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重点高中提前招生复习学案7:物质的推断(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2】浙教版科学中考重点高中提前招生复习学案7:物质的推断(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9-01 15:39:1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化学部分--------物质的推断
解推断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读审——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第三,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
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
一、推断题的突破口
1.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

溶液颜色:CuCl2、CuSO4(蓝色);FeCl2、FeSO4(浅绿色);FeCl3、Fe2(SO4)3(黄色)。

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2.以物质特征状态为突破口
常见固体单质有Fe、Cu、C、S;气体单质有H2、N2、O2;
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CH4、SO2;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有H2O。
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通电;催化剂;高温;加热。
4.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1、选择类推断题
1、(2021?长葛市一模)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Cu和Mg
B.反应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为Cu+和Mg2+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会有气泡产生
D.向滤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解答】解:A、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铜,完全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溶液,说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硫酸铜有剩余,则渣中一定有Cu,不可能含有镁,故选项说法错误。
B、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能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镁溶液和铜,完全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溶液,说明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反应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为Cu2+和Mg2+,选项中铜离子的符号书写错误,故选项说法错误。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铜不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气泡产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D、滤液中含有硫酸铜,向滤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会产生蓝色沉淀,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知识点2、框图类推断题
2、(2020?南宁一模)已知A﹣F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图甲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图乙是其中部分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图。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C 
 。
(2)利用D和E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D和E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为 
 色。
(3)若F与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且与A含有一种相同金属元素,则D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答】解:由题意和物质的转化可知,A﹣F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B为一种酸,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该酸为硫酸,化学式是:H2SO4;D是一种酸,一种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应为盐酸;E为一种氧化物,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能与盐酸反应,能转化为C,则E为氧化铁,C为铁;硫酸能与一种盐反应生成了稀盐酸,则A为氯化钡。带入题意验证符合题意。所以:
(1)由上述分析可知,物质的化学式:B为
H2SO4,C
为Fe。
(2)利用D和E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是盐酸与氢氧化铁反应生成了氯化铁和水,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为黄色。
(3)若F与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且与A含有一种相同金属元素,则F为一种碱,应为氢氧化钡,则D和F的反应是氢氧化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钡和水,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故答案为:(1)H2SO4;Fe。
(2)Ba(OH)2+2HCl═BaCl2↓+2H2O。
(3)Ba(OH)2+2HCl═BaCl2+2H2O。
知识点3、工艺流程类推断题
3、(2020?休宁县模拟)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铝镓合金属于 
 (填“金属”或“有机合成”)材料,铝镲合金的硬度比铝的硬度 
 (填“大”或“小”)。
(2)空气中,铝在常温下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因为 
 。
(3)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非金属单质有 
 。
(4)写出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5)镓(Ca)的金属活动性与锌相似,却比铝弱,元素主要化合价与铝元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Ga+2HCl═GaCl2+H2↑可以发生
B.反应Al+GaCl3═AlCl3+Ga可以发生
C.将镓丝、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可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D.将镓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镓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解答】解:(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铝镓合金属于金属材料;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铝镓合金的硬度比铝的硬度大;
(2)空气中,铝在常温下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3)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非金属单质有氢气和氧气;
(4)铝镓合金在一定条件下与水反应得到氧化铝、氢气和镓,即镓未参加反应,实际上发生的反应是铝和水,生成物是氧化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OAl2O3+3H2↑,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5)A、镓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镓和氢气,镓元素显+3价,故错误;
B、镓(Ca)的金属活动性与锌相似,却比铝弱,则反应Al+GaCl3═AlCl3+Ga可以发生,故正确;
C、镓(Ca)的金属活动性与锌相似,却比铝弱,将镓丝、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可能相等,不可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故错误;
D、镓丝能和酸反应,位于氢之前,则将镓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两者发生反应,镓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故正确;
故选BD。
答案:(1)金属;大;(2)铝在常温下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3)氢气和氧气;(4)2Al+3H2OAl2O3+3H2↑;置换反应;(5)BD。
1.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Na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白色粉末的性质,将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分为三份进行实验:
(1)第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2)第二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开始无明显现象,随着盐酸的滴入逐渐有气泡产生
(3)第三份溶液中滴加BaCl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
分析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OH,可能含有NaCl
B.一定含有Na2CO3,NaCl,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OH
C.一定含有NaOH,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Cl
D.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Cl,可能含有NaOH
【解答】解:碳酸钠、氢氧化钠在溶液中显碱性,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会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
第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呈红色,所以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
第二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开始无明显现象,随着盐酸的滴入逐渐有气泡产生,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第三份溶液中滴加BaCl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所以
样品中一定含有NaOH,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Cl,故选:C。
2.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
【解答】解: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
步骤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
步骤②:接着向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所以固体中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A、A→B段对应的反应是碳酸钡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冒出,故A错误;
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小,故B错误;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故C正确;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硝酸钡,故D错误。
故选:C。
3.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X、Y、Z、W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则X、Y、Z、W依次可能是(  )
A.C、CO、CO2、H2CO3
B.H2O2、O2、H2O、H2
C.CaO、Ca(OH)2、CaCl2、CaCO3
D.Cu、CuO、Cu(OH)2、CuSO4
【解答】解:A、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无法一步生成碳,故A错误;
B、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水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但是氢气无法一步生成过氧化氢,故B错误;
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C正确;
D、铜在空气中加热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不溶于水,需要用酸溶解,不能直接到氢氧化铜,故D错误。
故选:C。
4.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如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丁可以为碳酸钠
B.当甲为氯化铜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
C.当丁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红磷、甲烷、一氧化碳
D.当丁为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硝酸银、氢氧化钙
【解答】解: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
A、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丁可以为碳酸钠,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钙、盐酸、氯化钙反应,但是碳酸钠和氯化钙都属于盐,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当甲为氯化铜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氯化铜会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也会与二氧化碳、盐酸反应,所以乙、丙可以是盐酸、二氧化碳,故B正确;
C、当丁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红磷、甲烷、一氧化碳,红磷、甲烷、一氧化碳都会与氧气反应,但是红磷属于单质,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D、当丁为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硝酸银、氢氧化钙,铜不会与盐酸反应,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B。
5.现有Cu、CuO、CuSO4、C、CO、CO2六种物质,它们的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上述六种物质中的一种).
(1)请利用初中所学知识推断图中物质的化学式:
Z 
 、N 

