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共同必修三
第九章:静电场及其应用
第1节:电荷课时练5
一、单选题(共30分)
1.(本题5分)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者质子
B.元电荷是指的电荷量
C.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D.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2.(本题5分)关于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迄今为止,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
B.元电荷就是一个原子
C.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D.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电子的比荷
3.(本题5分)为了纪念库仑对电磁学的重要贡献,1881年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电学会议决定用他的姓氏命名一个物理量的单位,下列物理量以“库仑”为单位的是( )
A.电荷量
B.电压
C.电流
D.电阻
4.(本题5分)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这个现象表明( )
A.摩擦后丝绸依然不带电
B.摩擦后丝绸也带正电
C.摩擦过程创生了电荷
D.摩擦时玻璃棒将部分电子转移给了丝绸
5.(本题5分)有、、三个轻塑料小球,和,和,和现都是相互吸引的,如果带正电,则( )
A.、球均带负电
B.球带负电,球带正电
C.、球中必有一个带负电,而另一个不带电
D.、球都不带电
6.(本题5分)关于物体的带电荷量,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可以为任意实数
B.不带电的物体上,既没有正电荷也没有负电荷
C.摩擦起电过程,是靠摩擦产生了电荷
D.物体带电+1.60×10-9C,这是因为该物体失去了1.0×1010个电子
二、多选题(共20分)
7.(本题5分)关于元电荷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
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
C.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1.6×10-19C
D.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不是连续变化的
8.(本题5分)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理解正确的是( )
A.电荷可以在不同物体之间转移
B.感应起电实际就是创造出了电荷
C.电荷可以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转移
D.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相互摩擦带电了,说明它们电荷总量增加了
9.(本题5分)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并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都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
B.把C移近导体A,再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把C移近导体A,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10.(本题5分)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只有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
B.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后,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C.把C移近导体A后,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D.把C移近导体A
,A接地,A上的金属箔片闭合,B上的金属箔片张开
三、解答题(共50分)
11.(本题10分)如图所示,大导体球A原来的电荷量为Q,小导体球B原来不带电,现在让B球与A球接触,经过一段时间,B球获得的电荷量为q;现给A球补充电荷,使其电荷量为Q,再次让B球接触A球每次都给A球补充到电荷量为Q,则经过反复接触后,B球所带的电荷量约为多少?
12.(本题10分)完全相同的两个金属小球A、B带有等量电荷,相隔一定的距离,现让第三个完全相同的不带电的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求完成题述的接触后A、B两球所带的电荷量之比;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求完成题述的接触后A、B两球所带的电荷量大小之比。
13.(本题15分)在比较干燥的环境中,将一段塑料绳分成许多细条用一只手提起这些塑料细条,另一只手快速重复捊塑料细条,看能否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并解释原因。
14.(本题15分)某同学在探究静电感应时,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球都不带电。若使B带电,该同学会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使用时间:2021.9.1
使用时间:2021.9.1
试卷第1页,总3页
试卷第1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元电荷是一个基本电荷,是最小的电荷单位,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它的大小等于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的带电量,为,但他不是电子也不是质子。
故选D。
2.B
【详解】
A.实验发现的最小电荷量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质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电荷量等值异号,故A正确;
B.元电荷是指质子或电子的带电量,不是质子、电子,更不是原子,故B错误;
C.元电荷又称“基本电量”,在各种带电微粒中,电子电荷量的大小是最小的,人们把最小电荷叫做元电荷,常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都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故C正确;
D.比荷的定义式电荷量与质量之比,所以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叫电子的比荷,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故选B。
3.A
【详解】
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伦;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电阻的单位是欧姆。
故选A。
4.D
【详解】
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玻璃棒失去电子,玻璃棒将部分电子转移给了丝绸,丝绸得到电子,丝绸带负电,摩擦起电不是创造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
故选D。
5.C
【详解】
如果带正电,和相互吸引,说明b带负电或不带电,和相互吸引,说明c带负电或不带电,和相互吸引,说明b带负电时,c不带电,或c带负电时,b不带电,综上可知,b、c之间必有一个带负电,另一个不带电,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
A.物体所带的电荷量不能为任意实数,只能为元电荷的整数倍,A错误;
B.不带电的物体,并不是没有正、负电荷,而是正负电荷一样多,没有多余的电荷,B错误;
C.不同的物质对电荷的束缚本领不同,物体发生摩擦的过程中,只是电荷发生了转移,并没有产生新的电荷,C错误;
D.正电荷不能随便移动,电子容易移动,由于一个电子带电量为1.6×10-19,因此物体失去了1×1010个电子,D正确。
故选D。
7.BCD
【详解】
A.元电荷是最小单位电荷量,不是电子或质子,故A错误;
BD.根据带电本质可知,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任何带电体的电荷量都不是连续变化的,故BD正确;
C.元电荷的数值通常取作e=1.6×10-19C,故C正确。
故选BCD。
8.AC
【详解】
A.电荷可以在不同物体之间转移,选项A正确;
B.感应起电是电荷的转移,不是创造出了电荷,选项B错误;
C.电荷可以在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转移,选项C正确;
D.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通过相互摩擦带电了,这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物体上,而它们电荷总量是不变的,选项D错误。
故选AC。
9.AB
【详解】
A.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的金属箔片因为接触带电,也分别带上了与A、B相同的电荷,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
B.带正电的小球C只要一直在A、B附近,A、B上的电荷就因受C的作用力而使A、B带等量的异种感应电荷,把A、B分开,因A、B已经绝缘,此时即使再移走C,A、B所带电荷量也不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
C.但如果先移走C,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中和,不再带电,所以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C错误;
D.先把A、B分开,再移走C,A、B仍然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完全中和,金属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误。
故选AB。
10.BC
【详解】
A.感应带电,这是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法,根据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原理可知,靠近的一端会带异种电荷,金属导体处在正电荷的电场中,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所以导体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A错误;
BC.由于静电感应现象,导体B的右端要感应出正电荷,在导体A的左端会出现负电荷,把A、B分开,再移走C,A、B带的感应电荷不变,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BC正确;
D.C移近导体A后,A接地,大地中的负电荷将被吸引移向导体,导体中的正电荷将被排斥流向大地,使得A左端带负电,B的右端不带电,即B上金属箔片闭合,A上金属箔片张开,
D错误。
故选BC。
11.
【详解】
由于两个球的大小不相等,所以在接触过程中,两球的电荷量分配比例不是,但应该是一个确定的值,根据第一次接触达到静电平衡时两者的电荷量关系可知,此比例为。经过多次接触后,每次从A球上迁移到B球上的电荷量越来越少,最终趋近于0,设最终B球带电荷量为,则有
解得
。
12.(1);(2)2:1。
【详解】
(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设电荷量均为Q;
;
(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设电荷量分别为Q、-Q;
。
13.能,摩擦起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详解】
能观察到该现象,因为手反复捊塑料细条的过程中,摩擦起电,塑料条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能观察到这种现象。
14.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见解析
【详解】
带电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则b球会将a球吸引过来,a与b接触后,a球与b球带上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分开答案第1页,总2页
答案第1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