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鼓楼·初三月考)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如图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是在三国之后建立的统一的政权,选项B符合题意;A为三国时期的魏,排除;与东晋并存的北方政权是十六国,排除C;与北朝并立的政权是南朝,排除D。故选B。
2.(2020·安徽初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内迁……胡床、椅子,方凳、回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A.南北实现统一
B.君主专制加强
C.民族间的交融
D.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中“胡床、椅子、方凳、圆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可知,这是生活用品的互相借鉴,反映了魏晋南朝时期民族之间的融合,故C符合题意;题干是从民族交融的角度说,ABD均不是这个角度,故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2020·河南太康·初一期末)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春秋、秦、西晋、东汉、南北朝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D.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可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2020·湖南岳阳·初一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面南米”的格局,但在唐宋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答案】A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北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南北人民生活习俗交融,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由此可见,出现题文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故A符合题意;面食的营养价值高不是材料中现象的主要原因,排除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是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的结果,排除C;南方人口增多与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有关,排除D。故选A。
5.(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北方大量农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也带来了比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故选C。
6.(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北方人为了远离战火而开始向人烟稀少的南方迁移,,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7.(2020·黑龙江牡丹江·初一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王朝的都城都在洛阳
B.齐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安定
C.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D.梁武帝后南朝实力强于北朝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今南京)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时期,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南朝时,镇守地方的贵族和将领势力很大,梁武帝后南朝实力明显弱于北朝,因此叙述正确的是C,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8.(2020·宁夏惠农·初一期末)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图反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因素是
江南地区社会稳定
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根据“北方民族迁往中原”“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可知,图片内容反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因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C符合题意;ABD项都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之一,但图片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C。
9.(2020·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可知,题干反映了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江南经济的发展,故B符合题意;江南气候条件优越是江南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故A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生产技术没有北方先进,故C不符合题意;在当时,江南劳动力资源没有北方丰富,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0.(2020·河南其他)下图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图(单位:万户)。南北方户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促成国家的大一统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图片得出西汉时期的北方人口超过南方人口,到宋代时期的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结合所学知识,在先秦和秦汉时期,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农业发达,经济重心在北方。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和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混战,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人口的大量南移,南方得到更进一步开发,特别是江淮、太湖地区荒地被大量开垦,成为我国新的财富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两宋时期,北民的进一步南迁,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从而推动经济重心南移。D选项符合题意;促成国家的大一统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A选项不符合题意;民族交融趋势加强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B选项不符合题意;城市商品经济活跃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1.(2020·山东东营·初三其他)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200年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合称为“五胡”,他们所建立的十六个政权合称为十六国;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探究的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此时我国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民族融合加强;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佛教盛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历史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故B符合题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12.(2020·福建泉州·初三二模)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示意图。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与科技进步
【答案】B
【解析】
图示显示的是东汉末至南朝时期朝代的更替,属于政权对峙和民族交融时期,故B项正确。A项是春秋战国时期;C是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D是隋唐时期。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宋齐继,
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D.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东晋灭亡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建都建康(今南京)的王朝,统称“南朝”,故A项不符合题意;与南朝同时,北方的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故B项不符合题意;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并不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C项符合题意;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并立,黄河流域的各族人民于长期生活中,日常的接触和频繁的交往,出现了民族大融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14.下图为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当时南方制瓷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除制瓷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①缫丝 ②冶铸 ③造纸 ④制盐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南朝”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朝作为汉族政权在南方的统治,极大的促进了中国南方的发展,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南朝的缫丝、冶铸、造纸、制盐等都有显著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答案选择D
1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南方战乱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发展的步伐;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开垦出大量良田,使江南地区得到迅速开发。①②③④富二号和题意,故正确答案为D。ABC总结原因不全,故选D。
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1)图一中①和②处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请例举出两个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
(3)三国两冒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根据图二结合教材说说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①吴;②东晋;
(2)鲜卑、羯、氐、羌、匈奴族、羯族(写出其中两个)。
(3)原因: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解析】
(1)依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220年,曹丕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也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至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①吴;
依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图一,结合所学知识,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317年——420年,南方地区由东晋政权统治。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②东晋;
(2)结合所学知识,西晋时期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等,他们同汉族长期杂居,促进了我国民族融合。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鲜卑、羯、氐、羌、匈奴族、羯族(写出其中两个)。
(3)依据题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相对较少,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南方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民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为原因: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人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并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安定;人民的辛勤劳动。
17.学习历史要注重史料实证,让我们追寻历史足迹,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史料追寻历史史实)
(1)根据下面“史料1”示例,结合史料3、4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史料1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
推论: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史料3
发现:
推论:
史料4
发现:
推论:
(2)根据下面“丝绸之路上交往的物品”示意图,概括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的特点,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任务二
(材料研读历史史实)
(3)阅读下边方框内史料,说明当时南方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
(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4)概括古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史料3:发现: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彩陶。推论:半坡人种植粟、蔬菜等;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史料4:发现:稻谷和大面积木建筑遗迹、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骨骸。推论:河姆渡人种植水稻、建造房屋、使用骨耜、饲养家畜.