(2)写出X→W的化学方程式 
 .
【解答】解:CuO与C或CO相互反应可生成Cu、CuSO4与铁生成Cu,即CuO、CuSO4、C、CO四种物质都可转化为Cu;因此,可判断W为Cu;CuO与C或CO相互反应可生成CO2,即CuO、C、CO三种物质可转化为CO2;因此,可判断Z为CO2;最后根据X、Y都能转化成二氧化碳,M、N中只有M能转化为二氧化碳,结合X与Y、M与N间的转化关系,可对物质进行一一确定;
(1)由Cu、CuO、CuSO4、C、CO、CO2六种物质中有四种物质通过反应可以转化为W、三种物质通过发生反应可转化为Z,根据六种物质的性质,可确定W为铜、Z为二氧化碳;
由N不能转化为二氧化碳,可判断在Cu、CuO、CuSO4、C、CO、CO2六种物质中N为硫酸铜;
(2)由X、Y都能转化为二氧化碳且X可转化为Y,可判断X、Y为六种物质中的C和CO,且Y为COX是C;因此,反应可推断X→W为C与CuO在高温下生成Cu和CO2;
故答案为:(1)CO2;CuSO4(2)C+2CuO2Cu+CO2↑.
6.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各种酶都是蛋白质.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Cu2+、Ba2+、Ag+等的可溶性盐)与蛋白质作用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丧失其生理功能危及生命.因此,可溶性重金属盐为有毒物质,根据上述所给知识,用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1)CuSO4、AgNO3、Ba(NO3)2、AgCl四种物质中,无毒的是 

