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记叙顺序,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观察爬山虎的叶子,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通过理解课文,抓住文章描写爬山虎的重点语段,学习作者有序的观察以及细致的描写。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弄清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辅助环节)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和词语,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爬山虎的美。
2、出示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第一次先学后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两个问题:①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②想想课文哪几段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哪儿写的爬山虎的脚?2、哪位同学告诉老师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5个自然段)课文哪几段写的爬山虎的叶子?哪儿写的爬山虎的脚?(指名回答)(课文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3-5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那第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自主探究,理解一二段
(第二次先学后教)
随着作者的目光,我们先来到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谁来读一读?
读第一自然段,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爬山虎长得很茂盛,能爬。)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分小组读第二自然段,老师范读。
5、小组自由读并谈论两个问题:①爬山虎的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②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用“_______”画出叶子静态的特点,用
“~~~”画出叶子动态的特点。
6、请问哪位小组来派代表说说第一个问题?(叶子刚长出来:嫩红;不几天:嫩绿;长大了:绿得新鲜。)那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叶子的变化的?(时间顺序)
7、谁来说说你在书本上画的爬山虎叶子静态的特点是什么?(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不留一点空隙。)动态的是什么?(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8、老师啊有些问题想和大家谈论一下: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课文问题)(叶尖朝下说明叶脉靠近叶尖部位最薄弱撒,受重力影响自然朝下。平铺均匀的核心还不是生物进化论,为了更好的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9、同学们,这美丽的叶子下面都藏着什么呀?(是的,就是爬山虎的脚。)
10、全班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第三自然段学习
1、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到底是什么?它的位置、形状、颜色?指名回答(位置:长在茎上;形状:细丝;颜色:嫩红)
2、出示图片:爬山虎的脚,看着图片复述课文。
3、叶圣陶爷爷描写爬山虎的脚描写得怎样?(细致)
第四自然段学习
陶爷爷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赶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指名回答)①“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②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词用“▲”标出来(触、变、巴、贴、爬)(像蛟龙)
指名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
学习第五自然段
自由读第五自然段,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墙和脚的关系)
这是一天就观察到的么?是怎样观察的?(长期观察)
叶爷爷还说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自己试过了)我们观察物体时,可以用眼、手、闻、触,这些都是观察的好方法,叶爷爷就是利用这些方法来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观察,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观察细致)
(五)积累拓展,阅读训练
1.第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
2.课文是介绍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描写它的叶子?首先叶和脚是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叶不可能脱离脚单独存在,脚也不会脱离叶单独存在,两者都是爬山虎的一部分。另外,欣赏完爬山虎的叶子,会激起我们强烈的探究兴趣。爬山虎的叶子这么美?它的脚会是什么样子呢?
(六)总结
希望我们同学以后在生活中能仔细观察,做个生活中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