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暮江吟
教学目标:
自主诵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借助注释、插图,初步了解诗歌大意;
自觉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策略,调动多个感官,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象;通过对比阅读,思考并交流“铺”的妙用,体会诗人准确生动的表达;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发现诗歌中“不同时间”的问题,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发现诗歌中“不同时间”的问题,感受诗人连续细致的观察。
教学活动
板块一
勾连已有经验,明确学习目标
1.
课前任务:自主阅读单元导语页的学习任务,想一想联想到了之前哪些学习古诗的方法?(1)一边读学习任务,一边圈出自己认为关键的词语;(2)运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善于观察图画中景物的特点。
2.教师总结引导,明确单元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任务中的关键名词(表达、观察);(2)出示
PPT(关于表达、关于观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的发现;(3)“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准确表达、连续观察)
【设计意图: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单元学习任务,“教是为了不教”,要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会他们读懂单元学习任务至关重要,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对于他们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因为其中有些词语在之前的单元导语中出现过,可以引导他们前后关联,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阅读,找出差异,明确学习重点。】
板块二
自主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导入新课,诵读发现。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暮江吟》,学习过程中,请你想一想,这首诗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之间有什么关系?
揭示课题,指导书写。(1)
板书课题,重点指导“暮”的书写;提示:如果学生已经理解“暮”的意思为“傍晚”,可以根据会意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字形结构像太阳落在草丛里,帮助学生识记;如果学生不理解“暮”的意思,可以出示金文“暮”,引导学生推测字义,引出“傍晚”的意思。(2)自主诵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律;3.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自主诵读古诗,结合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2)小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提示:小组内请一名组员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3)联系古诗的意思拓展古诗。
【设计意图:诵读要贯穿古诗教学始终。诵读古诗是感受古诗音韵美最主要的方式;在借助注释了解大意基础上的诵读,是想象诗句画面内容的路径之一;在深入理解内容后再诵读古诗,是读懂诗人,读出自己感悟的关键。】
板块三
想象诗句画面,感受诗歌意境
品读诗句,想象画面。(1)想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一道残阳”是什么样子的?想一想“铺”换成“照”或“洒”行不行?为什么?②出示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相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2)想象“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说。①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是什么样子的?②出示与“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③联系下文,感受“可怜九月初三夜”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质疑诗题和诗句中的“时间问题”,引导学生发现这首诗与单元学习重点之间的关系。
诵读诗句,感受意境。(1)出示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意境相近的图片,练习诵读诗句,读出画面感;(2)出示与“露似真珠”和“月似弓”意境相近的图片,练习诵读诗句,读出诗人的情感。
欣赏月亮的诗句,感受情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解读《暮江吟》。诗人写这首诗前后的心情是不同的?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去外任,来到江边面对美景顿感轻松惬意。通过对景物的吟诵,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东升。这就意味着是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板书:热爱,借景抒情,观察)4.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多么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端正坐好,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感受美。
课堂小结: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希望同学们多去诵读古诗,诵读经典,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甚至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设计意图:真正走进诗句描写的美好意境,需要代入感,即把自己想象成诗人,想象自己与诗人一起伫立在江畔,从夕阳西沉一直到夜幕降临,用眼睛观察,用心感受和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走进景物画面,感受诗人创作的画面美、意境美、语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