(2)在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胃肠疾病时,让病人服用硫酸钡的悬浊液(俗称钡餐),而不能服用碳酸钡,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盐酸,与碳酸钡反应后,产生了一定量的使人中毒的钡离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因氯化钡中毒,下列方案中可作为最佳解毒措施的是 
 (填序号).
A.多饮糖水
B.饮用纯碱溶液
C.饮用食盐水
D.饮用硫酸钠溶液.
【解答】解:(1)CuSO4、AgNO3、Ba(NO3)2都是易溶于水的物质,AgCl不溶于水,因此无毒的是AgCl.
故填:AgCl.
(2)碳酸钡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Cl═BaCl2+H2O+CO2↑.
故填:BaCO3+2HCl═BaCl2+H2O+CO2↑.
(3)糖水、食盐水不能除去钡离子,碳酸钠溶液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但是碳酸钡能和胃酸中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因此也不能除去钡离子,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钡不溶于水,不溶于稀盐酸,因此若因氯化钡中毒,下列方案中可作为最佳解毒措施的是饮用硫酸钠溶液.
故填:D.
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科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他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依次连接起来表示他所走的路线)入口→ 
 →出口。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 
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填物质的名称)。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写出一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氢氧化钾溶液,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
【解答】解:(1)利用图示的物质对相关的与盐酸不能反应的物质作出判断即可,由于盐酸不能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不活泼金属铜和银、氯化钠、硫酸反应。
故答案为:③→⑥→⑩→⑦→?→?
(2)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根据碱的种类确定中和反应的个数,碱有2种所以中和反应有2个;能与盐酸反应的盐只有碳酸钠,故答案为:2;碳酸钠;
(3)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有:③⑥⑩?,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的反应物是氯化钠、硝酸银,生成物是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在氯化银后面标上沉淀符号,所以方程式是:NaCl+AgNO3═AgCl↓+NaNO3,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类型,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答案为:NaCl+AgNO3═AgCl↓+NaNO3;
(4)因为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被“吃掉”,所以不能将盐酸换成氢氧化钾;故答案为:不能;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被“吃掉”。
故答案为:(1)③→⑥→⑩→⑦→?→?;(2)2;碳酸钠;(3)NaCl+AgNO3═AgCl↓+NaNO3;(4)不能,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从而被“吃掉”。
8.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如图是包含A、B、C、D和盐酸5种物质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
(1)单质A不可能是 
 (填序号).
①Mg
②Fe
③Cu
④C
(2)若B为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则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D为苛性钠,写出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C为碳酸钠,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答】解:(1)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可以将酸中的氢置换出来,所以铁、镁会与盐酸反应,Cu和C不会与盐酸反应,故选:③④;
(2)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3)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所以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NaHCO3),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CO3═2NaHCO3.
故答案为:(1)③④;
(2)Fe2O3+6HCl═2FeCl3+3H2O;
(3)NaOH+HCl═NaCl+H2O;
(4)CO2+H2O+Na2CO3═2NaHCO3.
9.有限的元素可以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Cu
Na
Ca
O
Cl
C
H
(1)写出常见的有机氮肥的化学式是
 
