,了解
一词多义
才能
高明
疑难问题
糊涂
道: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吾师道也
③道相似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矣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理
道理
道德学问
风尚
道路、风尚
传: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动词,流传
动词,传授
名词,古代解释经书的书
一词多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④吾师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⑥十年春,齐师伐我
学习
老师
意动用法,以……为师
有专门技艺的人
军队
从师
其皆出于此乎
拜送书于庭
学于余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不拘于时
介,表处所,从
介,表处所,在
介,表趋向,向
介,表对象,对,对于
介,表比较,

介,表被动,被
常见虚词用法
择师而教之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古之学者。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句读之不知。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吾欲之南海。
蚓无爪牙之利。
代词,他
指示代词,这
指示代词,这些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主谓间取独
宾语前置
助词,不译
动词,往
定语后置
常见虚词用法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代词,他
代词,那些
副词,大概
前指士大夫,后指“这”
课堂训练
(1)韩愈《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

。”
(2)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
(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4)韩愈在《师说》中用“

”批评一些人学习分不清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色的词。
(1)是故无贵无贱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作《师说》以贻之
无论,不分
普遍
知道,懂得
赠送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不知句读的要从师,有疑问解不开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的明智。
(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
4.加色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是(

①吾师道也 
②而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君子不齿
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②⑦/④⑥/⑤
C.①⑤/②/③⑦/④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
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⑥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C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位卑则足羞
C.其皆出于此乎/余嘉其能行古道
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A.
副词,竟/
连词,于是。
B.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C.
副词,大概/
代词,他。\
D.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加色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D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