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园地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体会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不同语气,并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
2.能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词语,学生补充完整:
(
)高远
精忠(
)
大义(
)
英勇(
?)
视死(
)
(
)无私
秉公(
)
刚正(
?)
2.学生朗读词语。
3.小结:每一个词语背后都有一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人格,我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不妨在头脑中浮现出那些人、那些事,让词语朗读更有味道。
“词句段运用”第二题的教学
1.学生齐读两组例句,教师引导学生圈不同之处,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每组的第一句虽然有问号,,但是并没有疑问的意思,而是通过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这样的表达能加强语气;每组的第二句与第一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形式不一样,表现在标点符号、疑问词和否定词上。
3.男女生分别朗读每组中的反问句和陈述句,体会语气的不同。
4.学生结合情景,尝试运用。
(1)出示不同情境,提问:在下面的情景中,你觉得该怎样回答才更为恰当呢?
情景一:小明在公共场合乱丢垃圾,还说反正有清洁工打扫,你是提醒他说......
情景二:过生日,你收到了梦寐以求的礼物,你有点儿不敢相信地说......
提供学生回答的方式:
我认为情景一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我认为情景二中,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理由是(
)
(2)同桌互相说一说,练一一练。抽生反馈。
(3)小结:反问句的语气更加强烈,用于需要强调突出,或者增强说服力的情景中,比如情景一为了更好地提示小明的错误行为,可能用反问句效果会更好。但是反问句的表达有时候过于强硬,可能也会伤害听者的情感。所以,该不该运用反问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表达,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对象来使用。
5.拓展练习。
(1)情景三:小明为语文作业中的扩词题而苦恼,你提醒他:(
)
A.“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B.“字典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
(2)情景四:妈妈答应了五一节后就给你买一条新裙子,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好多天,总是支吾着一直不买,你想对她说:(
)
A.妈妈,你说的话难道不算数了吗?”
B.“妈妈,你说话必须要算数哟。”
C.“妈妈,你不是常叮嘱我要做一个有信用的人吗?”
采用(
)的语气说更好,我的理由是:
。
6.小结:语言是人际交往的桥梁。语气很细微,但是很重要。因时、因地、因人调整语气,和别人聊天、谈事情,要慎用反问句。
三、朗读、背诵古诗《别董大》
1.学生自己练读古诗,把诗读正确。指名朗读。
2.学生交流对古诗的初步理解。个别难理解的词语,教师适当点拨。如“曛”,昏暗的意思,“知己”是指彼此互相了解而感情深厚的人。
3.提问: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些景物中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感受到伤感、压抑的情绪。
点拨:这首诗描绘的是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好朋友又不得不各奔他方。诗中的董大是当时有名的琴师,作为被贬尚书的门客,他不得不也离开长安。其实这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常处在贫贱的境遇中。
4.学生想象情景,齐读第一、二两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5.从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预设:高适在不断地劝慰自己的朋友,勉励困顿中的朋友。
点拨:如果此刻你就是高适,你会怎么说?学生想象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
6.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尝试背诵全诗。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