 。
(2)生成物全为单质的分解反应
 
 。
(3)写出一个非燃烧的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图中的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且均为上表中的元素组成,其中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①D→E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
②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答】解:(1)常见的有机氮肥是尿素,化学式是CO(NH2)2;
(2)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都属于单质,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4)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且均为上表中的元素组成,其中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A是碳酸钙,B和碳酸钙可以相互转化,所以B是二氧化碳,C会与二氧化碳反应,会转化成碳酸钙,所以C是氢氧化钙,D会与碳酸钙、氢氧化钙反应,所以D是盐酸,盐酸会转化成E,E、盐酸都会与F反应,所以F可以是氧化铜,经过验证,推导正确,
①D→E的反应是盐酸和铁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
②C和D的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故答案为:(1)CO(NH2)2;
(2)2H2O2H2↑+O2↑;
(3)CaO+H2O=Ca(OH)2;
(4)①置换反应;
②Ca(OH)2+2HCl=CaCl2+2H2O。
10.下列是初中部分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已知,固体F是银白色的金属。C、D、G、H、J属于氧化物。请做出合理推断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固体F的化学式 
 ,属于纯净物中的 
 类别。
(2)固体E名称为 
 ,黑色固体C在反应②中的作用是 
 。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写出反应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体现了气体G具有 
 。
(5)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无色气体B,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较好的方法是②,你觉得同学们的理由是: 
 、 
 。(写2条理由)
【解答】解:(1)银白色固体铁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因此F是铁,属于单质;故答案为:Fe;单质;
(2)黑色的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因此E是碳;C是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其中二氧化锰起催化作用;故答案为:碳;催化作用;
(3)反应③是黑色的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属于化合反应;故答案为:化合反应;
(4)反应⑦是一氧化碳和四氧化三铁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铁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其中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故答案为:4CO+Fe3O43Fe+4CO2;还原性;
(5)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无色气体氧气,反应②的优点是:操作简便;不需加热,节约能源;故答案为:操作简便;不需加热,节约能源;
1.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B.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CO3,一定不含Na2SO4、CuSO4
C.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D.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解答】解:由于混合物加水振荡后有浑浊,说明生成沉淀,过滤后得无色滤液,说明混合物中没有带颜色的离子,可得无硫酸铜;沉淀可能是硫酸钡或者是碳酸钡,或者两者都有,即原混合物一定含有硝酸钡;沉淀中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说明该沉淀是硫酸钡,而非碳酸钡或者是不含碳酸钡,因此可以下结论原混合物含有硫酸钠,而不含碳酸钠;过滤后加入硝酸银,本意是检测原混合物中是否含有氯化钠,但是由于中间过程加入了稀盐酸,导致无法下结论.
因此通过实验可知,原混合物一定含有硝酸钡和硫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铜和碳酸钠,可能含有氯化钠(或者说氯化钠不能确定);
故选:A。
2.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aCO3、Na2SO4、NaCl、Ba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现象或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并过滤
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滤液B
步骤2
向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步骤3
向B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沉淀A为CaCO3
B.白色沉淀C为BaSO4
C.原固体粉末中肯定含有Na2SO4
D.原固体粉末中肯定不含NaCl
【解答】解: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并过滤,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滤液B,则一定不含硫酸铜;向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说明沉淀中不含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或氯化银,由提供的物质,硫酸钠与氯化钡不能同时存在,说明沉淀是碳酸盐沉淀,即沉淀为碳酸钙;向B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说明B中含硫酸盐溶液,B中含有硫酸钠。
A、由上述分析,白色沉淀A为CaCO3,故选项说法正确。
B、向B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C,则白色沉淀C为硫酸钠与硝酸钡溶液反应生成的BaSO4,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上述分析,原固体粉末中肯定含有Na2SO4,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上述分析,无法确定原固体粉末中是否NaCl,可能含有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3.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由CaCO3、Na2CO3、Na2SO4、NaCl、B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下列实验(微溶物质按可溶处理)。
①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溶解,静置后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
②过滤,将白色沉淀A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无色溶液B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得到溶液C;
④在溶液C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A的成分是BaSO4和CaCO3
B.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CaCO3、Na2SO4、Na2CO3和Ba(NO3)2
