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牛和鹅
第二课时
【课前复习】
听写本课词语,回顾批注的几个角度。
【教学目标】
1.深入学习课文,通过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我们遇见鹅”和“我”被鹅袭击时的心情。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和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尝试仿写。
2.通过了解金奎叔和“我”对牛、鹅的不同态度,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要尊重事实,多角度看问题,不被固有思想左右,人云亦云。
3.学习作者以生动的故事为依托阐释深刻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深入学习课文,通过任务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我们遇见鹅”和“我”被鹅袭击时的心情。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感悟作者的表达和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并尝试仿写。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金奎叔和“我”对牛、鹅的不同态度,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要尊重事实,多角度看问题,不被固有思想左右,人云亦云。
【教学用具】
教师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具: 无
【教学过程】
导入
1.游戏:多角度看图。
上课之前请打击玩个小游戏。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2.导入课题。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做批注可以从“有疑问”、“写得好”、“有感受”等角度做批注,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表情等,体会到了“我们”不怕牛的心情。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牛和鹅》,来看看“我们”对鹅的态度。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从批注的角度和抓细节体会心情两个语文要素导入,紧扣学习要点。
二、新授
探究一: 整体回顾,聚焦重点
(1)浏览课文5-7自然段,思考“我们”和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照样子,填写合适的内容。
(2)交流反馈:“我”和鹅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交流批注,探究语用价值。
(1)默读鹅袭击“我”的事件,圈画语段中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鹅,用一两个词来形容它。(目中无人、傲慢、嚣张)
预设:抓住“追、赶、张、咬、拉、拖、啄、扑打”等动词及“吭吭、啪嗒啪嗒”两个拟声词来体会鹅的嚣张。(教师用笔圈画相关词语)
看“人鹅大战”短视频体会心情。
指导学生个别朗读和齐读,体会5-7段描写的层次感,由“我们”到“我”,由“四只大白鹅”到“一只老公鹅”袭击“我的”场面描写。
设计意图:
体会文本语言与人物内心活动的相得益彰。学生两次细读鹅袭击“我”的过程,有助于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
探究二: 选择场景,迁移写法
1.二选一,学生自由创作。
(1)摘取文中的相关语句,以鹅的口吻描写“我们”和“我”。
(2)学习文中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体现内心恐惧的写法,写自己曾经的害怕经历。
2.指名反馈、评价。
设计意图:
两个练习有阶梯,符合不同学生的层次需求。运用变换人称和角度的方法,以鹅的口吻描写“我”,能大大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降低了写作难度,同时在语言实践中把作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写自己曾经的害怕经历,聚焦语言文字的运用,联系生活实际,适度拓展,展开联想,再现人物的动作、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有助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探究三:比较阅读,理解主旨
1.了解以不同态度看待事物的不同效果。
(1)金奎叔是怎样对待鹅的?
(金奎叔:“一把握住了鹅的长脖子”“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像摔一个酒瓶似的”。)
(2)鹅的表现怎样?
(鹅:“老公鹅张开翅膀,啪啪啪地落到了池塘中”“其余三只鹅也怕了,纷纷张开翅膀,跳进池塘里,向远处游去”。)
2.讨论为什么有不同的效果。
(1)找出文中前后呼应的段落。
(大家都说:牛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牛大,所以牛是怕人的;鹅的眼睛看人,觉得人比鹅小,所以鹅不怕人。
我们都很相信这句话。
我说:“因为鹅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哇!”
金奎叔说:“让它这样看好了!可是,它要是凭这点来欺负人,那咱们可不答应,就得掐住它的脖子,把它摔倒池塘里去。”)
(2)读读这四段话,你读出了金奎叔和“我”对人言、对事物各是怎样的态度?
预设:“我”之所以怕鹅,是因为我很相信大家的话,没有自己去思考。金奎叔不相信大家的话,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认识。
(3)小结:我么不用在意别人的看法,我们要从事实出发看待事物,多角度看待问题。
设计意图:
教学的关注点聚焦文本深处,以人云亦云的危害促发学生的反思,为学生体验文本语言和内容铺平了道路,不仅衍生了动态化的多元整合,还与作者的认知形成了巧妙的关联,与文本、作者达成了深入的对话。
探究四:深化主旨,拓展延伸
1.引读
我记住了金奎叔的话,从此不再怕鹅了。因为我明白了,对鹅:
“有什么可怕的!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
看大牛,我也不再无缘无故欺负它了:“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大,可我们平白地区欺负它干吗?”
结合课后第三题谈理解:为什么“直到现在,我还记着金奎叔的话”?
听了金奎叔的话,“我”对于牛和鹅的态度有了转变,“我”明白了应该尊重事实,多角度看问题。
设计意图:
除了引导学生明白“文本写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等问题之外,还要更加深入地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练习:读故事,想办法
1.听故事: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她有两个孩子,儿子是染布的,女儿是卖伞的,她整天为两个孩子发愁。天一下雨,她就会为儿子发愁,因为不能晒布了;天一放晴,她又会为女儿发愁,因为不下雨女儿的伞就卖不出去了。老太太总是愁眉紧锁,没有一天开心的日子,弄得疾病缠身,骨瘦如柴。一位哲学家告诉她:( )从此以后,老太太每天都是乐呵呵的,身体自然好起来了。
2.交流办法:你知道哲学家说了什么神奇的话,竟然让她恢复了健康?
预设:你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呢?天一下雨,你就为女儿高兴,因为她的伞能卖出去了;天一放晴,为你的儿子高兴,因为他能晒布了。
设计意图:
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一味地渲染和煽情上,而是应该让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把握文本所传承的知识价值和精神意义,真正使学生形成人文素养。
小结
聪明的人往往会从生活的小事中悟出大道理,而这些道理总是指引着他的人生道路。
五、作业
1.基础作业:积累本文好词佳句。
2.将自己的故事,感悟其中的道理,写下来。
设计意图:
教材价值体现在教与学之中,而语言智慧则是蕴含其中的。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教材价值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智慧。
【板书设计】
牛 和 鹅 动作 尊重事实 表情 心情 多角度看问题 神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