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28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5:3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金戈铁马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学习目标
1.了解背景,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反复吟咏,体会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感悟辛词特点,分析词的艺术手法,在词的艺术境界中强化自己的爱国热情。
辛弃疾,字
,号
,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
为主,与苏轼并称为“
”,与李清照并称“
”。
幼安
稼轩
豪放
苏辛
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时山东历城已沦陷有十余年之久。其祖父辛赞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观念的老人,虽因宋室南渡之时以族人众多未能脱身南下,遂仕于金,但却把他民族忠义的观念,完全传给了他的孙子——幼年的辛弃疾。据辛氏在其《进美芹十论》中追叙其少年时之生活,疾曾谓:“大父臣赞……每退食,辄引臣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所以忠义之心与事功之志,对于辛弃疾而言,实在可以说是自其少年时代便与他的生命一同成长起来的。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能率领区区50多个士兵长驱直入拥有5万多精兵的敌营,活捉了杀死自己首领的叛徒张安国。后带领万余抗金义军回归南宋。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一生志在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辛弃疾,因“归正人”的身份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英雄无觅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寻常巷陌
金戈铁马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
(英雄业绩)
(精锐部队)
(草率)
(落得)
(不堪,怎能忍心)
解释下列词语
(普通)
(寻找)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烟消云散。斜阳下长满了草木的地方,是些平常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居住。想当年,他驰骋疆场,精锐的部队,势如猛虎,仿佛一口气就能把强敌吞咽。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建立像汉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不料落得个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遥望中原,还记得当年烽火在扬州路上弥漫。怎能忍心回头,(当初侵掠中原的)佛狸祠中乌鸦在空中鸣叫盘旋、社鼓喧闹。靠谁来问:廉颇将军年老,饭量还好吗?
探讨:词作中共用了哪几处典故?请结合字词,指出典故的作用。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用典
词句
人物
故事
深层用意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抗敌救国的急切心情;
孙权
刘裕
吴国国君,始置京口镇;南京建都,曾打垮北方侵略者曹操军队,保卫国家。
出身贫寒,势单力薄,生长于京口,于此起兵北伐,灭南燕、后秦,又废晋帝,建立刘宋。
2.感慨“英雄不在”;
3.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形成鲜明对比
词句
人物
故事
深层用意
刘义隆
佛狸祠
好大喜功,想学霍去病封山而还,故草率出兵北伐
主张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宋文帝北伐兵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至长江北岸建佛狸祠;今人在祠前迎神赛社。
批评人们忘记战败历史,忘记国恨家仇,表达隐忧。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赵使挑拨,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比廉颇,壮心不已,切望为国效力,叹无人问讯,不被重用的悲愤。
总结:
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登高而赋是因为凭高远眺时看到一些触动自己的心弦的东西生发出慨叹。
辛词特点
语言特色:
艺术风格:
思想内容:
1.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
2.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
1.前期词昂扬、激愤;
2.后期词苍劲、悲壮。
1.用典多,含蓄深沉。
2.多出现战争和军事活动的一系列意象。
“吴钩”“旌旗”“吹角”、“连营”、“沙场”、“弓”
等军事意象密集组织在一起,构成雄豪壮阔的审美境界。
作品
景物
人物
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长江、赤壁、
乱石、惊涛、故垒
周瑜
渴望建功立业
舞榭歌台、寻常巷陌、佛狸祠
孙权、
刘裕、
刘义隆、拓跋焘、廉颇
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苏辛词风的不同:
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虽写功业未就之慨叹,但风格开阔明朗,豁达乐观。
辛词中抒情多用典故,风格含蓄蕴藉,词作中还表现民族忧患,怒斥偏安,显得激愤沉郁。
填空: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
___
,是我国_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_的作品。词人归宋以后,一直______
,始终
______。此词借______针砭现实,词风______。
《稼轩长短句》
南宋
辛弃疾
力主抗金
壮志难伸
怀古
苍劲悲凉
声声慢·滁州旅次登奠枕楼作,和李清宇韵①
辛弃疾
征埃成阵,行客相逢,都道幻出层楼。指点檐牙高处,浪拥云浮。今年太平万里,罢长淮、千骑临秋。凭栏望,有东南佳气,西北神州。
千古怀嵩人去,应笑我、身在楚尾吴头。看取弓刀,陌上车马如流。从今赏心乐事,剩安排、酒令诗筹。华胥梦,愿年年、人似旧游。
①辛弃疾时年33岁,知滁州任上。李清宇,作者在滁州新结识的朋友。②长淮:淮河为当时宋金的交界线。
③怀嵩:怀嵩楼,唐李德裕贬滁州,建此楼,取怀嵩洛之意,后终回故乡嵩山。④楚尾吴头:滁州为古代楚吴交界之地。⑤华胥梦:《列子·黄帝篇》:黄帝昼寝,梦游华胥之国。那里国无君长,民无贪欲,一切安然自得。
路上行人踏起的阵阵尘埃四处飞扬,行客相逢的时候,都交口称道:这座大楼像幻觉中出现的奇景。他们指点着最高处的檐牙,称赞它建筑的奇异雄伟,像波浪起涌,浮云飘动。今年这一带有万里长的地方,人们过着太平的日子。但是,这还不够,还要废除长淮的界限,建立一支有千骑的地方军,用以保卫地方上的安宁。登上高楼,凭靠着栏干观望,东南临安的上空,有一股吉祥的气象,这可能是皇帝下决心要收复西北的神州。
有很长的时间了,怀念嵩洛的李德裕早已去世了;有人笑我,为什么在这个楚尾吴头的地方不走?看吧!像刀弓一样的田中小道上,往来的车马像流水似的连绵不断。从现在起,我们要尽情地享受这赏心乐事的快乐,要尽快安排酒令诗筹等娱乐器具,以供应人们来这里饮酒赋诗的时候用,我们要把这里建设成华胥国,虽然这是个梦,但是,我们祝愿人们年年来这里象旧地重游一样。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上片前五句以来往行人的口吻,描述了奠枕楼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气势。
B.登楼远眺,神州东南和西北都呈现出祥瑞之气,表达了词人对国家安定的赞美。
C.借用李德裕在滁州建怀嵩楼而最终回到故乡的典故,表达自己定能重返故土的信心。
D.道旁巡卒不断,路上车水马龙,一派安定繁荣景象,让词人无法抑制喜悦的心情。
E.这首词豪放雄伟,层次分明,步步深入,表现出作者胸怀天下的情怀。
BC
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表达作者悲痛之情
表达自己故土难回的客居之愁。
2.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欣慰之情。今年太平万里,金兵没有来侵扰,老百姓获得了一个安定丰收的好年景。
②悲痛之情。西北神州,依然沦落敌手,国家南北分裂,中原沦落,自己故土难回,悲痛忧伤。
③喜悦(自信)之情。看着楼下人来人往的繁荣景象,词人转悲为喜,又有了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让滁州百姓的生活像黄帝梦中华胥国那样宁静和平。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