(2)特点: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西域传入汉朝的多以物品为主;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技术上的先进等。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府的政策(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解析】
(1)史料3: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距今6000年前的半坡居民已种植粟、白菜、芥菜等农作物,已经饲养家畜,制作彩陶。史料4:依据课本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
(2)根据材料二图片内容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漆器、开渠等传人西域,西域的良好马、香料等传入中国,由此可知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是双向交流的,汉朝传入西域的大都是技术类,西域传入汉朝的多以物品为主;说明了当时中原地区比西域技术上的先进等,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几乎家给人足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晋后期南方经济发展,经济中心南移,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社会安定,战乱较少;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政府的政策(或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水利工程的修建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尖子生课时同步练习
(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鼓楼·初三月考)历史示意图有助于构建时空观念。如图历史朝代更替示意图中,西晋应填在
A.A
B.B
C.C
D.D
2.(2020·安徽初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北少数民族陆续入主中原,内迁……胡床、椅子,方凳、回墩等高型坐具从少数民族地区传入中原,与中原家具相融合,使得部分地区出现了渐高型家具……人们的坐姿也变得比较随意,蜷腿坐,盘腿坐等大量出现.材料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
A.南北实现统一
B.君主专制加强
C.民族间的交融
D.经济快速发展
3.(2020·河南太康·初一期末)学习历史必须了解历史朝代发展的顺序: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春秋、秦、西晋、东汉、南北朝
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
C.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
D.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
4.(2020·湖南岳阳·初一期末)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面南米”的格局,但在唐宋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南迁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
5.(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
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6.(2020·全国初一课时练习)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江南地区开发
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融合加强
7.(2020·黑龙江牡丹江·初一期末)420-589年中国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历史上统称为南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四个王朝的都城都在洛阳
B.齐时江南民殷国富社会安定
C.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D.梁武帝后南朝实力强于北朝
8.(2020·宁夏惠农·初一期末)江南地区的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下图反映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因素是
江南地区社会稳定
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9.(2020·山东东营·中考真题)《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江南气候条件优越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C.江南生产技术先进
D.江南劳动力资源丰富
10.(2020·河南其他)下图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图(单位:万户)。南北方户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促成国家的大一统
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城市商品经济活跃
D.推动经济重心南移
11.(2020·山东东营·初三其他)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12.(2020·福建泉州·初三二模)如图是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的朝代更替示意图。该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D.国家统一与科技进步
13.“宋齐继,
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下列与《三字经》中的这段话所概括的历史不相符的是
A.东晋结束后,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统称“南朝”
B.北魏曾经统一黄河流域,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C.这一时期正式形成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D.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政局纷乱复杂
14.下图为南朝青瓷莲花尊,反映了当时南方制瓷业较高的发展水平。除制瓷业以外,还有哪些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①缫丝 ②冶铸 ③造纸 ④制盐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当时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迁的人带来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③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
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材料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种族迁徙,既频繁,又复杂。但江南得到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表格中的相关问题。
(1)图一中①和②处分别对应的是什么政权(或王朝)?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迁往中原,请例举出两个内迁少数民族的名称。
(3)三国两冒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根据图二结合教材说说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至少写出两点)
17.学习历史要注重史料实证,让我们追寻历史足迹,完成下面学习任务。
任务一(史料追寻历史史实)
(1)根据下面“史料1”示例,结合史料3、4内容,完成有关推论。
史料1发现:一些粗糙石器,炭屑和烧骨
推论: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史料3
发现:
推论:
史料4
发现:
推论:
(2)根据下面“丝绸之路上交往的物品”示意图,概括丝绸之路上贸易交往的特点,并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
任务二
(材料研读历史史实)
(3)阅读下边方框内史料,说明当时南方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
(归纳总结历史规律)
(4)概括古代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