C.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Na2CO3和NaCl
D.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2SO4、Ba(NO3)2和Na2CO3,可能有CaCO3和NaCl
【解答】解:碳酸钙难溶于水,碳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硝酸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氯离子和银离子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银沉淀,
①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溶解,静置后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
②过滤,将白色沉淀A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沉淀部分溶解,白色沉淀A中一定含有硫酸钡,可能含有碳酸钡、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
③取无色溶液B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得到溶液C,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可能含有碳酸钙;
④在溶液C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钠,所以
A、白色沉淀A中一定含有硫酸钡、碳酸钡,可能含有碳酸钙,故A错误;
B、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2SO4、Na2CO3和Ba(NO3)2,可能含有CaCO3,故B错误;
C、硫酸钠、碳酸钠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所以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Na2CO3和NaCl,故C正确;
D、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2SO4、Ba(NO3)2和Na2CO3和NaCl,可能有CaCO3,故D错误。
故选:C。
4.清华学子梁琰通过拍摄短片描述化学反应之美!如图是稀盐酸参与的化学反应,“→”表示转化关系,请回答:
(1)①中溶液的颜色是 
 。
(2)②中溶液的溶质一定含有 
 。
(3)写出稀盐酸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物质X的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则X的化学式是 
 。
(5)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之一是硝酸,白色沉淀是 
 。
【解答】解:(1)①中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因此溶液的颜色是红色。
故填:红色。
(2)②中溶液的溶质一定含有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亚铁。
故填:氯化亚铁。
(3)稀盐酸与Fe2O3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故填:Fe2O3+6HCl═2FeCl3+3H2O。
(4)若物质X的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则X的化学式是Cu(OH)2,是因为氢氧化铜是碱,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
故填:Cu(OH)2。
(5)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之一是硝酸,白色沉淀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银。
故填:氯化银。
5.物质A可表示混合物,也可表示纯净物,能制取气体B,B可支持燃烧。C可为固体,也可为气体。它们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表示一种物质可通过某个过程或某个化学反应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A→B→C
(1)若A为固体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A物质制取B的文字表达式: 
 ;若A为气体混合物,写出它制取B的方法是 
 ;若A为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并用它制取B,则其中固体的作用是 
 。
(2)若C为一种黑色固体,且B→C反应时火星四射,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完成此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
(3)若C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的气体,则对B→C的反应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②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③该反应一定放出热量
④该反应可能是缓慢氧化
【解答】解:物质A可表示混合物也可表示纯净物,能制取气体B,B可支持燃烧,所以B是氧气,A可以是高锰酸钾,或者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或者过氧化氢溶液,如果是物理变化A可能为空气,C可为固体也可为气体,所以C可以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水等,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
(1)若A为固体混合物,实验室用A物质制取B的反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氯酸钾氯化钾+氧气;若A为气体混合物,可有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若A为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并用它制取B,则为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催化条件下生成水和氧气,其中固体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2)若C为一种黑色固体,且B→C反应时火星四射,为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文字表达式为: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完成此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物质溅落炸裂瓶底;
(3)若C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所以C是二氧化碳,对B→C的反应过程,
①该反应过程中有氧气参加,所以一定是氧化反应,故①正确;
②该反应可以是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可能是化合反应,故②错误;
③该反应一定放出热量,故③正确;
④该反应可以是动植物的呼吸产生,可能是缓慢氧化,故④正确。
故答案为:(1)氯酸钾氯化钾+氧气;分离液态空气;催化作用;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防止高温物质溅落炸裂瓶底;
(3)①③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化学部分--------物质的推断
解推断题的一般步骤是:首先,读审——仔细读题、审清题意。即弄清题意和要求,明确已知和未知条件,找出明显条件和隐蔽条件。其次,找突破口或“题眼”——通过分析结构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和现象特征及特征数据等,确定某一物质或成分的存在,以此作解题突破口。第三,推理——从突破口向外扩展,通过顺推法、逆推法、假设法得出初步结论,
最后作全面检查,验证推论是否符合题意。
一、推断题的突破口
1.以物质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固体颜色:Fe、C、CuO、MnO2、Fe3O4(黑色);Cu、Fe2O3(红色);Cu2(OH)2CO3(绿色);CuSO4·5H2O(蓝色)。

