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课件(17+1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0.爬山虎的脚 课件(17+1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1 22:41:51

文档简介

(共14张PPT)


·
四年级(上册)·
人教
10.爬山虎的脚
第二课时
我会读
爬山虎
嫩绿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牢固
休想
拂过
叶柄
蜗牛
紧贴
蛟龙
枯萎
逐渐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的什么特点。
脚长的位置是茎上。
脚的形状。
脚的颜色。
对比阅读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是从长叶柄的地方深处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这些动词的顺序能互换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词是有先后顺序的,不能互换。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因果关系,比如,正是由于爬山虎的细丝由直变弯曲,缩短了茎与墙的距离,产生了拉力,才使它在墙上贴得紧。作者运用了这些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的过程,这种表达的方法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触着墙的脚
读第5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的脚还有哪些特点呢?
没触着墙的脚
萎了。
变成灰色,牢固地巴住墙。
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深秋来临,窗外的爬山虎已经褪去一身红绿相间的衣裳,只剩下几片枯黄中泛红的枝叶与密密麻麻抓在墙上的茎干。茎干没有叶子的美丽,像一些缠在一起的老树根。但叶子的一生还是要靠茎干,并且茎干一直都存在,即使在冬天,它也在努力地积蓄养分,为了让明年的叶子更加美丽。
★夏天,虎爪子似的爬山虎绿油油的,密密匝匝地挤在一起。一阵微风吹过,爬山虎沙沙作响,像一群小蚂蚁在举行大合唱。
★爬山虎的叶子越长越茂盛,越长越绿,大片大片的叶子密集油亮,覆盖了整个山坡,像给山坡铺上了一层绿地毯。
★寒冬腊月里,墙面上布满了铁丝网一样的藤。虽然有些叶子还挂在藤上,但还是枯萎了。寒风吹着,大雪下着,可爬山虎不向它们屈服,为什么呢?因为它在等待春天到来,再次吐露出新绿。
银杏观察日记
谢谢观看(共17张PPT)


·
四年级(上册)·
人教
10.爬山虎的脚
第一课时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发表了许多反映当时人民痛苦和悲惨命运的论文、小说、散文、新诗、童话。他还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作者简介
读一读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
我会写
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第3~5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什么呢?
剩下的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和叶子。
作者按顺序先写

再写

最后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这句话除了高速我们爬山虎长在什么地方外,还写出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可以看出爬山虎长得很茂盛。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一顺儿”是指同一个方向或顺序。这两句话具体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先概括地写出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再惊叹叶子长得如此整齐,铺排得那么均匀——“叶尖一顺儿朝下”,没有一片叶子是朝另一个方向的;“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好像是哪位高明的画家创作的一幅图画。
句段精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
),看着非常(
)。叶尖(
)朝
下,在墙上铺得那么(
),
没有(
)起来的,也不留(
)。一阵风(
),一墙的叶子就(
),好看得很。
作者为什么能把叶子写得这么美呢?
得益于认真观察。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