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4《雨霖铃》(新人教版必修4)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2.4《雨霖铃》(新人教版必修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18 15:05:15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欢迎各位领导、老师
雨霖铃
柳永
1、 了解柳永生平及其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2、 训练诵读,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3、赏析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学习目标:
作者介绍:
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
福建)人。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
诵读训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待与何人说!
读课文回答问题
1,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
2,本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寒蝉的“寒”点明时令,天气渐寒,深秋时节的蝉,预感生命不长,发出凄清苦切的叫声,给人凄凉、凄楚之感,“对长亭晚”更为具体地点明时间已是傍晚,“骤语初歇”更增加了寒意。 这一句从写景中自然带出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并营造了离别前的凄凉氛围。
鉴赏:
2、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比缠绵、无比依恋之际,天色已晚,雨
刚停,无情的船夫催促上船。无心绪饮,却不
能不饮,只能以酒消愁,希望将愁绪和酒一并
饮下。本句在矛盾冲突中写出难舍难分之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船夫催发, 不得不发,“执手”告别,手握着手,紧紧不放,泪
眼望着泪眼,此时忆昔日欢聚,想他日离分,无语中又有多少叮咛
嘱咐,有多少柔情蜜意,但伤心泪流,千言万语,塞满了喉咙挤满
了牙缝,情如潮涌,不知从何处说起。“执手……凝噎”是情态的细
致刻画,应属于特写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
舍难分的离别场面。而达到的艺术效果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所以是沉沉的暮霭。给人一种压抑、郁闷的感觉。还没有离别,便想象行程遥远,空旷广漠中充满着漂泊无依的愁绪。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6.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来,杨柳和离别似乎已经具有了必然的联系。“酒醒”后偏偏停在杨柳依依的岸边,难免使离人想到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离别情景,怎能不叫人倍感伤痛。“晓风”乃秋天拂晓之风,比傍晚之风更凉,“酒醒”偏遇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凉,“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残月”离人都希望去时有日,归时有期,月圆之时想必也是团圆之时。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弯“破镜”般的“残月”,使“重圆”的希望化为泡影。
7、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
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
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
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
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
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思想内容:
描写难以割舍的别情,寄寓了失去知音、远离京师而奔赴他乡的抑郁不平。
艺术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一首诗在整体上采用的抒怀言志方式,即诗人是借助什么来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的。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对比映衬,虚实结合,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用典,起兴等。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题:本诗通过什么手法来表现诗人感情的
答案:
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小结
1.了解柳永生平及其对词的发展的贡献。
2.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布置作业:
1、把这首词改写成散文。
2、把学案做完。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