溶液颜色:CuCl2、CuSO4(蓝色);FeCl2、FeSO4(浅绿色);FeCl3、Fe2(SO4)3(黄色)。

火焰颜色:S在O2中燃烧(蓝紫色);S、H2在空气中燃烧(淡蓝色);CO、CH4在空气中燃烧(蓝色)。
2.以物质特征状态为突破口
常见固体单质有Fe、Cu、C、S;气体单质有H2、N2、O2;
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CH4、SO2;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有H2O。
以物质特征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点燃;通电;催化剂;高温;加热。
4.以物质特征现象为突破口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是CO2。

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能使燃烧着的木条正常燃烧的气体是空气,燃烧得更旺的气体是O2,熄灭的气体是CO2或N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

能使白色无水CuSO4粉末变蓝的气体是水蒸气。

在O2中燃烧火星四射的物质是Fe。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CO2和H2O的物质是有机物,如CH4、C2H5OH等。
5.以元素或物质之最为突破口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O,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知识点1、选择类推断题
1、(2021?长葛市一模)向CuSO4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镁粉,完全反应后过滤,得滤渣和蓝色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滤渣中一定有Cu和Mg
B.反应后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为Cu+和Mg2+
C.向滤渣中滴加稀盐酸,会有气泡产生
D.向滤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会产生蓝色沉淀
知识点2、框图类推断题
2、(2020?南宁一模)已知A﹣F六种物质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图甲是它们之间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图(图中“→”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表示相连的物质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图乙是其中部分物质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物质类别的关系图。
(1)写出物质的化学式:B 
 ,C 
 。
(2)利用D和E的反应可以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D和E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颜色为 
 色。
(3)若F与其他物质的类别不同且与A含有一种相同金属元素,则D和F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知识点3、工艺流程类推断题
3、(2020?休宁县模拟)科研人员研发出一种制备氢气的新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1)铝镓合金属于 
 (填“金属”或“有机合成”)材料,铝镲合金的硬度比铝的硬度 
 (填“大”或“小”)。
(2)空气中,铝在常温下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是因为 
 。
(3)上述过程中,涉及到的非金属单质有 
 。
(4)写出铝镓合金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此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
(5)镓(Ca)的金属活动性与锌相似,却比铝弱,元素主要化合价与铝元素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Ga+2HCl═GaCl2+H2↑可以发生
B.反应Al+GaCl3═AlCl3+Ga可以发生
C.将镓丝、铝片分别放入稀盐酸中可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
D.将镓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镓丝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1.某白色粉末可能含有NaOH、Na2CO3、Na2SO4、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探究白色粉末的性质,将该粉末放入足量水中,充分搅拌后,把所得溶液分为三份进行实验:
(1)第一份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呈红色
(2)第二份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后,开始无明显现象,随着盐酸的滴入逐渐有气泡产生
(3)第三份溶液中滴加BaCl2后有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
分析实验得出的以下结论,合理的是(  )
A.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OH,可能含有NaCl
B.一定含有Na2CO3,NaCl,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OH
C.一定含有NaOH,Na2CO3,一定没有Na2SO4,可能含有NaCl
D.一定含有Na2CO3,一定没有Na2SO4,NaCl,可能含有NaOH
2.实验室有一包白色固体,其中除了碳酸钠以外,还可能含有硝酸钡、硫酸钠、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①取少量白色固体于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足量水并不断搅拌,固体部分溶解;②继续向烧杯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硝酸并不断搅拌,此时固体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固体部分溶解,无气泡冒出
B.B→C段对应溶液pH逐渐变大
C.原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
D.C点对应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硝酸钠、碳酸钠、硝酸钡
3.人类常利用化学反应得到所需要的物质。如图是X、Y、Z、W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都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则X、Y、Z、W依次可能是(  )
A.C、CO、CO2、H2CO3
B.H2O2、O2、H2O、H2
C.CaO、Ca(OH)2、CaCl2、CaCO3
D.Cu、CuO、Cu(OH)2、CuSO4
4.如果将物质按单质、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如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A.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丁可以为碳酸钠
B.当甲为氯化铜时,丁可以为氢氧化钠
C.当丁为氧气时,甲、乙、丙可以为红磷、甲烷、一氧化碳
D.当丁为盐酸时,甲、乙、丙可以为铜、硝酸银、氢氧化钙
5.现有Cu、CuO、CuSO4、C、CO、CO2六种物质,它们的反应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每个字母分别代表上述六种物质中的一种).
(1)请利用初中所学知识推断图中物质的化学式:
Z 
 、N 

(2)写出X→W的化学方程式 
 .
6.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人体内的血红蛋白、各种酶都是蛋白质.一些可溶性的重金属盐(如Cu2+、Ba2+、Ag+等的可溶性盐)与蛋白质作用会使蛋白质凝固变性,从而丧失其生理功能危及生命.因此,可溶性重金属盐为有毒物质,根据上述所给知识,用化学式回答下列问题:
(1)CuSO4、AgNO3、Ba(NO3)2、AgCl四种物质中,无毒的是 

(2)在医疗上用X射线检查胃肠疾病时,让病人服用硫酸钡的悬浊液(俗称钡餐),而不能服用碳酸钡,其原因是人体胃液中含有一定量的盐酸,与碳酸钡反应后,产生了一定量的使人中毒的钡离子,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若因氯化钡中毒,下列方案中可作为最佳解毒措施的是 
 (填序号).
A.多饮糖水
B.饮用纯碱溶液
C.饮用食盐水
D.饮用硫酸钠溶液.
7.“探险队员”﹣﹣盐酸,不小心走进了科学迷宫,不知怎样走出来,因为迷宫有许多“吃人的野兽”(即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或水溶液),盐酸必须避开它们,否则就无法通过。
(1)请你帮助他走出迷宫(请用图中物质前的序号依次连接起来表示他所走的路线)入口→ 
 →出口。
(2)在能“吃掉”盐酸的化学反应中,属于酸和碱中和反应的有 
个,其中能“吃掉”盐酸的盐是 
 (填物质的名称)。
(3)在不能与盐酸反应的物质中,写出一个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如果将盐酸换成氢氧化钾溶液,它能沿着盐酸走出的路线“走出”这个迷宫吗?为什么? 
 。
8.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如图是包含A、B、C、D和盐酸5种物质的“化学拼图”,相邻两张卡片所标的物质(或其溶液)间能发生反应.
(1)单质A不可能是 
 (填序号).
①Mg
②Fe
③Cu
④C
(2)若B为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则B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D为苛性钠,写出属于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C为碳酸钠,将二氧化碳通入C溶液,可化合生成碳酸氢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9.有限的元素可以组成种类繁多的物质,依据表中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元素名称







