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女娲补天》一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女娲补天》一课时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9-02 13:49: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女娲补天
一课时
【课前预习】
1.默读课文至少三遍,有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2.查一查资料,了解女娲的事迹。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能自主认识“措、混”等8个生字。
2.通过流畅地默读课文,能说出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谈清楚、说生动。
【教学重点】
1.流畅地默读课文,能说出女娲补天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难点】
发挥自己的想象,能把女娲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石头的过程说清楚、说生动。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讲述故事,引发兴趣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前面学习了哪几篇神话故事?
预设: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
引导:(出示“共工触山”的图片)相传远古时期,世上一片荒凉,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大战一场,水神共工一头撞倒不周山,那不周山原是根撑天的柱子。山一倒,天上出现了个大窟隆,洪水猛兽在大地上肆虐,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灾难,是谁拯救了水深火热中的人类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神话故事《女娲补天》。
2.出示课题,了解女娲
(1)出示课题,学生齐读。
(2)引导交流:同学们了解女娲这个神话人物吗?你还知道她的什么故事吗?
预设,学生知道《女娲造人》的故事,能为大家简要讲一讲这个故事。
点拨:(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女娲的样子。她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长着人一样的头,蛇一样的身子。相传她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人,又勇敢地照顾人类,使人类免受天灾。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女娲补天》。
设计意图:
从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故事引出本文内容,激发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对故事主人公女娲的已有认知,为自读课文了解大意、围绕略写处展开丰富联想和想象做好准备。
二、新授
探究一: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1.读通课文,认读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相机提示易错字音:“措、颂”是平舌音,“混”读四声,“杀”是翘舌音,“绩”是第四声,学生容易受口头语言的影响,需强调。
2.再读课文,概括内容
(1)默读课文,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边读边勾划出关键词句。
(2)学生汇报,教师梳理
预设1:第一、二自然段讲述了水神共工怒触不周山,人类遭遇灾难,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故事的起因。(板书:天破地裂)
预设2:第三、四自然段讲述了女娲修补天地的过程,她寻找彩石、炼石补天、杀龟撑天、杀死黑龙、堵塞洪水,这是故事的经过。(按照顺序板书:捡五色石、炼石补天、杀龟撑天、杀死黑龙、堵塞洪水)
预设:第五自然段讲述了天和地恢复了平静,人类重获新生,人们世世代代怀念着女娲,传颂一印她的伟大功绩,这是故事的结果。(板书:天地恢复平静)
(3)根据板书讲述主要内容
引导:大家试着按照黑板上板书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简要地讲一讲《女娲补天》的主要内容。
学生讲述,教师引导或补充。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时,重点要能帮助学生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汇报时,教师需要概括出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讲述主要内容的过程中,就有了支架,大大降低了讲述的难度。
探究二:感受神奇想象,发现创编方法
1.默读课文,找一找:故事中哪些地方特别神奇?哪些情节触动了你?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补充评议:交流自己圈画的词语,说说自已的感受。
3.集体交流,引导想象画面,朗读体会故事的神奇。
预设1:
“天上顿时露出一个大窟窿,地上也裂开了一道道黑黝黝的深沟,洪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各种野兽也从山林里跑出来残害人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灾难。
