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 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15:47: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论语》十二章
04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思想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3.体会孔子学说的基本内涵,并思考其现代意义。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
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通晓六艺(
),实行有教无类,收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惯例,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一生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


礼、乐、射、御、书、数
《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现在通行的《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
·宋儒把
合称为“四书”。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论语》写作背景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
当时是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代,也是战乱纷争的年代。
春秋末,周朝的礼制日渐崩溃,名存实亡的现象十分普遍,社会处于一种大的动荡组合阶段,人们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脱缰之马,肆意践踏礼制下的人伦理念。
在社会呈现“礼崩乐坏”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旨在建立和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其重要观点记录在《论语》之中。
《论语》二十篇:
《学而》《为政》《八佾》
《里仁》《公冶长》《雍也》
《述而》《泰伯》《子罕》
《乡党》《先进》《颜渊》
《子路》《宪问》《卫灵公》
《季氏》《阳货》《微子》
《子张》《尧曰》
“六艺”“四书五经”
礼、乐、射、御、书、数
《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
《诗》《书》《礼》《易》《春秋》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2.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论语》十二章
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10.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11.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2.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全文分析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食:动词,吃饭
求:追求
安:安逸
敏:勤勉
而:表并列
就:接近、靠近。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而:表顺承
正:匡正,端正
已:通“矣”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饮食的饱足;不追求居住的安逸;对工作勤勉,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好学
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敏于事
慎于言
就有道

物质
言行
道德
安贫
乐道
君子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理解性默写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全文分析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
而:表假设,如果
如……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礼“辨异”,即区分等级,使各阶层有序,有序则不乱;乐“统同”,即抒发情感,使情绪得以纾解,促进社会和谐。而“仁”又是礼乐制度的基础,一个人如果内心不仁爱、善良,他会怎样对待礼仪制度,怎样对待音乐呢?
由此可见,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外在表现
内在核心
全文分析
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道:道理、真理。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可以了。”
成语“朝闻夕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凸显了作为志士仁人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位)
理解性默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朝闻道
夕死可矣
全文分析
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喻:知晓,明白。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理解性默写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全文分析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贤德的人。
齐:看齐。
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心里。
省:反省,检查。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想着与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在心里反省自己。”
全文分析
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见贤思齐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见不贤而内自省
理解性默写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全文分析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质朴、朴实
文:华美、文采
野:粗野、鄙俗
史:虚饰,浮夸
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全文分析
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质:先天的、朴实无华、质朴本性。
文:后天的、经过后天获得的。(例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
处理好质、文关系,协调发展:内心真实、朴素,待人接物有礼有节,说话办事有礼貌修养,这也正是儒家中庸之道在君子气质上的表现。
·儒家VS道家
理解性默写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全文分析
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弘:广、大,志向远大
毅:坚强,意志坚强
已:停止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
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意为,为社会构建精神价值观,赋予民众生命的意义,继承发扬先贤即将消失的学问,为万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社会责任与担当
(作文素材)
理解性默写
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全文分析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譬如:比如、好比
篑:盛土的竹筐
平地:填平洼地
虽:虽然。
覆:倾倒。
进:前进。指继续堆土。
孔子说:“好比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止的(其咎在己)。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可以前进一步了,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
全文分析
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hǎn》)
“未成一篑”:垂成,垂成之际容易懈怠
“虽覆一篑”:初始,初始之时容易畏难
全文分析
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知:通“智”,智慧。
者:……的人
子曰:“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智者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勇者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全文分析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约束。
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一日:一旦
归:称赞,赞许
由:依靠。
目:条目,细则
礼:名词作动词,合乎礼
事:实践,从事
斯:这
全文分析
1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了。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细则”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去看,不合乎礼的不去听,不合乎礼的不去说,不合乎礼的不去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克己
复礼
由己




合乎礼
对内
对外
全文分析
11.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言:字
行:奉行,实践
其:大概,表示推测、估计。
于:介词,可以翻译成“给”
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理解性默写
《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全文分析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那
兴:激发人的感情
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
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
迩:近
全文分析
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孔子说:“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讽刺时政。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孔子“兴观群怨”说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
《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
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
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
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论语》理解性默写
1、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探讨文与质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谈到君子不要求吃足,不要求居住舒适的句子是:“

。”
3、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早晨得知道理,当晚死去也甘心的句子是:“

。”
4、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谈到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的句子是:“

。”
《论语》理解性默写
5、《论语·卫灵公》中,子贡询问孔子有没有可以拿终身去实践的一个字,孔子告诉他是“恕”。接着孔子又对“恕”做了进一步的解释,“

。”
6、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
7、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

”自勉。
《论语》理解性默写
答案:
1、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2、君子食无求饱
居无求安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5、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6、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