元素符号
Cu
Na
Ca
O
Cl
C
H
(1)写出常见的有机氮肥的化学式是
 
 。
(2)生成物全为单质的分解反应
 
 。
(3)写出一个非燃烧的放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图中的A﹣F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六种物质,且均为上表中的元素组成,其中A、B、C、D、E为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的“﹣”表示相连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请回答:
①D→E的反应基本类型是
 
 ;
②C和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0.下列是初中部分常见物质的转换关系,已知,固体F是银白色的金属。C、D、G、H、J属于氧化物。请做出合理推断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写出固体F的化学式 
 ,属于纯净物中的 
 类别。
(2)固体E名称为 
 ,黑色固体C在反应②中的作用是 
 。
(3)反应③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写出反应⑦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该反应体现了气体G具有 
 。
(5)反应①和反应②都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无色气体B,同学们讨论后认为较好的方法是②,你觉得同学们的理由是: 
 、 
 。(写2条理由)
1.已知某固体粉末是由NaCl、Ba(NO3)2、CuSO4、Na2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这种粉末加足量的水,振荡后呈浑浊,再加稀盐酸,沉淀不溶解,过滤后得无色滤液,取滤液并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对原固体粉末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B.可能含NaCl,一定含Ba(NO3)2、Na2CO3,一定不含Na2SO4、CuSO4
C.一定含NaCl,可能含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CuSO4
D.一定含NaCl、Ba(NO3)2、Na2SO4,一定不含Na2CO3,可能含CuSO4
2.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某固体粉末可能含有CaCO3、Na2SO4、NaCl、BaCl2、CuSO4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
实验操作
现象或结论
步骤1
取少量固体粉末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并过滤
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滤液B
步骤2
向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沉淀全部溶解并有气体放出
步骤3
向B中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C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白色沉淀A为CaCO3
B.白色沉淀C为BaSO4
C.原固体粉末中肯定含有Na2SO4
D.原固体粉末中肯定不含NaCl
3.现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由CaCO3、Na2CO3、Na2SO4、NaCl、Ba(NO3)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下列实验(微溶物质按可溶处理)。
①取少量固体粉末于试管中,加足量的水溶解,静置后得到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
②过滤,将白色沉淀A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沉淀部分溶解;
③取无色溶液B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气泡产生,得到溶液C;
④在溶液C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色沉淀A的成分是BaSO4和CaCO3
B.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CaCO3、Na2SO4、Na2CO3和Ba(NO3)2
C.无色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Na2CO3和NaCl
D.该固体粉末中一定有Na2SO4、Ba(NO3)2和Na2CO3,可能有CaCO3和NaCl
4.清华学子梁琰通过拍摄短片描述化学反应之美!如图是稀盐酸参与的化学反应,“→”表示转化关系,请回答:
(1)①中溶液的颜色是 
 。
(2)②中溶液的溶质一定含有 
 。
(3)写出稀盐酸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若物质X的类别与Fe、Fe2O3、AgNO3均不同,则X的化学式是 
 。
(5)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物之一是硝酸,白色沉淀是 
 。
5.物质A可表示混合物,也可表示纯净物,能制取气体B,B可支持燃烧。C可为固体,也可为气体。它们之间存在以下转化关系(“→”表示一种物质可通过某个过程或某个化学反应转化成另一种物质):
A→B→C
(1)若A为固体混合物,写出实验室用A物质制取B的文字表达式: 
 ;若A为气体混合物,写出它制取B的方法是 
 ;若A为固体和液体混合物并用它制取B,则其中固体的作用是 
 。
(2)若C为一种黑色固体,且B→C反应时火星四射,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完成此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中放少量水的作用是 
 。
(3)若C为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的气体,则对B→C的反应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
②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③该反应一定放出热量
④该反应可能是缓慢氧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