(1)引导学生圈一圈有哪些灾难。
预设:天上一大窟窿,地上道道深沟,洪水喷涌而出,野兽残害人类。
点拨思考:天上露出大窟窿后会是怎样的情景?裂开了深沟的地面又是怎样的?洪水喷涌、野兽残害百姓的画面是怎样的?一起来看图片,之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真是太可怕了!人们的生活处境多危险哪!)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朗读:读好“大窟窿”“黑黝黝”“喷涌而出”“残害人类”等词语。
预设2:
“女娲用五色石炼成的石浆把天上的大窟窿修补好了,从此天上便有了五色的云霞。”
师点评:把天上的五色云霞想象成女娲用五色石浆补好的天空,这样的想象神奇而瑰丽。
预设3:
“女娲担心补好的天再塌下来,于是又杀了一只大乌龟,斩下它的四条腿,竖立在大地的四方,把人类头顶上的天空撑起来,这样天就没有坍塌的危险。”
引导思考:女娲是怎样想到用大乌龟的腿来撑天的?大乌龟究竟有多大?它的四条腿是怎样撑住天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指导朗读,体会神奇:读好“斩下”竖立”等词。
小结:乌龟的四条腿就撑起了人们头顶的天空,真是不可思议。
设计意图:
基于文本基本信息,通过想象经历神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复现神奇,为故
事内容的迁移和创生作好铺垫。
探究三:研读补白,创编故事
1.聚焦女娲从各地捡五色石头的句子,引发创编话题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当女娲看到人们生活在一片混乱和恐怖之中时,她难过极了,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让人类重新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可是-项巨大而艰难的工作。女娲首先得从各地捡来五种颜色的石头。课文是怎么写她捡石头的?找到句子读一读。
(2)学生找到句子,自主朗读
课件出示:女娲先从各地捡来赤、青、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石头,燃起神火熔炼。
(3)引发创编话题:作者用了一句话介绍女娲寻找彩石的过程,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空间。那么,女娲寻找五色石头会经历怎样的困难、怎样的波折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处情节说清楚、说生动。
2.搭建支架,想象女娲“从各地捡来五色石”的过程
(1)引导想象捡石头的地方:女娲从哪里捡来“赤”色的石头?从哪里捡来“青”色的......
(2)引导想象捡石过程中的困难:路途遥远、山高水深,天气多变、气候恶劣,妖魔和野兽的阻挠等。
(3)面对不同的困难,女娲会怎么想、怎么做?(不顾自身安危,日夜寻找......)
3.尝试讲述女娲各地捡五色石的过程
(1)同桌交流,相互评议:哪些想象很神奇?
(2)集体交流,引导补充情节、丰富故事:
捡五色石用了多久的时间?五色石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神奇之处?女娲为什么不用神力,而是如凡人一般艰辛地捡五色石?
预设1:捡五色石的过程漫长,时间久远,才能显示出女娲的精神可贵。
预设2:五色石一定是最珍贵的石材,分布在人迹罕至的地方,要比玉石、玛瑙翡翠珍贵得多,因为它们包含着女娲的良苦用心。
师:点石成金、飞天遁地固然轻松,但远不如凡人一般,捡拾最珍贵的五色石材更有感染力。从中我们能感受到
设计意图:
基于文本基本信息,教师通过谈话引导和点拨,带领学生进入寻找五色石的艰辛历程中,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在“合理和神奇”之间激活思维和语用,搭建起思维和表达的支架,鼓励学生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
三、练习
1.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女娲捡五彩石的过程讲清楚、讲生动。
设计意图:
这个练习稍有难度,不仅要求学生讲清楚,还要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讲生动,所以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必要的想象支架,学生要充分参与同桌交流,完善自己所编故事情节的丰富性。
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反复默读课文,理清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能在品读课文的神奇之处之后,利用支架,发挥自己的想象,将女娲捡五彩石的过程讲清楚、讲生动。女娲是中国神话故事中一个很伟大的人物,大家可以在课后多多阅读关于女娲的故事,加深对她的了解。
五、作业
1.基础作业:将《女娲补天》的故事讲给家人听;完成配套的练习。
2.拓展作业:拓展阅读关于女娲的神话《女娲斩康回》《女娲的传说》。
设计意图:
从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拓展、延伸,除了完成课堂小练笔,还可以搜集关于鸟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进行积累。阅读与鸟儿相关的文章《鸟儿中的理想主义》,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起因:天破地裂捡五色石炼石补天经过
杀龟撑天杀死黑龙堵塞洪水结果:天地恢复平静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