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序地写下来。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谜语是虎不是虎有脚只会爬紧贴墙上绿离墙便枯死(谜底:爬山虎)
2.出示资料包:爬山虎
3.欣赏图片:(出示图片)
4.质疑:爬山虎能够紧贴在高高的墙面上,为什么没有掉下来?
5.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设计意图:爬山虎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为学生熟知,但学生大都仅关注叶子,忽略了脚的存在,这样导入可以让学生关注到文章重点“脚”。
(二)初读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课件展示词语“爬山虎、操场、占据”等词语,学生个另指读、齐读,提示观察寻找其中的多音字“曲”,引导学生关注多音的音、意。
3.指导书写“虎”注意“虎”字的笔顺,结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于字词的记忆,对个别易混生字进行讲解,加深孩子的记忆。
品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爬山虎能够紧贴在墙壁的原因是它有脚,那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这样爬的?现在同学们再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课文中从哪些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学生回答:1.爬山虎脚的样子2.怎么爬的3.脚的变化
1.请同学们赏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爬山虎脚的特点。(板书:脚)生找出“长在茎上”“很像蜗牛的触角”“嫩红”,等词句,得出爬山虎位置、形状、颜色特点。(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课件展示蜗牛的触角、嫩红的新叶,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脚的外形特点。
2.爬山虎是怎样用脚爬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第四自然段,用圆圈圈出表示爬山虎攀爬动作的词。学生关注“触”“变成”“巴”“拉”“紧贴”等动词,体会爬山虎攀爬时动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生用手代替爬山虎的脚,以书本代替墙,体会“触”“巴”“拉”等动作变化,感受爬山虎攀爬时的艰辛。引导学生关注爬山虎的脚由“很像蜗牛的触角”到“蛟龙的爪子”,体会它由娇嫩、柔软变得坚韧有力。观看图片,感受爬山虎攀爬的力量,用直观的图像回扣课文中心。
3.爬山虎的脚都能触到墙吗?没有触着墙的脚会怎样?继续赏读课文第五自然段。生:没触着墙的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引导学生通过爬山虎的攀爬,体会作者的细致、连续观察。设计意图:通过以手代脚,视频欣赏来帮助学生学习理解爬山虎攀爬的过程,给学生直观感受。
(四)小组合作学习
师:爬山虎枝叶茂密,除了它的脚,也离不开它的叶子,请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如何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并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体会到颜色变化的美丽,学生读,感受叶子的美丽。引导学生关注“一顺儿”“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体会叶子的茂盛、排列整齐。
师:这段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同学们找一找,哪一句是静态描写?哪一句是动态描写?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主导,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总结
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神奇的脚,都是作者通过持之以恒地细致观察得来的,你知道本文的作者吗?生:叶圣陶。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像叶圣陶一样有耐心、有恒心、善于观察的人。设计意图:引出作者,学习作者的可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