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内容感知
1.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作者面对壮美的赤壁江山,生发了哪些感慨?抒发了哪些意中情?
3.下阙写的心中人是谁?这个人有哪些形象特点?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他的特征吗?
4.作者对比豪杰周瑜,又生发了什么感慨?其中又包含了哪些意中情?
苏洵、苏轼、苏辙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朱德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感受苏词的豪放词风。
2.把握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学习作者旷达豪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
文:
词:
书法:
绘画: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师欧阳修被称为“欧苏”
与其徒黄庭坚被称为“苏黄”
开创豪放派,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著名“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fú、蔡襄)之首。
文湖州竹派的代表画家,擅长竹石、枯木。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写景
(词牌)
(题目)
格律
字数
念奴娇:
词牌名,相传是因唐代时期著名的歌女念奴而得名。
从题目看这是什么题材的诗歌?
怀古诗
解
题
抒情(怀古伤今)
怀古咏史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
内容:
国家——国运衰微
统治者——荒淫奢侈
名地——昔盛今衰
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鉴赏怀古咏史诗的三步骤
即史实——情感态度——技巧
意在借古咏怀、借古讽今、借古伤今
1.弄清史实:
2.体悟感情:
3.分析技巧:
所描写的古人、史事。
描写该古人史事的原由。
用的表达方法。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fā)。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
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
多情/应(yīng)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lèi)∕江月。
听录音朗读,注意语调、停顿以及生字。
本词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这些景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又想到了什么?
下片主要写词人所思,他想到了什么?
所见
大江、赤壁
乱石、惊涛
所想
淘尽风流人物
涌现多少豪杰
忆
周郎
所慨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雄伟
壮丽
词的上片大多写景、叙事,下片抒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写景上有何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
1.“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在一起,江山、历史、人物巧妙融合,意境阔大、气势雄浑。
3.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英雄的无限怀念。
2.照应题目,为全诗奠定豪放的抒情基调,并为周郎出场造声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诗意: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哪些字写得生动、传神?
“乱”:
“穿”:
“惊”:
“拍”:
“卷”:
“雪”:
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化静为动,写出石壁的陡峭高峻
写出江水的汹涌之势
拟人,写出江水拍击的力度
写出波涛的巨大力量
比喻,写出水色的纯白
思考:
这几句里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①从形声色的角度,运用夸张、比拟、比喻的修辞,化静为动,铺排渲染。
②陡峭纷乱的岩石直插云霄,汹涌澎湃的巨浪拍打江岸,卷起无数堆雪白的浪花。作者选用乱石、波涛、水岸等意象,描绘一幅雄奇壮丽的赤壁江山图。
思考:这几句里作者是怎样写景的?描绘出了怎样的画面?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全词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结构上起何作用?
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承上,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写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与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铺垫。
“小乔初嫁了”是否与该词主题无关?
用国色天香的绝代美人嫁给他这件事来衬托周瑜的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这是侧面描写。且小乔之姊大乔系孙策之妻,所以这证明周瑜取得了孙权的绝对信任,这也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1.一个“初”字说明周瑜少年得志、年轻有为。
2.以美人衬托周瑜的潇洒风姿。(侧面描写)
一时多少豪杰
横槊赋诗的曹操
驰马射虎的孙权
隆中定策的诸葛亮
足智多谋的周公瑾
……
“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只写周瑜?
作者从几个方面将周瑜与自己进行比较?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职务
外貌
功业
周瑜与苏轼的比较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虏灰飞烟灭。
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才嫁与他,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战船已被烧掉,灰飞烟灭。
这几句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小乔初嫁——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得意(年纪)
俊朗非凡(外貌)
儒雅倜傥(服饰)
指挥若定(神态)
功勋卓著(事业)
作用:突出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指挥若定的儒将形象,抒发了对英雄的赞颂与敬仰之情。
此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年47岁。北宋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但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其追求功业的豪迈心情无法掩盖。元丰五年,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借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写作背景
人物
周瑜
苏轼
年龄
婚姻
职务
外貌
功业
周瑜与苏轼的比较
34
47
幸福美满
不幸
,三十岁丧妻
东吴都督(24岁)
团练副使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对比当中,哀叹自我
仰慕英雄
怀古伤己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作者为什么只写周瑜呢?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
通过怀想古人和自己形成对比,流露出对英雄的仰慕,表达自己渴望想像周瑜一样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周
郎
二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苏
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诗意:
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以致于过早的生出了白发。
什么手法?抒发了什么情?
直抒胸臆。
感叹、自嘲自己年华已老,功业未成
倒装句
消极
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善于自我解脱,比较达观。有人认为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除只好寄情山水,向江月倾诉心中感慨,你的观点呢?
从作者遭遇看,写这首词时他已被贬多年,而他对王安石的新法在实践过程中有了新的认识,对宋神宗,则似有知遇之感。因此,他的词并不针对什么具体的境遇,而是用
“
人生如梦
”
来概括二十多年的仕途,虽有感慨,更有不作具体计较的旷达态度,这态度又促使他能够借江月来感发
“江月是能了解我的
”那种坚持理想的精神。
精神情感的自由
洒脱旷达的情怀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我安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和一种超脱旷达的情怀。
主题
这首词上阕主要写
,
下阕主要写
,
篇末借怀古抒发
,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人物的
和对自己
的感慨。
赤壁景色
周瑜事迹
感慨
壮志难酬
无限崇敬
1.描绘壮丽之景。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势,而且融合概括了千古英雄的非凡业绩,将江山形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历史联想。
2.刻画豪迈之人。上片将“周郎”与“赤壁”并称,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指挥若定而从容闲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3.抒发壮志豪情。全词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豪放中略见苍凉,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纵观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然而苏轼的一生,又始终是乐观的一生,积极进取的一生。这种身处逆境之中,既保持一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达观胸怀,又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态度,就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千百年来,苏轼正是以这种旷达、洒脱的精神气度影响着后人,吸引了无数中国士大夫文人的欣羡仰慕。
鉴赏: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2.“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3.这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曲折的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怀才不遇。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1.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
作业布置
1.将“乱石穿空,……”改写为150字散文。
2.比较《雨霖铃》与《赤壁怀古》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上的特点。
3.课后阅读:
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东坡突围》
莫砺锋《东坡的文化意义》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