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金色的鱼钩 课件+音频(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金色的鱼钩 课件+音频(共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20:39:52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七律·长征》
听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视频
朗读音频
六年级下册
15
金色的鱼钩
背景资料
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简称“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6年10月结束。
历时两年,行程二万五千里。中央红军长征前约8.8万人,到达陕北后只剩下约七千人。
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指的是松潘草地,位于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连接段的川西北草原,纵横
300
余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由于排水不良,草地形成大片的沼泽。水草盘根错节,结成片片草甸,覆盖于沼泽之上。草地气候极为恶劣,年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下,雨雪风雹来去无常。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行军。行军时,稍不小心,就会陷入泥潭,遭受灭顶之灾。红军战士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战胜千难万险,走出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老班长外貌什么样?课文讲了关于他的一个什么故事?
认读新词,读准字音。
奄奄一息
重重叠叠
瞻仰
抽噎
回味
收敛
搪瓷碗
和着青稞面
热气腾腾
威胁
衰弱
勉强
粗糙
搀一段
红锈
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尝试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并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小组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令你印象深刻?
师生交流:联系之前学过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你觉得两篇文章有什么相似之处?
阅读方法:
关注老班长的言行,体会他的品质。
两篇文章都表现了革命者的高尚品质。
两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的品质。
默读课文,注意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把令你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用批注记录自己的感受。
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
说谎
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吃鱼骨
“不要紧,我身体还硬实!”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指导员把你们三个人交给我,他临走的时候说:‘他们年轻。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啊,无论多么艰苦,都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小梁,你看这草地,无边无涯,没个尽头。我估计,还要二十天才能走出去。熬过这二十天不简单啊!
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
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困难出来啦!’”
坦白
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有我知道。
命令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晴,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去!”
牺牲
思考:文章对老班长一次又一次的描写,老班长的身体有着怎样的变化,他在读者心中的形象有着怎样的变化?
一次次的描写,显示了老班长身体越来越虚弱,可是他的“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却越来越凸现,他的形象越来越高大了。
老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的哪些言行中体会到这种精神的?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
为什么说这个鱼钩“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作者以“金色的鱼钩”为题有什么深意?
因为这个鱼钩记录着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昭示着老班长关心同志、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精神永垂不朽。
金色的鱼钩
接受任务

草地途中,照顾病号
护送病号

弯钩钓鱼,舍己为人
壮烈牺牲

安定情绪,昏迷不醒
永远怀念

保存鱼钩,子孙瞻仰
忠于革命
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