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将相和》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运用抓住人物言行的方法深入体会人物特点,感受人物的品质。
理解故事内容,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和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以及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学习“连词成句地读”的方法,提高阅读速度。
难点:初步学习借助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会多角度选择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历史故事吗?我国的古典历史著作浩如烟海,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请大家看图猜故事。在汉代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历史、文学家——司马迁,他写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史记》。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5页资料袋,(生朗读)本堂课就让我们一起穿越回2000多年前看看发生在《史记》中一则小故事《将相和》吧!齐读课题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将--(),相--(),和的意思是()板书:
字词环节
相信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词语预习情况(出示词语)1.个别读(纠正字音)2.女生读,点评:声音清脆动听,相信男生们也不甘示弱3.男生读,点评
词语的认读不仅声音洪亮而且发音标准,相信生字的书写也难倒不了大家。这是本堂课需要大家会书写的生字(出示)提问:你认为哪个字最重要,你有什么好的记忆方法吗?预设:1.2.3教师板书“瑟”。提示注意提王,生随教师书空,练习本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坐姿、书写姿势)
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出声自由朗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将相和”这一课题,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师巡回指导朗读课文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不和到和的故事
课文围绕将和相由不和到和的过程又讲了几个小故事呢?找到每个故事的起止段,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提问:1.2.3师板书: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和的意思大家已经分析过了,有和好就有不和,文中有一处直接描写了廉颇特别不服蔺相如,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谁找的又快又准提问: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通过“就靠一张嘴”、“爬”等词语我们体会到廉颇心中的不服,让我们用朗读将它表现出来吧!生读,点评:愤愤不平之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渑池之会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廉颇认为他就靠一张嘴,你同意吗?那他凭借的究竟是什么呢?故事还得从“完璧归赵”说起。
精读课文,品析句段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10段,思考“完璧归赵”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并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和动作的句子,在文中做出相应批注1.完璧归赵的起因是--()经过--()结果--()
文中描写蔺相如语言和动作的句子都有哪些呢?A.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提问:蔺相如在回答问题前为什么要想一会呢?分析抓住:一个事关国家的问题,在回答之前必须要认真思考,这里体现出了他的(深谋远虑),正是一个如此重要的问题,蔺相如想了一会就给出了答案,这说明蔺相如是个(机智)的人。B..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提问:这里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分析抓住:“上前一步”体现出勇敢“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体现出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喜欢和氏璧的心理,故意说和氏璧有毛病,巧妙地将和氏璧骗回手中(机智)C.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提问:蔺相如为什么能“理直气壮”?这里体现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分析抓住:“理直气壮”:因为蔺相如已经把璧献给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给城,秦国理屈,赵国就占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气壮地说。“撞碎”:体现出(不畏强暴)蔺相如真的要把“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吗?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会真撞的,他决不会让和氏璧落到秦王手里。朗读指导:让我们带着对蔺相如的崇拜之情将本段话再读一遍!点评: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体会到了蔺相如的气势D.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个城叫给我国,我国马上把和氏璧送来,决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提问:通过“大大方方”、“杀了我也没用”体现出蔺相如(不畏强暴)总结:通过“完璧归赵”这个故事我们分析出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人。板书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大智大勇完璧归赵,而并不是一张嘴,你还能从哪个故事中找到有力的证据说明他不仅凭一张嘴?用同样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渑池之会”找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画出描写蔺相如语言、动作的句子1.渑池之会的起因--()经过--()结果--()秦王要求赵王像乐师一样为其鼓瑟(课件欣赏),面对秦王这般侮辱。蔺相如非常生气,要秦王为赵王击土制的、更为低等的乐器缶(课件欣赏),秦王拒绝,为何蔺相如还要拼命坚持呢?(维护国家尊严)蔺相如又是怎样说的呢?生读(指导读出气势)秦王为何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廉颇早在边境做好了准备)“渑池之会”秦、赵两国谁占的上风?(3)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两次直接交锋中获胜,凭的是机智勇敢,凭的是爱国之心,而不仅是一张嘴,被封为上卿更是理所当然,可大将廉颇不服气,由是便引出了“负荆请罪”的故事,这里蔺相如是如何化解矛盾的?快速默读课文16-18段,找出蔺相如说的话也是奇怪,面对强大霸道的秦王他据理力争,而面对同殿称臣,同等职位的廉颇他却(百般避让),他为的是什么呢?(维护国家利益),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出现在一个人身上,说明蔺相如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板书)那廉颇又是怎么做的呢?齐读18段廉颇(负荆请罪),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让我们认识了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和知错就改的廉颇,二人最终由不和到和好。
作业布置
结合课本94页插图,想一想负荆请罪的廉颇来到蔺相如门前,他们二人会说些什么呢?想一想并写下来,下一堂课我们交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